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讀後感續---正確的保險與稅務概念



在保險一節的開頭,作者用個很有趣的說法。當你收到保險公司的支票時,總是有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了。譬如住院理賠、有人過世、車禍理賠等。假如沒有這些壞事,你卻還拿到保險公司的支票,那可能就是你買了太多保險的徵兆。

有錢21招的作者認為保險的功能在於保險,不在於賺錢。很多人保險就在想回本,想要條約範圍包山包海,很容易就可以獲得理賠,譬如去做個門診手術就可以理賠的醫療險,其實都是在愚弄自己。

根本不會造成你自身或是親人財務危機的事件,根本就不需要保險。保險保的是危險,有危險的東西才要保。不會對你形成危害的東西,處理原則只有一個,不用保。

在稅務方面,雖然書中內容是以美國讀者為預設讀者群,但有些概念是相通的。譬如,不要為了避稅而投資或花錢。投資的目的是在合宜的風險下,獲得資金成長的可能。投資的目的不在於避免繳稅。台灣有些投資人很喜歡買高扣抵稅額的股票,就是投資為稅務服務的典型案例。

當投資目的在避免繳稅時,投資方向一般都已經歪了。而且市場上,為什麼其他人要讓出避免繳稅的機會給你,你花了什麼代價?這恐怕是整天只想避稅的人,很難想到的地方。

還有為了可以列舉扣除額,增加不必要的花費一事。典型例子就是買保險然後以為就可以列舉退稅。譬如一萬的保險支出,假如這位納稅義務人已經達到21%的稅率,那麼就可以省下2100的稅金支出。很多人就只看到自己省下的2100,Well,那你花掉的1萬塊呢?

這本書還有談到財務滿足方面。譬如名牌用品與進口車常被大眾視為財富的象徵,作者說,不對,它們是很會花錢的象徵。真是說得太好了。有錢沒錢,其實不需要這些東西佐證。需要這些東西的人,有些其實是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更有些人,是打腫臉充胖子。財務富足,不是為了讓別人羨慕,而是為了讓自己過快樂的日子。而生活上的快樂,往往不是這些物質上的東西。與親友間的愉快生活經驗,才是日後想起,會讓你真正快樂的東西。

最後談一下這本書的作者Jonathan Clements。他是華爾街日報知名的理財專欄作家。有錢21招的序就是投資金律的作者William Bernstein寫的。而William Bernstein最近的著作 The Investor’s Manifesto的序,則是Jonathan Clements寫的。他們兩個交情不錯。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投資理念相近。


本書中文新版是: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讀後感---理財通則指引

平民保險王讀後感---從利率談起

“快樂賺不停(Money Can Buy Happiness)”讀後感續

閱讀全文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印度指數基金概述

本文介紹寶來印度指數基金。

基金資本資料

寶來印度指數基金的經理人是陳思蓓。

基金經理費在基金資產小於80億時是1.25%,超過80億則為1%。保管銀行是台新商業銀行,保管費是0.16%。

基金追蹤摩根士丹利印度指數(MSCI India Index)。指數授權費在1億美金以下的基金資產,收取0.05%。基金資產超過1億美金,未達2億美金的部份,收取0.04%。2億美金以上的基金資產,則收取0.03%。

基金投資範圍

基金可投資於印度、台灣、美國、法國、新加坡與香港的證券。

投資目標

寶來印度指數基金以追蹤摩根士丹利印度指數(MSCI India Index)為目的。追蹤方法是完全複製。

貨幣避險策略

公開說明書有提到基金可藉由各種外匯工具從事避險。但未提到避險策略是永遠避險、永遠不避險還是有時避險有時不避險。

指數組成

摩根士丹利印度指數(MSCI India Index)由在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ational Stock Exchange of Inida)掛牌交易的60檔股票組成。該指數為一市值加權指數,涵括85%的總市值。指數組成的三大產業類別分別是金融業(Financials,24.5%)、資訊產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16.3%)與能源(Energy,15.9%)。

與現有投資工具比較

目前台灣投資人可以買到的印度基金共有19支(KBC印度基金已撤銷核備)。這19支基金全部都是主動型基金。其中以美金計價,且成立五年以上的印度基金共有五支,整理如下表:

(圖片皆可點擊放大觀看。綠色數字表基金表現遜於指數。資料來源: 台灣晨星網頁與FundDJ)


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只有首域印度基金帶來超越指數的績效,其它四支基金表現都遜於指數。細看一下首域印度基金的歷年表現,我們會發現,即便是長期報酬勝過指數的主動型基金,也會有短期輸給指數的狀況。首域基金分別在06與07年落後指數15%與12%,最後在08年藉著比指數還小的跌幅扳回一城。主動型基金連續幾年落後指數的情形,將讓投資人對該基金的信心遭逢重大考驗。

接下來我們看這些主動型印度股票基金的投資成本:

(資料來源: 台灣晨星網頁與FundDJ)

我們可以看到有資料的18支基金,總開銷最低的是1.69%,最高是3.53%。假設在已知費用方面,寶來印度指數基金都收到最高,那就是1.25%的經理費,0.16%的保管費,與0.05%的指數授權費,這樣總計是1.46%的費用。與目前市面上的主動型基金比較起來,寶來印度指數基金至少有0.2%到2.07%的費用優勢,也將是台灣投資人透過國內管道所能買到的印度基金中,費用最低廉的選擇。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巴西指數基金概述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印尼指數基金概述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的投資應用

被指數打敗的新興市場基金(Indexing Works in Emerging Markets)

閱讀全文

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讀後感---理財通則指引


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 的中譯本。它是The Little Book系列叢書之一。之前我已經看過 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The Little Book of Value Investing 以及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看了好幾本The Little Book系列的書,不代表我認同其中每一本書的投資理念。像其中一本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我就看不下去(假如有一本The Little Book of Avoiding Being Beaten by the Market,我可能會比較有興趣)。我相信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也會有些投資人看不下去。重點是,The Little Book不是同一投資概念的各方論述,它是百家齊鳴的投資書籍。

有錢21招與我之前閱讀的理財書籍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廣而淺。之前看的書大多很集中的闡述某一投資理念。譬如講資產配置、講指數化投資、講價值投資等等。但有錢21招的內容包含了理財這個活動的大多面向。包括儲蓄、投資、資產配置、理債、房地產、退休提領、稅務、保險還有遺產規畫,這本書全都有提到。提到那麼多重點的結果就是,它無法針對單一面向進行很深入的解說。但這點只會讓讀者覺得在頗析方面不夠入味,書中談論的方針,全都是相當正確,中規中矩的理財指南。

假如一個投資人沒那麼多時間細想與研究導出這些結論的過程,那麼這樣一本直接跟你說答案的書籍可能就是他想要的。假如一個人才要開始計畫投資,這樣一本書也可以是他日後再深入研究的起點。

譬如書中第十招,建議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第十一招,建議使用資產配置。短短幾十頁內,講了分別可以寫成一本書的內容。當然,投資人可以被直接告知,這樣做就好了。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推導過程,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沒有理由支撐的投資想法,就像是水上流木、空中閣樓,只能順著身不由己的方向,或是根本沒有實際的基石。投資人唯有深切瞭解,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他才能堅定的完成自己的投資之路。

在講這兩個投資概念之時,作者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形容詞,謙遜。謙遜的投資人會想到交易對手可能知道的比自己多,比自己聰明,或是比自己用功,謙遜的投資人也會想到自己幾乎不可能一直猜對下一個即將起漲的資產類別。唯有當投資人謙遜之時,他才會想到用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來進行投資規畫。

相較之下,不謙遜的投資人會做什麼就很明顯了。會以為交易時自己總是站在勝利的一方,會以為市場的走勢是可以事先猜測的,會以為自己做的總是勝算居多。

有人可能會問,身為一個投資人,有必要對自己的能力那麼悲觀嗎?其實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不是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悲觀,而是對自身能力與金融市場狀況的務實。

不是這樣的方法悲觀,是大家習以為常,整天占據版面的選股致勝、抓漲避跌的故事,太過誇張與樂觀了。就像一個整天喝咖啡,把咖啡當開水在喝的人,開水已經不是沒有味道,而是變成難喝一樣。當投資人整天暴露在這些劑量過重、樂觀過頭的投資看法之中時,務實的投資方法,居然已經變成無聊悲觀了。整體投資人的度量衡,看來都需要送中央標準局重新校正了。

書中有些精采的論點。譬如在投資時,大家最想知道的問題,其實往往沒有答案。譬如大盤會漲到幾點,會跌到幾點,那支股票是下一支飆股等,這些”最關緊要”的問題,其實都沒有答案。但因為投資人太需要答案了,所以市場上就會有人出現,說他知道答案。這些”大師候選人”,為數眾多。總會在事後,發現有些候選人預測正確,順利當選。但投資人一定要弄清楚猜對與預測對的差別,前者很難再對,後者會持續的對。而金融市場裡每戰皆捷的預測大師,至今從未出現過。投資人不要被自己想要答案的心理所害。

本書中文新版是: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讀後感續---正確的保險與稅務概念

“當代財經大師的理財通識課”(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綠角推薦序—理財各面向的正確起點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讀後感1---迷思的由來

Funding Your Future讀後感---投資債券基金一定要留意的兩大風險

“與家人的財務界線”讀後感---恐懼與愛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omplete Personal Finance Guidebook讀後感1—Debit card與Credit card的分別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讀後感1---將風險當成必然的危害

How A Second Grader Beats Wall Street讀後感1-強大卻易懂的投資概念

聰明的可能(The Desire for Impossibility)

期待與現實---What Fund Investors Really Need to Know讀後感

投資人的遊戲

適時進出的行與不行

閱讀全文

志向遠大(Investing Dreams without Limits)

在投資討論區,三不五時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分享,他的投資目標是每年50%的報酬率,或是每月10%的報酬。這些人,在投資方面,立下”偉大”的目標。

有多偉大呢?我們看一下投資人心中的偉人,巴菲特先生的成就。這位全球投資紀錄保持人的成就,是二十幾年的期間,年化18%的報酬率。這樣的成績,讓他坐在全球投資人排行的頂端。

但這些有著偉大目標的投資人,居然想要拿到兩倍以上的成績。這個目標,就好像要不僅要打破世界100米紀錄保持人九秒多的成績,他還要快兩倍,四到五秒間就要跑完全程。就像不僅要打破NBA單場單人進球最多紀錄,還要多兩倍以上,單場獨得兩百分。

簡單的說,只要你能比100公尺世界紀錄快上0.01秒,比張伯倫的單場紀錄多得一分,就可以功成名就了。這些投資人很”大方”的訂下股神兩倍以上的績效做為目標。我不知道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閱讀全文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巴西指數基金概述

最近寶來投信以傘型基金的架構,同時發行三支新興市場的指數型基金。這是國內投信第一次自力發行針對外國股票市場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本系列文章對該基金進行一些基本分析。

傘型基金是一種基金的架構,由旗下的子基金組成。這次寶來發行的傘型基金名為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由三支子基金,寶來巴西指數基金寶來印度指數基金寶來印尼指數基金組成。

使用傘型基金的架構,可以讓投資人一眼看出這三支是屬於同類型的基金。一般在傘型基金的子基金間進行轉換,也不再收取轉換費用(寶來這三支新興市場指數基金就不收取)。

對於投信業者來說,傘型基金旗下子基金的數目受限於法令規定,最多只能有三支。而且假如發行過程中,一支子基金未到達成立條件,就會造成整支傘型基金皆無法成立。

我們先來看巴西指數基金。

基金資本資料

寶來巴西指數基金的經理人是許雅惠。她目前同時也是寶來台灣中型100、寶來台商收成與寶來新台灣這三支ETF的經理人。

基金經理費在基金資產小於80億時是1.25%,超過80億則為1%。保管銀行是第一商業銀行,保管費是0.2%。

基金追蹤摩根士丹利巴西指數(MSCI Brazil Index)。指數授權費在1億美金以下的基金資產,收取0.05%。基金資產超過1億美金,未達2億美金的部份,收取0.04%。2億美金以上的基金資產,則收取0.03%。

基金投資範圍

基金可投資於巴西、台灣、美國、德國及英國的證券。投資巴西以外證券市場的目的,應在於獲取可藉由海外股市存託憑證間接投資巴西公司的機會。

投資目標

寶來巴西指數基金以追蹤摩根士丹利巴西指數(MSCI Brazil Index)為目的。追蹤方法是完全複製。

貨幣避險策略

公開說明書有提到基金可藉由各種外匯工具從事避險。但沒有提到避險策略是永遠避險、永遠不避險還是有時避險有時不避險。

指數組成

摩根士丹利巴西指數(MSCI Brazil Index)由在聖保羅證券交易所的76檔股票組成。該指數為一市值加權指數,涵括85%的總市值。指數組成的三大產業類別分別是原物料(Materials,26%)、金融業(Financials,23%)與能源相關產業(Energy,22%)。

與現有投資工具比較

目前台灣投資人可以買到的巴西基金包括以下五檔: 匯豐環球投資基金-巴西股票基金、百利達巴西基金、摩根富林明巴西動態精選基金、保誠巴西基金以及安泰ING巴西基金。前三支巴西基金是由國際基金公司所發行,後兩支則為本國投信發行。保誠與安泰ING巴西基金,都是在2010年才成立,未有全年度的報酬率資料。前三支基金,皆為美元計價,分別有5年、3年、及2年的全年度報酬率,其績效表現與指數表現整理如下表:

(綠色數字表基金表現遜於指數) 圖片可點擊放大觀看
從上表可以看到,這三支基金,只有摩根富林明的巴西基金能略微勝過同期指數表現,其它兩支基金,皆遠遠落後同時期的指數表現。

接下來我們看這幾支主動型基金的投資成本:

我們假設在已知費用方面,寶來巴西指數基金都收到最高,那就是1.25%的經理費,0.2%的保管費,與0.05%的指數授權費,這樣總計是1.5%的費用。與以上五支主動型基金相比,至少有0.38%至0.76%的費用優勢。

主動型基金的實際表現,否決了”在新興市場值得使用主動投資”的常見看法。事實上,主動型基金收取了較高的費用,卻往往未能打敗對應指數。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印度指數基金概述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印尼指數基金概述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的投資應用

被指數打敗的新興市場基金(Indexing Works in Emerging Markets)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寶來台灣50基金概述(Polaris Taiwan Top 50 Tracker Fund、TTT、0050)

閱讀全文

2010傑人盃馬拉松接力賽參賽經驗

八月15號,天氣晴。早上6:30,大批跑者群聚東海大學,參加2010年傑人盃馬拉松接力賽。

同一個操場跑久了,總會認識一些跑步同好。這次便是由一位朋友發起,大家組隊參加傑人盃。

比賽場地設在美術系與音樂系館附近,這是開賽前的起點 :


能在美麗的東海大學校園跑步,應是相當不錯的經驗。但是,有去過東海大學的人就知道,這間學校校地是在一大片丘陵地上。東海牧場方面,地勢較低。圖書館那邊,地勢較高。路跑路線從美術系館開始,是近兩公里的上坡,之後再下坡回來。一樣跑5公里,平路和起伏的路線是有差距的。

這次接力賽每隊由八人組成,每人都要跑5.25公里。第四棒必需是女生。我們這隊的陣容,大概是我常跑步的那個操場中,中長程距離好手的集合(綠角除外)。所以,其實我們有點奪牌希望。在這樣的壓力下,要輕鬆跑恐怕是不太可能。

比賽在七點鳴槍起跑。綠角負責第五棒,以每一棒平均20-25分鐘來算,其實還要等一小時半之後才要上場。大多時間都在休息區和隊友聊天。

我們第一棒是成名好手,5.25公里上下起伏的路程,不到20分鐘就跑回來了。隨著一棒棒跑出去,我也不自禁的開始覺得有點緊張了。

第四棒出發後,我就開始暖身。到第四棒預計到達前10分鐘,就到接力區等。拿到接力布條後,就起跑囉!

一開始就是上坡。雖然有暖身,跑起來還是吃力,沒有像跑平路時可以跨開大步的感覺(因為跨大步就會喘到受不了)。不過還好時間過得也蠻快的,以五分鐘吃掉一公里的速度,上坡路段不久就結束了。在補給站拿了一杯水,喝一小口,接下來是下坡路段。下坡步伐可以跨很大,不過有些路段下得很陡,還要加點煞車。

中間的插曲是我在快到三公里的地方,跑進岔路,正在停著汽車的民宅門口想說路到那去的時候,才被後方的選手喊回去。真是有點浪費時間。不過也要謝謝好心的路跑同好,大家都是跑到很喘,還願意出聲喊我一下。

一路上每滿一公里都有里程標示,加上手錶,跑者很容易便能掌握進度。最後回到牧場,是無樹蔭遮蓋的平路。夏天上午近九點的太陽,加上劇烈運動的體溫,真是讓人覺得燥熱。最後回到接力區又是一小段上坡,通過最後的考驗,就交棒給下一個隊友。

接力區附近的活動布置:


接下來又是繼續等待、聊天,還有和剛跑回來的隊友討論一下路線與跑步狀況。這次主辦單位還很貼心的提供剉冰,真是恰到好處。最後我們以200分鐘以內的時間,完成全程。


托隊友的福(因為綠角在隊上是平均以下的成績),這次果真拿到獎盃。這一堆亮晶晶的獎座,其中有一支就是被我們抱回家啦!

能有個難忘的比賽經驗真要感謝很多人。假如不是隊友的發起和參與,綠角自己恐怕不會去參加這樣一個路跑比賽。整個活動流程都很平順,也要感謝主辦單位傑人會與大腳丫長跑族的付出和努力。看到上千名的跑者一同參加路跑活動,覺得台灣喜愛運動的人,還是不少呢。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2泰雅盃馬拉松21K參賽經驗

2010苗栗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參賽經驗----青蛙湖裡游蛙式

冰冷的鐵人---2009十二月20日東港大鵬灣鐵人三項參賽經驗

綠角鐵人(A Greenhorn Triathlete)---2009十月4號台東51.5km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參賽經驗

閱讀全文

如何由理論即期利率算出遠期利率(How to Compute Forward Rates from Theoretical Spot Rates)

延續如何由債券殖利率算出理論即期利率文中的例子,我們知道到期期間為6個月、一年與一年半的債券即期利率,如下表:

那我們是否可以推算出,這樣的即期利率中,所隱含對未來利率的假設呢?譬如距今六個月後,到期時間為六個月的利率是多少呢?這個利率,就是一種遠期利率(Forward rate)。(註:這樣算出的遠期利率,叫做Implied forward rate。)

假如需要一年期的債券投資,投資人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直接買進一年後到期的債券;一是先買進半年後到期的債券,到期後再買進一張半年後到期的債券。

計算距今六個月後,到期時間為六個月的利率的要點,就在於這個遠期利率,必需讓投資人不論是買一年期的債券,或是分買兩次半年期的債券,他必需得到相同的結果。也就是說,兩個選項的結果,都是相同的。

假設投資一年後,投資人希望本金和利息加起來有1萬的價值,那在現在他需要投入多少資金呢?

假如是買一年期的債券,他要投入的金額等於


假如是分買兩次半年期的債券,他需要投入的金額等於:


因為不論使用那個方法,投資人都要得到相同的結果,所以他只要在期初投入相同的金額,一年後就可以得到一樣的10,000。所以


解算得:


計算可得距今半年的半年期遠期利率為3%。(算式: 2*{[(1+2%/2)^2/(1+1%/2)]-1} )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如何由債券殖利率算出理論即期利率(How to Compute Theoretical Spot Rates from Bond Yields)

不同年期之零息債券評估

閱讀全文

推薦文章---The Truth about Risk

這篇The Truth about Risk 是Vanguard網站中Investing Truths 系列文章中的其中一篇。

推薦這篇文章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內容簡單但卻重要,也在於它有一個很有趣的互動式圖表。

文章一開始就指出,將股票、債券與現金,以能符合自身目標與風險承受度的比例,搭配形成一個資產配置,是處理市場風險的良策。

簡單的說,資產配置是處理市場風險最有效的方法。使用經濟指標、定期扣款人數、技術線型、計量分析等等看起來很有道理的方法想要適時進出市場的後果,幾乎都會被資產配置擊敗。

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看看,正規的理財規畫,像台灣大型退休金的投資計畫招標,標的是什麼,標的是資產配置。不是標可以適時進出市場的指標或技術分析。

大家也可以看看大型法人,像耶魯、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這些美國的機構投資人,是用什麼概念在投資,也一樣是資產配置。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散戶投資人對資產配置如此不屑一顧。資產配置對他們來說沒有效力,不是因為資產配置不行,而是這些投資人根本不瞭解資產配置。

部落格上常出現類似下面這種問題:假如我要用錢的時候遇到像2007年九月到2009年三月這種股市重挫要怎麼辦?這很明顯就是沒有資產配置概念才會出現的問題。為什麼到快要用錢了,這筆錢還會大多處在股市之中?股票市場下跌50%,你的投資資產就會損失50%嗎?果真如此,那顯然對你來說,只有把錢放在股市才叫投資。

把錢全部放在股市,更正確的描述應是投機。把錢依自己的目標和風險忍受度,分散在各個資產之間,那才是真投資。因為,前者表現出的是對報酬率的貪婪。後者表現出的是對風險的謹慎。

到要用錢的時候,有80%的資產在債券和現金之中,有20%在股票裡。這樣,就算股票跌掉50%,你也只會少掉10%的資金罷了。少10%會很嚇人嗎?會無法處理嗎?

以資產配置做工具,市場風險成為投資人可以控制的目標。不做資產配置,整筆資金放在股市,整天想挑時機”團進團出”,那麼投資人就會變成被市場波動驅使的傀儡。

回到主題,這篇文章提供了美國市場,從1926到2008年,以各種不同比例持有股票、債券與現金的報酬率長條圖。如下圖:


圖表左下方的股票、債券與現金的配置比重都可藉著移動小游標進行調整。右下方的年限也可在1926到2008年間進行調整。譬如我這張圖中用來舉例的是股:債:現金,70%:25%:5%的配置狀況下,從1926到2008年間的報酬率狀況。投資人很簡單就可藉由這張表格知道,這樣配置,依歷史經驗,會遇到的最差狀況會是怎樣。假如投資人無法忍受,那麼建議是再換成更保守的配置。在圖中,只要把游標移到長條圖上方,就會顯現該年的報酬。譬如1954年,這樣資產配置的報酬率是38.76%。

這張有趣圖表比較可惜的一點是專為美國投資人設計的。希望有天,台灣本地投信也可以用台灣金融市場資料,做出一張類似這樣的表格,讓台灣投資人對資產配置更有概念。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投資金律)再讀後感續2---最要緊的風險

投資人風險(The Investor Risk)

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總目錄

難以面對的費用率(The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Expense Ratio)

閱讀全文

What I Know About How You Invest讀後感續---不賣出就沒虧的心態

Odean教授針對台灣投資人的行為模式,寫過幾篇研究報告。他發現台灣散戶投資人非常不願意賣掉虧損的股票,卻太快賣掉有獲利的股票。結果虧的股票持續低彌,賺錢的股票繼續上漲,嚴重損害報酬率。投資人以自身持有的獲利與虧損,來判斷是該繼續持有還是賣出,是一種完全脫離經濟實體面的行為。投資人會這麼做的原因,仍是一個面子問題。

虧的股票不要賣出,就還有機會翻正,就可以不必承認自己的錯誤。太多投資人誤中過度自信的陷阱,才會踏上自行選股之路。投資人真以為自己那麼厲害,怎會賣掉虧損的部位,讓自尊心受到打擊呢?過度自信不僅讓投資人一開始就走錯路,這個妄自尊大的心態,更會讓投資人一路走來艱困異常。

最近這種投資股票時,不賣出就沒虧的心態,竟也漫延到基金投資,以一套”停利不停損”的”投資哲學”大行其道。

不停損,所以買這支基金就不會是錯的。凹到有獲利再賣,基金投資從此一路順風?

有些錯誤的基金投資,是一定要中止的。

第一個就是買進內扣費用過高的基金。你持續持有這種基金,就是讓自己的資金每天川流不息的,不斷的從你的口袋流到基金公司與代銷通路的口袋中。這種投資一定要改。

二是買進因為當下風行,所以被推出的基金。這種追隨潮流的基金,往往在風潮過後,陷入難以掙脫的谷底。投資人只要承認自己過去追隨風潮是不對的行為,就讓基金在谷底掙扎,自己的資金就可以不用陪它玩了。回顧2000年的網路科技泡沫,當時當紅的科技基金,有多少人還在裡面死撐。當今流行的基金,未來回頭看,會不會是讓投資人深陷其中,難以逃脫的投資陷阱?

一塊錢就是一塊錢,不論它是在定期存款裡還是在基金裡。

在基金裡的一塊錢,假如之前曾有過兩塊的價值,與在銀行帳戶裡始終只有一塊錢價值的一塊錢,會受到投資人不同的待遇,原因只在於前者是虧50%,後者是沒賺沒賠。

這種心態,造成很多投資朋友,即便知曉了比較好的投資方法,比較好的投資管道,對過去的”損失”仍舊無法忘懷,因而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

從這個部落格讀者朋友的回應中可以看到兩個例子。

一是買進投資型保單後,才驚覺居然付出那麼高額的投資成本的人。他們一想到已經損失的錢,就想要用這張保單賺回來,之後再談。其實,在一個高成本的投資管道中,要賺回來就像在颱風天逆風而行,舉步維艱。

一是知道了海外券商投資的低成本優勢,但是手上還有國內管道買到的基金,而且仍處在虧損狀態的投資朋友。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就會想說等國內這些基金回正再去進行海外券商投資。在這種狀況下,投資人可以想想看,假如你這筆金額的投資資金是一筆定存的話,你會再買國內的基金,還是透過美國券商投資。你就會知道,這筆錢未來是應該繼續留在國內基金,還是透過海外券商投資。

跟之前買進成本比較,深烙心中的盈虧數字,成為許多投資人難以擺脫的牽掛,更成為停損停利這些教人如何處理現在資金與過去的關係的無聊”法則”的基礎。投資,要看的是未來,不是過去。能讓投資決策不受目前帳面上的獲利或損失影響,恐怕是一門不太好練的投資功夫。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What I Know About How You Invest讀後感---過度自信的危害

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

常見的投資謬思---停利(The Fallacy of Locking in Gains)

常見的投資謬思---停損(The Fallacy of Selling at a Loss)

心理與金錢問題(Psychological or Financial Problem?)

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到底讓投資人賠多少—Lost in BlackRock World Mining Fund續

閱讀全文

What I Know About How You Invest讀後感---過度自信的危害

What I Know About How You Invest是UC Berkeley教授,Terry Odean在Legg Mason的Investment Conference的講稿。標題是”我所知道的你們的投資方式”,重點在於一般投資人的行為缺陷。

作者一開始就提到過度自信的問題。過度自信的一個病徵就是持股集中,沒有分散。這些投資人為什麼不分散持股呢?為什麼要將資金就押在五支或更少的股票上呢?

很簡單,因為他相信他會對。而且非常相信。

因為他確定自己會對,所以不用分散。因為分散會減低獲利的可能。

基本上,很多集中持股的人始終相信集中帶來的高波動與高風險,將帶來對應的高報酬。但可惜的是,這是錯誤的第一步。

我們可以來個腦中實驗。

閱讀全文

Stupid Data Miner Tricks讀後感----不斷尋求相關性的危害

不知道讀者朋友是否曾經在財經書籍中看到過一則美國標普500指數與孟加拉奶油產量呈現高度相關的報導?這篇Stupid Data Miner Tricks 就是這則小故事的起點。作者David Leinweber用這篇文章,解釋如何在財經資訊中進行資料採礦(Data mining)與其危害。

投資相關的Data mining動作有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搜尋大量的資料,以解釋一小段市場波動。

作者以1983到1993這11年間的美國標普500指數的變化為例。這段市場波動要如何解釋呢?一般作法會將這段市場變化與同期的經濟成長,失業率,通膨率,聯邦基準利率等等”財經”資料進行比對,然後看看何者最能解釋標普500的變化。

但作者不這麼做,因為這正是讓Data mining看起來似乎很有意義的作法。他要換個”嘲諷”的方式。

他選用聯合國發行的一片光碟片,裡面有140個會員國大量的各式資料。他將這些資料與標普500指數進行迴歸分析。然後,他找到了。孟加拉的奶油產量與美國股市指數呈現高度相關,R2高達0.75。

0.75太遜了,想要更高的相關性?沒有問題,作者再加進了兩個因子。他用美國與孟加拉的奶油總產量,美國的起司產量與美國和孟加拉的羊隻總數,這三個數字與標普500做迴歸,發現R2高達0.99。如下圖:


Great! 但會不會有人用這些奶油、起司與羊隻的數據來猜測下一年度的股市指數。沒有人。但是將奶油換成任何一個可以與經濟財金沾上邊的數字,就有人會相信了。而這兩者,很可能在本質上完全相同。都是人們為了找尋相關性,在搜尋大量資料後,會得到的必然結果。

作者在文章中還用了一個Polynominial Fit的技巧,寫出一個數學算式可以漂亮的算出這幾年的標普500股價指數。但是一將它延伸到資料期間之外,那是一蹋糊塗的結果。

太多的資料,太多的指標,對於預知未來股價的太多渴求,讓人們成為資料礦工(Data miner)。在揮灑汗水,努力鋤打後,投資人以為自己找到了黃金。而其實那是塊愚人金。愚弄自己,有時還會讓人覺得非常有趣。

作者在文章最後提出對於Data mining的提防方法。我覺得最後一句說得最好”If it seem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is.”假如好到令人難以置信,那就是假的。

日後假如你看到又有某種投資”方法”,說當什麼指標出現,就可以出場,什麼燈號出現,就可以進場。過去照這樣投資,牛市通通參與,熊市都躲過。投資變成一條只會賺錢的道路。你就知道什麼是too good to be true了。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從一則健康新聞談起(Correlation does NOT mean causation)

不笨的方法(In-Sample and Out-of-Sample Test)

A Mathematician Plays the Stock Market讀後感---預測正確但理由錯誤

閱讀全文

Long-Term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ent Boom in Home Prices讀後感續

作者以美國房地產為例,發現在過去,每當房價高漲時,就會伴隨著房地產建設投資的增加。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建商在炒做房價,但這也是一個房價回復平衡的機制。

當房子能以高價賣出時,大家就會來建房子。結果就是房子供應增加,讓房價回跌。這和農民發現前一季,那種經濟作物利潤最高,然後便一窩蜂栽種該作物,最後反而落得賤價出售一樣。在房價高漲時期投入的建商,本身也是在冒險。

作者也認為高房價中有一部分是一種社會群眾的心理反應。當大多民眾都仍認為買屋可以保值,買房子是有上漲潛能的投資,這種心態就可以撐高房價。但價格中的心理因素可以迅速變化。一旦群眾認為房子不再是具有潛能的投資時,那會造成迅速且嚴重的房價下跌。

文章最後,作者提到,面對房屋這樣一個高單價,往往是個人資產中最具份量的一塊資產,市場應提供對應的避險工具。讓持有房屋者,有機會對房價下跌的狀況做出避險動作。作者認為的合適工具是房地產期貨。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最早在1991年,London Futures and Options Exchange便已推出英國房地產期貨。但最後涉及醜聞,失敗收場。美國的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則在2006年春季推出房地產期貨,讓有需求的投資人,可以找到合用的工具。

整篇文章看下來,還是長達幾百年的房價資料最具有震撼力。每個人都可看出近幾年房價的高漲,但要預測未來房價的走勢,絕非易事。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Long-Term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ent Boom in Home Prices讀後感

閱讀全文

Long-Term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ent Boom in Home Prices讀後感

這篇論文是由Irrational Exuberance 的作者Robert Schiller教授寫成,發表於2006年三月的Economists’ Voice期刊上。

這篇文章最具參考性的地方,在於作者搜集了長達百年的房價資料,讓讀者可以用更宏遠的觀點,來看待近幾年的房價高漲,這也就是文章標題的意義所在。

作者搜集了三個歐美國家的房價資料,分別是美國1890-200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1628-1973以及挪威1819-1989年的資料。再將房價扣除通膨後,算出實質房價指數,然後做圖。圖中,讀者就可以看到房價是否有長期上升的態勢了。

美國的房價自1997年開始,變成一條陡峭上升的線,也就是作者想要探討的”Current Boom in Home Prices”。但其實,從1890到1990這100年間,你可以看到美國房價雖有波動,但其實沒有愈來愈貴的傾向。

歐洲兩國的房價指數雖然止於1997之前,但這兩國的房價自1997年後,也是呈現大幅上漲的態勢。

荷蘭阿姆斯特丹在這之前近350年,實質房價增長1倍,年增率是0.2%。挪威的房價增長則是1.3%。

也就是以長期資料來看,歐美國家這近幾年的房價高漲,是一個歷史很非常獨特的事件。

那麼在台灣呢?假如有人可以統計出從明朝到現在的台灣房價指數,那應該是非常有趣的資料。不過不管台灣過去長期的房價資料為何,近年的房價高漲(特別是台北都會區),已是顯而易見的事。

房價在短短幾年內迅速高漲這樣一個獨特的事件,最後會有怎樣的結局呢?作者以美國為例,將前幾次的房價上升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對比,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房價下跌未必會伴隨經濟衰退,經濟衰退也不一定會造成房價下跌。近兩次的美國房價高漲都在經濟衰退中結束,但看更長期的歷史,你會發現這不是通則。我們很常將房價漲跌與經濟好壞直接綁在一起,認為這一定不會錯。其實,在投資上,錯的最嚴重、帶來最大傷害的地方,往往就是我們不疑有它的觀點。

作者這段分析的結論在於,不一定要靠經濟衰退,才會讓房價跌回來。

作者並分析美國房價高漲是什麼成份在漲?在同期間,美國的農業用地價格也有顯著的上漲,但幅度明顯不如大城市的房地產。特別是一些優良的居住環境還有度假勝地的房地產,其上漲幅度更是高於平均。作者推論,近年的房價高漲,不是因為”住”的需求太大,而是因為”投資”的需求大增。這可由增值最大的房地產,都是這些最吸引人,所謂”前景”看好的居住地得到證明。我覺得這也跟台灣的現象很類似,台灣房地產漲最多的地方,就是台北都會區。我很好奇,不知是否有台灣農地價格的統計資料,不知道這幾年有沒有跟著漲呢?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Long-Term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ent Boom in Home Prices讀後感續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買房子是消費還是投資

黑心房仲的告白讀後感---步步留意的議價過程

房地產的通膨避險效果(Real Estate as Inflation Hedge)

Irrational Exuberance讀後感----一本用膽子寫下的書

什麼是實價登錄?

閱讀全文

我們要的不僅是合適(Suitability Is NOT Enough)

美國投資相關法令,對於金融從業人員的身份與責任有較精確的定義。基本上有兩大類,一是Broker,也就是經紀人。一是Investment adviser,或許可稱做投資顧問。

這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Broker僅需要達到Business standard,商業標準。而Investment adviser需要達到Fiduciary standard,忠實義務標準。

所謂商業標準,指的是提供對投資人來說,適合的標的。假如在美國從事Broker業務,然後提供對客戶不適合的投資標的,那就違反Broker的業務標準。

而忠實義務(Fiduciary duty)是更高一層的要求,忠實義務需要以客戶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舉個例子。譬如某個Broker認為某支基金適合某位客戶投資,那麼他可以推薦買進。但他不必揭露自己賣B股基金會收到比較多的佣金,也不必提到客戶買進B股基金會比較不利的狀況。他只要認為合適,就可以推薦。

但Investment adviser不可以。假如Investment adviser,同樣推薦這支基金,在明知B股會造成顧客較低報酬的狀況下,還推薦B股基金,只為了自身較高的酬佣收入,那是明顯違反忠實義務。假如客戶不滿,證據足夠的話,是可以提告的。

也就是說,在美國對於投資人來說,假如他去尋求Investment adviser的協助,他會知道有法令規章,要求顧問將客戶的利益擺在最前面。這些顧問不僅要做出合適的建議,這個建議還必需是將客戶的利益擺在自己的利益之前。一個投資顧問,在美國為客戶推薦一支基金,然後沒有跟客戶講明B股和A股收費結構的不同,B股會為推銷者帶來較高收入,為買進的投資人帶來較低報酬,那他就倒大楣了。

但是,假如你面對的是Broker,除非他出現明顯的金融詐欺行為,或是販售明顯不符客戶狀況的投資工具,那麼,他們通常可以在”合法”的範圍內推薦任何他們想要販售的東西。

我們回頭來看台灣的狀況。在台灣,大多金融從業人員,還在較低階的”合適”程度打轉。法令規範當中,也還看不到要以客戶利益為首要的概念。而且,似乎光是這種程度的要求就很難及格了。

首先,很多金融”專業”人員不知道如何判斷合適與否。最大的主因來自於訓練的缺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兩年的連動債糾紛。這種有單一公司信用風險的標的,在怎樣的狀況下,會適合一個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士拿老本的大部分,全力買進?怎樣都不會合適,因為這根本就違反了投資的最基本原則,分散。

這樣銷售的連動債,不是有出問題倒掉的才不適合,是連沒出事的也不適合。拿著火炬走過爆竹工廠沒事,絕對不是你厲害,而是你做了一件不該做的蠢事。它的起點就是一個錯誤。而起因就在於,不知道什麼是合適的銷售人員。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專業”金融從業人員,頂著”專業”金融機構的招牌,賣一些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叫合適的投資產品。

這還是不最糟的。最糟糕的狀況是,他不知道自己不會判斷投資標的是否合適客戶,還以為自己很會判斷,信心滿滿。還有一種,是根本沒有能力判斷,然後只會講一些說詞掩飾自己的無能,那一句呢?那當然就是,”東西沒有好壞,只有合不合適。”三歲小孩也會說這句耶,不知道他適不適合推銷金融產品。

這種沒有能力判斷東西好壞,整天只會喊合不合適的人,其實跟三歲小孩一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合適,那那些東西合適那些人?請他們講講看。你幾乎一定會遇到的狀況是,什麼東西都適合3歲到93歲的人,只要他們願意拿錢出來買。這種人在跟你談合不合適?你最好知道他根本不適合與客戶談話。

假如每種金融產品都有合適的特定買進對象,那你應該會在金融機構的網頁和金融推銷人員的說詞中,反覆聽到這些說法。譬如某某類的基金,適合怎樣條件的投資人購買。某某類的保單,適合怎樣的保戶買進。但你看不到也聽不到。因為這些金融機構和業者,從事的是無分別推銷。只要能買的人,有意願買的人,他們就賣。僅管這明顯不是對客戶或保戶好的東西,僅管這可能給客戶帶來很大的傷害,但只要有收入,他們就願意做。

而這種程度的金融業者,居然在名片上印”理財顧問”,”投資顧問”這些名詞?這些連”合適”這種低階基本要求都做不到人,居然寫上需要”忠誠義務”的頭銜。我看到很多連走路都走不好的人,說自己是奧運百米國家代表隊。

國內這些理財服務人員的程度還有要求標準,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面對這種狀況,我還是維持一樣的建議。有一個人,一定會將你的自身利益擺在最前面,一定會以你為優先考量。誰?那就是你自己。面對這種連最基本的合適要求都很難達成的金融服務環境,你自身的投資與理財知識,才是你唯一的護身符。求人,不如求己。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平民保險王讀後感續2---避不開躲不掉的利益衝突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Less Risk, More Return讀後感

付出愈少,拿得愈多(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et)

誰在幫你賺錢?(Who is making money for you?)

從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看台灣投資界現況

閱讀全文

2010七月回顧

此文回顧七月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的狀況。

七月最熱門的十篇文章依次是:
1.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讀後感-----買房子是消費還是投資

2.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3. 職位與理念(Positions and Ideals)

4. 主動投資的困境---付錢給經理人打對台

5. 如何比較基金與ETF的成本差異(ETFs and Mutual Funds Cost Comparison)

6. 主動投資的困境---跌價等於打折?

7. Ask Mr. Firstrade 專欄

8. 高盛CDO詐欺事件的結局

9. 綠角的書:”股海勝經—No.1財經部落格主的指數化投資法”

10. 產品銷售員與工具介紹員(Salesman and Instructor)

七月的藉著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寫下本部落格涉及台灣本地房地產買賣的第一篇文章,也引起非常精彩有趣的迴響。綠角在此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參與。

七月又寫了兩篇有關利益衝突的文章,職位與理念以及產品銷售員與工具介紹員,也都進入前十名的熱門文章排名。

七月最常搜尋進入此部落格的十個關鍵字,在去除綠角相關字詞後依序是:

美元指數
指數型基金
ETF
IRR
Firstrade
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
Vanguard
複委託
Zecco
資產配置

七月前十名關鍵字與六月非常類似,只有兩個不同,那就是
TED Spread LIBOR被擠出十名之外,換成Vanguard與資產配置上榜。

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美國、香港、加拿大與澳洲。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0六月回顧

2010八月回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