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9二、三月台北、台中、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19二、三月,在台北、台中與高雄舉辦的各梯次“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台北八月班高雄七月、台中八月班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感謝你非常精闢資產配置課程,讓我收益良多,感嘆太晚聽到這課程了,不然可以少走許多冤枉投資路。” 劉小姐


“對於一個做過擇時進出、主動選股、信用交易和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散戶,發現自己耗費大量時間研究依然拿到落後於市場報酬的結果,綠角的課程對我是當頭棒喝,徹底從觀念上翻轉我對投資的定義,也知道過去採用的投機方式對個人資產配置的副作用在哪,綠角的指數化投資課程是具可執行性的投資方式。” 馬先生


一輩子受用的課程。” 趙先生


“謝謝您們。深入淺出,充滿邏輯性且Evidence-based的內容,讓人獲益良多。課程時間的掌握十分優異。”匿名朋友


糾正很多錯誤投資觀念” 匿名朋友


“解釋為何人類整體的經濟是會持續往上的,解決我對長期投資的根本疑問。感謝綠角理念很清楚的資產配置課程,在價值觀跟方法上我都很能接受。” 宋小姐


統計數據所支持的理論和可行的執行方法。” 郭小姐


“資產配置的概念,解決了我以前只看股票的心理。” 柯小姐


“觀念的建立,不管是投資標的的說明、自我配置如何調整、再平衡的運用時點...等,幫助很多。” 吳小姐


“謝謝綠角精采萬分的演講,感嘆自己太晚聽到這棒的資產配置方法、如果早十年知道,就可以少走許多錯誤投資的冤枉路。再次感謝你。”劉小姐


“全部都很中肯,有實證效果。” 袁小姐


“關於提領階段與投資年限的部分,解答了我很久以來的疑惑。想了解的幾乎都有了。” 顏先生

閱讀全文

“指數革命”(The Index Revolution)綠角推薦序---你不該錯過的投資革命


寫在前面

Charles Ellis是投資界大師,成名作是Winning the Loser’s Game 。早在1970年代他就看出主動投資已經成為輸家的遊戲。指數化投資提供一個逃離這個辛苦,卻又難以勝出的主動投資遊戲的解決方案。

四十多年過去了,指數化投資從一開始的不被看好,被嘲笑,到今天成為席捲全球的浪潮。指數化投資革命,方興未艾。“The Index Revolution” 是Charles Ellis的最新著作。我在2017看過,並寫下讀後感。

很高興看到台灣當地出版社在今年完成翻譯,推出繁體中文譯作”指數革命”。我很榮幸受邀為此書撰寫推薦序。

以下,是我的推薦序全文:

工業革命革新了生產方式,為我們帶來富足的物質生活。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民主風潮,改變了政治運作方式,讓民主與自由成為普世標準。

在投資界,有一個同等重要的改變正在發生,那就是指數化投資革命。

本書作者查爾斯正是掌旗先鋒之一。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森(Paul Samuelson)發表〈挑戰判斷力〉(Challenge to Judgment)一文,公開懷疑主動投資。

1975年,本書作者發表《輸家遊戲》(Loser’s Game),陳述為何主動投資已經變成一個輸家的遊戲。

同年,領航資產管理(Vanguard)創辦者,約翰•柏格發行全球第一支可供一般投資人使用的指數型基金,Vanguard標普500指數基金。開啟了指數化投資的時代。

指數化投資從一開始的不被認同,廣受批評,甚至被同業嘲笑:「誰會要平均的績效?」

到了2017年,美國資產管理業界年度報告《投資公司白皮書》(The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指出,2016美國主動型基金業者流失4260億美金的資產,指數型基金則是流入1970億美金

愈來愈多投資人體會到指數化投資的優勢,紛紛加入。

我自己也是受益者。從2006年底投入美國全市場指數型基金以來,我完整的參與了美國股市從2007以來的報酬。其中雖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的下跌,但指數化投資的觀念讓我有堅持下去的決心,順利通過考驗,沒有賣在低點。(其實當時持續投入的資金,今天看來,正是獲利最豐的部位。)

我看財報嗎?不看。

我看線圖嗎?也不看。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台北開課公告(2019八月24、25日課程)

自課程開立以來,解答許多投資朋友如何看待各資產類別、如何針對目標設計個人投資組合、如何處理投資風險等許多重要核心投資議題的"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最新一梯,將於八月24,25日兩天,於台北開課。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9二、三月台北、台中、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9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8十、十一、十二月台北、高雄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資產配置是一般投資人最容易執行的投資方式。

不僅所需要投入的金錢與時間成本極低。單純的配置,有時甚至就打敗專業經理人不斷根據市場狀況調整的操作績效

但台灣投資人到底要如何針對自己的財務目標做資產配置?

目前討論資產配置的書籍,大多是英文作品的譯作。鮮少以台灣投資人為出發點的資產配置書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是一個以台灣投資人觀點出發的課程。

這個課程將詳細解釋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歷史經驗、資產配置的核心效果、綠角選擇的方法、以及如何建構一個符合自身目標投資組合的實際做法。定期投入方法的比較與選擇,再平衡的實際做法,都有專門討論。

期望能讓參加過的朋友,能對投資,對於各種金融資產的特性有正確且更完整的認識。

開課日期:

八月24、25號

課程時間共九小時,分星期六與星期日兩天上課。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星期六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資產配置的理由
10:00-10:50          
資產類別介紹1 
11:00-12:00          
資產類別介紹2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星期六下午

13:30-14:20          如何決定資產比重與投資工具的選擇
14:30-15:20          
報酬率預估(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 
15:30-16:30          
資產配置範例                                        Q&A

星期日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定期投入方法(定期定額與定期定值)
10:00-10:50          再平衡與生命週期投資                               
11:00-12:00          投資組合的改進空間與資產配置的障礙 Q&A  

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這篇文章。

閱讀全文

Stress Test讀後感4---危機前的太平盛世


作者在2003九月,在倫敦出差時接到電話,問他是否願意接掌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總裁。

聯邦準備銀行12家各地分行中,紐約分行被公認是最有影響力的據點。它就位在美國金融中心,執行公開市場委員會的貨幣政策、也是聯準會直接觀察華爾街現況的窗口。

作者時年42歲,而且從未在銀行工作過。他接下這個工作,然後努力學習關於金融體系、銀行管理的知識。

他面對的是一個處於太平盛世中金融體系。經濟成長,通膨低落,投資人信心強勁,市場上資金充斥。紐約的銀行沒有任何財務困窘的跡象,事實上它們正賺取大把鈔票。

一切看來,所有都在控制之中。一般也認為,就算狀況反轉,銀行也有足夠的資本可以吸收衝擊。

當時甚至有經濟學家討論,那麼多年的穩定,是否代表經濟體系已經進入”The Great Moderation”時代,經濟與金融危機已經是過去的事。

但作者對三方面感到不安,第一是當時的心態、第二是身為官方單位有限的影響力、第三是美國金融體系中隱藏的不穩定因素。

閱讀全文

投資ETF連結基金(ETF Feeder Fund),你該知道的事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2019上半年,元大投信針對元大台灣50元大台灣高股息與元大富櫃50這三支ETF,分別發行三支ETF連結基金。

ETF連結基金的意思是說,這支基金就是投資某一特定的ETF。

這三支ETF連結基金列表如下:



基金名稱

投資ETF

元大台灣卓越50ETF連結基金

0050

元大台灣高股息ETF連結基金

0056

元大富櫃50ETF連結基金

006201

譬如元大台灣卓越50ETF連結基金,就是投資代號0050的元大台灣卓越50ETF。

這其實是一種概念相對單純的產品。業者希望達到,投資人投資這支基金,就等於投資某ETF的效果。(但會有一些差別,後續會討論)

為什麼元大要針對這三支ETF發行ETF連結基金呢?

主要目的是要拓廣ETF的觸及度。

並不是所有投資人都明白 ETF的基本原理,或是願意涉足股票市場,在券商開戶買賣ETF。

有的投資人就是完全透過銀行投資基金。ETF連結基金,讓元大ETF可以以基金的型式去觸及更多的投資人。

對於不想要去碰觸股票市場,但又想要投資ETF的投資人來說,ETF連結基金的推出也讓他們有了可行的選擇。

基本上,這對資產管理業者與投資人,雙方都有利。

台灣這個投資工具的發展過程還蠻有趣的。美國是1970年代先出現指數型基金。指數型基金取得一定成果後。1993年後ETF的發行,更進一步加強了指數化投資在市場的盛行。

但是在台灣投資界,指數型基金一直沒有取得廣泛的認同。

一直到0050這類台灣大型股指數化投資工具推出後,台灣投資人才首先得到一個可以有效取得近似大盤整體報酬的工具。而0050,還有之後的0056,也的確得到相當多投資人的關注與資金。

而ETF成功之後,台灣資產管理公司再回頭用ETF連結基金的方式,在基金界重啟指數化投資的爐灶。

ETF連結基金的出現,恐怕也代表國內資產管理公司可能已經放棄直接發行新的指數型基金的做法。用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ETF發行ETF連結基金成為比較可行的管道。

回頭看ETF連結基金,那麼ETF連結基金跟它所連結的ETF有何不同呢?

第一是投資管道不同

ETF要透過券商買賣。基金,就是透過傳統基金行銷通路,銀行,來買賣。(有些券商也可以提供ETF連結基金買賣的服務)

第二是內扣費用成本不同

ETF最主要的成本就是經理費,與加計其它內扣費用之後所形成的總開銷。

ETF連結基金沒有再另外收取經理費,但是會有保管費。

譬如元大台灣卓越50ETF連結基金,保管銀行是中國信託。在基金資產50億以下時,保管費是每年0.02%。50-100億時,是0.015%,超過100億時,是0.01%。

另外,ETF連結基金是90%以上投資於目標ETF。也就是說,最高可能會有10%的基金資產不是投資在目標ETF。

基金要應付投資人的買進與贖回,所以會需要保留一些現金部位。但這可能會讓ETF連結基金與ETF間的績效產生差異。

在上漲的市場中,持有現金會拖累績效。元大的說明書中有提到會利用期貨交易,使整體曝險等同於100%投入ETF。成效如何,就是對資產管理公司操作功力的考驗了。

ETF連結基金還多一項內扣費用成本。股票型基金會需要買賣股票,ETF連結基金會買賣ETF。這些證券交易成本,會由持有該基金的投資人支付(不然會是誰付?)。

而國內基金業者在股票交易成本方面取得的折扣,實在不是很好看

假如ETF連結基金的投資人,大量的買賣基金,造成ETF連結基金需要頻繁、大量的買賣ETF時,會造成較高的交易成本。

對於買進並持有ETF連結基金的投資人來說,等於是在為別人的買進與賣出在付交易費用。是一個額外的成本。這個成本無法事先知道。要視ETF連結基金真正推出之後,在市場上是否被頻繁大量的贖回或買進而定。

第三是交易佣金不同

ETF交易收費跟股票一樣,是收成交金額的0.1425%。大多券商會打折。

ETF連結基金,就跟申購基金一樣,需要付買進時的手續費。

第四是買進單位不同

ETF通常是買一張,也就是1000股。所以一般最低買進要求,就是每股單價*1000。假如0050每股77元。那麼買一張就需要77,000元。
(ETF其實也可以買零股,可降低買進門檻)

ETF連結基金定期投資最低要求是3000元。

第五是配息設計不同

ETF連結基金設計了兩個股別。A類不配息,B類配息。

ETF只要符合公開說明書中的配息標準,就會有配息

ETF與ETF連結基金兩者差異整理如下表:



 

ETF

ETF連結基金

投資管道

券商

銀行等基金銷售通路

內扣費用

ETF總開銷

ETF總開銷
銀行保管費

現金拖累

ETF買賣費用

買賣費用

股票買賣費用

基金買賣費用

買賣單位

1000(一張)
也可買零股

定期投資 3000台幣

配息

符合配息標準就會配息

有配息與不配息兩種股別

總結來說,ETF連結基金的好處在於可以透過基金銷售管道投資。可以有定期投資的服務。

ETF的好處是,投資比較純粹,你就是直接持有這支ETF。不會有未100%投資的問題,也不必負擔其他投資人買賣的成本。

以成本考量,直接投資ETF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對於不瞭解ETF,不想開券商戶投資,或是就是每次想要自行買進ETF都在懷疑當下是不是合宜買點的投資人,ETF連結基金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該選ETF還是指數型基金?你該考慮的重點(ETF or Index Funds?)

為什麼要用ETF,不用指數型基金?(Why ETF, Not Index Funds)

投資ETN(Exchange-Traded Notes),你該知道的事—以台灣ETN為例

投資交易所買賣債券(Exchange-Traded Debt,ETD),你該知道的事

關於ESG ETF,你該瞭解的事(ESG ETF)

Vanguard獨特的ETF發行方式(Vanguard ETFs as a Share Class of Open-End Mutual Funds)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 2019二、三月台北、台中、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19二、三月在台北、台中與高雄分別舉辦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綠角:感謝每一位參加的朋友,也謝謝每一位留下回應與回饋的朋友。你們的鼓勵與意見,是我持續下去與進步的動力。

(想參加這個課程,可參考"ETF關鍵報告"開課公告:台北八月班高雄七月與台中八月班。目前各梯次均剩不到一半名額。

全部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非常感謝綠角,您建議的投資方式,讓我省下大量的注意力在本業、其他專業與興趣上,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計算。從您上課整理的資料,感受的到您對推廣這種投資方式的熱情,這也並非學費可以回報。” 魏小姐


“謝謝綠角老師,精準又紮實的三小時。” 賴先生


“綠角用令人驚異清楚的方式解說了ETF,讓我在上課時幾乎是毫無困難的全面吸收新知,非常過癮,謝謝!” 鐘小姐


“人生不僅只有資產累積,還有更美好的事物相伴。ETF能有效的替我們解決資產配置。” 許先生


“讓眼花撩亂的ETF變成可以理解的字母組合。” 匿名朋友


“如何解讀一檔ETF的重點資訊。” 匿名朋友


“覺得最有收穫的是折溢價/買賣價差觀念、下單時間與EHC。” 鄭小姐


“ETF類型分析,講得很透徹。” 匿名朋友


“上完課後更加了解ETF性質,以及如何選擇好的ETF。內容很豐富!” 匿名朋友

閱讀全文

不要用錯誤的方式處理債券的信用風險(Credit Risk is NOT Interest Risk)


之前綠角在臉書朋友的留言中,看到一個”有趣”的說法反覆出現。

有人說,面對信用風險較高的債券,他就買短期。一兩年內就到期的標的。信用評等高,穩健的公司債,他才會買長期債券,譬如十年、二十年的債券。

表面上看來,這真是謹慎小心的債券投資法。信用風險高,就買短期。信用風險低,就買長期。

但其實這是一個完全搞錯重點的債券風險處理方式。

債券有兩大風險,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

信用評等愈差的債券,信用風險愈高。
到期年限愈長的債券,利率風險愈高。

也就是,這個人說的是:”假如這支債券信用風險高,我就降低它的利率風險。”

那它的信用風險呢?

買短期的高信用風險債券,它就會變低信用風險債券嗎?

譬如,你的債券投資組合中持有一年後到期的高信用風險債券。那一年之後這支債券到期,你還是買一年期的高信用風險債券嗎?

這樣年復一年,投資組合中仍是長期持有高信用風險債券啊。

這種說法顯示的是發言者對債券風險沒有確實的掌握與瞭解,以一種似是而非的想法,在理解債券。

閱讀全文

Vanguard FTSE Developed Markets ETF分析介紹(VEA,2019年版)

美股代號VEA的Vanguard FTSE Developed Market ETF成立於2007年七月20日。追蹤FTSE Developed All Cap ex US Index。

VEA早期的名稱是Vanguard Europe Pacific ETF,追蹤MSCI EAFE指數。在2012更改為追蹤FTSE Developed ex North America Index

在2015年,VEA再更改為追蹤FTSE Developed All Cap ex US Index。新指數跟原先指數相比,多了小型股與加拿大股市。

VEA目前追蹤FTSE Developed All Cap ex US Index。投資範圍是美國以外的全球已開發市場,共持有3790支證券。歐洲:亞太:北美的相對比重約是54:38:8。

VEA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已開發市場。VXUS VEU則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已開發與新興市場。

主要差別在於,VEA只有已開發市場。VXUS和VEU則同時投資已開發與新興市場。

利用美國與國際股市ETF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全球股市投資模式:

VTI+VXUS
VTI+VEU
VTI+VEA+VWO

以上三種投資組合,都是可行的全球股市投資方式。

VEA內扣總開銷0.05%。2018年VEA的內扣總開銷是0.07%。今年調降後,變成0.05%。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VEA資產總值704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1200萬股。(2019五月資料)

依據2019四月底資料,VEA投入的前十大國家與比重分別是:

閱讀全文

2019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ETF對整體股市的衝擊

這本Factbook統整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資料,就是ETF交易,有多少是初級市場交易,多少是次級市場交易。

初級市場指的是實物交易。法人拿成份證券換ETF,或拿ETF換成份證券。

次級市場指的是投資人之間互相交易買賣ETF。

狀況如下圖:


這張圖顯示的是各類別的ETF,從2015年初到2018年底,這四年期間,交易量中有多少百分比是次級市場交易。

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八到九成都是次級市場交易。

所以,不必說看到某支ETF一天有好幾百億的成交量就以為資產管理公司要在一天之內忙著買賣幾百億美金的指數成份證券,造成市場大幅波動。

大可不必。其實大多的成交量,都是投資人之間買賣ETF而已,根本不會動到指數成份證券。

譬如2018二月第一週,美國股市下跌5%。該週ETF的初級市場交易量220億美金,只占該週轉手股票市值1.8兆美金的1.2%。如下圖:


2018十月,全球股市下跌。當時美國ETF的初級市場成交量330億美金,只占整體股市成交量6兆美金的0.6%。

閱讀全文

Stress Test讀後感3---金融危機的兩個要素



作者提到,金融危機有兩個重要成份。

第一個是要先有一段相對安穩與繁榮的時期,讓投資人、銀行家等市場參與者都忘了風險的存在,以為未來會一直如此發展下去。

第二個是過度借款進行投資。特別是短期借款。

美國1990年代的網路科技泡沫有第一個成份,但沒有第二個成份。當時科技類股投資,大多是股權投資。所以當時的泡沫破滅沒有產生金融危機。

但2008金融海嘯是兩個條件都有。當借錢來投資時,特別是短期借款,只要債權人突然感覺到風險的威脅,全部同時都想離開,要撤資的時候,狀況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銀行基本上就是在做這件事。銀行跟存戶收受短期存款,將資金以長期貸款的方式借給個人或企業。

所以假如發生存戶擠兌,沒有銀行可以獨力面對。銀行借出去的錢要長期才能回收。

對於這個金融界的先天弱點,大多國家設計存款保險制度進行防備。

閱讀全文

真正的財務幸福(Born with Financial Happines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我們常把生在富貴之家的人,自動歸類於幸福的人。

“你看,他多幸運啊。父母擁有價值百億的企業,他長大就接手就好。天生註定是有錢人啊。”

我們把這種人稱為含著金湯匙或銀湯匙出生的人。彷彿人生最幸,莫過於此。

但其實,這些人被剝奪了一種財務上的重要幸福。那就是從無到有,一步步靠自己,建立起自身財富的滿足感。

打過電動就知道,最令人享受的,往往是在經驗值低落、級數很低、裝備很差,慢慢努力勤奮殺怪,逐漸變成滿身高級裝備的大俠的那段過程。

假如遊戲一開始,玩家就直接拿到頂級配備與級數。那這個遊戲就沒那麼多人想玩了。

財富累積的過程也是這樣。

當一個人步入社會,從有工作收入開始,懂得節約與儲蓄,搭配上正確的財務與投資觀念,看著手上資產慢慢累積起來時,那會是一個最重要,最令人滿意的人生經驗。

當你在五六十歲回顧時,你知道手上的資產都是自己努力得來的,那會為你帶來很大的滿足與快樂。

相較之下,生於富家的子弟完全被剝奪了這個幸福感。他們還面臨很大的挑戰。

假如生活環境富裕,造成不把錢當一回事的心態,他們會成為揮霍,甚至敗家的第二代。

假如他們也是成材的一代,在接手家族企業時,仍面臨龐大壓力。如何在父母高度成就之下,做出自己的成績。這不是簡單的事。

事實是,天生富貴,未必如眾人想像中幸福。

重點是,這也不是我們能選擇的。

閱讀全文

Stress Test讀後感2---危機歷練


作者最早在財政部的工作是國際金融事務。一開始是派駐日本,負責幫美國金融業者打入日本市場。日後則是處理金融危機,不過不是處理美國的,是處理其它國家的危機。

首先是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初,墨西哥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活動中遭暗殺。投資人、債券持有人與債主,開始懷疑墨西哥似乎不如他們想像中穩定,也開始懷疑自己資金的安全性。資金開始流出。投資人對墨西哥貨幣,披索的信心也往下掉。

在之前的經濟繁榮期,墨西哥過度仰賴短期借貸,而且將披索與美元的匯率掛勾。資金一離開,披索下跌,墨西哥政府開始用手上的美金買披索,以支撐披索匯率。直到手上外匯耗光,無以為繼,放棄固定匯率。

1994年底,看起來墨西哥政府烏雲罩頂。手上剩60億儲備,但明年就有300億短期債券即將到期。當時市場上信心渙散,似乎沒有人想要繼續借錢給墨西哥。

這件事美國無法置身事外。由於墨西哥是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當時估計假如放墨西哥債務違約,經濟緊縮,失業大增的話,美國自己的單年經濟成長率會少1%,非法移民會增加30%。

當時墨西哥在IMF的額度是26億美金。當時美國財政部國際事務主管是Larry Summers,他知道這是一個遠遠不夠的金額。

Larry Summers主導的國際金融政策,採用與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Colin Powell採行軍事介入時一樣的原則。

鮑威爾的軍事政策是,要介入,就是投入優勢、壓倒性兵力,而且只有在美國利益受到威脅時才出手。

Larry也一樣,美國要干預,就是直接重手出擊。一次借給問題國家夠多的錢。讓投資人,債權人知道,他們的錢,可以拿得回來。中止危機心態。

這種政策叫做Wall of Money,推出一整面鈔票牆。就像銀行被擠兌時,在營業大廳擺出鈔票磚一樣。讓投資人跟債權人認為他們的錢是安全的,就可以中止恐慌心態。

作者提到,金融危機是一種集體行動問題(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對一個投資人來說,狀況不對,錢好像拿不回來時,趕快去把錢拿來回。這看起來是很理性與正確的做法。

閱讀全文

2019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指數化投資的成長與現況

美國資產管理業者聯合組織,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所發行的2019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 已於2019四月30號出刊。本文整理其中重要的資料。


這張圖呈現的是美國指數型基金從2009到2018這十個單一年度的資金流入(或流出)。

這裡的長條都是正號,表示是連續十年的淨流入。不論是美國股市指數型基金、全球股市指數型基金,或債券指數型基金,都是流入。2018是總值1560億美金的流入。

目前美國總共有497支指數型基金,管理3.3兆美金的資產。

與指數型基金不斷吸引資產剛好相反的,是主動型基金的資金不斷流失。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當地股票型基金的狀況。水平線上方兩個向上增長的藍色與紅色區塊,代表的是美國股市指數型基金與美國股市指數型ETF的資產增長。

水平線下方向下的區塊,代表的是美國股市主動型基金的資產流失。

從2009到2018這十年,美國股市指數化投資工具總共流入1.6兆美金。美國股市主動型基金則是流失1.4兆美金。

這種上千億上兆的數字,可能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就是:”這個投資世界都是指數化的天下了!”、”大多人都在做指數化投資了”、或甚至誤以為” 指數化投資已經過熱了”。

這恐怕都是誤解。

實際狀況,如下圖:

閱讀全文

Stress Test讀後感1---當2008已成遙遠的回憶


Stress Test的作者Timothy Geithner是2008金融海嘯時,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行長與2009歐巴馬政府首任財政部長。

也就是說,Timothy與當時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就是美國金融海嘯應變的兩大主導官員。

這本書內容相當豐富。許多細節,包括作者與各大銀行總裁、其它美國金融主管官員、歐洲當地央行行長與總統開會的談話,都有完整陳述。(以這種細緻度,作者很可能有寫日記的習慣)。

這是到目前為止我看過的2008金融海嘯相關書目中,假如想要重溫2008危機場景,寫得最好,最詳細的一本書。

書的一開始,作者回想2009一月底他剛上任財政部長,第一次跟總統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討論金融危機的情形。

當時狀況相當黑暗。經濟以大蕭條等級的速度緊縮,百萬人民面對失去工作,甚至失去自己房子的風險。美國每月減少75萬個工作。市場上借不到錢,一般人借不到錢買車買房,企業借不到錢來周轉與營運。

作者提到,當時他們面對五大金融炸彈。意謂只要其中一顆炸開,就會造成牽涉廣大的影響與信心喪失。

頭兩個Fannie Mae與Freddie Mac,兩家超大型房貸業者,需要最大量的援助。已經快速燒光2000億美金的政府金援,很可能需要再投入2000億美金救助。只要這兩家房貸業者被認為風險提高,房貸利率就會爬升,壓低房價,加重經濟緊縮。

AIG,美國保險集團,是最接近爆炸的炸彈。背後不僅有上千萬保戶,還有上萬張衍生金融合約。倒閉的話,後果嚴重。

Citi和Bank of America則是最大的兩顆炸彈。

當時不僅有這五家出大問題的大型金融業者,橫跨保險、銀行與房貸業者。作者還面對一個資金嚴重不足的金融體系。原用詞叫Undercapitalized。

金融體系資本不足以彌補可能存在的損失,更不要說要資助經濟回溫。補到足夠的資金,又超過作者計算出來可以動用的政府資源。

這是美國75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當時美國政府從三方面下手。第一個是總統推出的財政刺激(Fiscal stimulus),價值8000億美金的政府支出擴大與減稅方案。用來彌補損失的工作與財富。

第二個是聯準會的貨幣政策(Monetary stimulus),用QE這類非典型方法,持續為經濟體灌輸貨幣。

最後是作者剛提到的,金融救助(Financial rescue)。確保那幾家大炸彈不會炸開。另外也有像General Motors和Chrysler這些大型汽車業者需要救助。

整個政府相關單位,就是頭抱著燒。誰也沒遇過,誰也不知道這樣做能不能挽回局勢。

作者說,他自己實在沒有信心這些措施是否有用,但是開記者會時,身為財政部長,他一定要給大家帶給一點安全感與信心。

金融體系就是建立在信心上。金融危機,就是信心喪失的時刻。

當民眾對銀行喪失信心,就會發生擠兌。大批民眾會去排隊,去銀行領錢。假如不扼止這個狀況,銀行會真的變沒錢,也真的會有人領不到錢。

金融危機就是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擠兌。投資人,借款者,全都開始懷疑自己資金的安全性,開始大量贖回,離開市場。這會造成仍在金融體系中的資金更少,更不安全。原本還有一點信心,留在裡面的人,也會開始動搖。

2008金融海嘯已經是距今11年前的事。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經過,愈來愈多市場上的投資人,是沒經歷過這件事的。

現在2019,金融海嘯已是超過十年以上的往事。在多年的連續市場上漲後,有些說法與投資做法就會開始浮現。

閱讀全文

ETF投資者的特徵(Characteristics of ETF Investors)

金融市場上,到底是那些個別投資人在使用ETF?這些投資人具有怎樣的特性?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資產管理公司Vanguard,在2019三月發表一篇標題為” Early ETF adoption among self-directed invetors ”的文章,解答這個問題。

分析的樣本是在Vanguard開戶的500萬戶美國投資人。這些投資帳戶中可能持有基金、ETF或是單一證券。帳戶類別可能是退休帳戶或是一般帳戶。


首先可以看到上表,在2013時,這些帳戶中,只有5%持有ETF。到了2018,比率倍增,變成11%。

但持有基金的帳戶數仍是主力,不論是2013還是2018,都有八成以上的帳戶持有共同基金。

主要理由在於,早期投資人,最早就是從基金開始,ETF是比較近代才出現的投資工具。

2018年使用ETF的帳戶比率增加,很大部分原因是近幾年新開戶的投資人,有較高比率利用ETF進行投資。

文中依ETF占整個投資部位的比重,將ETF投資人分為三類:

ETF占整體投資部位的1-25% ,叫ETF Diversifiers。ETF分散者。利用ETF進行分散投資的人。

ETF占整體投資部位的26-75%,叫ETF Users。ETF使用者。ETF占投資組合顯著比率。

ETF占整體投資部位的76-100% ,叫ETF Enthusiasists。ETF熱衷者。投資組合大部分由ETF組成。

閱讀全文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ETF分析介紹(VEU,2019年版)

美股代號VEU的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ETF成立於2007年三月2日。追蹤FTSE All-World ex-US Index。

FTSE All-World ex-US Index包含了全球46個國家,共2539支證券。投資範圍是美國以外的已開發與新興市場。北美:歐洲:亞太:新興市場的比率約為6:43:29:22。

VEU和VXUS都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全球已開發與新興市場。兩者投資四大地區的比重也相當近似。

VEU和VXUS最大的分別,在於兩支ETF對中小型類股的含蓋程度。VEU追蹤的指數有2539支成份股。VXUS追蹤的指數則有5902支成份股。VXUS對中小型類股有較高的投資比重。

這個差別也可以從美國晨星的投資組合資料中看出:

閱讀全文

台灣投信基金仍然過高的股票交易費用(Mutual Funds in Taiwan are Charged Too Much for Trading Stocks)

一般投資人在買賣台股時,手續費是成交金額的0.1425%。大多券商會打折,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五折或更好的優惠。假如是五折的話,那麼股票交易的手續費會是約0.07%。萬分之七。

那麼手中握有幾十億幾百億資金的投信法人,是用怎樣的費用在買賣證券呢?

本文整理2018的狀況。

(詳細查詢方法,可見台股基金過高的股票交易費用這篇文章一開始的說明)

我們來看前幾大的台灣投信業者。首先是元大投信:


我們要看的是最右邊那一欄所顯示的”平均手續費”。投資台灣股市的基金,收費多是0.09%。

也可以看到,元大旗下多支基金最主要的往來券商,就是同集團的業者,也就是元大證券。

然後是國泰投信。


國泰的台股基金付出的費用多是0.09%。也跟元大一樣,主力往來券商,就是同集團的國泰證券。

第三家業者是群益投信。


群益的基金交易費用比較高,達0.11%。但跟元大與國泰不同,群益金鼎證券通常不是群益基金第一大的往來券商。

第四家業者是復華投信。


這家業者的基金交易手續費是0.10%。

第五家是富邦投信。


這家業者的台股基金收費比較不一致。不過多是0.09%或是0.10%的數字。

總結台灣五大投信,其付出的手續費比率如下表: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台北開課公告(2019八月17、18日課程)

由於五月到七月的台北"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均已額滿,因此綠角決定在2019八月17,18日於台北開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

同一個週末的星期日下午,有開設"ETF關鍵報告"課程。歡迎想深入瞭解美國ETF這項投資工具的朋友報名參加。

中南部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以考慮”資產配置戰略總覽”高雄七月與台中八月班。目前剩約一半名額。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9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8十、十一、十二月台北、高雄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8八、九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資產配置是一般投資人最容易執行,管理的金錢與時間成本最低的投資方式。

單純的配置,有時甚至就打敗專業經理人不斷根據市場狀況調整的操作績效

但台灣投資人到底要如何做資產配置?

目前討論資產配置的書籍,大多是英文作品的譯作。鮮少以台灣投資人為出發點的資產配置書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是一個以台灣投資人觀點出發的課程。

這個課程將詳細解釋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歷史經驗、資產配置的核心效果、綠角選擇的方法、以及如何建構一個符合自身目標投資組合的實際做法。定期投入方法的比較與選擇,再平衡的實際做法,都有專門討論。

期望能讓參加過的朋友,能對投資,對於各種金融資產的特性有正確且更完整的認識。

開課日期:

八月17、18號

課程時間共九小時,分星期六與星期日兩天上課。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星期六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資產配置的理由
10:00-10:50          
資產類別介紹1 
11:00-12:00          
資產類別介紹2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星期六下午

13:30-14:20          如何決定資產比重與投資工具的選擇
14:30-15:20          
報酬率預估(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 
15:30-16:30          
資產配置範例                                        Q&A

星期日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定期投入方法(定期定額與定期定值)
10:00-10:50          再平衡與生命週期投資                               
11:00-12:00          投資組合的改進空間與資產配置的障礙 Q&A  

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這篇文章。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台北開課公告(2019八月18日課程)

綠角將於2019八月18日(星期日下午)於台北開立"ETF關鍵報告"課程。

中南部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以考慮"ETF關鍵報告"高雄七月與台中八月班。目前台中與高雄班都只剩下約一半名額。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請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評價,可參考:

“ETF關鍵報告” 2019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 2018十、十一、十二月台北、高雄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 2018八、九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ETF做為指數化投資工具,是目前公認可以讓一般投資人,用最低的成本,最簡單的方式,就取得市場報酬的方法。

而且,光是指數所代表的市場報酬,長期下來就可以勝過大多主動型基金

當眾多的美國當地投資人,甚至連台灣本地投資人,都已經開始使用這個方便又強大的投資工具時,你卻還只能在台灣,接受次等公民的待遇,買那些內扣費用貴到爆表一定會傷害績效的境外基金?

你是否從未注意過自己下單時ETF的買賣價差與折溢價?

你是否認為ETF只要內扣費用愈低就就會愈貼近指數表現,卻不知道要如何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指數追蹤能力?

”ETF關鍵報告”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參加者對美國ETF有一整體的瞭解,讓ETF成為你得心應手的投資工具。

ETF課程相關資訊如下:

課程特色:

1. 美國已有一千八百支以上的ETF。投資於全球各地市場,各種資產類別,使用多種策略。懂得美國ETF,可以大幅擴增自己的投資機會

2. ETF關鍵報告是針對美國ETF的專門課程,主題明確。從第一節課的基本概念,到最後一節課的交易需要注意事項,由淺到深,每個段落都有確切的學習重點。確認參加的朋友都能對美國ETF有確實的掌握。

3. 課程內容由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寫文章介紹美國ETF的綠角編寫與全程講解。課程中,投資朋友將可以看到綠角多年ETF的投資心得

閱讀全文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omplete Personal Finance Guidebook讀後感4—你該避免的第二種年金險


作者特別指名需要避開的第二種年金險名為Bonus annuity,紅利年金險。

這種年金險有個Bonus,譬如你投入100萬買這張保單,保險公司就給你5%紅利,讓你的帳戶有105萬的價值。

那太好了,不買怎麼行?而且要拿愈多錢投入,才能賺愈多。

保險公司跟銷售員就是希望你這樣想。但他們不是笨蛋。他們也是要賺錢啊。

從那邊賺?

從日後更高的保單成本與投資費用。

作者的舉例是,一般傳統變額年金險,年度費用1.3%。一張紅利年金險,一開始給你4%紅利,但年度費用是1.8%。

看起來一年多0.5%的費用,沒什麼嘛。

但會帶來這樣的後果。如下表: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只能註定低報酬?(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Truths about Asset Allocation)

有投資朋友來信問我,”資產配置長期投資的報酬率是不是真的很低?”

問題源於今周刊在2018的一則報導(註1),其中關於我對資產配置績效的描寫,似乎造成一些朋友的誤解。

該報導提到,一個股債比80:20的投資組合,從2008年初到2017年底,這十年來,累積報酬是54.8%,年化報酬率是4.4%。

有些朋友對此過度引申,說”做資產配置長期報酬率就是只有4.4%而已”。(註2)

這個報酬率其實是這樣算的。

這是從2008年初開始投資的成果。在2008一開始,就單筆把資金投入,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全部的下跌,這是在近半世紀最差的時間點開始投資的成果。

雖然這個報酬率看起來不怎樣,但其實它顯示了資產配置的強項,也就是不用猜測市場未來起伏。只要持續的參與市場,維持住這個投資組合,堅定的走過這個下跌,到2017年底,不僅弭平了這個損失,還得到近55%的獲利。

請問一下各位投資朋友,假如在十幾年前你就已經開始投資了,你在2008年初投入的資金,買到的標的,到2017年底的績效是多少?

這個成果,其實是一些操盤高手,市場老手,也未能達成的成績

有不少投資人更是在金融海嘯之前,買到拉美,世礦基金,在大跌中撐不下去,離開市場,實現負報酬。或是撐到今天還沒有回本。

更有些投資人,在市場上漲多年之後,覺得漲太多,心中不安,開始買VIX之類的”避險”工具,不僅沒參與到股市上漲,還造成重大虧損。

而這個固定股債比80:20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假如不是從2008年初開始,是從2009年初開始到2017年底,或是從2010年初開始到2017年底,會有不同的成果。如下表:



年度

總報酬率

年化報酬

2008-2017

54.8%

4.47%

2009-2017

127.6%

9.57%

2010-2017

72.2%

7.03%

2011-2017

53.1%

6.27%

2012-2017

65.4%

8.74%

2013-2017

43.6%

7.50%

2014-2017

26.3%

6.02%

2015-2017

25.8%

7.94%

2016-2017

30.2%

14.10%

最高的年化報酬是從2016年初到2017年底,14.1%。最差的年化報酬是2008年起到2017年底,4.47%。

對一個投資人來說,一般他不會一開始就把這輩子可投資的資金全部投入。他會分批把資金投入。因為一個人可以用來投資的錢,大多來自定期的薪資所得。

有些錢投入的時間點很差,譬如在2008年初投入,會造成十年只有四點多趴的年化報酬。

有些資金投入的時間點很好,譬如2009年初投入,會有九年9.57%的年化報酬。

這許許多多高低不同的報酬率,才是一個資產配置投資人真正取得的成果。

只拿這些成果中最差的一個出來,說”啊!這就是資產配置的報酬率。”。

恐怕只是想印證自己心中”資產配置=低報酬”的成見。

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用資產配置的方式參與市場,會得到怎樣的報酬,簡單一句話:”市場決定”。

市場強,報酬率就高。

市場下跌,報酬率就差。

資產配置是一個投資指引,一個讓投資人有信心走過市場波動的方法。

資產配置讓投資人有固定的投資方針,不會在新興市場、原物料走強時,就去追逐熱門。也讓投資人不會在上漲的市場中過度擔心,去採用奇特的”避險”方式,結果反而是避險工具本身帶來嚴重虧損

資產配置不是報酬保證。實際狀況是,它的報酬率可能高,也可能低。(註3)

有些投資朋友,拿最低、最差時期的報酬來強調,貶低這個投資方法,說資產配置只能註定低報酬。恐怕這些評論更大部分反應的是自己的誤解。

我在分享這些投資組合的績效成果時,常會看到這樣的留言或回應。

假如是從2009年初開始計算,就會有人說:”從上漲多頭起點開始買,當然成果很好啊。”

假如是2008年初開始計算,買在最差的時間點,後面完整接受了幾十趴的負報酬,就會有人說:”你看,你的投資方法績效就是不行吧!”

對於心中已有定見,追求多空皆賺這種”高等”策略的投資人來說,不論資產配置成果如何呈現,他們的看法是不會變的。

但聰明的投資朋友會看到,資產配置即便完整經歷了2008大空頭之後還能拉回正報酬的韌性,以及在上漲的市場中同步帶來高報酬的成果。

這其實是相當可行的投資策略。

註1:該報導中的全球股市四地區平均分配的投資模式,也不是我自己所採用的投資配重方法。當初採訪時,我說只是給他們一個範例,報導卻說是"綠角投資組合大公開"。恐怕是一種不實與誇大。

註2:我不是從2008開始投資的。我在金融海嘯前,就開始投資了。

註3: 我在不同股債比率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績—以美國ETF為例這篇文章中計算的資產配置報酬率也是從2008開始。

我不太喜歡以偏向報酬的方式來解釋投資的成果。當然報酬很重要,但那是風險處理後的成果。

所以我在訪談時或寫文章時,都比較保守談論報酬。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同股債比率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績—以美國ETF為例(Different Asset Allocation with ETFs,2022更新)

ETF資產配置投資組合不同持有期間的實際成果(Asset Allocation with Different Holding Periods,2020更新)

資產配置的真正價值(The Value of Asset Allocation)

資產配置的原罪(The Sins of Asset Allocation)

看似公允的質疑(Questions Based on False Assumptions)

資產配置者的沉默(The Silence of Asset Allocator)

Stress Test讀後感11---金融海嘯時的股市表現

以美國ETF進行資產配置的實際成績(Asset Allocation with ETFs,2019更新)

以美國ETF進行資產配置的實際成績(Asset Allocation with ETFs,2020更新)

真的大多人都不需要資產配置嗎?(One Way or Another, Everybody is an Asset Allocator)

“大盜、英雄與革命者之路” (Life and Death in the Andes)讀後感2---沒想到就看不到

小資族不適用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的迷思(Indexing and Asset Allocation Are Great Investment Choices for Assets Large and Small)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