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許多金融從業人員,常有類似以下的說詞:

保險業務員說,客戶不喜歡把保險費用當成支出,不懂這個概念,也不喜歡錢花出去沒有回來的感覺。所以雖然我知道定期險對客戶來說是較好的規劃,我還是只能順客戶的意思,賣儲蓄險、賣投資型保險。

理財規劃人員說,雖然我知道資產配置的理論,但客戶只想知道下一支會漲的標的,我也沒那麼多時間跟客戶解釋什麼叫資產配置,所以就順客戶的意思,幫他挑所謂熱門看好的基金。

我們換個場景。

閱讀全文

投機斷腕(Snake Dancers and Speculators)

在數百年前的印度宮庭中,有一群特別的表演者,那就是弄蛇人。他們貼近的與毒蛇共舞出曼妙的舞姿,取悅王公貴族,賺取豐厚的賞金。但這個表演有個特殊之處,所有用於表演的蛇,都是劇毒之物,而且全都保有毒牙。因為古時的人類和現在並無不同,看走鋼索,就要看沒安全網的表演才刺激,看弄蛇人和蛇同台演出,當然也是要看有致命危險的毒蛇才過癮。

但蛇就是蛇,這些弄蛇人每過一陣子就會傳出被蛇咬傷的事故。這些弄蛇人明白這個危險,在沒有蛇毒血清的年代,他們隨身攜帶一把鋒利無比的刀子。假如手指被咬了,他們會果絕的揮刀把指節剁下,假如前臂被咬了,那麼這次損失的會是一條手臂。

但這還不是最後的絕招。他們隨身還有一個小瓶,內裝有最毒的毒藥。一經服用,三秒致命。在他們脖子或軀幹被毒蛇咬囓之後,他們將開瓶使用這最後的手段,免受蛇毒的痛苦逼害。

古老的年代,悲情的表演者。

在有蛇毒血清的現在,蛇咬不再是難以醫治的問題。但現代金融世界中,有另一群弄蛇人,那就是奉行停損的投機者。

某次投入失敗,他們就停損,毫不留情的把剩餘資金撤出,勇敢的接受損失。就像弄蛇人斷然的把手指、手臂切掉一樣。他們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奇怪,被停損實現的損失,不是錢嗎?弄蛇人切下來的手指不是身體的一部份嗎?

多切幾次,弄蛇人就肢體不全了。多停損幾次,投機者就會發現他的青山,因為停損引起的多次山崩,已經盪然無存了。

當這些投機者,去借錢投資時,他就像弄蛇人把脖子暴露在蛇口下一樣,是最危險的演出。當他失敗了,債主的苦苦追討,往往可能將他逼上絕路,或是跳樓或是燒炭,就如劇毒小瓶的最後手段。

在古時候,弄蛇人把被咬的指頭切掉,在這行是聰明的舉動。在投機界,把損失的部位切掉,可能也是聰明的舉動。但是,為什麼,這些從事投機的人是否問過,為什麼自己要去從事要停損才能聰明的投機行為,他沒別的辦法參與金融市場了嗎?他和弄蛇人一樣,沒有其它維生技能,才要與蛇共舞嘛?

為什麼參與市場要參與到需要停損這種方式?更可笑的是,這些奉行停損的人,還覺得自己比較勇猛、比較敢、比較有紀律。從事一個職業從事到要隨時準備把身體的一部份肢解下來,是比較厲害還是比較可悲呢?而這些準備隨時和自己的錢說Byebye的人,能算是認真看顧自己資產的人?

這些投機的人還常有種說法,”只要能賺錢的方法,就值得研究”。當然,他所謂值得研究的方法當然包括投機,或是只有投機。但是去參加一個本質上就不會是聰明的選擇的遊戲,然後將這個愚蠢遊戲中的聰明行徑當作黃金準則般奉行,是種聰明還是種愚蠢?

投機,是零和遊戲。加入成本後,是負和遊戲。金融投機和樂透彩券完全相同的地方就在於,全部參與者投入的金錢一定小於他們拿回的金錢。但很有趣的是,每個參與者都認為他拿回的金錢將多於他投入的金錢。

這些投機的人,可曾想過,再怎麼投機,市場會冒出更多的報酬嗎?將一張股票加上權證、加上選擇權,這家上市公司的生產力會變高嗎?把股市指數套上期貨,股市每年的期望報酬會變高嗎?

拿負和遊戲中的勝出者,特別是賺到大錢的人出來大肆宣傳,是賭場和樂透發行者的慣用技倆,也正是宣揚”投機好處”的人的宣傳手法。事實上,可以從投機中拿到最大報酬的,只有金融業者。

假如你喜歡負和遊戲中賺大錢的可能,那麼請每個月用500塊買樂透就好了。不要將50萬、500萬或5000萬的身家拿去金融市場賭。你會悔不當初。你會發現,用刀子切掉一塊肉很快,但要很久才會再長回來(或在切下一塊肉之前都還長不回來)。

停損被宣傳到成為投資顯學,是當今世上最大的謬誤之一。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投機的結果---一位市場老手故事的省思

常見的投資謬思---停損(The Fallacy of Selling at a Loss)

心理與金錢問題(Psychological or Financial Problem?)

常見的投資謬思---靈活的多空操作(The Handicap of Long and Short)

問題的根源(The Root Cause)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初步—X先生的提領計劃續1(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Mr. X’s Withdrawal Strategy)

從累積期的股債比80/20轉到退休時的50/50有幾個方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退休時進行一次轉換。譬如退休當年,X先生決定使用每年4%的提領比率。那麼他就從股票部位中提出這4%,剩下的資產,再進行股債比50/50的分配。通常要賣掉相當的股票部位,然後買進債券。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明確。它確保累積期間都是以原先計畫的股債比來進行投資。但缺點是,假如剛好在退休那年遇到股市表現較差的年度,那會是較為不利的狀況。

另一個方法是在累積期便逐漸轉換。

譬如X先生在25年的累積過程中,每五年進行整體配置的調整,每次將股票配重調低6%,第一個五年,調到74/26,第二個五年過後,調到68/32,第三個五年,62/38、第四個五年56/44,最後一個五年之後,就是50/50。

這個過程最大的好處是將股債轉化的過程拉長,避免一次轉換時,剛好遇到股市場景不佳的時刻。但它有個缺點,它讓投資人在累積期間的股債比處在一個變動的過程。假如你原先計畫就是要股債比80/20,才能讓你達到目標,在累積過程中逐步調降股市比重,而股市又真的如預期般表現出比債市更強的長期成長時,那麼累積到預定目標金額的時間,會被拉長。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最預計退休前幾年,進行轉換。

譬如在最後離退休還有五年時,開始進行從80/20轉到50/50的行動,以每年6%的改變為目標。

在股票配置部位明顯大於目標比例時,可將每年再投入的金額全都投入債券之中。債券部位的配息,就再投入債券之中,但股票部份的配息,就要停止再投入股票之中,而要轉到債券部位。如此可以加速轉換的過程。在這樣做之後,仍然不夠的部分,才用賣股票買債券的方式進行調整。

譬如第一年要達到74/26的目標,但在你全部額外投入的金錢都投入債券,加上市場自身的漲跌之後,股債比只達到76/24,那麼你就要賣掉2%的股票,再用這筆金錢買進債券,來達到74/26的目標。

假如在這五年當中,有某一年(或幾年)剛好遇到股市重挫,讓股票部分減值,自動達到下一年度的目標比例。比如在第三年的目標是從74/26轉變成68/32,但股市下跌就讓你的資產配置自動達到下一年度的目標了。這時你要再投入的金額,便可以依照68/32的比例投入股債之中。

或是市場下跌讓你的股票部位跌到超過目標,譬如目標是68/32,但股票跌到讓資產股債比成為65/35,這時你就要增加在股票部位投入的金額,將其拉回68/32的目標。

重點就是,在這個轉換過程之中,你希望達到目標比例所用的方法,和之前累積期間所用的再平衡手法,並無不同。

都是先用每年投入的金額,來做第一個改變比重的工具。這個方法不夠力,就再改變配息投入的方向。最後不行,才用買賣的方法。

最後這個方法可以免除最後一年轉換剛好遇到股市嚴重表現不良的機會,也可以免除整個累積期間,股票比例一直下降的狀況。但是它也可能會遇到,最後用來轉換的五年期間股市剛好也都表現不良的狀況。

這三種方法,各有優缺點,投資人必需選擇最適合自身狀況與想法的方法來執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資產配置初步—X先生的提領計劃(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Mr. X’s Withdrawal Strategy)

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總目錄

閱讀全文

ETF的結構(ETF Structure)

一支ETF的運作,需要三種金融機構的參與。

首先是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受投資人託付,負責管理ETF的日常運作。理論上,當某資產管理公司不再適任時,投資人可以選擇其它資產管理業者來替換原管理公司。

第二個角色是保管人。保管人可以是銀行或是信託公司。保管人負責看管ETF的資產。

最後一個則是指數提供者。指數提供者要負責指數的建構和維持。他們授權ETF使用指數,也從中賺取授權費用。他們需提供指數資訊,讓市場參與者得知,不僅讓資產管理業者能夠準確的進行追蹤指數的工作,也供投資人參考或進行實物交換交易。

ETF的資產,不屬於資產管理公司、不屬於保管人,也不屬於指數提供者。基本上,這三個金融業者的信用風險,對ETF資產是沒有影響的。(不過假如這三者中剛好有一個是全球金融界的重要角色,譬如雷曼兄弟好了。雷曼兄弟編製的債券指數,是很多ETF追蹤的標的。雷曼倒掉,這些ETF資產不會消失。但雷曼倒閉引起的恐慌或是賣壓,假如剛好造成ETF追蹤指數下跌,那麼ETF投資人還是會看到一些損失。)

ETF在運作上則有三種結構。

閱讀全文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續

與4433相比,5050是個更簡單且更有效的方法。更簡單是因為只要你去查一下基金的資本資料,不用幾十幾百支基金在那邊比好幾個時段的排名,你就可以獲得這些數字。更有效,是因為這個方法是立足於研究和投資的根本原理之上。使用它,有更大的希望挑到未來表現良好的基金。

但很糟糕的是,假如你在台灣販售的海外基金之中,要試圖找到總開銷和週轉率這兩個數字,恐怕你會遇到不小的困難。這些數字,在國內販售的海外基金都沒有算給投資人看。這種狀況我們可以看個比喻。

假如你要買高性能跑車,你知道馬力、扭力和加速到100km/hr所需時間,是衡量的重要標準。

Malkiel教授就像基金界的跑車鑑賞家,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研究基金。他認為最重要的兩個選基金標準就是總開銷和週轉率。但是,國際基金公司賣給台灣投資人的基金幾乎都沒有標示這兩個數字。

就像國際跑車大廠,送了幾款跑車來台灣賣,都沒有標示馬力、加速性能等重要參數。當台灣人都不懂車嗎?

很多基金公司,可能真的認為台灣投資人不懂基金。

而且光是第一個50,總開銷0.50%以下,就可以把幾乎全部台灣的海外基金判出局了。你會發現,在Malkiel教授眼中,這些送來台灣販售,號稱是像跑車般的高級品的基金,原來全都是過時跑不動的二手車。

我不知道Malkiel教授寫下這些標準後,假如知道有個國家的國民,只有1.5%左右經理費的股票型基金可供選擇時,會不會流下同情的眼淚。(天啊,光經理費就那麼高了啊,我們美國人真是太幸福了。我們美國基金業者怎麼會對別國人民做這種事啊!.... 請自由想像教授的心情…..)

不過台灣本土投信發行的各類基金,倒是查得到總開銷和週轉率這兩個數字。

投信投顧公會網站上,左欄中有個”產業現況分析”,點選其中的”境內基金”。在接下來出現的頁面中,找到”基金資料彙總”中的”各項費用比例”一項,點下去,就會在新頁面出現基金的總開銷比率資料。可以以月、季、年為顯示單位。要看全年總開銷,就選”全年”為時間單位即可。各位可以發現,台灣這些基金的總開銷,3%、4%都是很常見的數字。

週轉率方面則可以在”境內基金”資料中的”基金週轉率”中找到。各位讀者可以發現,你看到的全年累積週轉率,通常是三四百%,甚至是上千%的數字。

對於投信投顧公會將這些訊息公布在網頁上,成為公開易得的資訊,應給予高度的肯定。這代表,他們知道這些數字是重要的。但是,對於教育投資人注重這些數字方面,則仍有待努力。管理基金的本土資產管理公司,在提供更漂亮的總開銷和週轉率方面,則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在台灣的基金投資人,你面對的是什麼?那些國際基金公司送來台灣販售的基金,它們從不標明總開銷和週轉率,以為台灣投資人都不懂得看這些數字。但當本地投信投顧公會,知道統計各基金的總開銷和週轉率時,國內基金公司,幾乎沒有低開銷與低週轉率的基金。當你看到Malkiel教授推薦投資人的選基金標準,在台灣是沒有基金可以選時,當你看到台灣的投資人,在這一大堆根本不值得投入的基金中,運用根本沒根據的4433法則在選基金時,你能不感到悲哀嗎?

基金公司有從台灣投資人身上賺到錢嗎?

台灣投資人有從基金賺到錢嗎?

你告訴我吧。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

4433選基金有用嗎?以台股基金為例(Fund Selection Criteria)

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

如何挑選主動型基金

誰在幫你賺錢?(Who is making money for you?)

閱讀全文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

我常想,是否有個簡單順口的選基金方法,可以取代毫無根據的4433,而且又響亮好記。最近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就是漫步華爾街作者,Malkiel教授倡導的5050選基金法。

此篇文章對這方法做一簡單的描述。

5050很簡單。它就是兩個50。

第一個50,選擇總開銷在0.50%以下的基金。

基金的總開銷是與未來表現最有相關性的因子。總開銷愈高的基金,愈難有好的表現。

我們可以用誇張一點的狀況來瞭解這個概念。譬如某支基金,內扣費用20%好了,你會不會買呢?恐怕很少人會買,因為股市就算在牛市,年年20%已經很了不起了,一支基金就要內扣20%的費用,投資人看來是很難賺了。

那麼內扣2%、1.5%呢?

數字不同,但本質相同。這些都是白紙黑字一定會消失的錢。它們雖然數字看起來比較少,但與前例的20%效果相同,都是負向的。對於績效有負面效果的數字,當然是愈小愈好。

第二個50,選年週轉率在50%以下的基金。

週轉率代表基金一年當中交易金額約佔總資產的比重。譬如甲基金某年的週轉率是50%,代表該年之內,該基金賣掉再買進相當於基金50%資產的證券,平均證券持有期間是兩年。假如週轉率是100%,那麼基金等於是把它旗下全部的資產在一年之內全部賣過再重新買過一次,平均證券持有期間是一年。

所以年週轉率在50%以下的意思是,持有平均時間在兩年以上。

週轉率會造成支出。除了證券交易佣金之外,交易也帶來會被課稅的資本利得。交易愈頻繁,流到證券商和政府口袋裡的錢就愈多。簡言之,交易愈頻繁,成本愈大,經理人要課克服的門檻就愈高。

所以Malkiel教授在Reflections on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一文中寫道,”Switching from security to security accomplishes nothing but increase transactions costs and harm performance.”

這點會被獨立出來,很大一個原因是在美國基金報告中,因為買賣造成的證券交易佣金支出,是沒有被列入總開銷之中的。

為什麼就選定總開銷和週轉率這兩個因素來挑選?因為Malkiel教授說過,”My research shows that, on the average, the lower a fund’s expense ratio and the lower its turnover rate, the higher the fund’s return.”他的研究發現,基金的總開銷和週轉率愈低,基金的表現愈好。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續

你該避開的基金—股市篇(Stay Away From These Funds)

英文5050規則介紹

選基金的通用法則(Tips for Choosing Funds)

基金的週轉率 (Turnover Rate)

你的基金、國王的新衣(Your Funds,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基金排名的變化,以台股基金為例(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

閱讀全文

關於指數化投資的報導(柏格先生最近的文章)

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最近也寫了幾篇文章。

第一篇是出現在華爾街日報的Six Lessons for Investors

這六個教訓中,第一點就是小心市場預測。2008年開始時,華爾街12家大公司的分析師預測平均標普500將收在1640點,結果是904點。這和台灣某些人預測上萬點,實際收4591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點是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第三和第四點,是柏格先生不知道已經說過多少次的,”好”基金過去績效無法維持,所以還是擁有指數型基金最好這個論點。

第五第六點,則對另類資產選擇(Alternative asset class)和所謂的金融創新(Financial innovation)提出警告。柏格說,這些創新,大多是為了提升發明者和代銷者的收入,而非投資人的收入。文中寫道像CDS這些東西,讓它的發行者在2005到2007年坐擁豐厚收入,然後讓投資人在08年承擔嚴重損失。真是相當傳神的描述。很多國內投資人,在過去一年也受到連動債這種”金融創新產品”的嚴重傷害。

金融產品只要發展出來,就會有一票人幫它貼上”東西沒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適”的萬能護身符,然後就能賣。事實上,這句話是最最垃圾的Financial BS之一。投資人假如不願意自己動腦想一想,動手找資料,就會讓這句話洗遍你那布滿鏽灰的大腦皮質,讓你以為,東西只要有人拿出來賣,就是可以被買的。

東西只要有人賣,就是可以買的嗎?有人在市場賣生蛆爛肉,你會買嗎?但金融業者說,是的。只要我們推出的東西,就一定會適合某人。真以為投資人那麼好騙嗎?而他們的攤位上,臭氣四溢的爛肉,還真不少!

投資人,請小心。不是所有拿出來賣的東西,投資人都應該買,都可以買。它們被拿出來賣的唯一必要條件,是可以為發行者與代銷者創造收益。當你看到所有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招牌時,你一定要能在心中自動浮現”財富管理既財富重新分配”這個字樣,這樣才是對該部門功能的完整註解。

重新分配?分配誰和誰的財富?那當然是從你,投資人的口袋中,分配到金融業者的口袋啦。難道是他們分錢給你嗎?就像你在野外遇到獅子,你當然會想到獅子吃你,難道是獅子躺下來給你吃嗎?投資人請不要忘記,金融業者的首要目標是幫自己賺錢,不是幫你賺錢。

很多人面對猛獸時沒有警覺,不幸落到遍體鱗傷,甚至賠光身家的慘況。

柏格先生的另一篇文章,Happy New Year! From Jack Bogle 則發表在Bogleheads論壇之中,是他對論壇投資朋友的新年祝福與近況自述。

投資朋友可以想想看,有那家基金公司的總裁,不論是現任或是前任,會在網路論壇上,寫文章和投資人交流。柏格推動指數化投資,不只是給投資人帶來具有實際效益的基金和投資模式,他更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吸引了一大群佩服他、感謝他的追隨者。這一群人,還每年舉辦聚會,一起討論聯歡。這在金融界,是罕見的故事。

文中柏格提到自己的心臟問題。柏格過著充滿活力與挑戰的生活,但他其實是一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13年前,他在心臟完全衰竭前夕,在醫院撐了128天,等到一顆年輕的心臟,接受了移植。然後一樣,繼續活力四射,跑跑跳跳,寫書演講,讓很多貪婪的同業和公司經理人如芒刺在背。但一顆不屬於自己的器官在體內,有時候還是會有問題。世事無常,只能希望上天多給好人一些時間吧。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08 Bogleheads Conference in San Diego柏格接受晨星專訪內容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The Big Investment Lie)讀後感

柏格先生的創舉

柏格先生與ETF的恩怨情仇

柏格先生的卡片(A Letter from Our Teacher)

閱讀全文

關於指數化投資的報導(小型股指數型基金)

最近晨星在Fund Spy專欄寫了一篇關於指數型基金的文章,標題是Four Intriguing Index Funds That Deserve Attention。文中提到,一講到指數型基金,投資人就會想到Vanguard,往往忽略了其它指數化投資也做得不錯的公司。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DFA)和Bridgeway兩家公司即是發行文中提到的四支指數型基金的業者。

文中提到兩家公司的超小公司(Micro-cap或Ultra-small)指數型基金。假如指數化投資人覺得一般小型股指數型基金其中的Small premium含量不足,自身的風險忍受度又夠高的話,是可以考慮用這種Micro-cap的指數型基金來進行小行股偏重(Small tilt)。

這些基金名字中的Micro和Ultra-small字樣,可能會讓投資人以為基金投入的都是很小的公司。不過這個”小”指的是市值小,譬如在全體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小的5%或10%的股票。它們的微小,是和大型股相比,和一般小型股相比。但這些公司,仍是大到足夠掛牌上市的公司。

對於台灣投資人來說,DFA的基金恐怕很難找到購買管道。即便對美國人來說,DFA的基金也是要透過理財規劃人員才買得到。Bridgeway的基金就比較簡單,透過Firstrade就買得到,而且也是免佣基金。這點之前可能早有指數化投資朋友注意到了。

指數型基金業界魔王Vanguard公司,在08年12月中旬則發布消息,預計在09年第一季推出國際小型股指數型基金(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Small-Cap Index Fund),同時有開放型基金與ETF型式。

在這之前,假如要對國際股市進行小型股偏重,比較明顯的選擇是巴克萊發行的MSCI EAFE Small-Cap Index Fund,代號SCZ,這支ETF。SCZ的經理費0.4%。Vanguard自行估算新基金的ETF類型開銷比會是0.38%,到時候兩者可以一較高下。

SCZ中只有歐洲、澳洲和亞洲成熟國家股市的小型股。FTSE All-World ex-US Small-Cap指數中,則包含美國以外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小型股。對於美國以外的國際股市,有更全面的涵蓋。

希望日後Vanguard也能逐漸發行國際債券市場的基金。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Small-Cap Index Fund概述

Vanguard以外的選擇---Fidelity Spartan Series

寶來台灣高股息基金(Polaris Taiwan Dividend + ETF,0056)

為什麼要進行指數化投資?(Index Your Investments)

閱讀全文

Capital Ideas讀後感續2---從理論到實務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不只是Ideas而已,它也有講這些理論是如何從學界跨入業界應用的。

這本書裡,有我到目前為止看到最詳細的第一支指數型基金發展過程的描述。其實第一支指數型基金不是Vanguard的柏格先生引進的,柏格引進的是第一支可供一般投資人(散戶)投入的指數型基金。第一支指數型基金的客戶是法人。是一家名叫Samsonite的行李箱製造公司(這個品牌今天還看得到)。這家公司委託Wells Fargo銀行以指數方法操作其員工退休基金而形成的。當時是1971年。

為什麼是這家公司找到這家銀行呢?因為Samsonite年輕一代的經營者,剛好是芝加哥大學畢業,從Fama和Miller那學了很多”新奇”的財金理論。而Wells Fargo的資產管理部門,正試著擺脫Great Man Theory,想引進學界的方法為客戶進行資產管理。

不過第一支指數型基金是失敗的。因為它採用相同配重的投資方法。對於目標的1500支左右的股票,每支投入相同的金額並維持。但股票會漲會跌,而且還很可能很劇烈。為了維持每支股票配重相同,就需要頻繁的交易。最後交易成本拖垮基金的表現。

閱讀全文

選基金的通用法則(Tips for Choosing Funds)續

AAII文中第四點也很有趣,假如我找到一支不錯的基金剛好是有佣基金怎麼辦?AAII的回答很簡單,去免佣基金類別中找一支一樣好的。

所有有佣基金的報酬數字中,都沒有算進買賣時的佣金支出。這點很有意思。不光是基金公司刻意扣除佣金的負面影響,連投資人都不考慮這點。看看台灣投資人如何討論自己持有的基金績效就知道了。台灣投資人手上幾乎都是有佣基金,他們在看自己基金報酬時,說現在帳面賺1%。Well,假如你的股票型基金只賺1%,而你買進時花了1.5%的佣金(或美其名為手續費),真正的報酬率是-0.5%。假如你的股票型基金帳面報酬是-30%,那麼考慮佣金後,實際報酬是更低的-31.5%。(這是很粗略的算法,精確的算法可參考不可忽視的手續費一文。)

但很可悲的是,當美國人有一大票優質免佣基金可以挑選時,台灣投資人面對的是什麼?你只有一支接一支的有佣基金。這可以叫選擇嗎?台灣投資基金選擇很多?不,選擇少得可憐。

兩篇不同資訊提供者、不同作者、從不同面向切入的文章,不約而同的提到費用這件事。為什麼?只因為它太重要,不管怎麼想,都一定會考慮到。

在此引用晨星文章中的一句話:
Mutual funds are one of the few areas of life in which paying more rarely gets you a better product.

基金界是生活中付出愈多,幾乎不會買到更好東西的少數領域。這個概念我在付出愈少,拿得愈多(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et)一文曾經討論過。或許我只是個散戶,只是個綠角,說話還是不夠有力。假如你需要一點Authority,那麼晨星的這句話,或許可做為一些佐證。

一般做出口,是將好的東西送出去。譬如我們外銷日本的香蕉,外表好看,沒有黑點,內裡好吃,甜度一等。總不成把又黑又酸的香蕉送出國去賣吧?那會賣不出去的。

但這些歐美先進國家的資產管理業者,拿什麼樣的基金”出口”來讓我們台灣這些國際投資人買?拿有佣基金、拿高費用率基金,拿這些在他們自己國內賣不出去或是很難賣的東西出來。而這些東西,台灣投資人還買得興高采烈,還在網路上成篇累牘的討論。

那天我看到日本人吃又黑又酸的香蕉吃得神飛色舞,排隊搶購,還出書討論如何挑又黑又酸的香蕉時,或許我就可以體會這些國際基金公司管理階層的心情吧。

當我們觀看在基金業最發達的美國,投資人是接受怎樣的資訊時,我們很可悲的發現,這些選基金的規則,將把台灣的基金選擇幾乎完全敉平。

有人說台灣的基金選擇很多,玲瑯滿目。我放眼望去,只看到一棵又一棵資產管理公司和代銷機構的搖錢樹。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選基金的通用法則(Tips for Choosing Funds)

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

晨星為文直指高費用的危害(High Costs are associated with Underperformance and High Attrition Rate)

常見的投資謬思---賺小錢才要注重成本(For Every Investor, Cost Matters.)

如何挑選主動型基金

如何挑選指數型基金

誰在幫你賺錢?(Who is making money for you?)

閱讀全文

選基金的通用法則(Tips for Choosing Funds)

2008年底的時候,知名投資資訊提供機構美國晨星(Morningstar)與美國個別投資人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不約而同的寫出主題都是關於如何挑選基金的文章。

美國晨星的文章名為Is It the Right Fund for You? Take Our 10-Minute Test.

AAII的文章則是Tips When Looking at Funds.
(直接點選就可以觀看原文。AAII可能需要會員註冊。)

綠角在此整理一下兩篇文章的重點。

晨星文章要點有以下幾項:
1.知道你的基金持有什麼
2.避開高開銷的基金
3.找尋有經驗的經理人
4.避開交易頻繁的經理人
5.找尋自己也有投資在該基金的經理人
6.看其他投資人如何使用該基金
7.觀看長期報酬

AAII的重點則以問句的方式表達:
1. 是否該買表現最亮眼的基金?
2. 是否該避開資產龐大的基金?
3. 是否該考慮基金的總開銷?
4. 假如我找到一支不錯的基金剛好是有佣基金怎麼辦?
5. 是否該考慮試圖進出市場的基金?
6. 該如何評估新基金或是基金的新經理人?

從這個簡單的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篇文章寫作的方向不太一樣。晨星文章是通論性的,AAII則是偏重於如何處理實際遇到的問題。但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於低費用的一致要求。

晨星文章的第2點,避開高開銷的基金。這裡的開銷,就是指基金內扣的費用,包括經理費、保管費、律師顧問費、會計簽證費等等的加總。晨星說要避開高費用的基金,他們覺得多高算高呢?

執筆的晨星分析師寫道,” I would generally avoid any stock fund charging more than 1.25% and any intermediate-bond fund with an expense ratio above 0.75%.”

股票型基金總開銷超過1.25%,中期債券基金超過0.75%,就是太高了。

各位讀者,這篇文章是美國人寫的。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是台灣人的幾倍?在美國專門研究基金的分析師寫說股票型基金1.25%算貴,債券型超過0.75%最好避開。我們這些”窮苦”的台灣投資人,只能買光經理費股票型基金就1.5%,債券型就0.75%的基金。這算是打腫臉充胖子嗎?

美國人有總開銷從0.2%到2%或更高的基金可以選擇。台灣投資人,你有多少選擇?1.25%到2%的經理費,和從來不知道有多少其它開銷的基金嗎?你假如只留在台灣投資,等著你的就是這些選擇。或者,這不能算是種選擇,而是聯合壟斷下的不得不。

AAII文章的第三個問句,是否該考慮基金的總開銷?這一段的第一句就是Fund expenses count.答案是肯定的。

接下來的內容解釋這些內扣費用對於績效有多大的殺傷力、它會”逼迫”經理人為了在高費用下仍有傑出表現的可能,而去冒大險。而最後承擔風險的,是投資人的金錢。

這個段落最後,AAII也提出實際的指引,它說,”If the expense ratio of a bond fund is approaching 1%, or a stock fund 1.5%, think twice before investing.”

照這個標準,幾乎全部在台灣販售的基金,投資人買進之前,都應三思。股票型基金光經理費就1.5%,債券型基金光經理費就0.75%,總開銷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實際上的總開銷,很可能超出你的想像。(可參考經理費不等於總開銷一文。)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選基金的通用法則(Tips for Choosing Funds)續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

台股基金績效與費用分析—續1(Higher Cost, Lower Return---Evidence from Taiwan Equity Mutual Funds)

基金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Funds)

基金成本大解剖(Detailed Analysis of Fund Expenses)

對於佣金的正確認識(Commission Works Against You)

如何將別人的資產轉到自己名下(License to Steal)

值得低價買進的基金

閱讀全文

2008十二月份與2008全年回顧

過去一個月本部落格最熱門的前十篇文章分別是:






1. 心理與金錢問題(Psychological or Financial Problem?)

2. 多準才夠---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讀後感

3. 為什麼這麼慢---台灣50股息配發流程(Distribution Schedule of 0050)

4. 大衝撞-全球經濟巨變下的重建預言與投資策略(When Markets Collide)讀後感

5. 有限與無限(Unlimited Thinking)

6. 買保險的時候(Don’t Prepare for the Last War)

7. 凱因斯的人生哲學(John Maynard Keynes’ Philosophy)

8. 不同的年代,一樣的手法(Tricks of Old Dogs)

9. 訪問公司,有用嗎? (Confirmation Bias, confirmed!)

10. 常見的投資謬思—輕鬆自在的參與市場(The Lethal Combination of Ignorance and Overconfidence)

討論停損停利深獲人心的根本原因的心理與金錢問題(Psychological or Financial Problem?)和藉由Sharpe教授文章討論適時進出市場困難度的多準才夠---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讀後感為本月兩篇最熱門文章。

十二月前十篇熱門文章,多是和投資概念相關的主題。比較不同的兩篇是為什麼這麼慢---台灣50股息配發流程(Distribution Schedule of 0050)大衝撞-全球經濟巨變下的重建預言與投資策略(When Markets Collide)讀後感。其原因應是前者和許多台灣投資人息息相關,而後者和當前財經情勢有關。

十二月搜尋進入本部落格的十大關鍵字分別是:

台灣50
ETF
信用違約交換
TED Spread
Firstrade
指數型基金
Covariance
Zecco
PIMCO
散戶投資正典

兩個新上榜的關鍵字分別是”信用違約交換”和”散戶投資正典”。前者應和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後者應和Stocks for the Long Run讀後感這篇文章相關。其它字詞,多是指數型基金與海外券商相關。

訪客來源的前五個主要國家分別是台灣、中國、香港、美國和加拿大。

接下來看2008全年狀況。2008最熱門的十篇文章分別是:

1. Ask Mr. Firstrade 專欄

2. 寶來台灣50基金概述(Polaris Taiwan Top 50 Tracker Fund、TTT、0050)

3. 海外券商Firstrade開戶步驟詳解

4. 不買指數型基金的原因(Index Funds, Why Not?)

5. 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

6. 該買ETF還是指數型基金

7. 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

8. 為什麼要開海外券商交易戶

9. 每月3000元的感嘆

10. 寶來台灣高股息基金(Polaris Taiwan Dividend + ETF,0056)

實用性文章最受歡迎,包括Ask Mr. Firstrade 專欄海外券商Firstrade開戶步驟詳解兩篇海外券商實務文章。許多台灣投資人購買的0050和0056也榮登年度十大熱門。綠角抱怨國內投資環境的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每月3000元的感嘆也名列前矛。

2008年前十大關鍵字在去除”綠角”相關字詞後分別是:

ETF
台灣50
指數型基金
Firstrade
Covariance
Zecco
Vanguard
Subprime Mortgage
PIMCO
ETN

算是相當符合寫作主軸的關鍵字。可惜的是,沒看到資產配置相關字詞。可能是相關文章網路上已經太多了。

2008全年訪客的五大來源國家分別是台灣、美國、香港、中國和加拿大。

歲末年初是進行投資總檢討的好時機,如何進行,可參考年末投資回顧(Year-end Portfolio Checkup)一文。

2008是個多采多姿的一年。在這一年五月,我開始資產配置初步的寫作,逐漸累積”資產配置”這個主題下的文章。部落格一開始的寫作重點,指數化投資,本身只是一個工具運作的概念。它是個非常好的概念也拿到很好的結果。但整體投資架構的運作,則需要資產配置這個方法和觀念。資產配置是當今學理與實務上最有效率的理財模式。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我也讓自身的投資概念更加清楚。而2008年也是我終於完成主動型基金到被動型基金轉換的年度,整體投資組合看起來相當清爽。拋棄掉主動型基金讓我覺得如釋重負。而實際上,我這部份的資產也的確卸下了高費用的重擔。買基金的手續費、高於1%的基金內扣費用、銀行的保管費、隨經理人變來變去的投資模式、趕不上大盤的懊惱,這些事,我跟它們永遠說再見了。

承蒙讀者朋友的支持,今年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持續成長。三千多的Feedburner訂閱人數和Money+最佳理財部落格的肯定,是08年初想都沒有想到的發展。

一年的開始,我也不知道未來等著的是什麼?但就是這種未知,才會讓人對旅程有些許的期待和興奮。期待自己的成長,更期待能與讀者朋友一同成長。

祝讀者朋友們在新的一年都能心想事成,也期待更多投資朋友加入指數化投資的行列。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08十一月份回顧

2009一月份回顧

2007十二月份與2007全年回顧

2009十二月與2009全年回顧

2010十二月與2010全年回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