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投信基金2020全年費用整理---你投資的是超高費用基金嗎?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基金的內扣總開銷是對基金未來績效最有力的預測因子

本文整理2020全年,台灣投信業者發行的基金所收取的內扣總開銷。我們專注內扣費用超高的基金族群。因為高費用,有帶來較差績效的傾向。(註)

沿用去年的分類方法,我將這些基金收費依其收費多寡,分成”聖母峰等級”、”玉山等級”、”101等級”。

首先是收費高昂可比擬聖母峰高度的基金。這些基金年內扣總開銷高達5%以上。可見下表:

基金名稱

2020全年內扣總開銷

台新印度基金

10.31%

瀚亞2026收益優化傘型基金之

美元保本基金

6.59%

瀚亞2026 收益優化傘型基金之

南非幣保本基金

6.53%

統一中小基金

5.11%

瀚亞菁華基金

5.10%

台新印度基金以單年10.31%的內扣總開銷,拔得頭籌,成為2020全年台灣投信費用最高的基金。

台新印度基金10.31%的內扣總開銷,除了2%的經理費之外,最重要的地方在於有一項高達5.38%的”其它費用”。再加上其他項目,形成超過10%的費用成本。

操作一支基金可以操作到需要10%以上的費用,到底是為了費用收入而成立基金,還是為了幫投資人獲取收益而成立基金呢?

瀚亞2026收益優化傘型基金之美元保本與南非幣保本基金,都有6%以上的全年內扣總開銷。

根據基金公司資料,這兩支基金的經理費都”只有”1%,如下圖紅框所示(左側是美元保本基金,右側是南非幣保本基金)。



為何會出現單年6%以上的超高內扣費用呢?

理由在於,投信投顧公會網站的資料顯示這兩支基金在2020的經理費根本不是1%,而分別是6.52%跟6.46%。

一年收取6%經理費的理由在於,該基金公司要在基金成立的期初(也就是2020),就將這兩支基金預計的存續期間,也就是六年,每年1%的經理費,總共6%一次收齊。

目前美國五年期公債殖利率是0.79%。六年期間,花費每年1%的成本,要如何保本?可說是個”有趣”的問題。

統一中小基金跟瀚亞菁華基金分別收取5.11%跟5.10%的內扣總開銷。問題都出在本來就已經太貴的經理費(1.6%),加上頻繁交易形成的過高交易成本。

聖母峰之後,接下來是收費等級與玉山同高的基金,也就是每年內扣總開銷4%到5%之間的基金。如下表:

基金名稱

2020全年內扣總開銷

街口中小型基金

4.99%

合庫台灣基金

4.85%

統一經建基金

4.81%

統一台灣動力基金

4.78%

統一奔騰基金

4.73%

統一黑馬基金

4.67%

兆豐國際第一基金

4.48%

統一全天候基金

4.48%

兆豐國際電子基金

4.37%

復華復華基金

4.37%

復華大中華中小策略基金

4.24%

群益長安基金

4.21%

富邦印度ETF傘型基金之富邦印度NIFTY基金

4.16%

復華全方位基金

4.15%

新光創新科技基金

4.13%

瀚亞中小型股基金

4.08%

復華高成長基金

4.07%

群益奧斯卡基金

4.06%

台新全球不動產入息基金

4.06%

瀚亞外銷基金

4.03%

共有20支基金,在2020跟投資人收取了4-5%之間的內扣總開銷。比起2019,有9支基金跟投資人收取4-5%的內扣費用相比,狀況大幅惡化。

這個組別收費最高的”街口中小型基金”其實正是2019全年收費最高的”華頓中小型基金”。(2020一月13日,四支華頓基金全都改名為街口基金)。

2019華頓中小型基金內扣總開銷5.76%,2020街口中小型基金全內扣總開銷4.99%。這種特定基金業者收費持續較高的現象,在境外基金與本地基金,都可以看到。

代號00652的富邦印度ETF,假如單看基金公司的資料頁面,會覺得0.99%的經理費,比一般股票型基金1.5%的經理費便宜。但是其實全年內扣費用高達4.16%。

千萬不要直覺的以為基金的內扣總開銷會是一個接近經理費的數字。

最後是費用與101大樓同高的基金,這是內扣總開銷在3-4%之間的基金。如下表:

閱讀全文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讀後感2---正確的買房觀念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買房是許多人一生最大的一筆支出,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書中也講述了關於房子的四個迷思。

作者提到自己父母買房的經驗。他們1966在華盛頓特區,以45,000買下房子。(自己出10%,其餘貸款),然後在1994以360,000賣出。

相當可觀的獲利。

於是許多人有這樣的想法。存夠頭期款,就買房子。買自己能力與貸款額度允許所能買到的最大最高價房子。然後,之後二三十年,慢慢把貸款還清。居住期間不僅不再需要付租金給房東,未來還可以靠房子的增值大賺一筆。

然後作者舉他的朋友為例。在1980年代末期,在紐約買了自己負擔極限的房子。然後在房地產下跌時,黯然離場。

70、80年代,美國房地產表現很好。造成很多人以為可以靠房產致富。接下來的狀況,完全不是這樣。

當一個資產類別之前表現很好,漲很多,漲到大眾認為必賺,不會錯時,反而是最需要小心的時候。

自己住宅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居所。你會用它。這是其主要目的。

假如居住期間也剛好增值,那是額外的獎賞。不是主要目的。

倘若買自宅,卻把賺錢當主要目標,你就會開始算,我貸幾成,房子增值多少,我就會賺多少。假如還一頭熱的以為買房子一定賺,那自然就會想要買自己能力所及可以買的最高價房子。

這個做法會把太多的金融資源鎖定在房地產上面,排擠其它財務目標。假如後來房市表現不好,更可能虧蝕大把金錢。

買適合自己目前家庭狀況的房子就好。沒有投入房地產的資金,可以投入股市等其他資產類別,也有增長的機會(當然也有虧損的可能)。

不過也不要因為想把錢省下來做為其它投資之用,就買太小的房子。等到你住進去,發現不夠家庭成員使用,需要換更大的房子。你會在高昂的房地產交易成本上,再花一筆。

另外一個想大量貸款買高價房子的心態,就是因為房貸的利息可以用來免稅。

閱讀全文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Stock ETF分析介紹(VXUS,2021年版)

Vanguard整體國際股市ETF,英文全名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Stock ETF ,美股代號VXUS,成立於2011年一月26日。

VXUS追蹤FTSE Global All Cap ex-US Index。指數名稱中的All Cap,代表指數同時囊括市場上的大、中、小型股。

美國當地的基金或ETF,假如名稱中有”International”字樣,代表投資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

所以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Stock ETF投資範圍就是美國以外的整體國際股市,同時包括已開發與新興市場。

VXUS投資全球45個國家,持有共7554支證券。

北美:歐洲:亞太:新興市場的比率約為7:39:28:26。

VXUS可以與專門投資美國股市的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美股代號:VTI)搭配,形成全球股市投資組合。

VXUS內扣總開銷0.08%。與2020年相同。

VXUS追蹤指數的方法是複製,持有全部指數成份證券。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VXUS資產總值472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300萬股(2021四月資料)。跟去年同期相比,資產總值明顯增加。

依據2021四月底資料,VXUS投入的前十大國家分別是:

日本 15.6%
中國 10.5%
英國 9.5%
加拿大 6.6%
法國 6.2%
德國 5.6%
瑞士 5.3%
澳洲 4.8%
台灣 4.8%
韓國 4.1%

前十大國家多為已開發市場。台灣是投資組合中第九大市場。也就是說,投資VXUS的話,約有5%,二十分之一的資金,是投入台灣股市。

VXUS的前十大持股分別則是: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台積電)
Tencent Holdings
Alibaba Group Holdings
Samsung Electronics
Nestle
ASML
Roche
LVMH
Toyota
Novartis

跟2020同期相比,Royal Dutch Shell與Unilever退出前十名,ASML和LVMH進入前十大。

ASML是晶片微影技術與設備業者,是台積電重要的設備供應商。LVMH則是精品集團品牌。

去年排名第五大的台積電,今年躍升為VXUS第一大持股。前十大持股占投資組合10.2%。

VXUS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閱讀全文

“快樂錢商”讀後感—讓金錢帶來正面情緒



“快樂錢商”這本書的作者是本田健先生。這本書原先是以英文寫成,作者本人再將其翻譯成日文。我看的是中譯本。

這本書討論一個其他理財書籍比較沒有碰觸到的面向,那就是,錢帶給你怎樣的心情?

錢?心情?

這的確是有關係的。

譬如花錢,交錢的時候。

你是否覺得自己得到很好的服務與產品,或是買禮物要送人,所以開心地把錢遞出去?或是覺得壓力沉重,譬如買高價房子不得不交的高額貸款、以及要交給政府的稅金。不甘情願的交錢出去。

譬如賺錢的時候。

你確定客戶認同你的產品跟服務,所以他們很滿意的把錢交給你。你會賺得很開心。假如你每一個工作天中的每一個小時都在做自己不想做事情,很辛苦的過了一個月,終於拿到薪水。那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還有對自己目前資產價值的感覺。

你覺得滿足,夠了,錢為你帶來心安的感覺。或者你仍覺得有所欠缺,想要更多的錢呢?

由於金錢涉及人生許多面向,跟金錢相關的心情大多是負面的話,會讓你活的不是那麼快樂。

應對方法就是,以自己認同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才華為他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與產品。以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方式花錢。方向對了,心情就會對。

書中第二章描述了人的五種金錢EQ模式。其中試圖控制金錢的三個亞型,描述很貼切。

譬如儲蓄型。這種人最大的專長就是,存錢。他對於哪樣東西在哪間店最便宜,哪裡可以集點打折,瞭若指掌。假如買一個新東西不進行十家以上的比價,他會覺得過意不去。通常他也不會去使用長期累積下來的金錢。存起來,就是金錢最重要的用途。於是往往這些錢自己都沒享用到,就過了一生。他們常覺得自己完全掌控了金錢,其實是金錢掌握了它們。

第二個亞型是浪費型。有錢就要花,或甚至沒錢也要花。買東西作用很多啊,可以立即滿足、促進經濟繁榮、擺脫工作與減肥的壓力感、得到店員的吹捧。當支出超過收入,自身資產無法負擔時,只好走向破產的路。

第三種是拼命賺錢型。他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就是拿來賺錢。跟朋友聚會、家人相處?通通不重要。賺錢最重要。

而且這些行為模式很可能源自原生家庭。譬如小時候家境相當貧困,帶來持續物質匱乏的感覺。這讓小孩成年後成為拼命儲蓄者。他不希望再重溫小時候沒錢的感覺。

浪費型的人,可能他的父母是過度節儉型。連上遊樂園玩的時候,買一支冰棒給他都不願意,每一分都要省。長大之後,為了彌補自己小時候物質上的缺憾,就拼命買。我有能力,買得起,就是買。

成年人的金錢觀很大一部分是在小時候塑造的。你的父母有怎樣的金錢觀,他們之間,或是他們跟你,是否有些關於金錢的爭執或是難過的經驗。好好回想,可以幫助自己了解為何自己會這樣看待金錢。

會覺得錢不夠,有兩個基本成因。

第一個是擔心未來人生出現負面變化。譬如重大開銷,被裁員,投資嚴重失利等。

這些的確是要儲蓄防備的事情。但沒必要過度擔憂,甚至到焦慮的程度。一直覺得要蒐集金錢,累積金錢。那將成為被恐懼控制的人生。

第二個是想要高人一等。

如何判斷比他人傑出呢?很簡單,出社會後就是比誰錢多。所以很多人在財富階梯努力向上爬。

書中有段傳神的說法。財富階梯爬到後來,你就會遇到有人跟你說:” 明天我要坐私人飛機去某某島自己的別墅度假。”

比,是比不完的。

當你出於以上兩個心態,一心想要更多的金錢時,你就會一直想著未來的規劃,下一步的行動,怎樣做才有更多錢。你會無法活在當下,無法滿足於當下已經擁有的財富,也無法感到幸福。

感覺匱乏,覺得不夠,很難帶來幸福感。

作者提到他小時候的故事。

閱讀全文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讀後感1---迷思的由來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的作者是Jonathan Clements,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之前我看過他寫的“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這三本都是Jonathan比較近期的著作。

本文分享的這書本則是在1997年發行,距今24年。但是其中有些迷思,仍是生龍活虎的存在21世紀投資人的腦中。

這本書前半部,作者連續討論了幾個迷思與其矯正方法,帶出了投資的正確態度與概念。

譬如,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很簡單,幫你完成人生重要財務目標。給自己跟家人住的房子、愉快的退休生活、小孩的教育基金。其實就是這樣而已。

這幾個目的你要抓優先順序。這是資源有限時的做法。譬如你要豪華的退休生活,那你可能無法送小孩出國唸書。譬如你要坪數很大、市中心的房子,那你退休生活要節約一點。

但有些人不這麼想。他要”全部都有”,他要投資”翻身”。他要大房子、給小孩子很多錢、還要有很多退休資產。投資的目的是要讓他變得”隨心所欲”。不需要取捨。

這些人往往會發現,最後他需要做出更多的割捨。

這種以”致富”為目標,而不是已完成財務目標為主軸的投資,正是許多投資人走上的錯誤第一步。

然後一步錯,步步錯。

投資致富當然要高報酬啊。哪裡有高報酬?

有幾個似乎顯而易見的途徑,買單一高報酬股票、績效優異基金、或是擇時進出市場。

譬如作者就提到一個迷思,叫做”買IBM不會錯。”

我們現在看會覺得很好笑,怎麼是買IBM?美國股市當然是要買蘋果或臉書,成果很好多啊。

IBM從1997一月初,每股40元,到現在每股143元,這不是特別出色的單一股票報酬。

這就是重點了。1997當時被認為不會錯的股票,二十幾年後回顧,變成不好的選擇。

那你為何會有信心,現在大家說美股買某科技類股,或是台股買台積電就好,過了二三十年後,不會變成一個讓人後悔的決定?

並不是說這些單一股票未來沒有表現持續優異的可能。而是說,當它表現不好,而你的金融資產就全部壓在上面時,會是怎樣的情形?

很多人在講投資的風險。但其實真正懂的人,恐怕比講的人少很多。

致富的另一個方法,就是選到下一支具有優異表現的基金。

作者把這個迷思的標題訂為:”自以為可以找到下一支麥哲倫基金”。

作者提到。彼得.林區的麥哲倫基金,的確在他任職期間,帶給基金投資人優良的成果。

但這個成果,創造了明星經理人現象,讓後代太多基金投資人自以為可以找到下一支麥哲倫基金。這是很糟的事情。

太多人都是基金表現優異之後,才注意到它。投資人捧著資金大舉投入,接下來基金表現就變差了。

作者在書中列出了一長串,明星基金後來沒落的例子。可說是令人怵目驚心。

這是主動投資特有的問題。在主動經理人任職期間,只要時間夠久,總會出現某幾年的時間,市場狀況就是對其投資的證券類別或投資策略,特別有利。讓其績效大放異彩。

在ETF業者開始發行主動型ETF之後,這個問題也延燒到ETF業界。

近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ARKK。去年(2020)創下152%的報酬。

然後你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人說:”買美國ETF,就投資ARKK就好。”

你有看到誰在ARKK表現好之前,就在推薦的嗎?

表現好之後才去追,之後會有持續的好成果嗎?

美國股市今年到目前(2021/5/19)為止,有9.7%的正報酬。ARKK則是-17.3%。落後市場27%。

當然今年尚未結束,恐怕言之過早。

但假如你要參考”過去績效”的話,過去績效好的基金未來很難持續好績效的這個”過往紀錄”,恐怕才是真正需要參考的”過去績效”。

這種幻想自己只要使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取得高超成果的迷思,也常見於對資產配置的批評。

作者在書中倡議,需要成長性的投資組合以股票作為核心主力資產,然後搭配上安全資產作為緩衝。資產配置裡面各資產類別的比重,才是決定投資成果的重點。

有些”特別聰明的人”,就對資產配置嗤之以鼻。他說,很簡單就可以贏過資產配置啊。

何必全球分散,你只要把錢全部放在美國股市,或是全部放在台灣股市,就贏了啊。

或說只要把錢全部放在台積電,你就勝過加權股價指數了啊。

這個狀況類似這樣。

社區中有個人,他對樂透投注很有興趣。整天在彩券行徘徊。有次開獎後,你走路經過。這個人就跟你說:

“哈,你只要買某某某某號,這期樂透得主就是你啊!”

你大概會覺得他有點問題。

投資的時候,有人跟你說,買某某市場,就勝過資產配置。買某某股票,就勝過指數。

你點頭稱是?

開獎之後,誰不知道哪組號碼得獎?

回頭看,誰不知道如何達成最高績效?

不要被這些表面看似高明其實邏輯不通的言論所迷惑。以為勝過市場,贏過全球分散的投資組合很簡單。

其實,我們面對的是未知的未來。

閱讀全文

iShares Global REIT ETF分析介紹(REET,2021年版)

iShares全球REIT ETF,英文全名iShares Global REIT ETF,美股代號REET。

REET成立於2014七月8日。追蹤FTSE EPRA NAREIT Global REIT Index。

該指數主要持有全球已開發與新興市場的REIT。投資組合以已開發市場為主,占98.5%。新興市場只有1.5%。

REET以採樣法追蹤指數,持有314支證券。

REET內扣總開銷0.14%。2019、2020也都是0.14%的內扣總開銷。

REET投資地區的前五大國家與比重分別是:

美國 66.54%
日本 8.76%
英國 5.51%
澳洲 4.10%
加拿大 3.44%

去年(2020)相比,新加坡從第五名退到第六名。加拿大進入前五大名單。

2021年五月,REET前十大持有證券分別是:

Prologis Inc.
Digital Realty Trust Inc.
Public Storage
Simon Property
Welltower Inc.
AvalonBay Communities REIT Inc.
Equity Residential
Realty Income REIT CORP
Alexandria Real Estate Equities RE
Ventas REIT

跟去年的投資組合相比,Link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離開前十大持股,Ventas REIT進入前十名。

根據美國晨星,REET資產總值30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73萬股(2021五月資料)。

REET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閱讀全文

綠角文章的最新應用,當Youtuber的講稿?(清流君,Youtuber or Copycat?)

前些時間,我收到一位讀者朋友的來信。信中指出這個問題。(謝謝這位朋友的好意)

首先,2021四月底上架的這個Youtube理財節目1:39:00,到1:41:00,這個片段。以下是我聽取該段節目後做出的逐字稿:
(以藍色字體標示)

每天趕著上班、忙一堆鳥事,還要看老闆臉色、躲同事陷害、加班、文書、應酬等等

他媽的,很煩,我知道。

大多數人為了養家、買房、退休,不得不做啊!

可這也點出一個可能,如果你的工作是你有興趣的事,老實說不必擁有很多的財富,你就已經擁有很多財富的好處了。

很多人追求財富自由。定義是甚麼,不用工作嘛,光靠金融資產的所得就可以支應生活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定義?

因為覺得工作不自由嘛,工作是一種困住生活的牢籠。

換句話說,這種財務自由在取得之前,就必須先坐牢。這是太多人沒有看到關於”財務自由”的另外一面。

我就問大家。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國家好了,人出生以來就不是自由的。要在成年之後先坐個五年牢,之後才可以自由。

媽的,你覺得怎樣?

不會有人覺得合理嗎?

那為什麼很多人現在覺得,現在這種財富自由提早退休的概念,這種要先坐牢再自由的想法,非常流行。

關鍵就在於,他沒有想到另一種可能。就是在工作階段就取得自由的好處。這條路,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而且我們實際上看到很多事業有成,不管是賈伯斯還是約翰伯格,就是有工作結合興趣的人。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愛,產生蠻大的那種驅動力,帶來很多很屌的事業成就。而且他們的財富累積,也遠遠贏過那些把工作視為一種災難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把工作當成不自由,那你的確會不自由,而且財富還會落後很喜歡工作的人。

所以,不要再一直把”工作=不自由,不工作=自由”這種概念往腦裡面塞了。這種只會注定讓你退休後過得比退休前還要痛苦。

在工作中找尋意義,做自己真的會樂在其中的事業,你,會更早享有財富的正面意義。


然後以下是我在2017年二月發表的,反脆弱第三篇讀後感"財富自由的代價"裡面的文字:
(以紅色字體標示)

每天趕著上班、處理煩重事務、看老闆臉色、躲同事陷害、加班、文書、應酬…

煩啊!

大多人為了養家、買房、退休,不得不做啊!

但這也指出一個可能,假如你的工作正是你有興趣的事,其實不必擁有高額財富,你就擁有財富的好處了。

很多人追求財富自由。定義是,不用工作,金融資產所得就可以支應生活。

為什麼?

因為他工作不自由,他覺得工作是一個牢籠。

換句話說,這種財富自由在取得之前,要先坐牢。這是太多人沒有看到的”財富自由”概念的另一面。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國家,人不是生而自由。是成年之後要先坐兩年牢,之後才可以自由。

你覺得如何?

不會有人覺得合理。

那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這種當代的財富自由概念,這種要先坐牢再自由的想法,非常可行。

理由就在於,他沒有想到另一種可能。在工作階段就取得財富的好處。這條路,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而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事業有成的人,不管是Steve Jobs、Elon Musk、還是John Bogle,就是工作與興趣結合的人。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愛,產生強大的驅動力,帶來可觀的事業成就。財富累積,也遠遠勝過把工作視為牢獄之災的人。

換句話說,把工作當成不自由,那你的確會不自由,而且財富還會落後樂在工作的人。

所以,不要再一直把”工作=不自由,不工作=自由”的財富自由概念往腦中塞了。這種想法只會讓你註定要度過一段很不舒服的”牢獄之災”。

在工作中找尋意義,做自己真的會樂在其中的事業,你,會更早享有財富的正面意義。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發現,該Youtuber在錄製節目時,大概眼前就是放著綠角這篇文章。把綠角文章,當自己節目的素材,當稿子念。

還不只一次。請見同一位Youtuber在今年五月初另一個節目從01:20:55開始的部分。以下是逐字稿:
(以藍色字體標示)

像是你可能可以花錢,讓別人做你不喜歡的事啊。像是做家事、打掃房子、或者是處理一些報稅的問題。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做的事,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找一些人幫你處理。

或者是花錢可以買到一些專業的經驗。省下時間。像是可以讓會計師幫你報稅、跟政府打交道,

一個人生活的快不快樂,怎麼判斷,要用金錢嗎? 我覺得不是。是他一天當中有多少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不是金錢。是讓時間從自己不喜歡的事當中釋放出來,這時候就可以看到金錢的第一個神奇的作用。這邊就可以看出來。

再來金錢第二用途就是,你還可以用錢買到很棒的回憶跟體驗。就是在體驗上花錢,肯定會比在物質上花錢,還更值得。

像是你有二十萬,可能買一支名錶好了,我覺得不如來一趟家族旅行。大家在這個出去玩的過程所見所聞,打打鬧鬧,各種的回憶,在很多年之後,一定還是會在腦裡面存留,就是變成一種回憶。甚至這種回憶的時間維持性更久,回憶就會更加深刻。

反觀把錢花在一些物質生活上,像是沒有名車名錶之前,我們就幻想如果擁有這些,該有多好啊。像是你買一個名牌包包,一台好車,等真的擁有之後,你一定很快就會習慣。那種感覺就是說,啊,不就是這樣。不過如此嘛。這種快速享樂適應的感覺,老實說是人類適應本能之一啦。隨著時間很快這種很爽的感覺,也就是沒有當初那種爽感。

再來,金錢的第三個用途,我覺得還可以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像是可能請家人或是請朋友吃頓飯,或者是把錢拿出來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團體。像是家扶基金會或是環保組織。

就是你看著自己的錢,讓別人變得快樂的時候,我覺得也是一件,對自己來說啦,是一件蠻快樂的事情。

接下來請看,2019我為"金錢超思考"寫的推薦序中的文字:
(以紅色字體標示)

你可以花錢,讓別人做你不喜歡做的事。譬如整理家務、洗燙衣服、填寫報稅表單等。假如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做的事情,你不喜歡,可以找專家替你服務。

一個人的生活快不快樂,重點在於,一天當中他可以有多少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時間從自己不喜歡的事中釋放出來,這是金錢的第一個好用途。

第二,你可以用錢買到體驗。在體驗上的花費,往往比物質上的花費,更加值得。

譬如有二十萬,與其買一隻名錶,不如來一趟家族旅行。大家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打打鬧鬧,那是多年之後,仍會在腦中珍惜的回憶,甚至時間愈久,回憶愈加甜美。反觀買了一個東西之後,一般來說,它只會隨著時間經過,逐漸老朽毀壞。

第三,你可以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不論是請家人一同外出享受一頓美好的晚餐,或是拿錢資助你在意的社會公益事業,譬如臨近的育幼院或是環保組織。當你看著自己的錢,讓別人快樂時,你也會得到快樂。


完全相同的金錢三用途,內裡完全相同的例子。(“二十萬”買錶,旅行時”打打鬧鬧”,連數字與動詞用字都一樣。就算要求我自己以相同的思路再寫一次這篇文章,也未必能如此精準重製啊。)。

雖然該Youtuber在每個用途之後多加了一些自己的說詞。還是很難掩飾拿別人的文章,當自己稿子念的情形。

然後,該Youtuber在唸完這段抄襲別人文章的長篇大論之後,講了底下這句:

“好,這個PG,你覺得我說的怎樣?是不是給點掌聲?”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這段說法,這個問題,是在羞辱來賓。

假如受訪來賓知道你這段說法是從別人有版權的推薦序抄下來的,他會給你掌聲嗎?你是不是就是認定他不知道你在抄襲?

這也是在羞辱你的觀眾。

觀眾以為自己是來聽一位頗有見地的Youtuber的看法。沒想到,是在聽你念稿。

更是在羞辱我,原創者。

我在反脆弱讀後感中的財富牢籠vs自由觀念,"金錢超思考"推薦序中的三種金錢用途。這種寫法,這些例子,是我看書之後想出來的,是我的創作。

然後你可以拿去照唸,就變成你的”創作”。還可以在Youtube上播放賺點閱數,賺錢?

假如一位投資人,先看到你的節目,之後才看到我的文章。他會不會反過來說,綠角這個說法怎麼跟Youtuber一樣呢?是不是綠角抄襲別人呢?

原作者還會被懷疑是抄襲者。

我之前聽說過這位Youtuber,宣稱要推廣指數化投資,指正金融界的亂象。

但是,拿別人的文字創作當自己的節目稿,是不是一種亂象?

名叫”清流君”,但是內容抄襲別人?

這是一種諷刺嗎?

我本想私下處理。我早已經寫信告訴這位Youtuber,請移除影片中拿我的文章與推薦序照唸的部分。以及引用別人作品,至少要提到出處,或是取得許可。

我沒有得到回應。好像這是一個無關緊要,或是不需要處理的問題。

在此,我嚴正告訴該位Youtuber。這是一個很嚴重,也需要處理的問題。

鴕鳥,通常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更嚴重。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閱讀全文

投資元大台灣高股息ETF(0056)前,你該知道的三件事(3 Myths about 0056)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元大台灣高股息ETF,台股代號0056,被許多想要穩定拿取現金配息的投資人,認為是投資台股的ETF首選。

但不少關於0056的觀點,恐怕比較像是一種迷思。本文以實際數字進行驗證。

第一個常見的說法是,高股息ETF比較穩定。

0056成立於2007十二月。從2008開始有完整的全年績效資料,從2008到2020,總共有13個完整單一年度的報酬資料。

我們用台灣大型股的市值加權ETF,也就是元大台灣卓越50ETF (0050)跟0056進行比較。

投資界最常用來衡量波動程度的指標叫做標準差。標準差是衡量報酬率的變異性,假如標準差數字愈大,代表這個資產類別或是某個標的,其報酬率變異性很大。好的時候很好,壞的時候很糟。一般被視為比較高風險的投資。

0056從2008到2020,13年間的單年報酬率標準差是29.9%。0050同期間的標準差是27.7%。

其實,0056波動比0050大。沒有比較穩。

第二個常見的說法是,高股息標的遇到整體股市下跌時,跌幅比較小。

下表列出的是0050跟0056在過去13年,三個台股下跌年度,也就是2008、2011與2015的表現。

閱讀全文

Vanguard Global ex-US Real Estate ETF分析介紹(VNQI,2021年版)

Vanguard全球美國除外不動產ETF,英文全名Vanguard Global ex-US Real Estate ETF,美股代號VNQI,成立於2010年十一月1日。

VNQI追蹤S&P Global ex-US Property Index。

S&P Global ex-US Property Index持有在美國以外股票市場公開交易的REIT與REMD(Real estat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companies,房地產管理與開發公司)。指數同時包含已開發與新興市場,兩者比重約是4:1。

VNQI以複製法追蹤指數,持有全部指數成份證券。根據Vanguard網頁的資料,2021三月底,VNQI持有679支證券。

VNQI內扣總開銷0.12%,跟去年相同。

VNQI投資的地區,亞太市場比重最大,占48.0%。歐洲其次,占25.8%。新興市場占20.1%。

VNQI投資的前五大市場與比重如下:

日本 22.4%
中國 11.8%
香港 9.9%
澳洲 9.0%
德國 7.6%

2021三月底,VNQI前十大持有證券分別是:

Vonovia SE
Mitsubishi Estate Co. Ltd.
Goodman Group
Sun Hung Kai Properties Ltd
Mitsui Fudosan Co. Ltd.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Link REIT
Sumitomo Realty & Development Co. Ltd
Deutsche Wohne SE
Segro plc

2020的前十大名單相比,CK Asset Holdings掉出前十大,Segro plc E進入。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VNQI資產總值51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37萬股(2021五月資料)。

VNQI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閱讀全文

分析師股票套利手法---追求名牌的陷阱(Fooled by Surefire Investments)

上週四(2021年五月6日),台灣財經媒體紛紛報導分析師涉嫌炒股的新聞

以下擷取自蘋果日報的報導內容,進行討論。

主要涉嫌者是邱鼎泰與馬紀強兩位證券分析師。兩人在”股動錢潮”等節目分析與推薦個股。

接下來報導提到,兩位分析師與眾多炒手合作。

(其中報導中提到的鄭能哥,已經被檢調訊問後請回,沒有涉案) 炒手們事先就知道分析師將要推薦哪幾檔股票,預先買進。然後投資大眾受到分析師的建議,買進,推高股價之後,炒手們再將股票賣出。預計不法獲利四千餘萬。

這是典型的套殺散戶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散戶的資金來抬轎。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是散戶的資金已經在你手上,直接違背信託責任,拿這些別人託付給你的資金,去買進與拉高特定股票。自己則利用親友或人頭,事先買進這些股票,待其股價升高之後,賣出獲利。

第二就是本文提到的方式。涉案者沒有管理散戶的資金。但由於上節目,有分析師資格,推薦股票會被股民相信。也能出口成金,推薦哪支股票,它就會漲。這種能力,也可以拿來濫用。

這兩種案子的受害者型態不太一樣。

閱讀全文

多方失誤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業務代刷信用卡與ETF交易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金管會在四月底發布了針對南山人壽的裁罰公告。內裡指出這家保險公司內部運作的多項缺失。

以下擷取裁罰公告內容並進行討論。

首先是122位業務員,以自己或他人信用卡代刷保險費。交易筆數高達558比,繳費金額高達7.79億元。

發生那麼多筆以及總金額那麼高的代刷保費情事,代表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恐怕在金管會發函糾正之前,業務幫保戶代刷卡費,在南山內部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可行的做法。

業務員刷卡代繳保費可能會造成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個場景是,譬如保戶以現金繳交保費10萬給業務員。業務員收到這筆款項後,在未通知客戶的情形下,刷自己的信用卡繳交保費,然後用這個方式賺取紅利點數或里程。這有不當得利的問題,或甚至構成侵占罪

第二個狀況是,代刷卡繳交保費,把保戶跟保險公司之間的金錢關係,轉化成持卡者跟保戶之間的金錢關係。

譬如保單成立的條件之一,就是保險公司是否有收到保戶繳交的保費。

假如業務刷卡繳交保費,會變成這個業務有沒有交卡費,來決定保險公司有沒有收到保戶的錢。

從原本單純的保戶要交保費給保險公司,變成是刷卡者(譬如業務)要交錢給保險公司,然後保戶要交錢給業務。變成多重關係。可能出問題的環節變多,有問題時更難釐清。

第三個狀況,就是裁罰公告中提到的洗錢疑慮。持卡者代他人繳交保費。交保費是一種正當用途。可以把來源不明或不正當的錢洗白。

這是這次裁罰的首要理由。但還有其它多項:

保單佣獎發放異常、公司人員自行塗改保戶開立支票票期、處分持股損失。三個事件都未即時了解獲通報。

公司人員居然可以塗改客戶支票日期。這真的是很大的”權限”啊。反映內部管控的馬虎與不在意。

以下違規事由,就是投資部門的不專業了。

三個失誤。

第一個:“針對採次級市場賣出交易,未於分析報告評估採次級市場與初級市場贖回作業之成本效益。”

這需要解釋一下。

閱讀全文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2---被誤解的財務自由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討論金錢意義的同時,Your Money or Your Life書中提到有意思的金錢練習。

既然金錢是我們用自己的生命換到的東西,那麼要確切掌握自己跟金錢的關係,就需要知道自己每小時換到多少錢。

一般人對自己的收入狀況有個粗略的掌握。譬如每天工作八小時,一個月22個工作天,總共工作176小時。假如薪資收入每月八萬,那就是每小時換到450元。

但這往往是高估的數字。

書中詳細列出你應該計入的其他時間與金錢開銷。

譬如通勤上班,這要花錢跟時間。每天一小時的通車時間,你的”工時”要每天加一個小時。每個月三千的交通支出,你的收入要減三千。(或是自行開車的成本)

服裝。你上班穿的衣服跟休假穿的一樣嗎?還是要穿符合職位與期待的服裝。你花多少錢在上面,這也是工作的成本。

還有,假如你不需要工作,會自己做的事情。譬如顧小孩。因為要工作,所以要請保母照顧。這個支出,要從收入扣除。

因為工作帶來的壓力,需要按摩、放假、甚至受傷生病。這也是工作成本。

還有工作相關的餐飲花費,進修支出等等。

詳細計算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每小時收入比想像中低。有人恐怕是低非常多。

你以為還不錯的收入,其實其中很高比率都要用於工作相關支出。

你以為是工作養你,其實你也要養這個工作。

這個練習的主要作用在於精算出,你的一小時實際上可以換到多少金錢。

譬如原本想像的是每小時450的收入。計算之後發現是每小時300。

這時候你看一個45萬的東西,原本你會認為這等於是自己工作1000小時可以換到的東西。但實際上,是1500小時才換到的物品。

你會更精確地知道自己的生命與金錢的交換比。

用這個計算基礎,你也可以用實際收入來比較各種不同的工作選項。有些工作表面看來收入較低,但相關支出成本較少。實際收入未必較差。

書中提到另外一個有意義的練習是記帳。不是傳統的做收支表來控制花費,這本書談的記帳方式相當個人化,同時要求相當精準。目的是把錢當作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反射出,你到底重視甚麼,你在過怎樣的生活。

譬如你說你重視身體健康,但檢查之後發現,你每月開銷有相當比重花在垃圾食品?

譬如你說你在意家人相處時間,但檢查之後發現,每月花在外面與朋友與同事聚餐的次數與金額,遠遠高於在家用餐的次數與支出。

我們用錢過生活。所以追蹤錢花到哪裡去,就是檢視自己生活的精確方法。這是一個漂亮作法。金錢這時候完全成為一個檢視工具。

書中反覆講到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覺得羞恥,也不要責備自己。

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這些金錢練習就像照一張X光,讓我們看到自己當下的情形。知道與了解,是掌握與改變的第一步。

書中有個比喻,傳統的記帳就像節食。記帳是要少花錢,節食是要少吃。這會帶來壓迫與剝奪感。其實不太舒服。

一個好的用餐體驗,是知道自己在吃甚麼的一餐。你知道自己想吃甚麼,吃的時候仔細體會食物的風味。你也知道不是吃愈多愈好。好的食物吃到太撐,肚子脹得難受,是很糟糕的感覺。你知道,要吃到剛剛好。不會太飽也不再飢餓,就是完美的用餐終點。

好的人生消費體驗也是一樣。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甚麼東西,買了之後體會它所帶來的滿足與喜悅。你也知道不是買愈多愈好。屋子堆滿沒用的東西是很可怕的事情。買到剛剛好,不貧乏也不太多,就是完美的人生與金錢關係。

書中第二章開始提到財富自由。

閱讀全文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0十、十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0十、十一月在台北舉辦的“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最新開課公告:”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1七月高雄、八月台北、九月台中開課公告)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內容論述非常實務、完整,從如何進行退休後資產配置(包含論述長照險、年金險、勞退和勞保是否能做為退休資產主力)、如何決定提領率、如何優化提領策略、如何監控提領計畫等等,一路條理分明的帶學員理解退休理財規劃。” 李先生


“對於數據的解釋相當深入,不只知道該怎麼做,還了解了這個做法的來龍去脈。” 匿名朋友


“非常感謝綠角精闢講解丶系統性的編排退休資產管理領域的知識,真是收穫滿滿!” 李先生


“每個結論皆有所本,推論過程紮實,讓人對作法充滿信心。” 李先生


關於退休金提領、再平衡、資產配置的實際操作方法,以及退休的正確心態。精彩的講解,條理分明” 張先生


提領策略以及如何監控修正真的是好棒的做法,因為實際規劃過退休計畫就知道,其實真的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有沒有辦法安心終老。人生就是會有很多變化,我們要練就的是面對問題、處理它的正確方法。有了這樣的心態及知識,才會覺得自己是坐在一個穩定的船上。” 尹小姐


“1.提領率:訝異台灣基金業者的2%以上管理費是這麼的傷。
2.通膨:原來這麼有殺傷力。
3.配息:本以為是不傷本金的好方法,結果竟是這麼有風險,也改正存股的概念。”匿名朋友


“關於退休資產如何配置以及如何提領,老師提出多種組合試算,獲益良多。” 周先生


“謝謝老師及工作人員,使我獲益良多。”謝先生


“有關各種資產配置數據化後比較,幾乎想知道的分類老師都有模擬比較。” 曾先生


“收穫良多,謝謝!”邱先生


“做股債平衡的實務操作,還有搭配計算需要再平衡的金額的Excel很實用。” 李先生


“綠角的投資課程一直都很扎實論述清晰概念清楚,而且CP值很好。希望可以多開各種投資相關的課程。” 匿名朋友


“感謝老師與工作人員的服務與專業知識及經驗的傳承。” 錢先生


“目前還在資產累積階段,本來對退休生活還沒有仔細思考過,這次上完課之後,發現綠角已經對退休生活做了很全面的思考,學習很多。”楊先生


“關於提領的部份,有詳細的解說,還有遇到大跌時該怎麼辦。”吳小姐

閱讀全文

2021四月回顧

本文回顧2021四月綠角財經筆記的狀況。

2021四月,部落格最熱門的十篇文章分別是:

1. “好享退”方案基金初步分析---高費用讓你”很難退”

2.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1---金錢的真正意義

3. 綠角財經筆記總目錄

4. 台灣ETF完整列表與費用總整理(List of All ETFs in Taiwan,2021)

5.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6. 美國前十大ETF現況分析(Largest 10 ETFs,2021)

7.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分析介紹(VT,2021年版)

8. 指數化投資工具與境外基金績效比較(Comparison of ETF and Off-Shore Mutual Funds in Taiwan,2021年更新)

9. 超高收費境外基金,是你的投資工具,還是基金公司的獲利保證?(Avoid Mutual 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s)

10. 定期定額投入美國ETF績效分析---以VWO為例(Dollar-cost Averaging into Vanguard FTSE Emerging Markets ETF,2021更新)

2021四月最熱門的新文章是”Your Money or Your Life”第一篇讀後感,這本書蠻有意思的。預計未來一個月會發出後續讀後感。

美國前十大ETF現況分析(Largest 10 ETFs,2021)則是第二熱門的新文章。檢視前十大ETF可以讓我們知道,ETF的主力資產是放在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上,而不是佔據新聞版面與話題的主題式ETF、小區塊ETF與主動型ETF。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分析介紹(VT,2021年版)也成為前十大熱門文章。

VT的確是一個好用的全球股市投資工具。希望目前認同它的朋友,是因為透過VT可以進行全球投資。而不是因為美國股市占了VT一半以上的投資比重,所以VT表現不錯。

因為後者而認同VT的投資人,假如日後美國股市表現不佳,VT裡面美國佔了很高比重的情形,就會被當成一個缺點了。

投資應追求原則的一致性,而不是追逐過去的熱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