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甦的手段與意外惡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讀後感2---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本質
銀行在提供企業用於冒險的資本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想想看,對於存在銀行的錢,你有怎樣的期待。
雖然利率很低,但你預期本金可以受到保障,而且你想用的時候就可以馬上提出。
基本上,這不是用來冒險的錢。存款戶要求的是安全與保證。
但其實,銀行會將這些錢100%以現鈔持有,安穩的放在金庫中嗎?
顯然不會。假如開銀行要這麼做,還要給存戶利息的話,那不會有人想開銀行。
銀行會將存戶的錢借貸出去。借給其他人買房子、借給其他人開創新事業,借給其他人投資。簡單的說,就是借給別人去冒險。
銀行將不希望風險的錢借出去,變成承擔風險的資本。
這會埋下一個很基本,而且一定會存在的危機種子。
那就是,假如所有存戶同時跟銀行要求兌現。沒有一家銀行可以全額支付。一定會被擠兌到垮台。
這就是現代銀行體系中的裂痕。
這個系統必需靠信心推動。當大眾都有信心,相信銀行可以還錢時,體系運作良好,裂痕隱約難見。但當大眾失去信心,只要失去信心就好,不必到銀行真的付不出錢,這個裂痕就會在壓力下迸裂,讓整個金融體系分崩離析。
為什麼我們要承擔這個基本風險?何不叫銀行準備95%或甚至99%的現金儲備。那這樣金融體系不就穩如泰山了?
不錯的想法,但代價是,經濟將停止成長。這會讓人很難取得資本取創新與冒險。沒有創新,是要如何進步。
所以,我們寧願冒短期,某個時間點,大眾失去信心,造成金融危機的風險,來換取長期經濟成長的果實。
所以信心危機所帶來金融體系崩潰的危險,是權衡後的選擇,不是市場經濟的缺失。
那對於短期之內,金融危機的可能,要如何處理?
在金融海嘯之後,大眾譴責銀行做了過多的風險承擔。但其實沒有一家銀行可以獨力撐起所有客戶兌現的要求。對於信心的提供,政府擔保是最有效,成本也是最低的作法。
作者也不建議政府無差別的提供保證。而是要依照銀行本身風險的高低,來收取不等的”保費”。無差別的保證,反而會讓市場與大眾失去鑑別力。關於這點,我在談存款保險---續2(Deposit Insurance)文中,有過討論。
這本書可以讓讀者看到與眾不同的論點與實證,更深入瞭解經濟與金融運作的原理。
而當這位美國作家很明白的提到,低階低Pay的工作應該外包出去時,台灣的教育與環境,能否讓我們的下一代,慢慢爬上高階工作的階梯呢?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經濟復甦的手段與意外惡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讀後感1---高生產力的人力資源
邱吉爾的政治見解(Winston Churchill’s Political Opinion)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經濟復甦的手段與意外惡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讀後感1---高生產力的人力資源
這本書的論點和幾乎已經變成”Common sense”的一般看法很不一樣。這本書以討論美國經濟為主題,區分為很有邏輯性的三個部分,分別是:
過去,我們做對了什麼
金融危機的本質
經濟復甦的正確手段
在第一部” 過去,我們做對了什麼”,作者討論了,為什麼從90年代到2008金融海嘯前,美國的經濟發展傲視全球。主要原因就在於專門知識(Know-how)的增長。美國主要藉由知識帶動生產力的成長。
從1983到2005年間,美國新增的工作中,有一半是高所得職業,譬如經理人、科學家、律師、醫師等。
較高比重的國民,從事需要專門知識或是高等技能的職業,是拉高國民所得的不二法門。一位瑞士鐘錶師傅打造出的一支高級手錶的價格,可以是中國裝配線勞工幾年的薪水。這就是生產力的差異。
很多人認為,美國的經濟成長來自於消費。但其實我們可以想一下,到底什麼是經濟成長?
追根究柢,經濟成長就是生產力的提升。
同樣一個工作者,原先工作一小時可以產出價值20美金的產品或服務。但因為生產工具效率提升(譬如從打錯一個字就要全部重來的打字機換成可以改到完全OK再印出的Word),他可以每小時產出25美金。
或是同一個工作者,從原先組裝愚笨型手機,變成組裝智慧型手機。他生產一個新研發完成,產值更高的產品,也會提高生產力。
消費,不會變出更有生產力的工具或高附加價值產品。投資與創新才會。
所以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就在於投資與創新。
但怎樣投資最有效率呢?
是繼續投資買機具,擴建廠房呢?
顯然不是。美國許多最有價值的產品都是從一個很小,但是生產力龐大的地方生出來的,那就是腦袋。
包括行銷全球的Windows作業系統、Google搜尋服務、臉書、Apple手機。這些東西都是美國人想出來的。美國過去就是贏在這無形的投資。
想出這些東西的人,將享有大多數的經濟利益。幫忙組裝與推行的廠商(譬如手機組裝廠),只能從旁分一杯羹。
美國這些創新成就不是憑空生出來的。我們看到許多成功的例子,但失敗的例子更是不計其數。這是許多資本與人才,去冒風險所得到的成就。
一個國家的經濟資源可以有兩個用途,一是用來生產目前需要的東西。譬如裝配汽車、組裝洗衣機或手機。也可以用來投資。美國過去就是將主力放在投資這項上面。
但會計原則會將支付給思考人材與創意領袖的薪資,當成是生產的成本,而不是投資。作者將這種會計原則稱為過時的”製造業傳統”。
所以花在這上面的錢,在這種計算上面,變成是花掉的費用,而不是用於累積資本。
所以表面看起來,美國不事生產,又不投資。整天從開發中國家進口手機、玩具、日用品等等。每年花費可觀的美元向外國進口這些東西。好像只要印鈔票就可以跟外國買東西。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用一種講得很白的說法解釋這個現象,一個會讓大量出口到美國的國家的讀者看了觸目驚心的說法(就是台灣)。
作者寫道,”假如有外國(指的是非美國)的勞工,願意免費幫你生產這些日用品,你應不應該利用?”
外國低階勞工每小時75美分的薪資,對美國來說就是幾近於免費。美國應儘可能利用外國產能來製造這些東西。然後將本國的資源與人力,儘可能投資於創新上面。
創意人才不應用於管理肥皂工廠,將他用於其它新創事業,可能會帶來高得多的產值。
只要美國新創產業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超過進口這些東西所需的費用,美國就可以這樣一直做下去。
美國高築的貿易赤字,正代表美國將大部分資源用在投資與創新,而不是生產國民需要的基本用品。
創新過程,的確會創造出貨真價實的財富。臉書與Google幾百億幾千億美金的市值,是創造出來的,不是印鈔票堆出來或存錢存出來的。持有這些股票的創辦人、員工、美國投資人與家庭,全都有了更高的個人財富。
美國與其它國家的關係可以用個簡單的比喻來解釋。
美國就像有一個高生產力的人,譬如是個知名作曲者。他跟歌手合作編出一支知名曲目,就可以賺進大筆鈔票。
他應該將時間與精力集中用於編寫曲目,還是繼續自己做打掃家裡、澆花、割草這些基本任務?
很明顯,合理的做法是請個幫手幫他處理這些事情。表面上看起來,請人之後,變成每月作曲者都要付錢出去,他會欠別人錢。但只要他的創作可以帶來比他支出更高的收入,他就可以繼續這樣做下去。因為他有才能可以創造財富,就可以請人處理對他來說產值較低的工作。
這個論點就可以解釋很多目前的討論。
有人說,美國等於是借錢消費,日後必將無以為繼。這些美金外匯累積國(像台灣、中國與日本),都將很大一部分美金外匯投入美國公債,剛好坐實這個論述。但事實上,你要用外匯去買美國股票或美國房地產也可以。假如外匯是用來買美國股票,那這些美金外匯持有國還是”借錢”給美國嗎?
這些美金外匯投入美國公債。不是因為非美國政府喜歡借錢給美國,而是因為這些資金厭惡風險。
有人說,美國將製造業外包,會損及本國工作機會。假如美國人要跟外國代工勞工爭每小時75美分薪資的工作機會,這樣講沒錯。但假如要提高本國所得,將這些低附加價值的工作推出去。讓美國民眾多一點人去從事高價值產業,才是正確方向。
有人說,美國對勞工保障不足。企業在美國開除掉一個勞工的成本,低於歐洲國家。歐洲國家對勞工的保護較好。
但事實是,開除勞工的成本較低,代表企業可以更靈活、不用花費太多成本,將資源重新配置。這會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總結來說,鼓勵與願意去承擔風險,進行創新與研發,正是美國過去經濟成長的動力。
作者將從如何維持這樣的成長契機,進行接下來的討論。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經濟復甦的手段與意外惡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讀後感2---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本質
投資與人性
個體與整體的差異----談合成謬誤(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續1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2---自己最行
第20章是書中大量引用金融市場做為例子的章節,談的是效度的錯覺(Illusion of Validity)。
作者談到自己服役時,因為有心理學背景,被指派評估士兵是否有領導人特質。在一個任務環境中,作者藉由觀察受試者與他人的互動,便以為自己能看清他的人格特質。事實上,這份評估對於這些軍人未來的表現,幾乎毫無預測能力。
明明無效的作法,還自以為很有效,這就是效度的錯覺。
在股票市場上也是。許多積極買賣股票的人,以為自己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以為自己知道的比其他人多,也是身陷”效度的錯覺”。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5---醫界的省思
在閱讀時,讀者常會將書中的論點,與自身所處的環境與職業做對比。看完Capitalism and Freedom後,我覺得醫界是目前最沒自由的職業族群。原因就在於,沒有經濟自由。
強迫的能力,是對自由的最大妨害。而有合法強迫力的單位,就是政府。
健保實施後,要行醫,加入健保成為幾乎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健保局的人可能會說,"那有啊,你也可以選擇不加入健保,自行開業啊。"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
但想想看,假如你開了一家耳鼻喉科診所。不加入健保,做自費。你算出,每一個來診患者,至少要收350。
同一條街上,另一家健保耳鼻喉科診所。看一次診,患者只要交50塊。
你有多少勝算?
(不是說改成健保,診所運作成本就可以從350降到50。看健保的人沒出的300,是其他沒生病的人幫他出了。這種他人付款的特性,就是健保容易遭濫用的根本原因。)
全台幾乎大多的醫師都在健保體系內執業後,健保局管制了經濟收入,接著很自然的,成為全台灣最有權力干預醫師看診行為的政府單位。
(還記得第一篇讀後感所說的,經濟權力結構與政治權力結構是習習相關的嗎?)
現在台灣的醫師看診,腦中同時會浮現醫療準則與健保準則。這兩者同時左右醫師的診療行為。有時候,健保給付規定與最近的申覆經驗,還是醫師腦海中更大的一塊陰影。
每一個診療行為可以拿到多少報酬,不再是由醫師或診所開價,並在市場上驗證。而是由中央健保局的”給付標準”決定,你這個服務值多少錢。
就像共產主義的基本主張,”to each what he needs”。由他人來決定,你需要什麼。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4---看得見的好處與看不到的壞處
在1920與30年代,美國知識界普遍相信資本主義是個缺點重重的體系,亟需政府管制才能補其不足之處。當時人們心中,將資本主義施行的現況,與一更理想更美好的狀況來做對比。他們心中想著,只要對市場機制,再加上一些人為的調控,我們可以過得更好。
於是各種政府組織與法律,紛紛成立與通過,用看得見的手來引導”看不見的手”。
這本書寫成於1962年。在幾十年過後,作者將真實的狀況與真實的狀況做對比。看看在施行各種出於善意的政府管制與干預之後,社會是否有更進步,人們是否過得更好。
雖有一些例外,但答案很明顯,在大多狀況下,是否定的。
在美國整個20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作者明白展現了,很多福利措施、管制,帶來的相反的效果。(這本書會讓人想對每一章都寫一篇讀後心得。可以說的實在太多了)
僅管如此,僅管有這些明白的反效果例證,但作者在結論這章寫道,這種認為所有政府干預都是可行、受歡迎的,而將所有過錯怪罪到市場頭上的心態,至今仍普遍存在。這個論點,到了2013年的今天仍是相當正確。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美國券商的現金停泊選擇(Alternatives to Money Market Funds)
美國券商大多會提供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簡寫為MMF)或現金帳戶,做為客戶停泊現金時的選擇。(關於這兩個現金停留選項,我在今年刊行的新書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中有詳細解釋)
但由於目前現金利率實在太低了,於是有許多投資朋友可能會想,是否有其它方式可以賺取較高的利息。
一個可行的方法,便是買進低風險的債券ETF。有幾個可能的選擇。
Labels: 海外券商投資 , ETF討論分析-美國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3---收入平等的正義
在收入分配(Distribution of Income)這章,作者接著提到,公眾意識已經將收入差異的縮小,視為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而且許多國家使用累進稅率的方式,對高收入者課徵更高的稅。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將更高的稅率加在高收入者身上有什麼合理的緣由?
假如有天,你和小明與小王出門逛街。你們三人走在路上,你看到一張千元鈔,先撿了起來。小明和小王決定要與你分一杯羹。於是他們兩人決議通過,撿到的錢要三人平分。這樣合理嗎?
假如你撿到錢,願意將它與眾人分享,那很好。但假如你不願意分享,那也是你的個人自由。
但很多社會以”這樣會加大財富差距”為由,建立累進稅率制度,”請”高收入者,把收入的更大一部份以稅收的方式繳出來。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2---收入不等的緣由
在收入分配(Distribution of Income)這一章,作者先詳細解釋了,為何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收入。
收入不等,第一個可能是反應了投入的資本。
有人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培養出獨特且少有的技能。社會上能提供類似服務的人不多,因此這類特殊人才可以得到較高的收入。這份較高的收入,也是這個人先前投入的補償。
相對來說,在生產線上鎖螺絲,或是在餐廳當洗碗工這類不需特殊技能,替代性高的工作,所得一般較低。
收入不等的第二個可能,是反應投入工作的時間。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1---不可分的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
Capitalism and Freedom的作者是Milton Friedman。我之前看過他寫的Free to Choose 。
資本主義與自由,這兩者有什麼關係?
書的第一章就詳細分析,這兩者密不可分。
我們很容易將政治與經濟分開來討論。政治可以分為民主自由vs集權專制。經濟可以分為市場經濟vs中央計畫。
這種分類會讓人覺得,它們可以自由搭配,就像你為挫冰選料一樣。譬如民主政體可以搭配中央計畫經濟。譬如集權統治可以搭配市場經濟。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實際狀況是,經濟自由是達成政治自由的必要條件。(但不一定有經濟自由,就一定可以達到政治自由。)
經濟自由之所以重要,除了它本身就是自由的一個重要成份,另一個原因則是,經濟力量的分散存在,讓不同的政治主張,都有機會找到支持與容許者。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美國券商免費交易ETF優惠比較(Comparison of Commission-Free ETF Programs)
目前許多美國券商有提供免費ETF交易優惠。這些券商大多會挑出一份ETF名單,只要你是該券商的客戶(或需滿足一些像最低資產總值的要求),就可以免費的買進與賣出這些ETF(但大多有短線交易限制)。
目前有提供這類優惠的券商,包括 TD Ameritrade、 Firstrade(第一理財)、 Charles Schwab(嘉信理財) 、 E*Trade(億創理財)、Vanguard、Fidelity與Merrill Edge。
這七家美國券商,前四家允許國際投資人開戶,後三家則只服務美國當地投資人。
所以我們台灣投資朋友假如想利用美國券商提供ETF免費交易服務,可以考慮這四家券商。
下表整理了這四家券商的免費交易ETF支數與一般的股票/ETF交易費用:
Labels: 海外券商投資 , ETF討論分析-美國
常見的錯誤績效比較方法(Judging Mutual Funds Performance with Wrong Benchmark)
在衡量基金或主動操作的績效時,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合宜的比較基準。
譬如群益馬拉松基金,在國內某個基金資訊網站上,是這樣呈現它的績效。
這個表格列出了基金與指數在過去五年,每一個單一年度的報酬。台股基金跟衡量台股表現的加權股價指數對比,看來相當中規中矩。
(表格中也可以看到,除了2011表現勝過指數之外,其它四年都是落後。)
問題是,這個加權指數是沒有計入配息的價格指數(Price index)。它只單純衡量價位的變化,沒算進配息。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
柏格先生給台灣指數化投資朋友的一封信(John C Bogle’s Letter for Taiwan Bogleheads)
在準備台灣指數化投資人2013年度聚會時,我設法聯絡到柏格先生,請他寫幾句話鼓勵台灣的指數化投資朋友。因為我在會前一週才提出邀請,時間太趕,所以在聚會當時,還沒有收到柏格先生的信。
上個週末,我收到柏格先生的信了。信件全文如下:
Hello, Taiwan Bogleheads!
I ‘m sorry tha I could not join you at your inaugural conference, but I’m delighted to welcome you, and thank you to spreading Boglehead common sense to Taiwan, far across the sea, but united in mission. “Press On, Regardless!”
Best, always, John Bogle
Labels: 參考
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Government Bond ETF概述(VWOB)
本文介紹Vanguard與2013 六月初發行的兩支國際債券ETF中的新興市場政府債ETF(VWOB)。
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Government Bond ETF(美股代號:VWOB)追蹤的是Barclays USD Emerging Markets Government RIC Capped Index。
這個指數是由各新興市場政府所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所組成。
指數追蹤方式是採樣。
由於它持有的是新興市場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所以它對美國投資人來說,沒有匯率風險(但對於非美國投資人來說,它有美元匯率風險)。
Labels: ETF討論分析-美國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概述(BNDX)
在宣布過了很久之後,Vanguard的國際債券ETF終於在2013六月四日掛牌上市。代表Vanguard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正式跨入國際債券市場。
這次推出的國際債券ETF有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美股代號:BNDX)與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Government Bond ETF(美股代號:VWOB)兩支。本文介紹第一個標的。
這兩支債券ETF的代號都很好記。Vanguard有發行一支追蹤全美國債券市場的ETF,全名是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ETF,美股代號是BND。在BND後方加上一個X,BNDX就是新發行的國際債券ETF。
Vanguard的新興市場ETF,Vanguard FTSE Emerging Markets ETF ,代號是VWO。把VWO後面加上代表債券(Bond)的B,VWOB就是新興市場政府債券ETF。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追蹤的是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ex-USD Float Adjusted RIC Capped Index(USD hedged)。
這個指數囊括全球各政府、政府機構與公司所發行的非美元計價的投資級債券。所以,這個國際債券ETF同時包括政府債與公司債(這點跟BND很像。BND也是同時有政府債與公司債)。
Labels: ETF討論分析-美國
“台灣的病人最幸福”讀後感
“台灣的病人最幸福”是知名醫師作家劉育志先生的最新作品。我之前看過他寫的“刀下人間”與“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並寫有讀後感。
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與深入議題的書。第一部分是小品故事。包括會錯意引起的尷尬,令人毛骨聳然的醫院靈異事件等。相當有趣。
第二部分,則開始有些醫療議題的討論。
”診間裡的美麗大未來”一章,描述一個明顯有精神問題的患者,就診時,跟醫師大聲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那就是要達到”人人有飯吃”的”全民皆飽”政策。
在患者看似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夢幻陳述中,讀者會赫然發現,”全民健保”有著跟這個精神病患者相同的基本理念。
在”全民皆飽”政策下,全民都要強制納入,任何食品都在給付範圍內。當一個肚子餓的人經判斷需要麵包時,任何麵包店都不能拒絕這個人,一定要供給他麵包。(就像醫師不能拒絕患者一樣)
閱讀全文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013五月回顧
本文回顧2013年五月,綠角財經筆記的狀況。
五月最熱門的前十篇文章分別是:
1. “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讀後感1---沒有Destruction,沒有Creation
2. 2013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心得1---台灣基金投資成本過高
3. 寶來台灣五十ETF歷年配息記錄(Distributions of 0050)
4. 綠角開課兩年感想
5. 你開戶,我開課
6.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7. “好策略,壞策略”讀後感
8. 台灣指數化投資人2013年度聚會---會議概況與心得(Taiwan Bogleheads 2013 Annual Conference)
9. “華爾街上的放逐者”(Exile on Wall Street)--綠角推薦序
10. 寶來台灣高股息ETF歷年配息記錄(Distributions of 0056)
這個月最重要的事件,當屬五月11日在台北舉辦的”台灣指數化投資人2013年度聚會”。這是我們台灣第一次指數化投資人的集會,事實上,也是亞洲第一場公開的指數化投資人聚會。
這次活動參與者非常踴躍,活動開放報名24小時內就已經額滿。後來雖然將人數從100追加到120人,還是造成許多朋友向隅。這次也很感謝怪老子先生與劉鳳和先生願意前來演說。靠著這兩位極富吸引的講者,活動內容更為豐富,也更具吸引力。
為了這個活動,美國柏格頭組織領導人Mel Lindauer先生寫了封信給我們台灣的指數化投資朋友。大家長柏格先生也同意寫封信給我們(不過我還沒收到)。美國的柏格頭組織,還特別為了台灣這次聚會,編寫了一個 wiki頁面,以英文與圖片記錄這次活動。
五月最常搜尋進入此部落格的十個關鍵字,在去除綠角相關字詞後依序是:
台灣50配息
ETF
Firstrade
0056
TD Ameritrade
退稅
資產配置
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IRR
指數型基金
這個月新出現的關鍵字是退稅。應與最近是報稅季節有關。
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香港、美國、英國與澳洲。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3四月回顧
2013六月回顧
Labels: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