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資產配置投資組合不同持有期間的實際成果(Asset Allocation with Different Holding Periods,2025更新)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與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想瞭解如何應用資產配置原則,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之前發表的不同股債比率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績—以美國ETF為例討論不同股債比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分別會帶來怎樣的成果。
這些投資組合都有相同的投資期間,就是從2008年初到2024年底。這是很不好的投資時期。從2008開始投資,馬上遇到金融海嘯。然後又遇到2022,一個股債齊跌的年度。
本文討論的是,固定股債比80:20的投資組合,假如從不同年度開始投資,終止於2024年底的成果。
股票部位,由代表美國股市的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美股代號:VTI) 、代表歐洲已開發市場的Vanguard FTSE Europe ETF(美股代號:VGK)、代表亞太市場的Vanguard FTSE Pacific ETF(美股代號:VPL)以及代表新興市場的Vanguard FTSE Emerging Markets ETF(美股代號:VWO),各20%組成。
(全球股市四大地區平均分配,只是一種用來舉例的全球股市配重方法。就是說,一個投資人假如對全球各地市場都沒有什麼特別看法,就平均投資會帶來怎樣的成果。不代表我自己是這樣投資全球股市,也不代表我特別推薦這個投資配重。平均分配跟參考市值進行分配的成果差別在“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有詳細的說明。)
債券部位,則由代表美國公債的iShares 3-7 Year Treasury Bond ETF(美股代號:IEI)以及代表國際公債的SPDR Barclays International Treasury Bond ETF(美股代號:BWX),各10%組成。
下表顯示的是這個固定股債比80:20的 ETF投資組合,從各年年初開始投資,到2024年底的成果。
表格最上方,”2008-2024”那一列,代表的是一個投資人從2008年初開始執行這個股債比80:20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一直持有到2024年底,這17年期間,會拿到110.7%的總報酬,年化報酬率是4.48%。
表格最下方,”2023-2024”那一列,代表從2023年初投資到2024年底,2年期間,累積總報酬23.4%。年化報酬率是11.1%。
從2008投資到2024,有110.7%的累積報酬。所有16個投資期間,只有三個期間,也就是2009-2023、2010-2023、2012-2023拿到更高的累積報酬。
也就是說,即便投資在金融海嘯之前的高點,似乎是一個”買在不對時間點”的錯誤。但這個錯誤,終究也被長期參與市場彌補過來。之後大多的投資時期,由於參與市場的時間較短,大多帶來較低的累積總報酬。
這16個投資期間可依報酬高低分成二組。
首先是紅框框起來的六個時期,總報酬率在100%附近。最高是2009開始投資的209.7%。
接下來是藍色框框起來的十個時期,除了2022-2024這一個期間,其它九個時期都有幾十趴的累積總報酬。
可以看到,累積總報酬較高的時期,是較早開始投資的幾個期間。
持有期間愈長,累積總報酬有愈高的傾向。
這不僅反應在今年的回顧。去年回顧時,有一個時期(2022-2023)是負報酬。今年則是沒有任何一個時期是負報酬。
每一個年度回顧之間的比較,也顯示持有期間拉長,投資成果有向正報酬發展的傾向。
2025面對川普在第二任期發動的關稅戰,許多人懷疑,今年會不會又是股市下跌幾十趴的年度。在這樣的懷疑氛圍中,不少人自然會開始考慮現在先不投資,等以後有更低點再投入。
問題是,假如今年就是跌四月份而已,之後就一直漲上去呢?
你以為未來會出現的更低點,從未實現。
第二個問題在於,就算今年到年底之前,市場還有很長一段下跌的路要走。
但你現在不投資,以後再投資,有多大的機會取得更好的報酬?
像本文回顧的狀況,從2008開始一直到2024年底這段期間。投資在2008年初這麼差的時間點,之後只有三個時期會帶來更好的報酬。
就算日後再投資,假如時間點沒有抓對,也未必會帶來更好的成果。
投資的重點在於參與市場,得到報酬的關鍵在於留在市場的時間長短。
這看起來似乎是很簡單好懂的一句話。
但只要開始關注市場價位,很容易就會把這個重點拋到九霄雲外。
太多時候,人們以為買進的時機點,比參與市場的時間長度,更加重要。
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要被自己愚弄。
閱讀全文
Labels: ETF實戰績效與投資策略
2025關稅戰中,股債齊跌的真相(Do Bonds Drop in Tandem with Stocks in 2025?)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經過媒體再三報導與一些投資人不斷的覆述,2025四月川普關稅戰期間,股債齊跌,似乎已經變成一種共識。
本文詳細解析這段期間美國公債殖利率的表現。
時間是2025四月2日,川普宣告對等關稅的那天開始,到同年四月15日。
我們看四種美國公債,一年期、五年期、十年期與二十年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走勢。如下圖:
可以看到,四種期別的公債,在危機開始的頭兩天,殖利率都是下降的。也就是公債價格上漲。
就在川普公告對等關稅之後的兩個營業日,美國股市出現嚴重下跌。也就是一開始,股債負相關是存在的。
但是從四月4日的低點開始,公債殖利率往上爬升。一直到四月11日,這五個營業日,四種期別的公債殖利率都達到高點。
一年期從3.86%升到4.04%。五年期從3.72%升到4.15%。
十年期從4.01%升到4.48%。二十年期從4.44%升到4.91%。
十年期與二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都是上升0.47%。是四種期別上升最多的。這段期間的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就是形成這個股債齊跌說法的主因。
(公債下跌的成因,可參考2025四月關稅戰,美國公債下跌的原因(Trump’s Trade War and US Treasury Yield))
但其實4/11之後,公債殖利率又開始下降了。
所以從對等關稅宣告以來,美國公債殖利率表現經歷了降、升、降三個階段。
不是只有升而已。
而且把時間放長來看,今年以來美國股市與短、中、長期公債指數化投資ETF表現如下表:
市場區塊 |
美國股市 |
短期公債 |
中期公債 |
長期公債 |
代表標的 |
VTI |
VGSH |
VGIT |
VGLT |
表現 |
-7.47% |
1.83% |
2.96% |
1.66% |
2O25至今的表現,是很典型的股票下跌,公債上漲。
一直把五個營業日當中美國公債的表現拿出來說,忽略了整個危機期間的表現,或甚至忽略今年以來的表現,恐怕是一種以偏概全。
假如還因為這樣而說資產配置無用,恐怕真的是一種過度衍生。
閱讀全文
Labels: 債券
市場大跌才發現投資組合風險太高,如何進行調整(Scaling Back Equity Exposure after Market Correction)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近期有讀者朋友來信詢問,說經過今年四月的下跌,他才發現自己無法忍受股債比90:10的投資組合,想轉換成股債比70:30。想瞭解要如何進行轉換。
首先要確定的是,自己無法忍受的到底是什麼?
是股債比90:10帶來的下跌幅度太嚴重,超過自身風險忍受度。所以要變保守一點。
還是他無法忍受的是,明知道未來市場可能會面臨關稅戰,經濟衰退等種種考驗,自己還是要以90:10,相當高比重的資產投入股市,度過這段期間?
假如是前者,那的確可以進行轉換。
假如是後者,那要特別留意。這時該想想看,是不是認為自己可以知道市場未來表現會比較差,所以要降低股市比重。等到市場狀況轉好,自己認為未來股市表現即將上揚,再換成股債比90:10。換言之,就是認為自己可以擇時進出。
假如你覺得狀況不對就換保守投資,覺得狀況大好就換積極投資,這樣就會帶來比較好的成果。這恐怕是一個太美的夢。
視市場與經濟狀況,機動改變股債比,是一個>很難持續做對的方法。
好,那假如是第一種情境。原先採用高股票比重的投資組合,遇到下跌才發現自己受不了,所以要換成保守一點的投資組合。
進行這個調整的好處是,這次市場下跌幫你測出自己真正的風險忍受度。你可以改用一個符合實際自身風險忍受度的投資組合,進行往後幾十年的投資。日後假如再遇到市場下跌,很可能就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可以持續投資,不再需要改變。
壞處在於,這是有損失的。以比較高的股票比重,譬如90%,進入市場下跌。下跌過後,才換成比較保守的投資組合,股票比率降低為70%。
假如日後股市反彈,股票占70%的投資組合所能取得的成果會低於90%股票的投資組合。
假如能維持90%的股票比重,下跌時你會受到90%股票對應的嚴重損失,但上漲你也會享受到90%股票所帶來的豐碩成果。
這就是為什麼,最好能在投資開始就盡可能的正確估算自己的風險忍受度的理由。
不過正確估算風險忍受度其實沒有表面看起來簡單。不少投資人在沒有真的經歷大跌之前,不太瞭解大跌到底有什麼可怕的。總覺得”撐過去就好啊”。不知道問題就在於,其實很可能會撐不下去。
等到自己遇到了,才發現自己也是那個撐不過去的人。
除了用歷史大跌經濟進行驗證之外,看一下金融史的書,特別是描述空頭場景的。讓自己沉浸在當時的恐怖氣氛中,也會有所幫助。
有人說,金融市場不易捉摸。但其實,一個人的風險忍受度,更是難以掌握。
投資除了要深入的瞭解市場,也必需更全面的瞭解自己。
閱讀全文
Labels: 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