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戰術資產配置嗎?你不可不知的實戰成果(Miserable Outcome of 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利用總報酬投資法,帶來退休需要的現金流,同時讓資產有長期成長性。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瞭解台灣投資人,如何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全球化投資組合,為累積財富階段的自己,帶來資產成長,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要短時間內對美國ETF的要點有所掌握,並取得自行在美國網站查詢美國ETF重要資訊與篩選ETF的能力,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所謂的資產配置,又被分為兩大做法,分別是戰略資產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與戰術資產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戰略資產配置指的是依投資人的目標與風險忍受度,設計一個固定比率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譬如固定股債比70:30。然後就照這個比率執行下去。不管市場發生什麼狀況,就是維持固定股債比,並且定期再平衡回到預設比率。

戰術資產配置則是採用股、債或是其它資產類別,然後視目前市場大勢或是特定指標,積極的去調整各種資產間的相對比重。譬如認為股票已經漲太多了,有回檔風險,就壓低股票比重,拉高債券。覺得債券已經漲太多了,就壓低債券,拉高股票。

表面上看起來,戰術資產配置較具吸引力。它帶來趨吉避凶的可能,讓投資人可以參與上漲,同時躲過下跌。也的確有投資人受到吸引,自己做起戰術資產配置。

基金界也有這類標的,就是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Fund,戰術資產配置基金。透過這種基金,投資人就不需要自己傷腦筋。基金經理人與研究團隊,會幫你研究市場,做出判斷,目前這個時局該投資那種資產類別比較好。

一個理論上吸引人的方法,實際成果如何呢?

美國晨星在2023五月底刊出了一篇文章,統計戰術資產配置基金的成果。

該文研究的是組合型戰術資產配置基金,就是該戰術資產配置基金是買各種股票與債券基金,來建構投資組合。作者選組合型基金的目的在於,可以比較容易分析,假如經理人就持有這些標的,都不做任何買賣跟進出,成果是否會比較好。

研究期間是從2013四月30日到2023四月30日,十年期間。在期初,總共有34支組合型戰術資產配置基金。

十年期間,平均年化報酬是2.3%。

這只有固定股債比60:40投資組合同期間年化報酬的三分之一。

假如這些經理人就持有他們在2013四月30日的投資組合,都不做任何交易跟買賣的話,平均年化報酬會是4.6%。

也就是說,這幾十位經理人,十年來每天工作都在研究與關注金融市場,操作買賣,然後減損了2.3%的年化報酬。

也代表,這些經理人一開始選的標的,就算都持有不動,還是落後由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組成的固定股債比60:40的投資組合。

“關注市場,積極操作,在資產類別中做調節,帶來更好的成果。”

這個說法就像”分析基本面,關注產業前景,挑出未來表現好的公司”一樣。

都是一個說起來很好聽,看起來很值得投入,實際上常是適得其反的投資策略。

事實是:

閱讀全文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3九月10日台北開課公告

由於台北七月"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已經額滿,且仍有朋友持續來信報名。所以綠角決定在9月10日(星期日),於台北開立退休資產管理課程。

南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六月18日高雄班(剩最後五個名額)。

中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九月24日台中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3二月、五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2十、十一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2七、八、十月台北、台中與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2六月台北與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從1994 William Bengen發表”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一文與1998The Trinity Study發表以來,財經學界與投資業界已有共識,退休應採用”總報酬”投資法(Total Return Approach)。

執行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然後採用一個提領策略定期從中提領同時利用資本利得與配息來取得生活費

一個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率可以有很高的機會,足夠的金錢,度過三、四十年以上的退休期間。

但許多投資朋友不知道這些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的研究成果,認為退休,就要買高配息股票、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只有配息才叫”現金流”。完全不知道總報酬投資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追求配息可能反而帶來比較差的成果(課程中有實際的例子)。

課程目的是讓參加者知道如何將工作期間累積的資產,以穩健可行的方法,帶來退休期間的生活費現金流

不僅要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而且有跟上通膨)。而且也要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金融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詳細課程內容說明,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開課日期:

台北:
9月10號 星期日班

課程時間共六小時,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退休投資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10:00-10:50          
投資組合與提領比率-歷史經驗  
11:00-12:00          ETF實例驗證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下午
13:30-14:20          保險與退休
14:30-15:20          
投資組合建構與提領策略  
15:30-16:30          投資組合監控與實務細節    Q&A

閱讀全文

“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讀後感4---你錯過投資的決定時刻了嗎?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原子習慣》書中舉了知名舞蹈家Twyla Tharp每天早上的日常。

她早起,換裝完成後,離開住家,招一台計程車。跟司機說:”去某某健身房”。她就會在那個健身房完成一天開頭的兩小時運動。

只要招了計程車,她確保一定是接下來兩個小時的練習。

作者把這叫做”決定時刻”(Decisive moment)

其實人一天裡面大多的活動,都是由少數的決定時刻左右的。

譬如你吃飯後在沙發坐下來,你就自動開始看一到兩小時的Netflix。
譬如你帶著手機上床睡覺,你就自動在睡前看劇看短片,看到妨礙睡眠時間。
譬如你一換上運動服,穿上跑鞋,你接著就是在戶外跑幾公里。

只要一開了這個頭,接下來時間會如何利用,你會做什麼,全都決定了。好習慣,壞習慣都是如此。

作者有個很好的比喻。決定時刻就像高速公路的匝道,只要你一上去,接下來就是在某條路上朝某個方向走。

所以重點在於,讓好習慣起始的決定時刻變得非常簡單。

譬如,你要成為一個跑者,想要跑完馬拉松。這目標太巨大了。把目標換成”穿上跑鞋”。

每天做30分鐘瑜伽,這也太大了。改成”我要拿出瑜伽墊把它鋪好”。

就想起點就好,就做一開始簡單的事就好。

就像一個靜止的東西,要推它起步開始動起來,是最困難的。想著這個東西那麼大,懷疑自己是否推得動,就會讓自己卻步。作者這個從簡單的地方開始的方法,就是讓你不需要考慮太多,先把手放在上面看看。接下來你就會想,繼然我手都擺上去了,何不推推看了。事情,就這樣開始動起來。

作者提到,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執行一個很高大的計畫,譬如我要成為月跑量200公里的跑者。應該先從簡單開始,譬如我每兩天會跑20分鐘。先建立起習慣,再去擴大它。而不是想著這個好習慣好像很難,然後一直沒有著手去做。

”決定時刻”當下的選擇很重要,它會決定你接下來有多少選擇。

這個決定一做,後面就只有特定的選擇能做。

像你決定走進一家牛排館,你就限制了這一餐大概就是由各部位的牛肉中選擇,沒辦法選壽司。

這就讓我想到投資時的”決定時刻”。

投資有決定時刻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