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財經作家面對死亡的態度(Attitudes towards Death)

(想全盤掌握債券知識,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與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想瞭解如何應用資產配置原則,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Jonathan Clements是一位我蠻喜歡的財經作家。我看過他寫的“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 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 ”Funding Your Future”

之前就有聽聞他癌症確診的消息。直到最近,聽到美國晨星的 Podcast ,才深入瞭解他發病與之後的過程。

這個訪談有許多發人省思的地方。

Clements先生是在今年五月,發現自己有平衡方面的問題。他以為是耳朵感染。到了醫院,詳細檢查之後,發現是一個已經擴散到腦部的第四期肺癌。

進一步做了切片之後,確定診斷,而且發現與特定基因突變造成的,這個基因是EGFR Exon 20。

這類肺癌患者,平均預期存活期間是16個月。腫瘤科醫師告訴他,假如不治療,可能會在三到六個月過世。進行治療的話,可能還可以活一年。

針對這個類別的肺癌,有一個FDA認可的療程。Clements先生目前就在接受這個治療。

他定期的接受治療,然後做MRI,看腫瘤狀況。假如穩定,沒進一步擴散,就等下一次定期治療。假如腫瘤還在擴大,他就會需要一個新的治療計畫。假如新治療也沒用,那就是Game over。他只能希望這一天會晚一點來到,而不是很早出現。(Game over是Clements先生用的原字)

訪談者Christine Benz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Clements先生如何忍受這個”新生活”,各種癌症治療帶來的不適?

他用過去的良好習慣應對。

他在三十幾歲時,開始跑步。四十幾歲時,開始騎單車(還寫過書)。

他現在盡可能維持運動的習慣,就算那天覺得自己已經很糟了,還是要動。

運動除了讓他更可以走過治療的不適之外,他也希望可以為自己再多爭取一些時間。

另外,Clements先生觀察到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當你得到癌症,每一個人都會給你建議。有些讀者給的建議,甚至言下之意,就是你假如不聽我的建議去某某癌症中心或是找某人治療,你就是自己找死。

Clements先生說:”我這種病,FDA核準”一個”療程。這是醫學界認可的療法,我正在接受這個治療。”

看到這段,我發現他真的是一個活的很明白的人,用實證可行的方式來處理人生的問題。這也體現在Clements先生從90年代,就開始大力鼓勵與推動指數化投資。他找到一個實證有效的方法,就實際去做。

今年面對癌症,他沒有因為這個事情生死攸關,就放棄自己的原則,找尋所有有機會的療程。

”有機會”不等於”有用”。而許多人在嘗試各種”有機會’的路時,往往放棄了真正有用的方法。

想跟癌症患者一樣得到他人的大量建議?只要你跟別人說”我要投資”。

你會發現建議五花八門,每個人似乎都可以根據個人經驗給你各種”良心建議”。其中有些甚至會互相衝突。

但什麼才是有用的投資方法?

找尋下一個勝出的主動型基金?讓自己成為下一個長期勝過市場的操盤手?讓自己成為當沖者中少數的贏家?讓自己成為期貨還是選擇權專家?

問題是,為什麼要在那麼困難的地方進行投資活動。不選擇有更高勝出機會的方式?

為何不就單純的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執行資產配置。單純參與市場,就可以得到報酬。而且這個報酬還勝過大多專業人士的成果。

投資、醫療,都用實證有用的方式進行,人生會少很多困擾,更容易取得較好的成果。

Christine接著問Clements先生,是否對自己的癌症診斷感到生氣,或抱怨為何是我。

Clements提到,自己假如一直想這個事情,就會感到生氣與不滿。但一直停留在這上面,一直想它,不會改變診斷,更不會讓自己從癌症中康復。

所以他將重點放在從自己僅剩的時間中,賺取最多的快樂。那就是做我喜愛的工作,花時間與我愛的人相處。
原文:”Do work that I love and spend time with those that I love.”

讓我最佩服的是他接著的下一句:”這就是我到目前為止一直在做的事。”

也就是在發現癌症之前,他就已經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花時間與最親近的人相處。

所以在他的這些陳述中,沒有急迫感。Clements先生沒有提到,未來的幾個月,我有這個、那個事情要做。我有那個家人、這個朋友,要趕快再見一面。

他不趕,因為這些事情他本來就已經在做了。他沒有遺憾,因為從事這些活動的快樂他已經體會到了。他只希望,未來幾個月的最後人生,他可以繼續過這樣的生活。

能平靜的面對死亡過程,這個從容的態度,全有賴你平時如何過生活,你如何對待自己。

假如一個人一直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見一下許久不見的家人,是很重要沒錯,但我要以後才做。”

那麼當他突然確診重大疾病時,他很難平靜。他會後悔,會跟老天呼喊:”為什麼我有那麼多事還沒做,就要把我的生命終止?”

另外Clements先生提到,確診之後,他對浪費自己時間的人,忍受度降低。

有時他會使出大絕,直接說”我是末期癌症患者,可以拜託你直接幫我解決嗎?”

這裡的重點是,就算不是癌症末期,我們也應該拒絕別人浪費我們的時間。

因為,就算你沒有發現重大疾病,你跟癌症第四期的Clements先生一樣,生命都會在某一天結束。

只是Clements先生知道這一天可能就約略落在一年之後。你則是不知道會在多久之後。

許多人犯下的錯誤,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會在多久之後結束,於是活得像自己的生命永遠不會結束。

於是容許他人浪費自己的時間,甚至更可悲的是,允許自己浪費自己的時間。

不要開玩笑。

時間是一個人最有限,最寶貴的資產。

到確診末期疾病時才體會這點,會是人生最令人後悔的覺悟。



閱讀全文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4---多少錢才能退休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最常用來計算需要多少退休資產的方式,是將退休後每年生活費*25。

譬如退休之後,預計每年要花100萬,那麼你就需要準備2500萬的退休資產。

這個算法的根本來源是William Bengen發表的4%法則。退休第一年,提出當時資產的4%,做為第一年的生活費。往後每年生活費跟上通膨進行調整。

既然資產的4%就要足夠做為單年生活費,所以需要達到的資產總價值就是單年生活費的25倍。

對於退休之後有其它現金流來源的人,需要準備的金額會比較少。

譬如這個人一樣希望退休之後每年有100萬可以花,他退休期間會有政府給的月退俸,每年總金額是40萬。

那他自己的退休資產,只要為那60萬的差額進行準備就好,需要達到的資產價值是60萬的25倍,也就是1500萬。

作者提出另一個算法,就是把退休之後每年的生活費,除以退休投資組合預期每年可以賺到的報酬。

譬如預期投資組合一年是4%的報酬,退休之後每年要花100萬。

那麼100萬/4%,得到2500萬。

這個算法是根據Your Money or Your Life書中的論點,就是你的投資組合假如每月的報酬,可以超過你每月的支出,那你就可以退休,可以靠投資組合生出的錢來過生活。

但這個計算有三個需要小心的地方。

首先,有些人是在資產累積階段,使用比較高風險的投資組合,譬如股債比80:20。然後就用比較高的預期報酬去算,譬如一年6%。

一樣要一年一百萬的話,100萬/6%,得到1666萬。比起用4%算出的2500萬,是一個比較小,好像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

這要小心。該計算是用退休時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而不是用資產累積期間投資組合的報酬。到了退休期間,投資組合會相對保守一點,預期報酬會比較低。

第二點是,是投資組合的報酬超過年支出,不是”配息”超過年支出。

有些人會誤將後者當成目標,然後去買高配息標的。譬如將整個投資組合的配息率拉高到8%,那麼當他只要有1250萬,就可以有每年100萬的配息。似乎就可以退休了。

其實,8%是很難撐幾十年的超高提領率。高配息資產也未必會一直有那麼高的配息。高配息資產也往往有它自身的風險。

第三是,這個計算等同是假定投資組合可以年復一年的產生固定趴數的報酬。

實際上,為了讓投資組合在退休期間仍有成長性,風險投資仍有必要。有風險資產的投資組合,報酬率會上下波動。無法帶來每年固定趴數的報酬。

所以退休資產總價值,我還是比較認同”每年生活費/初始提領率”這個計算方法。

而這樣的一筆資產,要放在怎樣的股債比的投資組合中比較合宜,提領策略如何設定,遇到負面狀況如何調整,這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有很完整的說明。

另外,作者也提到,錢還可能是退休比較小的問題。

工作其實不只是賺錢,它給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定位,一個時間利用的框架,一個與人互動的網路。要想清楚,這些東西全都拿掉了,你是否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對社會沒用的人,時間多到不知如何使用,也沒什麼人可以往來的孤獨者。

假如後面這些問題你都還沒答案,進入退休,很難帶來快樂的生活。



閱讀全文

Vanguard Total World Bond ETF分析介紹(BNDW,2024年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Vanguard全球債券市場ETF,英文全名Vanguard Total World Bond ETF,美股代號BNDW,成立於2018年九月4日。

BNDW是Vanguard的全球投資級債券市場ETF,投資美國當地投資級債券與非美元計價的國際投資級債券。

BNDW追蹤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Float Adjusted Composite Index。

該指數是由代表美國投資級債券市場的Bloomberg US Aggregate Float Adjusted Index與代表美國以外投資級債券市場的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ex-USD Float Adjusted RIC Capped Index(USD hedged)兩個指數組成。

BNDW採用ETF of ETFs的結構,投資組合就是由追蹤前面提到的兩個債券指數的BNDBNDX這兩支ETF組成。目前BND與BNDX的比重是52:48。

BNDW本身沒有再收取任何管理費用,也就是說,投資人投資BNDW只會付出它持有的兩支ETF,也就是BND與BNDX這兩支ETF的內扣總開銷。

BNDW內扣總開銷是0.05%,與去年相同。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BNDW資產總值9億美金。規模比去年的6.6億美金大。目前平均每天成交量10萬股,比起去年的3.5萬股有明顯進步。

BNDW投資全球各債券市場的比重如下(2024/10/31資料):

北美 54.0%
歐洲 28.7%
亞太 10.0%
新興市場 4.0%

跟去年相比,亞太占比下降。其它三地區都是略微提升。

BNDW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年度

BNDW績效

(A)

對應指數績效

(B)

BNDW與指數差距

(B-A)

2019

8.35%

8.47%

0.12%

2020

6.22%

6.25%

0.03%

2021

-2.06%

-1.83%

0.23%

2022

-12.92%

-12.88%

0.04%

2023

7.20%

7.13%

-0.07%

(ETF績效以淨值計算,是有納入配息的總報酬。資料來源是Vanguard網頁。”BNDW與指數差距”這欄,正數代表ETF落後指數。負數代表ETF領先指數。)

2023,BNDW領先其追蹤的指數0.07%。除了2021出現較大的追蹤誤差,其它四個單一年度的誤差都在0.1%附近。

BNDW的作用在用讓投資人用一支ETF就投資全球的投資級債券市場。BNDW的投資組合是全球分散,但由於對非美元計價債券都有進行匯率避免,其貨幣分布是單一貨幣,也就是美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