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1一、三、四月台北、高雄、台中第二梯開課公告

2021"退休資產管理"首發班,1月16號、17號台北班,3月20號高雄班與4月17號台中班,都已經額滿,而且仍持續有朋友來信希望參加課程。

因此綠角將於1月30號、1月31號於台北,3月21號於高雄,4月18號於台中,分別加開課程。

前言:

從1994 William Bengen發表”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一文與1998The Trinity Study發表以來,財經學界與投資業界已有共識,退休應採用”總報酬”投資法(Total Return Approach)。

執行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然後採用一個提領策略定期從中提領同時利用資本利得與配息來取得生活費

一個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率可以有很高的機會,足夠的金錢,度過三、四十年以上的退休期間。

但許多投資朋友完全不知道這些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的研究成果,認為退休,就要買高配息股票、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只有配息才叫”現金流”。完全不知道總報酬投資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追求配息可能反而帶來比較差的成果

這個課程目的,是讓參加者知道如何將工作期間累積的資產,以穩健可行的方法,帶來退休期間的生活費現金流

不僅要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而且有跟上通膨)。而且也要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金融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詳細課程內容說明,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開課日期:

台北:
1月30號星期六班
1月31號星期日班

高雄:
3月21號星期日班

台中:
4月18號星期日班

課程時間共六小時,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退休投資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10:00-10:50          
投資組合與提領比率-歷史經驗  
11:00-12:00          ETF實例驗證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下午

13:30-14:20          保險與退休
14:30-15:20          
投資組合建構與提領策略  
15:30-16:30          投資組合監控與實務細節    Q&A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 2020七、八、九月台中與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0七、八、九月在台中與台北分別舉辦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很淺白易懂的一堂課,收穫滿滿,工作人員也非常細心,辛苦你們了!謝謝”陳小姐

如何看懂ETF的背景資料以及背後的優缺點分析。”楊小姐

“課程節奏緊湊充實、內容結構完整,獲益良多。”陳小姐

“演講內容充實,收穫滿滿。”匿名朋友

“知道ETF有市值和淨價、內部的運作、如何挑選適合的ETF、一天中買賣的時間點。” 匿名朋友

“謝謝綠角的團隊提供了含金量很高的課程。下次會繼續參加你們的課程。”陳先生

Step by step網站教學查詢ETF覺得很有收穫。” 匿名朋友

閱讀全文

Hansons Marathon Method讀後感1---跑馬的理由



會注意到Hansons Marathon Method這本書是因為它在“Jay的跑步筆記”中被提到,是Jay馬拉松訓練的參考書目之一。

這本書講述的是Kevin Hanson和Keith Hanson兩人設計的馬拉松訓練方法。作者Luke Humphrey自己訓練過程中接受這套方法,得到相當不錯的成績。

馬拉松是一個愈來愈多人接觸的運動。書中以美國為例,在1976有約略25,000位馬拉松完賽者。到了2013,美國就有54萬完賽者,一年有高達1100場賽事。

平均完賽時間拉長,從1980的三小時32分,到2010的四小時16分。

人數增加與時間拉長,代表幾十年前大多是菁英跑者參加的馬拉松,已經成為較為普及的運動,更多一般人參與。

但Kevin Hanson指出,大概每三年,一家跑步運動用品專門店的顧客群,就有50%換成剛接觸馬拉松的跑者。

也就是,大量舊跑者消失了,不跑了。

為什麼?

閱讀全文

不同的問題,相同的本質(Don’t Chase Past Performance)

從2006開始綠角財經筆記寫作以來,我遇過很多看似不同的問題。

金融海嘯之前,有人問,世界礦業,霸菱拉美能不能買。

前幾年中國經濟前景看似一片大好時,許多人問中國ETF。

黃金表現好時,有人問我對Permanent Portfolio基金的看法。

現在,有人問我是否聽過ARK這隻ETF。

來來去去,不同問題提到許多不同的標的。

但這些問題有個共通點,那就是這些標的都剛好投資前一陣子表現很好的產業、地區或資產類別。

世界礦業,霸菱拉美搭上的是金融海嘯前新興市場與原物料熱潮。

中國基金,搭上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強權的主題。

Permanent Portfolio基金有1/4投入黃金。

ARK有1/10投入特斯拉。

沒有例外,都是表現很好之後,才被注意到。

假如投資就是看過去半年,過去一年,哪個表現最好,就去買。這樣就會投資成功。

那這世界上應該沒有窮人了。

看到一個東西表現很好之後,才想去買,從來不是投資的好主意。

投資金律作者William Bernstein在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 書中寫道:

閱讀全文

0056高股息ETF比較適合退休族群的迷思(High Total Return is Better than High Yield)

關於高配息標的,一直有一個迷思。說法類似這樣:

因為退休族群需要”現金流”,所以高股息ETF,比起0050這類標的,是更合適的選擇。

譬如上週,在0050、0056怎麼選,怎麼看?(0050 vs. 0056)這篇文章就有以下這樣一則留言:

這位朋友的論點在於,假如某年台股下跌,0050、0056這類台股ETF恐怕都無法倖免,很可能都是負報酬。

但因為0056有比較高的配息,所以退休的人可以直接用現金配息當成生活費,不需要賣出部位,實現損失。

0050配息較少,假如配息不夠作為生活費的話,退休的人就要賣出部位,在下跌中實現損失。

所以0056比較好。

我們算一下就知道問題在哪裡。

假如某年台股下跌。譬如2015這年,0050和0056都是下跌約6%。

這-6%是總報酬。

0050可能是-7%的資本損失,1%的配息收益,總報酬-6% 0056可能是-8%的資本損失,2%的配息收益,總報酬-6%。

假如一個投資人他需要的生活費剛好是投入0050或0056資金總額的2%。

那麼,持有0056的投資人,的確可以靠這年2%的配息支應生活費。不用賣出部位。

持有0050的投資人,只有1%的配息,需要賣出1%的部位。

最後總成果是這樣:

0056的2%配息被取出使用,資本損失-8%。
0050的1%配息被取出使用,資本損失原本是-7%,因為需要變賣1%的資產,所以資本損失變成-8%。

不論使用0050跟0056,最後的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8%的資本損失。沒有說0056因為配息比較高,所以成果比較好。

那假如下跌的年度,0050下跌比較少呢?(譬如2008就是)

假如某個下跌的年度,狀況是這樣:

閱讀全文

層出不窮的理專盜用客戶資產弊案的系統性問題(Wealth Management or Embezzlement)

2020十一月15日,台新銀行一位理專,因為盜用客戶資產遭到逮捕,遭挪用資金高達三億台幣以上,時間長達十年

這不是今年的第一起這類案件。金管會網站上就可以查到以下裁罰:

彰化銀行。永豐銀行,也都發生過。

這篇報導更詳細列出多起銀行客戶資產遭理專盜用挪用的案件。

問題在於,為何這類案件會層出不窮,背後有何根本原因。

這可以從三方面來討論。

首先是銀行運作的系統性問題。

過去銀行業務相對單純,存款、放款,賺取利率差異。現在金融商品銷售收入成為重要營收來源,各銀行無不在”財富管理”方面下足功夫。

而為了讓客戶有尊榮感(尊榮感向來是讓客戶掏大錢的必要條件之一),當然需要有專人,一對一的理財服務。

於是有了理財專員,有了理財專員與客戶之間的關係。

厲害的行銷人員可以取得客戶的信任。這份信任,”比較正當”的用途,是用來推銷各種商品。用偏的話,就可以讓客戶交出印鑑,在文件先簽好名,讓自己上下其手。

也就說,銀行推動的財富管理業務,是其近年的重要獲利來源,但也正是這類弊案的溫床。

第二點是客戶方面。

問題出在,太相信人,而不相信制度。

理專是可以給客戶一些方便的。假如你是有專屬理專的VIP,到銀行辦事,你可以不用到櫃檯排隊,到貴賓室坐下來,請理專幫你辦。或是想買外幣,請理專幫你講個好價位。

漸漸的,客戶會覺得自己跟理專之間有一種不受銀行既定規則管理的關係。規則不是重點,有關係,事情都好辦。

理專給你方便,基於人的基本互惠心理,客戶也會想給理專方便。

於是開啟了給理專印章,先簽名的運作空間。

重點在於,跟金融機構往來,要相信制度,不是相信人。

可以詐騙客戶資產的理專一定是高度受到客戶信賴的。在客戶眼中,可能就像個很熟的朋友或是可愛的晚輩。客戶會想說:”都往來多年了,不會騙人啦。”

金融人員面對十萬的獲利,可能不會騙人。但面對一億的獲利,可能會動搖。

不要拿自己的資產去做人性試金石。

第三點就是金融從業人員。

銀行理財專員面對高度壓力的工作環境。每個月,都有手續費目標要達成。就是要不斷地賣出,賣出、再賣出。賣出銀行要你賣的各種產品。

而這些產品是什麼東西呢?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0七、八、九月台中與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0七、八、九月在台中與台北分別舉辦的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很開心可以參加那麼棒的課程,老師在一天半的課程中,很有系統的課程規劃,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原本對於資產配置投資方式模糊的我,在每一小時的主題上完後都有種原來如此的感受,漸漸的對於資產配置有了更明確的了解。讓我知道資產配置上這條道路確實可行,但也更需要堅持才能走到終點。

很喜歡老師大量的引用歷史圖表數據,圖表的說明有時比文字敘述更有說服力,之前閱讀老師部落格文章有些比較不懂的地方,老師課程的內容讓我有所釐清,現在回過頭看更能了解其中意思。 非常感謝老師以及小幫手的課程規劃和場地布置,謝謝你們的努力,辛苦了。”李先生


“自從上次上完美國ETF的課程後,一直想要著手安排中期/長期投資規劃,但在規劃上一直有些不確定該如何進行,這堂課讓我更了解屬於自己的資產配置要怎麼規劃,有哪些高/低風險的投資標的,還有怎麼配置。收穫良多!”吳小姐


“謝謝綠角的課程,讓我這個投資初學者有如醍醐灌頂,令人茅塞頓開。”曹小姐


“非常感謝綠角如此不藏私!雖然都有看綠角提供的書單,但綠角能夠清晰又簡單地講解複雜的觀念,建立有資料、文獻佐證的概念給大家,非常地精采!每項決定都有實際的推論過程,也平等地介紹每個決定的優缺點,讓我們能夠自由選擇。課後的Excel檔對我來說幫助很大,透過實際的操作讓我們更了解要如何運作,覺得收穫很多!” 許小姐


“對於資產配置的詳細解說,內容豐富且十分易懂及務實,收穫很多” 匿名朋友


投資觀念的客觀分析。很棒的課程。謝謝!”郭先生


“謝謝綠角老師和工作人員;資產配置課程讓我找到方向,了解投資真正意義,該是重新配置自己的資金部位。” 匿名朋友


許多的論點及論述都非常有價值,沒辦法具體說出哪一部分是最有收穫的;因為每聽到一個段落,就會浮現許多不同的論點及看法,往往到下一段落又會有某些疑問會得到答案。對我而言綠角老師很像另類基金經理人,不同的是教投資人怎麼設計屬於自己的基金,成為自己資產的基金經理人。” 施先生


“提供實用的EXCEL檔覺得非常棒,表格整理地太好了,淺顯易懂!” 陳小姐


“感謝講師與工作人員,能上到這門課,真的是很值得!” 吳先生


閱讀全文

財富的兩大用途(The Balance between Spending and Saving)

十一月初發表的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6---財富是看不見的文中,作者提到了財富是那顆沒買的鑽石,那台沒買的車所累積下來的。

在綠角臉書專頁的回應中,有讀者朋友注意這麼做的問題在於,”那是不是錢都不要花了,維持基本開銷就好,其他全部存起來。”

這值得再說明一下。

基本生活開銷之外的財富有兩個用途。

第一個是儲蓄。

儲蓄未必是以現金持有。更可能的持有方式,是把這些金錢投入各種資產。譬如指數化投資人會持有全市場ETF,房地產投資人會持有房地產、個股投資人會持有股票。這就是原本書中講的,看不到的財富。

這類財富有幾個作用。

第一個,維持安全感。

這其實不是一個感覺而已,這些財富會形成一個安全網。讓持有者知道,就算自己沒有工作,也可以靠這些資產生活。這是退休的用途。

這些資產也會讓資產持有者知道,萬一自己殘疾或過世,這些資產也可以照顧自己與家人的生活。這是保險的用途。(不是只有保單才有保險的功能)

這些資產也會有書中提到的,防備你根本無法預知的風險的功能。

另外,投入風險資產的金錢,還有增長的可能。可以擴大資產規模。

這就是儲蓄的理由。這些錢財沒有拿出來用,它是保持住可以被使用的可能。為未來的各種可能場景做準備。

這很值得去做。

基本生活開銷之外多餘的錢財,除了儲蓄與投資之外,也可以去買一些個人喜歡的東西。這是財富的另外一個重要用途。

重點是,你真心喜歡而且知道自己在買甚麼。

閱讀全文

SPDR Dow Jones Global Real Estate ETF分析介紹(RWO,2020年版)

SPDR Dow Jones Global Real Estate ETF,中文名稱是”道富全球不動產ETF”,美股代號RWO,於2008年五月7日成立。

RWO追蹤Dow Jones Global Select Real Estate Securities Index。該指數主要持有全球市場的REIT與REMD(Real estat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companies,房地產管理與開發公司)。

被納入指數的成分證券,必須是商用不動產或住宅不動產的所有者與管理者。總市值必須達到2億美金以上。75%以上的獲利來自不動產。

RWO以採樣法追蹤指數,持有260支證券。內扣總開銷0.5%。

RWO投資地區的前十大國家與比重分別是(2020十一月資料):

美國 59.88%
日本 11.52%
澳洲 4.71%
英國 4.45%
德國 3.33%
新加坡 3.28%
香港 2.92%
法國 1.93%
瑞典 1.60%
加拿大 1.27%

前十大組成國家跟2019時相比,南非退出前十大,瑞典進入。

RWO前十大持有證券分別是(2020十一月資料):

Prologis Inc.
Digital Realty Trust Inc.
Public Storage
Welltower Inc.
AvalonBay Communities Inc.
Goodman Group
Simon Property
Realty Income Corporation
Equity Residential
Alexandria Real Estate Equities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RWO資產總值16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17萬股(2020年十一月資料)。資產總值比去年低。成交量跟去年類似。

RWO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閱讀全文

遲來的判決(The Verdict that Comes Late)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主角是Bill Miller,他曾是美國基金界最知名的經理人。Legg Mason Value Trust Fund在他管理下,從1991到2005,連續15年擊敗標普500指數。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紀錄。

基金資產總值也從6億美金擴大到200億美金。

然後從2006到2008三年期間,基金累積虧損56%。同期標普虧損22%。嚴重的表現落後,造成投資人大舉撤出,基金規模滑落到25億美金。

Miller先生也在2011離開Legg Mason資產管理。

現在,連Legg Mason Value Trust Fund這支基金也早已改名為ClearBridge Value Trust Fund。

2020,富蘭克林坦伯頓宣布買下Legg Mason

當初Legg Mason Value Trust Fund連續多年勝過標普500指數時,有人曾想過這個經理人還有這支基金會走下坡嗎?

或甚至想過,基金響噹噹的名號會不復存在,連基金公司都消失了嗎?

這其實是主動投資者一個很大的問題,叫做遲來的判決。也就是說,在經理人早期的時候,績效很好,贏得廣大名聲,然後日走下坡,帶來嚴重的虧損跟落後,黯然離場。

股票基金界的Bill Miller是這樣,債券基金界的Bill Gross也是這樣。

我們可以想一下,完全相同的每一個單一年度報酬,完全相同的長期年化報酬,但把順序反過來。是壞報酬年度先出現,之後才是報酬很好的年度。這些經理人會得到怎樣的評價?

勵精圖治、學會教訓、東山再起。

但假如是好報酬先,壞報酬在後面。那評價就是:

能力不再、過度自滿、失去市場敏銳度。

其實,他整個投資期間的年化報酬都是一樣的啊。

投資界往往迫不急待地想要陳述一個因為努力而有成果的故事。

這個事情也可以放在一般投資人身上。

閱讀全文

是不是指數化投資人,看這兩點就知道(Beware of Pseudo-Indexers)

看到許多投資人以為”所有”的ETF都是指數化投資工具,看到有人推崇”ETF短線操作者”為指數化投資人。

到底甚麼是指數化投資,怎樣的投資人才是指數化投資人,是一個非常需要釐清的問題。

沒有更好的人選,就由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來說吧。他在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書中提到:

“Owning an index fund is simply a decision to hold a diversified portfolio of stocks representing the entire stock market.”

擁有指數型基金的投資決定,代表願意買進並持有代表整體股市的廣泛股票投資組合。

請注意兩個重點:
買進並持有。
代表整體市場。

要同時符合這兩點,才是指數化投資。

所以,假如有人投資指數化投資工具,但不是買進持有,而是短線操作。譬如KD大於多少賣出,KD小於多少就買進。價位多少以上就賣出,多小以下就買進。

抱歉,這是純粹的主動操作。這不是指數化投資。而且,他們往往會發現,這些操作常帶來落後買進並持有的效果。

所有,假如有人買進並持有採用特定策略的ETF。譬如高股息ETF、譬如永續ETF、譬如ESG、潔淨能源、5G等主題式ETF,抱歉,這也不是指數化投資。因為,這些不是代表整體市場的證券。

要買進與持有,由代表整體市場的廣泛證券組成的投資工具,才是指數化投資。

為何要投資全市場。

因為指數化投資人不將希望押在單一公司的未來發展。而是相信整體經濟的未來發展。

產業興衰,公司來去。押錯產業,買錯公司,後果嚴重。

但整體市場是很有機會向上成長的。(是有機會,不是保證)

也因為指數化投資人了解,股市的報酬是由少數公司帶來的。自行選股有很高的機會錯過這些高報酬的少數公司。

最後因為指數化投資人知道,投資不是一個花費更多心力就一定有更好回報的世界。許多專業人士投入一生精力,也只能得到落後市場的報酬

一般人將心力投入自身事業與家庭,會有更好回報。

為何要買進與持有?

閱讀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第二季,全球經濟損壞狀況(COVID’s Damage to Economy)

2020二月到四月,新冠肺炎全球散布之際。人心惶惶,似乎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各國政府採取各種應變措施。

到底這次的大流行,對各主要經濟體造成多大的損失,確實統計成果已經發表了。整理如下表:

經濟體

2020第二季經濟衰退(GDP)

美國

-32.9%

歐元區

-11.8%

英國

-20.4%

日本

-7.8%


 從日本的個位數百分比衰退,到美國三十幾趴的減損,經濟活動呈現全面衰退。

Eurostat整理的圖表如下:

這是自2008第一季以來,歐元區、歐盟與美國的經濟成長率。2020第二季就是圖表最右邊,直接往下跳水的期間。下降幅度也遠大於2008第三季金融海嘯期間的經濟活動緊縮。

當時各主要央行的利率政策如下:

閱讀全文

你該知道的名目價值與實質價值(Nominal Value and Real Value)

本文解釋重要的經濟與財務名詞,名目價值與實質價值。

名目價值,指的是該事情發生的時候,譬如買個產品、得到保險給付、或是得到年金,當下是多少錢。

實質價值,則是名目價值經過通膨調整後的價值。

譬如有一個人,在60歲時拿到一萬元的保險給付。這一萬元,是用60歲當時的錢描述的,所以是名目價值。

那這60歲時的一萬,等同於他40歲時的多少錢呢?

假如這個人從40歲到60歲這20年間,他身處的國家有年化3%的通膨。那麼60歲時的一萬只有40歲時5537的價值。

計算方式是: 10,000/(1.03)^20=5537。

所以60歲10,000的名目價值,等於40歲時5537的實質價值。

忽略名目價值與實質價值的差距,往往會讓人高估未來金錢的價值。

譬如政府宣傳,現在只要繳xxx元的保險費,以後就會有多少錢的老年年金可以領喔。

不少三四十歲的族群,聽到這個數字,往往會直覺的覺得好像不錯。

但可以想想一開始的例子。每年3%的通膨,就可以把二十年後的一萬元,縮減到五千多的實質價值。未來二、三十年後才能領到的錢,恐怕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譬如保險公司說,現在買醫療險,以後住院時,就可以有每天xxxx元的給付。

現在年輕的保戶看,也往往覺得這個給付不錯。但假如到了五六十歲生病時,這幾千塊錢,恐怕實質購買力已經大幅下降。

你30歲的3000,跟60歲時的3000恐怕是很不一樣的。

閱讀全文

“投資終極戰”(Winning the Loser’s Game)綠角推薦序—抓對投資的方向

由指數化投資元老Charles Ellis寫的Winning the Loser’s Game,是指數化投資的重要論述。以法人的觀點,闡述為何指數化投資是個投資的好主意。為何即便擠滿專業人才與使用最新最快設備的機構投資法人,也難以勝過指數。可以破除一般投資人常見的過度自信問題。

我曾在2009看過此書,寫下讀後感

這次中文新譯版問世,綠角很榮幸受邀作序,推薦序全文如下:

假如你問一位投資人,投資的重點是什麼?他很可能會說,要積極分析與挑選證券,創造優異報酬。或是評斷目前市場價位的相對高低,據此進出市場。

假如你問一位理財顧問,投資的重點是什麼?他很可能會說,要藉助精巧的分析方法,替客戶挑出卓越的基金。

假如你問一位基金經理人,投資的重點是什麼?他很可能會說,重點就在於基金要創造勝過大盤的報酬。

這就是大多數一般投資人與投資專業人士所認為的投資重點:比市場更好的績效。

但在一心追求績效的同時,許多人往往都忘記了投資理財的最終目的,那就是達成人生各階段的財務目標。

投資不是為了要成為全球排名前100大的億萬富豪。全力想達成高報酬率的投資做法,往往只看到報酬,把風險擺在次要,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

相對的,當投資人以自身財務目標為前提在計畫投資時,他不僅把目光放在一個明確且有機會達成的目標。過程中,他也不會盲目追求高還要更高的報酬率,而是一個合理,且以市場務實狀況可以達成的報酬率。

追求高報酬,不應是投資的重點。達成個人的財務目標才是。

況且,用於追求高報酬的努力與資源,往往是白費心力。

人人都可以希望打敗市場,但絕對不可能人人都打敗市場。一定會有人報酬比市場好,有人報酬比市場低。

實務經驗告訴我們,即便是專業經理人,也很難長期持續打敗市場。這是個事實。過去已經如此,未來也會如此。

一個連專業人士都難以勝任的任務,一般投資人的合理預設立場應該是”我會表現的比專業人士好”,或是”我的勝算更加渺茫”?

務實的投資人應明白看出合理選項。

但在承認這個令人有點悲觀的事實後,是否代表我們的投資就一無可取,沒什麼可以做的事了呢?

閱讀全文

能正確預測GDP,不等於能成功投資股市(Right about GDP, Wrong about Stock Market)

晨星專欄作家John Rekenthaler在文章中揭露自己在2020三月底的投資作法。

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有愈演愈烈之勢。專業經濟預測,譬如UCLA Anderson School of Business預測美國2020第二季的GDP會衰退6.5%。

作者心想,”哪有那麼簡單。這個肺炎疫情一定會造成更重的傷害。股市表現會更差。”

作者說當時自己心中產生無比的信心,對自己的看法非常有把握。心想:”這次,終於大家都看錯,我要看對了。”

所以作者用投資部位整體價值的2%買進了賣權。(賣權,意即可以用一個事先約定價格賣出證券的選擇權。日後假如市場下跌,賣權會變更值錢。)

然後在作者完成交易後的幾天內,美國股市從三月24日開始強勁反彈。作者買進的賣權在六月底到期時,毫無價值。

幾個月後,美國第二季的經濟數字出爐,GDP衰退33%。

作者的經濟預測是對的,GDP下跌幅度更嚴重,但他的股市操作是錯的。

為什麼?

因為他只對一半。

他沒有想到,這次不良的經濟前景沒有像2008那樣轉化成金融市場中的恐慌情緒。銀行與金融體系的資本準備相對強健。央行馬上推出大型反制措施。國會通過鉅額補助法案。這些因素讓投資人可以不那麼專注在近期不佳的經濟表現,著眼於未來仍可以回復常軌的經濟發展。

而且,這些發展都是事後看才明朗的。

還好作者只是拿資產的2%買進賣權,賣權變不值錢,就是損失2%而已。

假如是另一種操作,以為經濟會變得更差,於是全部賣出股票,會錯過三月底以來的大段漲幅。

假如不僅賣出股票,還放空股票,那麼當別人在反彈中迅速回復資產價值時,還要看著資產進一步大幅減損。

而進行後面兩種操作的人,大多都躲了起來,深怕讓別人發現自己做了時機如此”剛好”的投資。

以為自己有一個正確的經濟預測,就可以在股市勝出,成功操作,恐怕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金融市場,是一個由事實(譬如GDP數字)與群眾預期(悲觀或樂觀)共同決定的世界。

只對一個,還是很難預知市場未來發展。

而金融市場,是一個對一半,不是50分,而是零分的嚴苛考試。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資產配置者眼中的肺炎疫情與股市大跌1—股債搭配的效果(First Quarter of 2020 in the Eyes of An Asset Allocator)

適時進出債券市場的妄想(The Illusion of Market Timing in Bond Markets)

More than You Know讀後感—P/E低就買,P/E高就賣,有什麼不對?

The 5 Mistakes Every Investor Makes and How to Avoid Them讀後感1---“參與上漲躲過下跌”,最天真的投資童話

多準才夠---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讀後感

閱讀全文

“投資金律”作者William Bernstein將於2021出版新書The Delusions of Crowds

投資金律”作者William Bernstein將於2021二月底出版新書The Delusions of Crowds

William Bernstein解釋,人們總是有機會受到誇張故事的誤導,當相信的人太多時,就會形成書名所稱的Delusions of Crowds,群體的幻覺,造成集體的狂熱,帶來社會上與金融上的嚴重後果。

書中不只討論投資狂熱,還有其他的面向,譬如宗教上的狂熱。投資只是其主題之一。

根據可靠消息來源,在投資方面,這本書會討論市場泡沫的四大成因。

首先是低利率,造成市場資金取得容易。

第二個條件是新興科技。讓投資人以為會帶來革命性的進展,不論在一般生活還是金融市場,都將大幅躍進,將過去的舊時代拋在腦後。

第三是投資人失去記憶,忘記上一次大跌的痛苦與教訓。

目前最近一次的嚴重股市大跌發生在2008,金融海嘯。那是十二年前。

現在三十歲初頭的投資人,2008當時他們還在就學期間,對於當時的場景以及股市投資人承受多大的心理創傷與損失,他們可能不太了解。但對於四十歲以上的投資人,還不至於忘記2008的經驗。

第四點是新財務數學。認為過去的評價指標已經不再適用。新時代會需要新的衡量標準,往往可以合理化更高的評價。

書中也將談到那些徵兆暗示市場過熱的可能。

閱讀全文

債券持有到期就可以免除利率風險的迷思(Holding to Maturity Does Not Eliminate Interest Rate Risk)

除了以為央行升息債券就一定會跌價之外,債券世界另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就是:

”我只要買進單支債券,把它持有到期,發行者沒違約,我順利拿到期間全部的配息跟最後的本金,那麼這期間殖利率波動,就沒關係了。”

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債券的利率風險,無法以持有到期,把它消滅。這個做法,往往只是讓投資人誤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利率風險消除。

表面上看起來,風險的確是不見了。持有到期,最後票價價值1000,你就是拿回1000的本金。這期間就算殖利率上升,也不會造成任何債券資本損失啊。

這是一個有點太單純想法。我們用個例子來說明。

譬如你現在參與一個債券市場。這個市場很特別,每一小時只搓合一次交易。每次十筆。你這個小時沒成交,就要等到下一個小時再交易。

有一天,你想買進一支債券。你看10點整點的交易時間快到了,你趕快下單。希望可以買到1000票面價值,殖利率5%的債券。

結果10點想要買賣的人太多了,你晚了一步,拖到十一點才成交。當時的債券價格是票面價值1000,但殖利率剩4%。

你會不會後悔,早一點下單,你就可以買到殖利率5%的債券了。

現在晚了幾分鐘下單,殖利率剩4%,每年配息40塊,比5%債券每年50的配息少了10塊。持有十年下來,可是少了100元的獲利啊。

你會說這張4%債券持有到期,你每年拿40的配息,最後拿回1000的本金,所以你就毫髮無傷嗎?

不會吧。

重點在於,機會成本的損失,就是貨真價實的虧損。

看完這個例子後,就可以解釋本文一開始的問題。

你現在用1000元票面價格,買進某家公司發行的一張票面利率4%的十年期債券。

結果過了一天,同一家公司,相同的信用評等,發行十年期,票價價格1000元,票面利率5%的債券。

你會說你把原先的4%債券持有到期就沒有損失了嗎?

不會吧,你的資金是有機會拿到更好報酬的。你這張債券的利率從4%爬升到5%,對你來說是機會成本的損失,也就是貨真價實的虧損。

閱讀全文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6---財富是看不見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年輕時的一個工作經驗是在豪華飯店擔任泊車小弟。他停過各種豪華車種,法拉利、藍寶基尼…..。

回憶起來,作者當時常想:”假如我也有這樣一台好車就好了。”

因為這似乎可以對外界發出一個訊號:”我是一個成功的人,我有錢,我辦到了。”

他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哇,開這台車的人真是太酷了!”
他是想:”假如我有這台車,我就酷了!”

這些外顯的財富表徵,往往沒有取得旁人的稱羨。旁人往往是拿這些東西,來想像自己可以透過這些東西取得旁人的稱羨。

這是一個矛盾。你自己明明就看到擁有這些東西不會贏得你的敬佩,你卻想著只要有這些東西就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

這些豪華物品鮮少會為它們的主人取得想要的尊重與景仰。

一些內在特質與過往經歷才會。謙虛、仁慈,為他人付出、對別人有所助益的工作。這些東西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而這,不是用錢就可以買到的。

外顯財富的另一個矛盾在於,它會讓旁人以為它的主人很有錢。

戴五克拉大鑽石的女人,開勞斯萊斯的男人,應該很有錢吧。這是大多人的想法。

因為我們只能從我們看得到的地方來評估與猜測。外顯物質是我們看到的到的,所以我們就只能從這邊來猜。

但其實,你看到一個開500萬車子的人,你唯一能確定的是,他的金融財富已經少了500萬。

我們看不到一個人他的銀行與券商帳戶、他持有的房產地契。一個人到底多有錢,很難從表面看得出來。

事實是,財富往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閱讀全文

資產大才適合資產配置跟指數化投資,事實或迷思?(Active Investing Usually Fails to Deliver)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一種論點:

“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是不錯啦,的確穩健。但那是資產比較大的投資人才適用。”

這說法很有意思,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問題在於,為什麼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要資產大的人才適用?

這個陳述有兩方面的意思。

首先,它暗指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報酬率不夠高。

這必需要澄清。指數化投資,你買股市指數化投資工具,你就是得到股市的報酬。你買債券指數化投資工具,你就得到債市報酬。

指數化投資,反應的就是那個市場的報酬。

假如指數化投資報酬不高,就代表那個市場報酬不高。那是市場的問題,不是指數化投資的問題。

假如一個市場本身報酬就不高了,你再從事大多會拿到更低報酬的主動投資,成果會是怎樣?

不要以為所有人為的努力跟主動,可以克服先天環境的問題。市場報酬,就是投資的先天環境。

資產配置,股債搭配的比率是要符合自己的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重點是要達成財務目標。

以為100%高風險資產一定績效最好,除了可能反應這個人對資產配置的原理不太瞭解,也不太知道風險到底是什麼意思之外,也可能代表他太高估自己的下跌承受能力。

遇到像2020二、三月這種急速下跌,資產毀滅性減損的過程,他可能就受不了,離開市場了。績效反而落後股債搭配的投資人。

以為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報酬不夠高,去主動選股,去做擇時進出的人,他們往往最後會發現,主動選股跟擇時進出的報酬,才是真的少的可憐。(假如不是負報酬的話)

“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要資產大的人才適用”這句話另外的一層意思就是,資產大,只要一點點報酬率,就可以帶來大數目的金錢增長。

譬如有一億元投入市場,就算只有2%的報酬,也有200萬的獲利啊!

但問題是,資產大,加上可觀的報酬率,可以帶來更大的資產增長。

一億元投入市場,假如有30%的單年獲利,就是一年賺3000萬。
(2019,投資美國股市的指數化投資工具VTI,就有這個效果。)

講“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要資產大的人才適用”這句話的人似乎以為資產愈大的人,就愈不會在意趴數,改用金額來看待資產。

事實上,對於投資部位達到一億的人來說,一百萬只是1%,這是每天市場漲跌就會出現的獲利跟損失幅度。根本不是什麼太大的金額。

而且資產大的投資人,有什麼理由會去自我設限,說每年少賺一點,2-3%獲利就夠?

資產有更好的運用機會,當然要去用。不管資產大小,都會去使用。

“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要資產大的人才適用”這句話背後的另一層意思在於:

閱讀全文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1一、三、四月台北、高雄、台中開課公告

今年新推出的”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已經於上個月順利完成首次開課。

明年(2021)退休資產管理首發班,將於1月16號、1月17號於台北,3月20號於高雄,4月17號於台中,分別開課。

前言:

從1994 William Bengen發表”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一文與1998The Trinity Study發表以來,財經學界與投資業界已有共識,退休應採用”總報酬”投資法(Total Return Approach)。

執行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然後採用一個提領策略定期從中提領同時利用資本利得與配息來取得生活費

一個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率可以有很高的機會,足夠的金錢,度過三、四十年以上的退休期間。

但許多投資朋友完全不知道這些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的研究成果,認為退休,就要買高配息股票、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只有配息才叫”現金流”。完全不知道總報酬投資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追求配息可能反而帶來比較差的成果

這個課程目的,是讓參加者知道如何將工作期間累積的資產,以穩健可行的方法,帶來退休期間的生活費現金流

不僅要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而且有跟上通膨)。而且也要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金融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詳細課程內容說明,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開課日期:

台北:
1月16號星期六班
1月17號星期日班

高雄:
3月20號星期六班

台中:
4月17號星期六班

課程時間共六小時,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退休投資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10:00-10:50          
投資組合與提領比率-歷史經驗  
11:00-12:00          ETF實例驗證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下午

13:30-14:20          保險與退休
14:30-15:20          
投資組合建構與提領策略  
15:30-16:30          投資組合監控與實務細節    Q&A

閱讀全文

2020十月回顧

本文回顧2020十月綠角財經筆記的狀況。

2020十月,部落格最熱門的前十篇文章分別是:

1. “好享退”方案基金初步分析---高費用讓你”很難退”

2. 綠角財經筆記總目錄

3. “人生路引”讀後感---你該看的重要書籍

4. “財務自由實踐版”(Work Your Money, Not Your Life)綠角推薦序—在工作與財務,找回人生主導權

5. 買下全世界”(Own the World)綠角推薦序—為什麼你該進行全球投資

6. 突然得到大筆財富怎麼辦

7. 台灣ETF完整列表與費用總整理(List of All ETFs in Taiwan,2020)

8.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1---好運無法學習

9.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10. 有能力、會思考,就該研究股票嗎?(Active Investors, the Odds are Against You)

十月最熱門的新文章是“人生路引”讀後感---你該看的重要書籍。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除了可以看到各重要領域值得一看的書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作者的人生哲學。

接下來兩篇熱門文章都是新書的推薦序。

買下全世界”(Own the World) 這本書我在兩年前看過,今年中譯本刊行。有幸受邀作序。

“財務自由實踐版”(Work Your Money, Not Your Life) 則是趁這次受邀的機會,看完英文原版,確定值得閱讀,於是寫下推薦文。

很高興在一個月之內,有那麼多好書出版。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