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Know About How You Invest讀後感---過度自信的危害

What I Know About How You Invest是UC Berkeley教授,Terry Odean在Legg Mason的Investment Conference的講稿。標題是”我所知道的你們的投資方式”,重點在於一般投資人的行為缺陷。

作者一開始就提到過度自信的問題。過度自信的一個病徵就是持股集中,沒有分散。這些投資人為什麼不分散持股呢?為什麼要將資金就押在五支或更少的股票上呢?

很簡單,因為他相信他會對。而且非常相信。

因為他確定自己會對,所以不用分散。因為分散會減低獲利的可能。

基本上,很多集中持股的人始終相信集中帶來的高波動與高風險,將帶來對應的高報酬。但可惜的是,這是錯誤的第一步。

我們可以來個腦中實驗。

想想看,假如某個股票市場由100支股票所組成。所有參與者,都持有三支股票。沒有人持有四支以上的股票。那麼,幾乎所有這些市場參與者,都會因為只持有全市場3%的股票數,而承受比市場整體波動嚴重許多的上下起伏。

而因為大多投資人都承受的更高的風險,所以他們應該全都有更高的報酬嗎?將整個市場的100支股票,規定每人只能持有其中3支,可以提升這100支股票的整體報酬嗎?

答案很明顯否定的。這些持有3支以下股票的投資人,有人將獲得高於市場的報酬,有人將拿到低於市場的報酬。而後者,還承擔了更高的風險拿到更低的報酬。

為什麼那麼多人整天集中持股,從沒想過萬一不對,萬一虧錢的可能?因為,利益薰心。他們只想到甜美的果實,沒想到不良的後果。

近年有好幾次我看到類似”一檔股票養我一輩子”或是”幾支好股讓你致富”之類的報導標題。我覺得,這都是非常沒有責任感的報導,其中的暗示危險異常。

什麼叫一檔股票養我一輩子?你有沒有看過一檔股票讓投資人這輩子提前結束的?資金全部押在一支股票上,然後公司倒閉,窮困潦倒,走投無路?假如投資人想嘗嘗這個後果的可能,他就可以試試看單股投資。

這些報導的共同特徵,就是用事後已知的結果,來回頭檢視。這些買對股票的人,都是事後才知道的。你看到他的持股,都是現在回顧,表現很好的股票。假如你能確定20或30年後回顧,那些股票會是表現很好的標的,或許你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但我建議投資人在這麼做之前,先去看一下民國70年的股票列表。你會發現,其中很多公司,現在根本已不存在了。然後再看一下現在的股票列表,請問那幾支會在未來消失?你要不要集中持股試試看?

分散是投資人在證券市場的護身符,是對過度自信的體認。通常能做到這點的投資人,投資成績會往上進一步。

投資界常有種說法,叫真正厲害的就去自己挑股票,不會買基金。這是過度美化自行選股。大多散戶自行下去挑股票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厲害,而是因為他過度自信,他以為自己很厲害。我不知道為什麼犯下一個那麼明顯投資錯誤的人,可以叫比較厲害。

我始終覺得,在去自己選股就顯得很厲害,大家稱揚不已;去做指數化投資買基金,就受人訕笑說是"沒時間研究","不想賺大錢"的環境下,要去做指數化投資的心理門檻可是要高上許多。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What I Know About How You Invest讀後感續---不賣出就沒虧的心態

存股的致命缺點1(The Dismal Outcome of Betting on One Stock)---無法退休的存股投資人

交易讓你賠多少?Just How Much Do Individual Investors Lose by Trading?讀後感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Don’t Fall Prey to Overconfidence)

散戶流浪記(A Fool and His Money)讀後感---一本像故事書的有趣理財讀物

無刀投資學

運動與選股(Competition in Sports and Stock Picking)

21 comments:

匿名 提到...

只有買幾支股票就是高風險高報酬應該是對的。就跟版主之前提過的文章一樣,不管是哪一種投資,只要是選錯標的就是賠錢。投資日本股市,再算是買指數也有失落的十年。

指數投資只能說是跟股市有一樣的表現,不保證獲利,回過頭來看"投資金律"一書,股票市場在1901到2000年中間也有一段時間投資報酬率是0(約1928~1940),如果有人在這段時間拿去投資股市可能還蠻悲慘的,資金套牢

再看看一個近期的例子http://www.nytimes.com/2009/10/25/business/economy/25mark.html?_r=1,如果投資1999~2009的S&P 500,股市的表現是每年虧損0.2%,真是悲慘十年

我想說的是,指數投資還是有相當風險,適當的資產配置才能有效降低風險,不然選錯標的都是相當慘澹

另外大家應該也不會去相信啥"股票的投資報酬率長期而言勝過債券",這個長期可以超過二三十年,可是常人大約30左右開始有相當的投資,如果全投入股市,你要熬到退休才開始有正向報酬?

綠角 提到...

謝謝匿名先生的提醒

沒錯
投資單一資產類別不應用少數證券
也不應只投資一個資產類別
用基金或ETF做分散投資
用資產配置再分散一次
才是以風險為先的穩健投資作法

匿名 提到...

could you just release the right-click key lock? It's terribly bothering when you want to open multi-threads.

Springgan 提到...

You can hold "Ctrl" key and press left key of the mouse to open another window.

匿名 提到...

第二位匿名先生的推論『只有買幾支股票就是高風險高報酬』是不對的。
正確的觀念是只有無法分散的風險,才能有意義的帶來較高的報酬。

一般而言,金融界使用標準差來描述風險的大小,也就是波動的大小來描述風險。以統計的角度看,標準差越大,代表的結果不會是高報酬,而是100個人投入這樣的基金,得到的結果(報酬)會比較發散,也就是說,有少數人賺很多,有少數人賠很多,大多數的人會落在常態分佈的中間,也就是基金的平均報酬率。標準差越大,常態分佈曲線就越平緩,表示大家的報酬會越發散,也就是你看到有人賺錢,跟進投資的話,你會跟著賺一樣多的機會不高。

相反的,一個標準差小的標的,比如債券,你可以確定大家在這標的上投資,所得到的結果會差不多。如果你看到隔壁鄰居投資債券獲利穩定符合你的需求,跟進投資會有比較高的機率複製他的經驗。

最極端的例子是定存,他的標準差為0,所以大家在定存上面的報酬率都一樣。

這個觀念衍生出來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兩個平均報酬率一樣的基金要選來長期投資,到底是選波動高的還是波動低的。我會選波動低的,因為長期的報酬率會是以平均報酬率為中心的常態分佈的鐘形曲線。波動小的,曲線比較集中在平均附近,也就是大家的報酬會接近平均。波動大的,就像前面講得會發散的比較開,也就是很難預測他的報酬率。

特別是在投資的領域,標準差可以是平均值的兩倍,畫出來的鐘形曲線大部分的時候都寬寬扁扁的。不相信的人可以做做模擬,只不過結論很直覺就是了。

綠角 提到...

謝謝Springgan提供的方法

謝謝匿名先生精采的分享
我還真沒細看到第二位匿名先生的這句話呢
謝謝指出

沒錯
要有意義的風險才有對應的報酬
就像救火員
不能沒穿防火衣進火場 然後要求加薪一樣
那些在證券市場
把分散這個防火衣擺一旁的投資人
一樣不會加薪
卻較有可能會被燒死

匿名 提到...

"高風險高報酬應該是對"<=這句話說的時候就是建構於人們應該依據事實去判斷,謝謝後來的匿名先生跟版主幫我補完
如同買基金本來的意義是為了分散集中投資的風險,結果因為種種因素,有的沒分散,有的基金經理人不夠"專業"...等等因素(現實生活竟然這些例子還占大多數orz),然後讓基金失去效用,真的有點"始料未及"

或許該更正為,"為獲取更高報酬,只有買幾支高風險的股票,預期提升報酬的心態是對的",後來才跟指數比較,指數是較低的風險,較低的報酬。然後資產配置可以更有效的降低風險(當然也更稀釋報酬)

匿名 提到...

請教版主一個問題,印象中板主做過4433法則跟指數基金的比較(以台灣為例,忘記是在書裡還是在版上看到的),結果是4433法則失效,挑出來的基金沒有比較好
可是版主好像是買進之後就不再調整,如果說買進之後每三個月或者半年檢視一次,剔除不合乎4433法則的基金,這樣的效果不知道怎麼樣?
當然我們知道每次調整都意味著必須付出手續費,如果撇開手續費不談,不知道4433法則是否可行?

綠角 提到...

匿名先生
你謝謝我們幫你補充
不過看來
你還是不太懂什麼叫"沒必要的風險"
你也和大多人一樣
對資產配置的瞭解
只停留在它降低風險的部分
不知道資產配置可以提升報酬

想要提升報酬
所以去持有幾支高報酬的股票
這種投資心態根本是錯的
因為其中的風險大多是不必要的風險
這麼做的後果
就算拿到了高報酬 也是付出太多不必要的風險
而其中非常多人
更將冒高風險拿到低報酬
(當然這些人在燒炭之前 通常不會出現在新聞上 相較於媒體上常出現的買幾支股票賺大錢的報導
不疑有他的投資人 就天真的以為高風險就等於高報酬了)

什麼叫指數是低報酬低風險
股票市場指數本身的風險就已經夠了
太多投資人把持有幾支股票的風險當做"常態"
才會覺得指數風險低
這就像以為颱風天的風力強度叫正常一樣
都是把異常當正常

以指數代表的market portfolio
在理論上
會剛好是該市場上風險與報酬最均衡的投資組合
讓投資人每一分冒的風險 都有一分對應的報酬

請參考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綠角 提到...

提問關於4433的匿名先生
你為什麼不去問那些出書說4433有用的人呢?
為什麼這些說4433有用的人
都不必負舉證責任
出一張嘴
就可以把沒用的方法
說得神靈活現
還讓我們投資人在那邊想
假如加上什麼進出方法
就可以讓它起死回生

匿名 提到...

如果像巴菲特只壓幾支股票,靠配股&股息滾雪球,可能比ETF還好~

問題是台灣有這種股票?

中華電信?中鋼?

雖然跟可口可樂比起來,很爛,不過2008年幾支台股定存股有到低點~

ETF VS 定存股:
定存股:可以賴皮~~等配息
ETF:沒有漲,會很麻煩

匿名 提到...

4433的方法提出時,把以前的資料拿來分析,對當時而言,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對以前有效,對未來不一定是有用的,就像版主的另一篇文章"Stupid Data Miner Tricks讀後感----不斷尋求相關性的危害"中所提到的,不相關的資料拿來比較,你敢相信嗎?
順便再舉一個例子,以技術分析中提到的波浪理論,把以前的資料分析的如他的理論一樣,並且在未來讓他猜中一次。可是,真正請他出馬驗證時,股市走勢不如他預期,導致他最後暗然離場,多年後,還是有很多人相信他的理論。

綠角 提到...

股票就是股票
絕對沒有定存這回事
定存股是一種回顧過去的特性
不要等到那天有家定存股公司倒掉或出包了
投資人才想到 他持有的是沒有存款保險的股票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

但4433在發表當時有用?
有誰可以證明一下?

隨風飄意 提到...

我之前有用 2005 年底的台股基金績效資料做 4433,然後看這些基金到 2009 年中的表現,結論是看不太出來有甚麼效果...

綠角 提到...

謝謝隨風的分享

隨風飄意 提到...

忘了補充,後來我發現有些時候的基金績效資料,如果拿去做 4433,最後會一檔基金也不剩,因為當時的資料沒有基金能達到 4433 的標準。通過 4433 考驗的基金也不見得未來會有較好的表現,如果是看未來五年的績效的話,你會發現這段期間被清算掉的基金真的很多,說不定裡面有哪些就是曾經通過 4433 考驗的。

另外,被清算或合併有時候不是因為績效不好,有些績效很好的基金也被清算合併,原因通常是國內金融業併購,或是基金知名度太低規模在法定下限遊走。要避免清算合併,挑過去績效好的基金是不一定有效的,挑廣告最大的反而有用些,只是相對的那檔基金的內扣費用一定比較高 (廣告費當然算在你頭上)。

如果是規模大不怕清算、績效不錯、內扣費用低的基金,我只看到一檔:寶來台灣五十。絕大多數的主動型基金都在最後一項被刪掉了。

匿名 提到...

綠角你好,

引用有關定存股的討論"不要等到那天有家定存股公司倒掉或出包了 投資人才想到 他持有的是沒有存款保險的股票"

但我想若是有那個條件到連中華電或中鋼倒了,那台灣的其它公司或整體環境,是不是也差不多出包了呢?

不知綠角大有何看法?

綠角 提到...

台灣的製糖工業
從舉足輕重到不足為道
台灣的經濟有倒掉嗎

不要以為未來的經濟
一定要靠現在的產業大頭支撐

Unknown 提到...

看到這則討論串,曾經中鋼,是許多人的定存股,

六年後的今天,如今因為世界景氣,原物料價格低落,導致股價低迷,你還能說他是定存股嗎?

會不會中鋼就這樣一蹶不振(像日本失落的10年這樣??)

仰或是中鋼因為原物料的價格爬升,股價再次一陣雄風,再度漲破30以上

誰都不知道,這就是賭單一龍頭產業的血淋淋的案例,

六年前,你說你看的到今天中鋼的狀況嗎?

你說未來,中華電信,台積電,金融股,大家耳熟能詳的"定存股"

難道都沒有一點可能(哪怕就那麼一點點的可能),走上了今天中鋼的路,

你要怎麼辦?

謝謝綠角您無私的分享美國券商的心路歷程,以及一些心得分享

相見恨晚 這是我看您的文章 心裡的話。

綠角 提到...

呂先生
謝謝您的分享與鼓勵~

在股市中追求穩定
然後在債市中追求高報酬
真是很有趣的一種投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