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進行指數化投資?(Index Your Investments)

因為指數化投資具有以下的優點:

1.拿到你該有的一份報酬

假如某年某市場的報酬率是8%,而投資成本占了1%,那麼全體投資人能拿到的報酬就是7%。粗報酬扣除投資成本,等於投資人拿到的淨報酬。這條簡單的加減法算式,是金融市場的鐵律。不管這個市場效率與否,它皆成立。

整個金融服務業,無法替投資人的報酬加分,事實上,它們的收費正是投資人整體報酬低於市場平均的原因。在扣除投資成本前,大家平均起來,well,就是市場平均。扣除成本後,大家的平均是落在市場平均之後。

成本低廉的指數化投資,讓投資人每年拿到最貼近市場平均的報酬。Vanguard集團創辦人柏格先生曾說,”It is rock-bottom expenses, enabling a minimal-cost index fund not merely to earn, but to deliver almost all of whatever returns it may earn.”指數型基金不只是幫投資人賺錢,它是把投資人應得的一份報酬傳遞給投資人。

號稱幫你掌握趨勢、打敗大盤的主動型基金,這些幫你”賺錢”的基金,正因為它們的高收費,讓投資人連他應有的一份報酬都拿不到。

我們來看在一個年化報酬8%的市場,整體主動投資人假設每年花了1.5%的成本拿到6.5%的報酬,而指數化投資人以每年0.5%的成本,拿到7.5%的報酬,在30年之後的結果。如下圖:


假設一個期初一萬的投資。在指數化投資,每年7.5%的報酬下,投資人在30年後會有87550元。主動投資人在每年6.5%的報酬下,30年後則有66144元,是被動投資的75.55%,接近四分之三。

以獲利來看,指數化投資30年後獲利77550元,主動投資人獲利56144元。主動投資因為成本,獲利是被動投資的72.4%。

Poor active investors。只因為一個投資觀念的差異,長期下來,付出了100%的資本,承擔了100%的風險,卻只拿到四分之三的報酬。

30年很長嗎?以一個25歲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為例,預計60歲退休,活到75歲。這50年的期間,主動投資將帶給你更難看的報酬。(延續上面的例子,主動投資50年後只拿到被動投資六成的報酬。)

更糟的是,有個東西叫通貨膨脹。年報酬8%的市場,每年扣掉3%的通膨,實際報酬是5%。你要是拿1.5%去當投資成本,等於是讓你的獲利課30%的稅(1.5%除以5%)。面對十幾趴的所得稅都知道斤斤計較,小心計算,卻不知道金融業的每年1%、1.5%、2%的真正面目,是否算得上一種盲目呢?

全球財富管理業者那每年千百億的營收,從何而來?不用懷疑,就是從你,投資人,從你們這些拿辛苦工作的錢,承擔市場風險的人身上,刮取下來。那千百億營收的絕大多數,都是應該傳遞給投資人的市場報酬!金融”服務”業,服務的到底是投資人還自己呢?

投資人,不要再玩這個Losers’ game。告訴你成本不重要的人,恐怕連加減法都不會,連市場的鐵律都不知道。成本,正是金融業的原罪,正是投資人的全民公敵。

換邊站,進行指數化投資,你將拿到對應於這份風險所應得的報酬

2.心安

進行指數化投資,沒有人會弄壞你的投資。

許多買主動基金的人,著眼於該基金過去的好績效。但令人失望的是,好表現往往在買進後便停止了。就好像有三條排隊人龍,你選前進最快的來排,可是一當你站上去,它就不動了,旁邊的對伍變得移動較快。你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

當市場某年報酬20%,你手上的主動型基金可能只幫你拿到15%的報酬。當市場下跌10%,你那可愛的主動型基金可能幫你跌15%。多頭漲得不夠多,空頭跌得比別人兇。一個好端端年報酬8%的市場,被它玩到4%不到,你還要安慰自己,還好我有撐下去,至少有賺。Come on!是你的錯嗎?

你的確有錯。你看過那支基金,保證,或是敢用一個字提及,它可以打敗市場的?沒有任何一支基金敢事前說它能打敗市場。

金融界拿那些過去打敗市場的基金給投資人看,讓他們知曉主動投資的威力。事實上,主動投資的威力,在上個圖表比較清楚,是強大的報酬打折效果,讓投資人拿到50%到75%不等本來應得的報酬,視年限長短而定。

假如你不能事先知道那支基金可以打敗市場,作再多的功課,都是Nonsense。這些挑選基金的努力,因為不會有任何超越市場的結果(除非你運氣好),所以都是白功。這些比較基金的精力,因為讓你對手上基金有不切實際的妄想,在它們表現低落後,你開始慌張、惶恐,心神不寧,甚至妨害本業與家庭生活,所以它們甚至是負功。投資人,花錢找罪受,花時間找氣受,何必呢?未能看清整個投資遊戲的代價,竟是如此高昂。

所以前哈佛大學校務基金執行長Jack Meyer說道:

”Most people think they can find fund managers who can outperform, but most people are wrong. You should simply hold index funds. No doubt about it.

持有主動型基金,新的一年開始之際,你不知道在十二月31號那天晚上,回首一看,這一年基金帶來的會是滿足或是失望。你何必要在市場的起起落落之外,再去額外承擔這種不確定性。當基金表現落在市場之後時,你能不怨聲載道嗎?

而大多主動型基金,的確是會落在市場之後的。買了主動型基金,你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去責怪經理人、基金公司。

可惜的是,罵再多,你也沒辦法多拿回一分錢。罵再兇,基金公司經理費照拿,經理人一樣坐享高薪。投資人,你為什麼要出錢供養這些讓你拿不到市場報酬的元兇?我知道,因為他們許你一個美夢。但事實上What they sell is dream but what they deliver is nightmare.

持有指數型基金,你很清楚在一年結束之際,一個上漲10%的市場,你會拿到9.5%的報酬。一個下跌10%的市場,你拿到-10.5%的報酬。心安理得,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唯一不能預料的,就是投資的風險,市場的起伏。

有人說,一個下跌的市場,指數型基金只能跟著下跌。完全正確。在一個下跌的市場,指數型基金會下跌,主動型基金也會下跌,全部參與這個市場的人,都會賠錢。在一個平均報酬-10%的市場,全體主動投資人的報酬,假如他們花了2%的成本,那將會是-12%。被動型基金沒有避險的效果,主動型基金也沒有避險的作用,只要你在這個市場裡,你就避不了險。

假如有人以為,要躲掉下跌,掌握上漲,那才是投資的真諦。我必需說,你的確可以這樣想、試圖這樣做,我們是觀念完全不同的投資人,and I wish you good luck,因為Luck正是你需要的。

市場的漲跌,會帶來結果的不確定性,也就是風險。而風險,正是報酬的來源。假如報酬是一種貨物,Risk is the currency to buy it,風險就是你用來買它的貨幣。

以為投資的要義在於避熊抓牛的人,他在試圖吃一頓免錢的午餐。因為他只想要增值的快感,而沒有虧損的傷痛。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市場這家餐館,不可能慷慨的讓你吃免費的午餐。回想一下,金融史上的確出現過很會挑股票的人,但曾有過多空趨勢大師,正確預測漲跌的人嗎?

不要著眼於短期的波動,長期下來投資人會有更大的機會拿到他應有的一份。而指數化投資,因為它緊貼市場報酬的穩定性,將讓投資人心情安定的度過每月每年的起伏,而不會因落後表現而心焦。Bogle先生說”Buy right and hold tight.”因為你買對了,你才能持有。指數型基金,以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加減法)與30年的實際經驗(1976至今),對絕大多數投資人,就是個正確所以能長期持有的選擇。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為什麼要進行指數化投資?續(Index Your Investments)

不買指數型基金的原因(Index Funds, Why Not?)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一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的告解( Confession by An Active Fund Manager)

主動與被動的加減乘除

陸生動物的投資習性

資產配置初步—工具的選擇續(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Active vs. Passive Funds)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讀後感

主動投資沙文主義(Chauvinism of Active Investors)

50 comments:

Albert Hung 提到...

請問一下綠角前輩

對於放空型ETF的產品設計方式,是怎樣的原理呢?!

股價有可能無止境上漲...
那麼放空型股票可能隨著這樣無止境下跌嗎?

綠角 提到...

Hung兄您好,
我只知道是應用一些衍生性金融產品
做到與指數反向
詳細細節我沒有研究
真是抱歉
網路上有篇文章
http://www.sfb.gov.tw/reference/
magazine/9608/ss1a.pdf
有提及反向ETF其運作模式
供您參考

Albert Hung 提到...

這是相當有用的參考資料。
一目了然!原來是透過其他商品去配置出來的!!

Wei 提到...

請問一下綠角前輩

我目前25歲 想做長期投資(20~25年)當作退休資金

本來很迷惘要用甚麼當作投資工具

近來拜讀了您的文章 絕的觀念清晰許多

我每年約有新台幣100萬元可以自由投資

想買進Vanguard的
FTSE-All world -exUS這一支基金

不過這一隻似乎沒有包含到美國

需要再配置另一隻Total stock 來達到全市場指數追蹤嗎?

還是不用建立美國部位也可以?

還有看到一隻Tax-managed International 的股票型基金 年度開銷只有0.15% 但似乎沒有包含新興市場和美國

請問這一隻基金的選股模式是怎樣的呢?

看了您的文章 知道該選複製的指數型基金 可是在一般Vanguard的網頁中 要怎麼得知此項訊息呢?(是複製還是採樣?)

謝謝您撥空看完我的問題喔!

祝順心

綠角 提到...

Wei你有一個很好的開始
你可以存的錢 在平均之上
而且你開始的時候 (假如以現在算)
股市是下挫的

要不要含括那國的市場
其實都是你個人的選擇
只要你自己知道為什麼要這樣選就好了
假如你的目的是”全球”投資
美國就會被納入

在各Vanguard基金的overview頁面
有個Strategy and Policy
點下去看
通常可以知道基金是複製還是採樣
假如還沒看到
可以看基金的公開說明書

Tax- managed的意思是
該基金有特別注意稅務效率
儘量減少capital gain的配息

Wei 提到...

謝謝您的回答!

artyx 提到...

綠角前輩您好,

我個人關於主動投資有一些淺見提供參考。
我個人認為主動投資是有可能打敗指數的,但必須滿足以下的幾點前提

1. 要選擇某特定領域 (field) 去投資
2. 投資者必須具備此領域的 domain knowledge
3. 投資者必須具備評估各公司獲利能力的能力

打個比方好了,如果投資標的限制在十家半導體廠,照被動投資的原則,投資的資金應該分散投在十家。

對於主動投資來講,我們會選擇獲利高的幾家甚至某一家把錢梭哈。運氣自然佔了很重要的成份,因為你不會知道會不會再來一次地震之類的天災讓這些公司虧損,但 domain knowledge 可以有效地降低運氣所佔的成份。比方說我知道 T 廠先進製程良率高於 U 廠 20%,其他條件恆等的效應下,我們應該將持有 T 廠的部位提高以追求更好的獲利,這也就是所謂 knowledge is money 的另一種解釋了 :p

不過以基金而言,對於一般的散戶,我們根本無從得知經理人是不是具備這樣的本事 (一般來講我們可以假設沒有,不然自己賺就好幹嘛代操),因此我個人仍認同指數型基金的投資觀念。

綠角 提到...

良率高20%這件事
假如只有你知道
那有意義
假如很多人知道
那是nonsense

假如兩家公司完全相同
老闆一樣 員工數一樣
廠房一樣 連股票發行量都一樣
就只有良率不同
那家公司的股價會比較高?
被動投資
就自動在市值高的公司多加比重了

不是懂一些好消息
就可以挑表現超群的公司
你要知道別人不知道的

要贏過市場要這些條件
我請一千隻猩猩來丟飛鏢選股
說不定有好幾隻
就是那麼有靈性呢!

匿名 提到...

綠角大大您好:

已經看您的部落格有一段時間了.....
很感動您的知識分享以及您的眼光.....

我想在firsttrade開始進行指數型產品的投資,但我總是找不到標的...
我只有看到Vanguard有部分基金在firsttrade有販售,但像是新興國家的指數型基金以及ishare的指數型基金,就無法找到. 是否都包括在ETF裡?

至於ETF的部分,我還不太了解該如何在firsttrade投資,所以一直不敢開戶...
如果有足夠的ETF+fund可以在firsttrade投資,我就放心了:)

謝謝綠角大大~~

綠角 提到...

感謝支持

在美國股市交易的ETF
透過美國券商
每支都可以交易
但要到股票交易畫面去找

你可能還要再深入瞭解一下
傳統開放式基金與ETF的差別
iShares是一系列ETF 不是開放式基金

說實在的
這些市面上的ETF是太多
而不是不夠
會用到的
幾支就夠了
(我覺得啦)

Simon Hsieh 提到...

對於指數投資有一些疑問,希望綠角前輩指點:
有一些ETF是針對某些領域的,如VANGUARD ENRGY ETF(VDE)是能源方面的ETF, 如果投資這方面的指數ETF而不是大盤指數的ETF, 是不是也同樣落入了壓寶在某一市場的問題。

另外,如果投資美國市場,是否有必要分成三分到S&P500, DJ 和NASDAQ? 因為像之前NASDAQ大漲之後又大跌,相對起來,S&P500和DJ波動幅度就較小,因此好像投資這三個指數會較平均。

第三個問題是由第二個問題衍生而來,以長期投資而言,投資波動幅度大的指數較好,還是波動幅度小的指數小較好?

謝謝

綠角 提到...

單一產業和單一區域ETF
有兩種用法
一是加重投資組合中該產業或區域的比重
一是壓寶式的玩法
就單買一支

以指數化投資的基本原則來說
除非你很確定你知道些市場不知道的事
(不是自以為知道市場不知道的事)
不然沒必要用單單一產業基金
用全市場指數型基金就好了

下一個問題也是一樣
沒必要分標普還是道瓊
用全市場指數基金全部囊括就好了

Simon Hsieh 提到...

謝謝您的回答。我還有一個疑問,比如說現在金融類股跌幅很大,以長期投資來說是否加重這方面的比重會帶來較大的收益?依您的觀點,因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資訊,所以應該不會增加收益,是這樣嗎?

謝謝

綠角 提到...

因為金融股跌很多 而加重它的比例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助於提升未來收益

相較於我在資產配置系列文章
用地區股市來配重的方法
有人提議用產業別來進行全球化投資
這種用產業別投資的
假如對各產業都有設定一比例
在某特定產業跌很多時
它所需的再平衡就會需要多買該產業
但這麼做的最大缺點時
你可能會在某個夕陽產業 不斷的投入

風之神紋 提到...

感謝您推薦的「不看盤,我才賺大錢」,其中有的道理我不是很明白,既然指數型基金是完全貼近大盤走勢,那我投資幾十年的時間,大盤的走勢總是起起浮浮,假設我投資指數型基金時,大盤是10000點,十年後又是10000點左右,那不就既沒賺錢、更別說是複利囉?

綠角 提到...

你算得都很對啊
投資一定賺嗎?

還有
不知道IRR前
最好不要隨便用複利這兩個字

Clay 提到...

TO:綠角大,前陣子我消失不見了,雖然以後也是可能隨時消失,不過總是會上來看看您的文章,等我的構思再清楚一點我會再上來向您請益,畢竟我很希望未來研究所能好好去想想怎麼樣推廣這種東西,又有沒有可能與我的論文結合。

TO:風之神紋,我也看完這本書了,這本書的確沒有提到你的疑問,不過,看來你很有可能很多細節看漏了。

你說的情況恐怕是單筆投入吧,不過你別忘了,就算是十年前十年後點數一樣,你也至少有領了股息,這些股息再投資才是你想說的"複利",舉例來說:以中華電信的現金配息過日子的養老族,他們的資產就不會有任何複利效果,為什麼,因為他們每次都把股息拿出來花用,只留了股票,這樣是根本沒有複利效果的,如果等他想為了增加支出而賣出股票,如果賣價高於他的成本價,這部分都只能算是「資本增值」而已。附帶一提,複利的威力很大部分來自於股息再投資(interest on interest),不然都只是價差而已。

再回到你的問題上,仔細看書,作者有建議你好好儲蓄,也有試算越早開始每月或每年投入固定金額到股市上,對你長遠的資產累積影響有多麼大。這不就是定期定額的意思嗎?平均分攤買入的成本,你覺得要怎麼樣你才能都買在一萬點呢?十年下來就算一年投入一次,我保證你的平均成本絕對不會是一萬點。(不過極端一點的例子,高於一萬點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覺得投資這件事情,不要認為資本市場只有價差可賺,長期持有的配股配息也是很可觀的收入,可以參考綠角大寫的「股票與果樹」,我相信你會有不同的想法。

綠角 提到...

阿萬
謝謝你的分享
等待你日後更精彩的論述

匿名 提到...

請問指數化投資,如果投資的基金沒有配息配股,一直放著,沒有進出,怎麼可能會賺呢?因為指數總是來來回回的吧?!謝謝.

ffaarr 提到...

to:匿名:首先指數基金如果要追縱指數,大多會配息,如果不配息也只是把配息拿去再投資而已,所以其實也等拿到配息。至於指數總是來來去去只是你的一種印象。當然一些市場的確有可能會在不短的期間內來來回回沒錯。但並非「總是」如此,建議實際去多看幾個股市,把時間拉長而不是只看最近。以我們最熟悉的台股指數而言,最初可是從100點開始的啊。現在7500點40年來也是漲了70多倍。這還不包括配息及再投入的收益在內。

綠角 提到...

感謝ffaarr詳盡的分享
的確如此

匿名 提到...

敬愛的綠角前輩:
拜讀了您的文章,使我有相當大的收穫與啟發.我目前住台南,想投資Vanguard發行的一些ETF,不知道哪裡有交易平台?可否告知,萬分感謝!

綠角 提到...

請參見"海外券商"這個標籤的文章

Unknown 提到...

綠角大你好
我想請問這篇文章中的圖 它是假設1個期初1萬的投資 過了30年指數化投資與主動投資的差異 我想了解這只是說明兩者的差異 應該不是指結果吧 因為指數化投資是跟著index走 市場會起伏 獲利結果(如尚未賣出) 應該是跟著起伏 不是一直往上發展 對嗎 謝謝

綠角 提到...

這個圖就是講結果

假如市場起伏
但年化報酬是8%的話
最後的結果
就是圖中那樣

Unknown 提到...

綠角大
再問一個問題 如那圖是結果 那可以說指數化投資是穩賺不賠嗎? 謝謝
Ivy

匿名 提到...

假如你看過美股1929年之後的大崩盤到回去原點需要花的時間, 和日本股市1989年到現在的樣子, 你會發現沒有所謂穩賺不賠的東西, 股利再投入也不見得穩賺不賠, 還要加入通貨膨脹率.

那些都是歷史, 就是過去不會再回來了, 未來誰都不知道, 號稱知道的人不是騙子就是瘋子.

綠角 提到...

謝謝匿名先生的分享
的確如此
不管主動還是被動投資
都沒有穩賺不賠這回事

匿名 提到...

綠角版大您好
我有一個有關ETF台灣50的投資計畫,可以麻煩您看看並給我些意見嗎?感恩!感恩!
我之所以會選擇台灣50,是因為我以前是投資個股的散戶投資人,追漲殺跌是我一直掙脫不出的泥沼,自從看了有您寫序的"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這本書後,大大的改變了我的投資觀念,但是我的自有資金不多,時間也有限,大約在10年便要面臨退休,所以我構想了一個投資計畫,還望您幫我看看,感恩!感恩!我的計畫如下:
如果我向銀行貸款1000萬,在股市崩盤或金融風暴時大盤的最低點附近大筆買進0050(台灣50),假設平均成交價35元,然後長期續抱到下一個牛市的高點附近,出現65元的目標價時才全數賣出,這期間未達目標價絕不賣出,請問這個計畫可行嗎?1.存在有哪些風險?2.有沒有致命的風險?3.台灣50每年的配股或配息夠我支付銀行的利息嗎?4.大約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完成?5.如果是您,您會這樣做嗎?值得做嗎?或是您有更好的計畫?謝謝!感恩感恩!

匿名 提到...

樓上的,
要不要正名為賭博計畫
比較名實相符

cemperor 提到...

我不是綠角, 僅用小弟的認知跟您分享:
您只剩下十年就面臨退休的情況,卻要用高度槓桿的方式來操作股票, 所有的人都會跟您說, 您風險太高了. 貸款本身成本應該會讓您喘不過氣來,以房貸2.5%來算的話,一年利息就要25萬, 若您年薪百萬, 這份利息已經是您年所得的1/4,(倘若您真的年薪過百,那好好存錢應該會是更好的退休準備方式)十年內如果沒有崩盤那怎麼辦?又十年內沒有到達目標價又如何? 每年配股配息3%,但別忘了配息收益仍要課稅,配出來的股息可能無法繳納給銀行的貸款息.
換個方向 您如果不貸款一千萬來買台灣五十, 也許會是比較好的投資方式. 以上為小弟的建議.

綠角 提到...

這位匿名先生很幸運
還有兩位讀者朋友願意就這樣的"投資"計畫發表意見

我的看法是
假如有人的心態是
他缺錢
譬如缺買房子 買車或等等任何之類的錢
想說只要從金融市場中"操作"就可以得到
卻不想靠自己的工作所得
或早或晚
他會知道這樣做的後果

匿名 提到...

綠角版大您好
我想接著那個投資計畫續問,如果那1000萬是自有資金的話,該怎麼進行指數化投資較好?是趁股市出狀況時,例如加權指數6000點以下再開始投資台灣50,然後長期續抱直到下個高點例如加權指數8500點以上再出脫?還是從現在開始就可定期定額購買台灣50?哪種方式較佳?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投資方法?謝謝

綠角 提到...

事後看
永遠有比較好的投入方法

事前看
永遠不會知道那個方法比較好

(除非你有預知市場未來走勢的超人能力)

匿名 提到...

綠角版大您好
謝謝您的回覆,的確,先見之明難,後見之明容易,所以您的意思是,這兩種方式都是可行的囉?再請教一下,假如您現在有1000萬的資金想購入台灣50,您可能會採取怎樣的投資方式呢?謝謝

匿名 提到...

綠角您好

首先很感謝您在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這本書中寫序,因為這樣我才知道有您這個人,找到您的部落格,部落格中的文章,以及您推薦的書目,便迫不及待的買了其中部分的書,在看您寫的書當中,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解理財知識的喜悅,因為您書中的理財知識,不再是冰冷生硬的k線圖波圖周線日線圖成交量圖,也不用再小心翼翼睜大眼睛尋找線圖上看起來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價量背離反轉訊號,謝謝您讓我第一次享受到了解理財知識的樂趣,但在閱讀過程中我也對書中內容有些疑惑,還煩請您解惑,您提到生存者誤差,我的解讀是就算投資人想要效法的對象是巴菲特,也算是落入生存者誤差之中囉?或是說,若讓巴菲特返老還童成還不懂得投資的狀態下,教育他所有巴菲特一切的投資知識,他也不可能成為巴菲特第二囉?我的理解正確嗎?感謝您解答

綠角 提到...

匿名先生
謝謝你的支持

成名人物多少都有機運的成份在內
譬如曹操生在當代
還會有他揮灑的空間嗎?

同樣的
和巴菲特有一樣特質的人
假如不是生在那時候的美國
時間和地點有一個錯了
他就不會有那麼漂亮的成績了
或是他生命中的機運
有什麼地方走上其它道路
沒走上投資之路
就不會有這號人物了

我一直覺得很有趣的是
為什麼大家都只看到巴菲特投資致富
卻沒看到大多數與他同列富豪榜上的人
大多不是投資致富
是靠本業與工作致富
我唯一能想到的理由
就是不想工作
想靠投資賺錢

匿名 提到...

綠角您好


您的書中提到,投資人必須面對長期下來股市可能是負報酬或零報酬這個真正的風險,也就是說就算我們使用的是最低成本最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到頭來還是有可能白忙一場甚至虧損囉?這樣的結果真的讓人很沮喪,我想這應該是大家都不想得到的結果,假如果真會如此,假如我們接下來將要面的長期股市報酬率真的會是零的話,請問您有沒有什麼應對的方法可以教導我們?另外,我有一個想法不知道觀念對不對?我的想法是,如果長期股市報酬率是零,在這期間中報酬率一定不可能是一條完全水平的水平線,它一定會上上下下的起伏,那麼如果我再進行降低投資風險的動作,會不會就有機會掙脫這令人沮喪的結果呢?或仍只是困獸之鬥?我的做法是,我絕不會去預測股市趨勢或走向,因為您告訴過我們預測是徒勞無功的,接著我想在指數圖上畫下我自己設定的投資起跑線,假設台灣50指數5200點是我自己設定的投資起跑線,往下每200點再畫一條線,也就是往下每200點各自行成一個區間,每個區間再利用金字塔型分配原則賦予投資的百分比,越下方的區間投資百分比越重,用這樣的方式購買台灣50ETF就有機會避掉長期投資報酬率是零或是負的結局嗎?那如果您問我,萬一這段期間內,台灣50指數都沒低於5200點呢?那我會把每個月預定要用來投資的錢存著,一直等待,等待台灣50指數低於5200點的日子到來,這段等待的時間,我只面對通膨的風險,而避開面對市場的風險,我的想法對嗎?還望您指導,感恩感恩

VIC 提到...

vic:
其實大家都搞錯了 巴菲特不是一個轉門玩股票的 也不是基金經理人 他是一個CEO 他知人任用 對於做錯的投資他一律在給股東的信道歉並承認他的錯誤 而且 她不單單是買股票 他是投資那家公司取得那間公司的控股權 在投資之前他必定再三了結這家公司在幹嗎 了解經營團隊 然後"持有"該公司大部分的股權甚至是可以影響經營階級的股權 所以巴菲特絕對不是躺在家裡看看報表就打打電話下單 我推薦你可以去看雪球 這樣你會更了解他的一生 

綠角 提到...

把Risk當成Certainty處理
不是很明智的作法

避開單一國家股市負報酬的方法
是分散投資到其它國家的股市

綠角 提到...

謝謝VIC的分享
的確如此
William Bernstein的書中也有提到這點

匿名 提到...

綠角您好:


再一次感謝您的答覆,在您的答覆中提到,如果把"風險"當作"必然",這樣的做法並不是件明智的事,意思是說其實一般的投資大眾大可不必理會風險,不必理會投資的時間點,只需要手中握有類似VT再加上BWX這樣的投資工具進行投資,自然而然就可以幫助投資人分散風險,以及達成報酬最大化的目標囉?我的理解正確嗎?還望您解惑,感恩感恩

匿名 提到...

綠角您好

不好意思可以麻煩您幫我解惑嗎?在您的答覆中提到,如果把"風險"當作"必然",這樣的做法並不是件明智的事,您意思是說其實一般的投資大眾大可不必理會風險,不必理會投資的時間點,只需要手中握有類似VT再加上BWX這樣的投資工具進行投資,自然而然就可以幫助投資人分散風險,以及達成報酬最大化的目標囉?我的理解正確嗎?還望您解惑,感恩感恩

匿名 提到...

綠大問一下投資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他沒配股配息,投資20年後哪來的復利,請指教一下我一直搞不懂

綠角 提到...

我的建議是
在還沒弄清楚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最好把"複利"兩個字當做Dirty words
少說
免得弄髒了自己的嘴
也破壞了自己的形象

必填欄位不能空白 提到...

請您去看看以下這篇文後azy大的回覆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10/11/how-to-find-expense-ratio-of-mutual.html
另外,我查了一下寶來網站,以過去走勢來看,的確沒有您說的效果

kteng 提到...

您好, 我是您大马的读者,刚邮购您的书,让我获益不浅,

綠角 提到...

感謝來自大馬的支持與鼓勵~

匿名 提到...

上次看到Kantie的留言,
一下子找不到是在哪一篇,
提到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50年的績效vs指數
基智網查不到這麼久的資料
查最久1999/1/4~2012/5/21(約13年)
真的讓我嚇一跳,
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84.11%
MSCI世界指數(美元):3.61%
主動型基金這麼大幅地超越指數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

AMD_Hammer

綠角 提到...

這個網站的資料
請先確認資料的可信度與使用的指數資料
可見下方連結
http://quote.morningstar.com/fund/f.aspx?Country=USA&Symbol=TEPLX
http://performance.morningstar.com/fund/performance-return.action?t=TEPLX&region=USA&culture=en-US
看不到勝過同類基金或是指數的跡象

再者
事後要找到勝過指數的基金
總是非常容易的(可以說難聽一點 事後還找不到 那不就太笨了?)
問題換成
未來十年那支基金會有勝過指數的成績
難度就來了
國內居然有些"財經專家"
一而再 再而三的宣稱
用些簡單方法 就可以挑出未來成績會勝過指數的基金
完全違背國外成篇累牘的研究成果
看來真是應該可以拿到基金諾貝爾獎

這種人
要不是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不然就是自信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