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ss Test讀後感1---當2008已成遙遠的回憶
Stress Test的作者Timothy Geithner是2008金融海嘯時,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行長與2009歐巴馬政府首任財政部長。
也就是說,Timothy與當時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就是美國金融海嘯應變的兩大主導官員。
這本書內容相當豐富。許多細節,包括作者與各大銀行總裁、其它美國金融主管官員、歐洲當地央行行長與總統開會的談話,都有完整陳述。(以這種細緻度,作者很可能有寫日記的習慣)。
這是到目前為止我看過的2008金融海嘯相關書目中,假如想要重溫2008危機場景,寫得最好,最詳細的一本書。
書的一開始,作者回想2009一月底他剛上任財政部長,第一次跟總統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討論金融危機的情形。
當時狀況相當黑暗。經濟以大蕭條等級的速度緊縮,百萬人民面對失去工作,甚至失去自己房子的風險。美國每月減少75萬個工作。市場上借不到錢,一般人借不到錢買車買房,企業借不到錢來周轉與營運。
作者提到,當時他們面對五大金融炸彈。意謂只要其中一顆炸開,就會造成牽涉廣大的影響與信心喪失。
頭兩個Fannie Mae與Freddie Mac,兩家超大型房貸業者,需要最大量的援助。已經快速燒光2000億美金的政府金援,很可能需要再投入2000億美金救助。只要這兩家房貸業者被認為風險提高,房貸利率就會爬升,壓低房價,加重經濟緊縮。
AIG,美國保險集團,是最接近爆炸的炸彈。背後不僅有上千萬保戶,還有上萬張衍生金融合約。倒閉的話,後果嚴重。
Citi和Bank of America則是最大的兩顆炸彈。
當時不僅有這五家出大問題的大型金融業者,橫跨保險、銀行與房貸業者。作者還面對一個資金嚴重不足的金融體系。原用詞叫Undercapitalized。
金融體系資本不足以彌補可能存在的損失,更不要說要資助經濟回溫。補到足夠的資金,又超過作者計算出來可以動用的政府資源。
這是美國75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當時美國政府從三方面下手。第一個是總統推出的財政刺激(Fiscal stimulus),價值8000億美金的政府支出擴大與減稅方案。用來彌補損失的工作與財富。
第二個是聯準會的貨幣政策(Monetary stimulus),用QE這類非典型方法,持續為經濟體灌輸貨幣。
最後是作者剛提到的,金融救助(Financial rescue)。確保那幾家大炸彈不會炸開。另外也有像General Motors和Chrysler這些大型汽車業者需要救助。
整個政府相關單位,就是頭抱著燒。誰也沒遇過,誰也不知道這樣做能不能挽回局勢。
作者說,他自己實在沒有信心這些措施是否有用,但是開記者會時,身為財政部長,他一定要給大家帶給一點安全感與信心。
金融體系就是建立在信心上。金融危機,就是信心喪失的時刻。
當民眾對銀行喪失信心,就會發生擠兌。大批民眾會去排隊,去銀行領錢。假如不扼止這個狀況,銀行會真的變沒錢,也真的會有人領不到錢。
金融危機就是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擠兌。投資人,借款者,全都開始懷疑自己資金的安全性,開始大量贖回,離開市場。這會造成仍在金融體系中的資金更少,更不安全。原本還有一點信心,留在裡面的人,也會開始動搖。
2008金融海嘯已經是距今11年前的事。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經過,愈來愈多市場上的投資人,是沒經歷過這件事的。
現在2019,金融海嘯已是超過十年以上的往事。在多年的連續市場上漲後,有些說法與投資做法就會開始浮現。
譬如借錢投資。說法:”這沒什麼啊。股市預期報酬,高過房貸利率。這樣做是一定賺。”
譬如資產配置。說法:”投資組合100%投資股市就可以,何必持有公債這種安全資產?遇到股市下跌,還不簡單,撐過去就好。”
譬如下跌時加碼買進。說法:”這很簡單啊,錢拿出來就可以低點加碼。”
會把這些事情想得很簡單的投資朋友,恐怕都沒有經歷過2008。
金融危機的時候,當金融體系快要垮的時候,你想的不會是留在裡面,而是不計任何代價,盡快把錢全部拿出來。
當時流行的口號是:
現金為王。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你旁邊的鄰居、你的爸媽、朋友,你知道的每一個人,都去你們有開戶的銀行排隊,要把錢領出來了。因為這家銀行面臨倒閉風險。
這時,你會想說,我要放更多錢進去、我要跟其它機構借錢來贊助這家銀行,我要”低點加碼”。
你會這麼想嗎?
還是你會想,”我是否也該把錢拿出來?”
金融危機,就是大量的投資人與債權人,都想著要把錢拿出來的時刻。你會真的想要持續留在場內,甚至加碼,還是借錢投入?
很多投資做法,在多頭年代講起來都很簡單。
遇到市場下跌,或甚至下次金融危機,很多人就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自以為穿著絢麗防寒衣在金融市場游泳的人,這時候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在裸泳。
這些投資人的”赤裸”與”沒有防備”,就在於他們天真的心態。以為”下跌沒什麼”。
不要在市場上漲多年後,以為股市下跌很容易處理,金融危機很容易面對。
Stress Test這本書寫實的描述,正是它最大的優點。可以讓沒有經歷過2008恐慌氣氛的投資人,確實看一下,恐慌時,狀況會到多惡劣的程度。當時離1929形態的大蕭條有多靠近。
市場不會永遠一帆風順。
沒實際經歷過金融危機,也至少要知道歷史。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Stress Test讀後感2---危機歷練
Stress Test讀後感3---金融危機的兩個要素
Stress Test讀後感4---危機前的太平盛世
Stress Test讀後感5---危機的起點
Stress Test讀後感6---限時拆解金融炸彈
Stress Test讀後感7---面對風險的兩種態度
Stress Test讀後感8---無法挽救的雷曼與幾乎倒閉的AIG
Stress Test讀後感9---資本與保證(Capital and Guarantee)
Stress Test讀後感10---沒消息不是好消息
Stress Test讀後感11---金融海嘯時的股市表現
Stress Test讀後感12---金融海嘯的救援成果
柏南克”行動的勇氣”(The Courage to Act)讀後感1—擠兌影子銀行
50 Years in the Making讀後感1---2008金融海嘯的長遠成因
面對風險的過與不及(Risk-On and Risk-Off)
Money of the Mind讀後感1---蕭條時的英雄,繁榮時的狗熊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