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基金過高的股票交易費用(Soft-Dollar Arrangement in Mutual Fund Business in Taiwan)

最近投信基金退佣3億?投資人分不到這則新聞,證實了在台股基金界 Soft Dollar Arrangements這個陋習的存在。(想要瞭解什麼是Soft Dollar的朋友,可以點選連結看一下我寫的說明文章。)

簡單的說,Soft dollar arrangement就是基金付給券商的交易手續費高於合理的水準,券商再以提供額外服務或直接退佣的方式,來”回饋”基金公司。

譬如說,台股的交易手續費是0.1425%。我們一般散戶,都可以很容易就找到打五折的券商了,所以費用可以壓到萬分之七。基金是法人大戶,理當可以談到更低的價格。但基金有時候就付出0.14%或是0.1%的證券交易手續費給券商。這是很高的費用,但日後券商就以退佣或提供其它服務的方式,”回饋”基金公司。

我們再看一下。

付給券商的費用是誰出的?是基金出的,也就是基金投資人出的。

券商回饋給基金公司的好處是誰拿走了?是基金公司拿走。

所以,這種安排,等於是變相將手伸進基金投資人的口袋中撈錢。由投資人出錢,買好處給基金公司。

你覺得這樣合理嗎?

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如何查詢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證券交易手續費的方法。非常簡單,大家馬上可以在螢幕上查到。

首先連到投信投顧公會網站

點選左欄”產業現況分析”中的”境內基金”的”明細資料”。

再選”基金資料匯總”中的”與券商交易情形”。

就可以查到投信旗下各基金,在主要往來券商的手續費比重。

我們來看一下報導中被點名的幾家業者,在2011年全年的手續費率。
(圖片皆可點擊放大觀看)

聯邦投信旗下四支基金,費用全都是千分之1.4。幾乎是沒有打折的在買賣股票。假如它們願意用千分之0.7來交易股票,很容易就可以為基金投資人省下幾百萬的資金。省下的錢,就是多出的績效。

華南永昌投信也是,旗下基金多是千分之1.4的費用率。

這只是被列舉出費用較高的業者,但其它投信的股票交易費用,也多落在千分之1.1到1.3之間。這全都是過高的費用。台股基金投資人,在交易手續費方面,普遍被自己託付資金的基金公司當成凱子大爺,在交易手續費方面不打折或只打一點點折扣。


上圖是Google”股票手續費折扣”後找到的一個券商手續費折扣資訊。連我們一般散戶投資人,都可以拿到兩折、三折的費用優惠。看來投信的台股基金,明顯認為基金投資人不需要這些費用折扣,很大方的接受券商的高手續費,然後拿取券商的退佣。

這種行為,是以投資人的利益為先,還是以基金公司自身的利益為先?

俗話說,瞭解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什麼,要看他做什麼。

你說基金是為了幫投資人賺錢、掌握投資趨勢才創立的?

看看它們做了什麼吧。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團購更貴—台股基金荒謬的股票交易手續費

花大錢做簡單的事1---目標到期債券基金(Defined-Maturity Bond Funds with Exorbitant Management Fees)

台灣投信基金2018全年費用整理1---不要再當基金冤大頭了

盈正案中的投信大小眼(Discriminatory Treatments by Mutual Fund Companies)

以職務之便,謀取私利(Corrupted Mutual Fund Business)

基金公司是否值得您信賴(Trustworthy or not?)

台股基金2011年績效回顧

台股基金績效與費用分析(Higher Cost, Lower Return---Evidence from Taiwan Equity Mutual Funds)

基金公司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1---挑基金是誰的責任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閱讀全文

選擇權基本定義(Basics of Options)續

這裡我們再由選擇權持有者的角度來看。

對於買權來說,當該資產的現貨市價高過選擇權的履約價(Strike price)時,就有執行的價值,這時候這張買權就被稱為處在價內(In-the-money)。現貨價等於履約價時,則是價平(At-the-money)。現貨價低於履約價時,則是為價外(Out-the-money)。

譬如A股票的市價是20塊,每股10塊的A股票買權,這時就是價內。每股20塊的A股票買權就是價平。每股30塊的A股票買權則是價外。

賣權的狀況相反,當該資產的現貨價低於選擇權的履約價(Strike price)時,就有執行的價值,這時候這張賣權就被稱為處在價內(In-the-money)。現貨價等於履約價時,則是價平(At-the-money)。現貨價高於履約價時,則是為價外(Out-the-money)。

譬如A股票的市價是20塊,每股10塊的A股票賣權,這時就是價外。每股20塊的A股買權就是價平。每股30塊的A股賣權則是價內。

對於買權來說,選擇權的內含價值(Intrinsic value)指的是現貨價高過履約價的部分。

譬如A股票的市價是20塊,每股10塊的A股票買權就有10塊的內含價值。

對於賣權來說,選擇權的內含價值(Intrinsic value)指的是履約價高過現貨價的部分。

譬如A股票的市價是20塊,每股30塊的A股票賣權就有10塊的內含價值。

每一紙選擇權合約的價格(Premium),由履約價、現貨價、波動度與時間價值共同決定。兩位財經學家Fischer Black與Myron Scholes發展出選擇權定價模型(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解決這個問題。想要有一點基本瞭解的讀者朋友,可以參考Capital Ideas 一書。

選擇權合約的價格(Premium)等於內含價值加上時間價值。以算式表現如下:

選擇權價格(Premium)= 內含價值(Intrinsic Value)+ 時間價值(Time Value)

選擇權有分美式與歐式兩種。

美式選擇權(American options)從買進到到期日之間,都可以行使買進或賣出的權利。

歐式選擇權(European options)則只能在到期日行使買進或賣出的權利。

目前美式選擇權是市場上的大宗。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選擇權基本定義(Basics of Options)

閱讀全文

選擇權基本定義(Basics of Options)

選擇權是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它給予持有者,買進或賣出另一種資產的權利。這個”另一種資產”,可以是股票、債券、指數、ETF等。由於選擇權與其它衍生金融工具是由這些金額資產衍生出來的,所以英文叫做Derivatives。

選擇權給予該合約的持有者,在某一期限(Expiration date)之前,以某價格(Strike price)買進或賣出某資產的權利。

選擇權持有者也可以不履行該權利,損失就是買進選擇權的權利金。

選擇權有兩種類型,分別是買權(Call)與賣權(Put)。

買權的持有者,具有在到期日之前,以約定價格,買進某資產的權利。

譬如小明持有一個月後到期的A股票買權,約定價格是每股10塊。在這一個月期間,小明就具有以每股10塊買進A股票的權利。

所以當A股票的成交價超過每股10塊,譬如來到每股15塊時,這張買權就有價值。

相對的,當A股票的成交價低於每股10塊,譬如來到每股5塊,那麼小明根本沒有必要行使這張買權的權力。在市場上,以每股5塊的價格就能買到時,他不需要用選擇權約定的每股10塊買進。

從這個簡單的假想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當資產價格上揚時,對於買權持有者有利。

賣權的持有者,則有在到期日前,以約定價格,賣出某資產的權利。

譬如小明持有一個月後到期的B股票賣權,約定價格是每股10塊。所以小明在這一個月期間,就具有以每股10塊的價格賣出B股的權利。

那麼當B股的成交價跌到每股10塊以下,譬如來到每股5塊。那麼可以讓持有者以每股10塊賣出的賣權,就很有價值。

相對的,當B股的成交價上漲超過每股10塊,譬如來到每股20塊,那麼這張每股10塊的賣權便沒有價值。想賣,就去現貨市場上賣就好了,20塊的價格遠比10塊要好。

所以,資產價格下挫時,對於賣權持有者有利。

以上指的是選擇權的買方,也就是買進買權或是買進賣權時的狀況。買進選擇權的人,稱為選擇權的持有者,因為他買進了這個合約。(Buyers are holders)

選擇權也有賣方。

賣出買權的人,等於是讓交易對手在某段期間內,有向自己以特定價格買進某資產的權力。

賣出賣權的人,則是讓交易對手在某段期間內,有向自己以特定價格賣出某資產的權力。

選擇權的買方,可以選擇要不要執行選擇權。譬如持有每股10塊的買權,但目前市場上成交價只有5塊,那當然就沒有執行的價值。或是持有每股10塊的賣權,但目前成交價是15塊,那也沒有執行的價值。選擇權持有者可以不去執行。

但選擇權的賣方就不一樣了。假如買方選擇買進或賣出,那麼賣方就要履行這個義務。

譬如賣出每股5塊買權的人,假如買權持有人決定執行這個每股5塊買進的權利,那麼選擇權賣方就有義務以這個價格賣出。

譬如賣出每股5塊賣權的人,假如賣權持有人決定執行這個每股5塊賣出的權利,那麼選擇權賣方就有義務以這個價格買進。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選擇權基本定義(Basics of Options)續

掩護性買權策略的缺點(Disadvantages of Covered Calls)

Capital Ideas讀後感續1---有趣的理論發展過程

閱讀全文

台股基金2011年績效回顧續

2011年加權股價報酬指數的報酬率是-17.98%。在全部185支台股基金中,有49支勝過指數報酬,也就是有73.5%的基金被指數打敗。但假如只看隸屬於一般股票型的98支台股基金,有29支有勝過指數的表現,70.4%被指數打敗。

2010年排名最後一名的安多利高科技基金,在2011年排名仍是倒數的178名(倒數第8)。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網頁上的資料,這支基金在2011年的內扣總開銷高達8.13%。如下圖:


安多利高科技基金,在2010年的內扣總開銷是14.29%。2011年8.13%的內扣總銷雖然已經是有點進步,但恐怕仍是高到令人難以下嚥。

許多基金績效的統計分析顯示,經理人在維持好績效方面,往往難有持續性。但在維持壞績效方面,卻常有持續性。怎麼辦到的?靠的就是持續的高額內扣費用。

而以整體投資環境來看,當台灣整體基金界的費用維持在高檔,台灣的基金投資人,可以很穩定且持續的,拿到不佳的績效。

接下來我們看台股指數化投資工具的2011年報酬:


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與指數間的差距仍是大於0050與0051這兩支ETF。但加權指數基金,在2011的表現是勝過指數1.07%。

在2011年,中型股指數表現遜於大型股的台灣50指數。

接下來我們將這些指數化投資工具與對應的台股基金類別進行比較:


譬如加權股價指數基金的最右欄,”149支 80.54%”,代表指數基金擊敗台股基金這一類基金,185支中的149支,共擊敗80.54%的基金。

在2011年,加權股價指數型基金與台灣卓越50ETF擊敗主動型基金對手的比例特高,都超過八成。

在2011年,大型股表現勝過中小型類股。電子指數從2010年最後一個營業日的341.23到2011年最後一個營業日的260.73,下跌23.59%,也比大盤下跌得多。這會讓一般台股基金中投資中小型類股與電子股比重比大盤還高的基金,出現表現落後的狀況。

在2010年,台灣中型100擊敗高達90%的中小型基金,在2011年”只”擊敗59%。這又再次驗證了 Dunn’s Law。對一個表現愈好的區塊進行指數化投資,該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表現排名就會愈亮眼。中小型類股2011的表現不如2010年,所以我們也看到中型股ETF的表現排名後退。

總結來說,大多台股基金,仍是被指數化投資工具擊敗。每一支被擊敗的基金,不單只是EXCEL統計格中的一個名字與數字。它都是投信發行,並聘有經理人與分析師支援的專業投資工具。他們整天的工作就是在選股,然後落得被不選股的指數打敗的下場。

許多一般投資人,用閒暇的時間研究股市,看一些財報或是線圖,讀一些理財書籍,然後認為自己就可以挑出好股票,創造出好成績。

我不相信。

你也不應該相信。

並不是說,個別投資人都不會有人創造出勝過大盤的成績。有,會有非常少數的一些人,可能可以長期達到這個目標。但鼓吹”大多”、”每一個”投資人,藉由自身的努力,都可以在市場中拿到好績效。那是言過其實,趨近於童話的天真想法。

經理人不是笨蛋。散戶沒有天生比較聰明。全力投入的經理人大多都輸給指數了,半力投入的一般投資人,表現沒有理由比經理人好。

你說許多財經雜誌上都是超凡入聖的散戶投資人的報導?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大樂透得主大多匿名,訪問不到,所以他們改找另一個機運市場中的”成功者”。他們的目的在於寫出吸引人的報導,不在於教導正確的投資概念。

股市中的失敗者到那裡去了呢?假如情節嚴重,則交由社會版處理。

185支台股基金,前1/2的平均績效是-17.38%,後1/2平均是-27.32%。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則有-17.98%的報酬,又是前1/2基金的平均贏過指數一些,後1/2基金的平均則輸給指數很多的狀況。我將這個狀況稱做贏小輸大。買到前二分之一的基金,只有勝過指數0.6%,買到後二分之一,會輸指數9.34%。

假如有個丟銅板遊戲,數字面,你贏6塊錢,人頭面,你輸93塊。你要玩嗎?

在基金的世界,很多人在玩這種遊戲。

不要玩了。指數型基金與ETF,是你逃離這個財富死亡遊戲的救生筏。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台股基金2011年績效回顧

台股基金2010年績效回顧續

台股基金2009年績效回顧續

股票與果樹

閱讀全文

台股基金2011年績效回顧

文章一開始,我們先瞭解一下2011年台股相關指數的表現:


與2010年的正報酬相比,2011是虧損的年度。

但與2010年不同的是,在2011,台灣50指數的表現優於加權股價指數。這代表在2009、2010連續兩年中小型類股表現勝過大型股後,2011年狀況反轉,這一年是大型股的表現勝過中小型類股。

我們來看2011年排名前十的台股基金(不論類別)。

這前十名名單中,只有匯豐成功也是2010的前十名基金。這些表現較好的基金,會是當今笑得出來的”新人”,但我們也來回顧一下2010的前十名基金,這些”舊人”在2011的排名。如下表:

2010年前十名基金,只有一支繼續留在前十名。

寶來台灣高股息的表現也還不錯,2010第七名,2011年第12名。連續兩年勝過0050的表現,一定會有人將它視為”台股指數化投資最佳選擇”。但就像大型與小型股表現有輪替的現象,高股息類股也不是必勝的保證。

想想看當別人推薦高股息ETF,或是自己認為高股息ETF是個好選擇時,你是被它的過去績效所說服,還是被它的投資方式所說服。

依過去績效選基金,從來不是一個好主意。

去年的台股基金2010年績效回顧文中,我寫道” 2009年排名前十的台股基金,只有富邦高成長這一支基金,可以在2010年還留在這個表上。”

今年我可以繼續寫” 2010年排名前十的台股基金,只有匯豐成功這一支基金,可以在2011年還留在這個表上。”

所以,去年寫下的”雖然無法預測那支基金未來將名列前茅,我們卻可以預測,現在名列前茅的基金,未來大多無法繼續。”

這句話再次得到驗證。

任何人假如說,”依過去績效,很簡單的就可以選出未來表現好的基金。”他要不就是在愚弄自己,不然就是在愚弄你。

請直接忽略這種簡單的想法。

挑到好基金,不會比選股簡單。同樣也是大多投資人不應去玩的遊戲。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台股基金2011年績效回顧續

台股基金2012年績效回顧(Analysis of Taiwan Equity Funds Performance in 2012)

台股基金2013年績效回顧(Analysis of Taiwan Equity Funds Performance in 2013)

台股基金2010年績效回顧

台股基金2009年績效回顧

台股基金2007年績效評比觀後感

台股基金過高的股票交易費用(Soft-Dollar Arrangement in Mutual Fund Business in Taiwan)

基金排名的變化,以台股基金為例(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

4433選基金有用嗎?以台股基金為例(Fund Selection Criteria)

一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的告解( Confession by An Active Fund Manager)

付出愈少,拿得愈多(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et)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投資分析1---費用(Some Facts about Public Employee Pension Plans in Taiwan)

閱讀全文

ETF全球投資組合的成本與分散性(The Cost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 Global Equity and Bond ETF Portfolio)

此文分析以美國券商所能買到的ETF,建構全球股債分配的投資組合,所需花費的內扣成本與可以達到的分散性。(表格中的計價單位為美金)



股市標的名稱

內扣

成本

前一天

收盤價

持有證券數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anguard全美國股市ETF)

0.07%

70.37

3312

Vanguard MSCI Europe ETF

(Vanguard歐洲股市ETF)

0.14%

45.84

458

Vanguard MSCI Pacific ETF

(Vanguard太平洋股市ETF)

0.14%

52.40

465

Vanguard MSCI Emerging Markets ETF

(Vanguard新興市場股市ETF)

0.22%

44.28

906

(圖表皆可點擊放大觀看)

我們先看到股市的部份。用上表中四個標的,就可以建構一個囊括全球主要股市的投資組合。

這四支ETF的內扣費用,從美國ETF的萬分之七,到新興市場的千分之二點二不等。

假如在股市部位,採用四者均分的配重,那麼股市投資的內扣總開銷是0.1425%(不到國內股票型基金常見1.5%經理費的十分之一。許多基金光經理費就是高昂的1.5%,真不知那麼多投資朋友怎麼有辦法忍受其總開銷)。

價值一百萬的全球股市投資,採用這些ETF做為投資工具,每年內扣費用是1425元。採用1.5%經理費的基金,每年內扣費用至少是15,000元起跳。還在等政府發消費券?不如自己換一下投資標的,你就可以替自己省下數倍於消費券的金額。

這還是一年而已。想想看,假如你的投資年限長達30年或50年,假如你的投資額度是數百萬或上千萬,這會是多少錢的差距。

當透過國內販售的基金,台灣投資人還要付出百分之幾的內扣經理費時,美國已經進步到可以讓投資人只付出千分之幾到萬分幾的內扣總開銷,就可以參與全球市場。這是很嚴重的費用差距。高費用也終將反應在較差的績效上。

而這些ETF的低費用,買到的不是低等的服務,是全球知名的指數化投資業者Vanguard的高水準指數追蹤服務。投入它們的指數型基金與ETF,你可以確定你的資金可以準確達到追蹤指數的目的。

這四支ETF在上一個營業日(2012/2/17)的收盤價如表中所示。也就是說,投資人假如每支ETF都只買到最低額度,也就是一股,那總共投入(70.37+45.84+52.40+44.28)=212.9美金,約等於6280台幣(以一美金兌29.5台幣計算),就可以投入全球共(3312+458+465+906)=5141支證券。

想一下,只要你有六千多塊錢,就可以達成分散全球股市5千多支證券的分散性。

這其實是一項投資界的重大成就。想想看,假如是五十年前,在1960年代,你要有多少資本,花費多少成本,才能在全球幾十個市場,買足五千多支證券。

就算在當代,這種分散性也不是一般小額投資人的精力與資源所能達成。

共同基金與ETF的興起,充份利用小額投資人聚沙成塔的力量,讓一點點資金,也可以達到極大的分散,而且仍將成本控制在很低的範圍內。

但很不幸的,在台灣這些高昂的基金收費方式中,我們投資人大多只看到基金業者將聚沙成塔達成的經濟規模據為己有,而非與投資人共享。

我們看到絕大多數在台灣販售的基金,在資產總額1000萬時,收1.5%的經理費。基金資產總額成長到1億美金時,也一樣收1.5%的經理費。難道原先請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做簽證,請一家律師事務所做法律顧問,資產成長為十倍後,就要請十家會計師與十家律師事務所嗎?

基金很多運作成本是固定的。照這種固定趴數的收費方式,資產增長到後來,每一塊資金的1.5%,對基金公司而言都是純利潤,不用分攤任何成本。

台灣投資朋友繼續買進或是持有這種基金,就是認同它們繼續將你當肥羊。

基金投資人一定要有的體認是,當基金公司賺得多的時候,我們投資人就要賺得少了(或是虧更多了)。

接下來看到債市部份。



債市標的名稱

內扣

成本

前一天

收盤價

持有

證券數

iShares Barclays 3-7 Year Treasury Bond ETF

(iShares3-7年美國公債ETF)

0.15%

121.86

53

iShares Barclays TIPS Bond ETF

(iShares美國抗通膨公債ETF)

0.2%

118.33

33

SPDR Barclays Capital International Treasury ETF

(道富國際公債ETF)

0.5%

59.86

287

SPDR DB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Inflation-Protected Bond ETF

(道富國際抗通膨公債ETF)

0.5%

59.51

62



這四支債券ETF的內扣費用,從美國公債ETF的千分之一點五,到國際公債ETF的千分之五不等。

假如在債市部位,採用四者均分的配重,那麼債市投資的內扣總開銷是0.3375 %。

這樣千分之三的費用,讓投資人可以買到iShares與道富資產管理的指數化投資服務。這兩者是目前美國以資產總值計算,排名第一與第二的ETF發行業者。

這四支ETF在上一個營業日(2012/2/17)的收盤價如表中所示。假如每支ETF都只買到最低額度,也就是一股,那總共投入(121.86+118.33+59.86+59.51)=359.56美金,約等於10607台幣(以一美金兌29.5台幣計算),就可以投入全球共(53+33+287+62)=435支債券。

債市的分散效果不像股市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美國公債市場。持有再多的美國公債,債信風險都源自美國政府。所以美國公債ETF,不需對信用分險進行分散,只需要對到期年限進行分散,所以持有的證券數目較少。

總言之,以目前低費用投資工具的盛行,投資人早已有管道可以低廉的投入全球股債市場。用很低的每年內扣成本,達到分散的高品質投資。

唯一的問題,就是台灣的業者沒有發行,也沒有引進這樣的投資工具。(目前台灣本土市場上一些低費用的好ETF,則是例外)

1970年代,當Vanguard推動免佣基金時,競爭對手Dreyfus基金公司推出”No Load? No Way!”的宣傳海報。(免佣?門都沒有!)。

今天,美國投資人投入免佣基金的額度早已超越有佣基金。

今天,或許台灣的基金業者沒有明說,但他們許多人的心中恐怕都有一張”Low Cost? No Way!”的大張海報。(低費用?門都沒有!)

我們拭目以待,30年後會是怎樣的局面。

(本文提及之投資標的,雖為美國SEC核准於美國市場掛牌交易之合法投資工具,但仍具有投資風險。使用任何ETF均有虧損可能。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經驗與資料整理,不代表任何推薦或引介之意。)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與固定股債比ETF投資組合績效比較(Comparison of Blackrock Global Allocation Fund and an ETF Portfolio)

美國ETF投資成本分析(Costs of ETF Investing)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費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經理費不等於總開銷

我的選擇,我的背叛

低費用的勝利(The Victory of Low Cost)

閱讀全文

2012”善用投資組合 突圍的策略贏家”理財講座消息與財訊綠角別冊發行

在下週四(2/23)晚間,綠角將出席經濟日報舉辦的2012”善用投資組合 突圍的策略贏家”理財講座擔任與談人。講座參與者包括知名經濟學家馬凱先生,元大證券副總林象山先生。並且請到經濟日報總編輯翁得元先生擔任主持人。活動一開始,會先由馬教授發表50分鐘的專題演講,之後再進行座談。

流程如下:
19:30 開場
19:35-20:25 馬凱先生演講
20:25-21:25 理財座談會
21:25-21:30 結語

活動地點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101室。

想要參加活動的朋友,還請點選報名網頁

另外最新一期的財訊雜誌(2/16發行),會附贈一本綠角財經筆記別冊。

這本別冊的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為了這本別冊綠角寫的專文,談一些不變的投資原則。第二部分則由綠角自行選錄了13篇部落格中,覺得對投資朋友有參考性的文章,共一萬五千字左右。第三部分則列出了綠角推薦的十本理財書籍。這本別冊印刷精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參考。

謝謝大家的支持~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閱讀全文

關於點心債的一些想法(What are Dim Sum Bonds?)

點心債的英文是Dim Sum Bonds,指的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發行的人民幣計價債券。點心債通常是在香港,由投資銀行替中國的政府組織或公司所發行的人民幣計價債券。

由於中國施行嚴格的外匯與貨幣管制,一般投資人較無法自由的投入中國資本市場。所以可以讓投資人參與其債券市場的點心債,就成為市場注意的中國投資窗口。

目前點心債整體市值約300億美金。整體新興市場債市的規模則有6兆美金。所以點心債比重不到1%,仍是一個很小的市場。

之前許多投資人買進點心債的重要理由,在於相信人民幣的升值潛力。但目前的市場情緒,已經轉變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

這點已經反應在近期的點心債發行狀況。2011年11月中國寶鋼(Baosteel)集團發行點心債。可發行額度共65億人民幣,但最後只募得36億人民幣。

目前台灣有幾支點心債基金,基金名稱、經理費與保管費如下表

宏利中國點心高收益債基金 1.25% 0.25%
元大中國高收益點心債基金 1.0% 0.25%
匯豐中國點心高收益債基金 1.1% 0.23%

這三支基金的經理費加上保管費,就會需要每年1.33%到1.5%的內扣費用(還未計入會計師簽證費、律師顧問費、證券交易費用等其它費用開銷)。


元大投信在2012 年一月的投資展望中提到(如上圖):
“依據匯豐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資料顯示,投資存續期間約三年左右之點心債券,平均殖利率已達4.34%左右水準”

很抱歉的是,這四點多趴的殖利率,會被點心債基金的費用吃掉30%-35%。投信宣稱點心債與其它亞洲市場債券相比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但在扣除費用後,恐怕是沒有什麼價值。

費用沒什麼?不,費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將一個有投資價值的東西,變成不值得考慮。

點心債基金發行者之一的匯豐中華投信在最近一期的基金月報中提到:

不過從去年寶鋼點心債的不足額發行來看,點心債的市場需求,恐怕離”供不應求”還有點距離。這可能是基金在計畫發行時,所訂下的投資策略。當時可能很熱門,但基金發行後,該資產類別就開始走下坡。這真是個不知道要重覆多少次的故事。

早在2011年十一月,Financial Times就出現” 投資人對點心債興趣降低”的報導。

而且,匯豐銀行(HSBC)就是寶鋼點心債發行的總協調銀行(可見這個報導)。匯豐不可能不知道點心債發行狀況,但卻仍在點心債的基金展望中寫下這種語句。為什麼會這樣?為了什麼呢?這就留給各位投資朋友思考。

這裡還衍申出一個重要的問題。

匯豐是一個大型金融集團。它有銀行業務,譬如匯豐銀行。它也有投資信託業務,譬如匯豐中華投信。

匯豐銀行是數一數二的點心債協助發行銀行。在2011年十月Bank of China才超越匯豐銀行,成為最大的點心債的Underwriter。需要發債的中國企業或政府組織,不是自己向資本市場募資,它必需透過投資銀行發行債券。匯豐銀行就是扮演這樣一個媒介的角色(可見 這個報導)。在這方面,匯豐銀行協助這些中國企業向市場賣出點心債。

而匯豐中華投信募集的點心債基金,則需要買進點心債。

匯豐銀行因為幫中國業主賣出點心債,而收取費用,賺取收入。匯豐的投信部門幫台灣投資人買進點心債,也可以收取費用,賺取收入。單從一方面來看,這是理所當然,也是合理的。

但問題是,匯豐兩個都做。

所以問題來了,匯豐投信在台灣募得的基金資產,會不會用來買進匯豐銀行協助銷售的債券呢?這麼一來,等於是以自家發行的基金協助自家債券的發行。假如他們這麼做的話,恐怕讓人不禁會想其中有無嚴重的利益衝突。

目前匯豐的點心債基金尚未有持股明細。下次持股明細公布後的觀察重點,恐怕就是基金有沒有買進匯豐銀行發行的點心債。

雖然這種投入債券市場中很小區塊的基金,不是一位進行廣泛分散的投資人一般會選用的標的。但以這支基金三十幾億的資產總值來看,這會是許多投資朋友需要留意的問題。

點心,假如漂亮的酥皮下包的是高費用與利益衝突的毒藥,假如你因為看到它美麗的外表,把它用筷子夾起放到口中,當你咬開內餡的時候,恐怕會讓你品嘗到”特別的滋味”。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換基金為自己加薪

誰在幫你賺錢?(Who is making money for you?)

常見的投資謬思---賺小錢才要注重成本(For Every Investor, Cost Matters.)

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閱讀全文

The House That Bogle Built讀後感續1---Vanguard的誕生


當初柏格從普林斯頓畢業後,就因為他以基金為主題的畢業論文,被威靈頓資產管理(Wellington Management Company)的創辦人Walter Morgan延攬進入公司。柏格一路升遷,終於到了態勢很明顯,他會是Morgan先生接班人的地步。

在1960年代後期,柏格為了擴增公司的業務,決定併購一家高成長型的基金管理業者TDP&L。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該基金公司的四位合夥人。合併後柏格將持有威靈頓資產管理28%的股權,而TDP&L的四位合夥人則各持有10%。

書中用”A Marriage Made in Heaven”來描述這兩家公司的合併,但就如所有甜蜜開始的婚姻未必會有圓滿的結局一樣,這件合併案的後續情節充滿了衝突與紛爭。

合併後,爭端日漸浮現,包括用人決策、基金投資理念、基金業務對象等,這兩家公司有許多的不同。衝突最後變成對立與敵意。到了1973年,原先TDP&L的合夥人要求柏格離開。

原本柏格以為,萬一有紛爭的話,他總有機會說服四人其中之一站在自己這邊,那他就可居多數。但他沒想到,日後是這四個人聯合起來反對他。但是,這本來就是一種明顯的可能,但當他對合併有那麼高的期待時,他怎會認真考慮負面後果呢?

很明顯的,柏格也不願意離開他熱愛的基金業。最後,這個爭端由董事會投票決定。

董事會有兩個,一個是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會,一個是基金的董事會。簡單的說,美國的一支開放型基金就是一家公司,這支基金(或說是這家公司)聘請資產管理公司做為投資顧問。(假如想要深入瞭解這點,可參考基金的結構一文)

威靈頓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會以壓倒性多數,決定柏格應該離開(唯一站在柏格這邊的一票,是知名基金經理人John Neff)。

晚些時候舉行的威靈頓基金董事會議,成為柏格最後的希望。柏格最後成功說服基金董事,讓基金獨立出來。自己管理自身的部分運作,這就是共同基金業者共同化的初始。這家由基金自行成立,用來管理自己的公司,就是Vanguard的雛形。

基金運作有三大業務,投資、銷售與行政。威靈頓基金群剛獨立出來時,其實仍與威靈頓資產管理公司有很深的關係,銷售與投資業務都仍交給威靈頓資產管理,自己只有負責行政業務。經過很久的努力並克服一些法律問題後,Vanguard才拿回全部三項業務的主導權。

當初假如柏格順利接下威靈頓資產管理的CEO職務,那麼今天不會有Vanguard。他會有不錯的事業成就,但可能比不上Vanguard的輝煌。當時讓柏格焦頭爛額的併購案,那些與理念不同的基金經營者的痛苦爭戰,卻催生了他事業的下一步,也促成了一家獨一無二的基金公司的誕生。

不論是自己的家庭、健康還是事業,在柏格身上,都可以看到不為逆境所屈,再創新局的勇氣與行動。

假如延用華人的習俗,要說柏格屬什麼生肖的話,那應該是鳳凰。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Vanguard, The Ship, The Company and The Experiment

The House That Bogle Built讀後感---敗部求勝

閱讀全文

如何準備申請ITIN用的護照影本(Certified Passport Photocopy for ITIN Application)

申請美國個別納稅人識別碼時(Individual Taxpa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簡寫為ITIN),除了填寫Form W7之外,還要準備身份證明文件。其中最簡單,只需要一份文件即可的,就是護照。

護照可以使用正本,也可以使用影本。我自己當初申請ITIN時,是使用正本。本文整理一些投資朋友以護照影本申請的經驗。

根據IRS發布的Form W7填寫說明,美國國稅局方面要求的影本是Certified or notarized copies。也就是認證或是公證過的影本。

我國外交部對於護照的認證,剛好也有兩種作業模式。一是”文書驗證”,另一則是”出具證明”。(可參考相關連結外交部說明。)

“文書驗證”是外交部再確認國內公證人之簽章(所以要先跑過公證人的程序,再去外交部),”出具證明”則是單純出具影本與正本相符之證明(只要去外交部就可以辦好)。

依照美國IRS的影本認證標準,很可能不論是”文書驗證”或是”出具證明”過後的護照影本,都可用來申請ITIN。但在綠角部落格中,投資朋友分享的申報過程,幾乎全都是採用”文書驗證”程序,所以以下的影本認證過程,也將以”文書驗證”為主軸。(假如有投資朋友單純以”出具證明”的護照認證方式就得到美國國稅局的認可,還拜託一下,假如可以的話,分享您的寶貴經驗。會有很多人感謝您的。)


上圖取材自外交部網頁,很清楚的說明了”文書驗證”流程。我們是屬於”國內文件擬至外國使用”,所以應進行左半邊的程序。

第一步要先找公證人。公證人有兩種,一是民間公證人,另一是地方法院的公證人。兩者費用都是750。民間公證人可以隨到隨好。法院公證人則需要改天再去取件,但可要求用掛號將公證過的護照影本寄到申請人家中。(感謝Dirtypoint在2009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續—Firstrade的自動退稅的回應中與bruinhilde在2010美國券商退稅申請的回應中分享的寶貴經驗。)

公證過後再到外交部辦理”文書驗證”,費用400,需要兩個工作天。

所以整個”文書驗證”程序的費用是750+400,等於1150。

費用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花時間與金錢認證過後的護照影本寄到美國後,美國國稅局可能不採行。

有許多投資朋友使用完整程序公證過後的護照影本,卻收到美國國稅局通知,身份證明文件不合格。

不過有些版友再向美國國稅局反應後,對方就採行了。假如申請沒過,會收到一封通知信(Notice),上面會有Case reference number,如下圖藍框。日後向IRS反應時,就指明Case reference number,對方就可以知道你的申請狀況。


這封信上也有註明美國國稅局的電話與收件地址:

國際電話是(215) 516 2000。

收件地址是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PO Box 149342
Austin TX 78714-9342


總結來說狀況是這樣的。寄出護照正本,美國國稅局幾乎一定會採行。萬一遺失的話,重辦護照的費用是1600(親至外交部辦理)。但也不一定會遺失,比較大的可能是順利收回護照。寄出護照影本,公證全部費用是1150,但美國方面不一定會認可。

到底要用正本還是影本,就看個人如何評量了。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海外券商投資報稅經驗---ITIN的申請(Applying for ITIN with Form W-7)

閱讀全文

The House That Bogle Built讀後感---敗部求勝


這本書是由新聞工作者Lewis Braham所寫。書名The House That Bogle Built明顯指的是Bogle創立的基金公司Vanguard。關於Bogle還有這家資產管理業者,我很有興趣多瞭解一點,所以從Amazon訂了這本書。

第一章標題是”The Sopwith Camel”。Sopwith Camel是一次大戰時,英國空軍的戰機。柏格的辦公室內,就有一架這台戰機的模型。

柏格的父母皆出身於富裕的蘇格蘭移民家庭。柏格出生於1929年五月八日,有個雙胞胎弟弟,還有個大他兩歲的哥哥。

1929年的大蕭條重創柏格家的財務狀況。三兄弟從很小,就必需出外打工。柏格做過送報生、餐館服務生、顧過冰淇淋攤,也曾在保齡球館打工。更糟的是,柏格的父親染上酗酒的惡習。最後不僅讓他丟了工作,也讓他失去了家庭。柏格的哥哥在退伍後,發現自己與母親再也無法忍受,所以”請”他離開。

閱讀全文

美國券商投資的匯率風險(Currency Risk When Investing with US Brokerage Account)

由於透過美國券商所投資的基金與ETF幾乎都是美元計價投資工具,有的投資朋友不禁會想說,假如透過美國券商進行長期投資,而在長遠的時間之後,美金對台幣大幅貶值,那光因為匯率變化,不就損失慘重了嗎?

只要瞭解美元計價不一定等於美元資產這個重要概念,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我們來看個假想例子。

譬如在某天,David透過美國券商投資15,000美金進入某支ETF。該ETF是美金計價,投資以歐元計價的某歐洲國家股市。

假設在David開始投資這天,台幣、美金與歐元的匯率如下:

1美金=30塊台幣
1歐元=45塊台幣

閱讀全文

主動型ETF,ETF的下一步?(Active ETFs, the Next Step of ETF Industry?)

最近美國ETF業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由債券天王Bill Gross掌舵的PIMCO Total Return(PIMCO總回報債券基金)這支著名債券基金即將於2012年三月一日發行ETF版本,名稱為PIMCO Total Return Exchange-Traded Fund (PIMCO總回報債券ETF,美股代號:BOND)。

這支ETF預計收取的內扣費用是0.55%。

這支ETF的發行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它是一支主動型ETF。

ETF不全都是被動投資工具。美國早已有主動型ETF的存在。但在總值略超過一兆美金的ETF總資產中,只有50億是投入主動型ETF,這是0.5%的比重。也就是99.5%的ETF資產,是投入追隨某些指數的ETF。(但追蹤指數,也不全然是被動投資。有的指數編制標準就是一套選股策略。)

閱讀全文

2011年各資產類別表現回顧---總結

看過2011年各資產類別的表現,我們知道2011全球股市中,美國股市表現相對較佳。而債券表現普遍比股市好。美國公債與抗通膨公債,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但這是否代表,在未來一年,股市投資方面,我們要加重美股。股債配置方面,要偏重美國公債呢?

不。這不是資產配置的投資人應該做的事。這是追逐熱門、喜歡”汰弱留強”的投資人才會做的事。

執行資產配置的投資人,應繼續原先的計畫。

假如原先各地區股市的配重是均分。美國表現突出,歐洲與新興市場表現落後。那麼在年度再平衡時,你應該會賣出一些美國股市部位,增添投入歐洲與新興市場股市。

假如原先資產配置的股債比是80:20。在經過一年的股市表現疲弱,債市表現良好後。資產配置投資人應會賣出一些債市部位,轉進股市。

這些動作,不是因為預期未來歐洲與新興市場股市表現會勝過美股。或是預期日後股市表現會勝過債券,所以才這麼做。

這樣做的理由在於,這樣的股債與地區配置,是自己當初開始投資時,就已經想好理由,最符合自身需求與風險忍受度的設計。

當市場波動讓這些狀況偏離我們的設計時,我們就用再平衡讓它回復原狀。

而不是試圖去對未來市場表現做出預測,然後靠這些不一定會對的預測來進行投資。

當然有可能未來美國仍繼續打敗其它地區的股市,或是債券仍是勝過股票。但預期這些場景不是資產配置投資人的重點。貫徹自己的投資計畫,才是重點。

懂得這些要點,才不會落入追逐熱門的老陷阱。

一般懂得資產配置再平衡原理的人,看到2011年各資產類別表現回顧---股市篇2011年各資產類別表現回顧---債市篇這兩篇文章,大概就會知道這些表現好的地區與資產類別,往往就是要減低持有的部位。

千萬不可看到這兩篇文章中高績效的地區與資產類別,然後以為那就是未來投資的方向。這是與資產配置的做法背道而馳。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1年各資產類別表現回顧---股市篇

2011年各資產類別表現回顧---債市篇

為什麼要再平衡----人類的心理偏差(Expectancy of Investors)

為什麼要再平衡----理論論述Dynamic Strategies for Asset Allocation讀後感

閱讀全文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綠角投資課程全部由綠角全程講解。

綠角是一個在部落格、在書籍中分享自身心得與相關知識的財經作家,不是金融業者。

綠角投資課程是一個投資人為投資人設計的課程,以投資人的觀點出發,解釋對投資人有益有利的觀念與知識。

為了讓讀者朋友可以一目瞭然,知道目前綠角開設那些課程,此文列出所有預計開設的課程、地點、時間與報名狀況。文末列出各課程的核心內容與主題。

以後讀者朋友只要點選部落格導覽Bar中的”綠角課程”,就可以直接連到此篇文章。如下圖所示:


以下為目前計畫開設的課程總表:  
(下方表格最右欄的報名狀況並非即時更新,實際狀況以來信報名後的回覆為準。)
 

台北 退休資產管理

2025/2/15() 上、下午

最後3名額

高雄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5/2/22()上、下午2025/2/23()上午

即將額滿

高雄 ETF關鍵報告

2025/2/23() 下午

剩一半名額

台中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5/3/15()上、下午2025/3/16()上午

1/3名額

台中 ETF關鍵報告

2025/3/16() 下午

開放報名

台北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5/3/22()上、下午2025/3/23()上午

已額滿

台北 ETF關鍵報告

2025/3/23() 下午

剩一半名額

高雄 退休資產管理

2025/4/12() 上、下午

開放報名

高雄 全新債券啟示錄

2025/4/13() 上、下午

開放報名

台北 全新債券啟示錄

2025/4/26() 上、下午

開放報名

台北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5/5/17()上、下午2025/5/18()上午

開放報名


綠角投資課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對於想採用ETF做為主力投資工具的朋友提供完整的背景知道與實際做法。

第一個,最重要,講解整體投資策略與思維的,當屬”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這個課程不講什麼”致富”、”財富自由”的口號,我們就講一個主題,如何藉由自己工作累積的資產,如何再加上金融資產的輔助,達成自己的投資目標。這種務實的目標,才真叫做理財。

課程中我也會用很低、很實際的報酬率進行資產累積估算。讓參加者看到,我們不需要巴菲特等級的夢幻績效,就可以達成目標。

資產配置的做法,會讓人完全跳脫擇股、擇時的忙亂與紛擾,走上心平氣和的投資之路。用很少的時間,很經濟的方法,處理好投資問題。

(詳細課程內容,請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討論的是資產累積期的投資策略。退休之後,要如何以總報酬投資法,搭配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策略,為自己帶來穩健的退休所需的現金流,是”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主題。

課程中介紹的方法不僅希望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有跟上通膨)。而且也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課程中也會展現這個投資方法的長期歷史經驗,用實際ETF投資組合,從2008開始退休提領的成果,實務上的執行方法以及討論退休時需要的保險。

(詳細課程內容,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而由於目前提供最完整ETF投資選項的市場,當屬美國。所以投資朋友假如想要深入瞭解美國的ETF,可以參加”ETF關鍵報告”課程。

這個課程會解剖這個投資工具,並從多方面解析買賣時應留意事項。對於ETF的重要資訊的查詢方法與ETF挑選邏輯也有詳盡解說。

常見的投資討論大多是關於股票的討論。其實全球金融市場中,債券的總市值還高過股票。但對於債券這個重要資產類別,許多朋友反而欠缺相關且有系統的知識。

”債券啟示錄”課程將可以補足這個區塊。六小時的課程,將讓參加者不僅瞭解債券基本原理,也瞭解政府債、公司債、新興市場債、高收債等市場區塊的特性。

這些課程中,目前常態開立的是”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與”ETF關鍵報告”。歡迎讀者朋友報名參加。

(第一個回應,2012年二月由YuFeng留下的”是否有關於資產配置”的開課計畫。這個問題,我在2013十一月終於可以肯定的說,Yes。歡迎前來參加~感謝各位朋友的”鞭策”~~)

想報名或詢問課程相關事宜,請來信service.greenhorn@gmail.com。謝謝~



相關文章:
綠角課程建議參加順序---最新版

你該選擇”退休資產管理”還是”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全新》債券啟示錄”内容介紹: 一生受用的債券投資必備知識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16十二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與開課六年感想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與”ETF關鍵報告”講授感想

“ETF關鍵報告”課後學員回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