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3四月台中班、五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3四月與五月,在台中與高雄分別舉辦的“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3十月21、22日台中班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3十一月18、19日台北班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很棒的課程,能對資產配置有一個全盤的了解。” 周先生

對做資產配置的理由到實務操作的講解、試算表與Q&A的清晰回覆。非常感謝綠角與工作人員,收穫良多,慶幸有來報名課程,這些內容真應該納入學校教育~” 潘先生

“第一次報名理財課程,對於課程中所講解有關資產配置各方面的內容都很受用。” 吳小姐

“內容深入淺出,新手到老手都有照顧到。” 王先生

“內容準備充實,時間掌握恰當。老師的口條與論述都非常精彩,即使我在6年前就開始指數化基金ETF的投資,依然收穫良多。” 匿名朋友

“整體來說含金量滿滿。不僅概念講解的十分清楚,佐以實際案例或數據更方便理解,比我自己看書更有收穫。”辜小姐

“淬鍊!感謝講師從那麼多書籍、知識、資訊、實戰,體會中淬鍊出如此精髓的內容!”楊小姐

“課程每個章節都算收穫良多,迫不及待想進入市場實作。” 匿名朋友

“謝謝您,受益良多,讓我在28歲就可以更瞭解指數化投資。” 吳先生

“課程中的教材很豐富。” 陳小姐

“分散風險是投資主軸,如何分散風險也表達的很清楚,決定改變單點投資的方向,增加承受市場波動過大的能力。” 匿名朋友

“非常感謝綠角分享非常實用和有效的資產配置方法,深入了解資產配置的概念和工具選擇。” 蔡先生

“各項投資工具解說清楚,對於投資策略都有數據佐證。” 匿名朋友

“謝謝綠角大這兩天精采的課程,辛苦了。從"股海勝經"這本書開始就閱讀綠角的文章至今,直到這幾年疫情後的股市變化,才真正一直把資產留在市場。雖然現在還是有點負報酬,不過我相信綠角說的,要持續的參與市場。我想指數型投資真的可以幫到很多人,您的文章也是我們在操作上的參考書,謝謝您的努力讓我們有低成本的投資工具,也希望您能持續推廣和舉辦課程。” 張先生

“感謝分享資產配置經驗,使我終於想開美券商買ETF。” 方先生

不論是哪一種戰略目標,都有資料做成圖表去佐證,也證明股市的漲幅真的無法準確去預測。盡早投入市場,並且持之以恆的執行,才能有相對的報酬及獲利。感謝綠角的用心準備。” 邱先生

“不需要過於執著標的之間的細微差異,重要的是不同風險中的資產分配比重,還有標的的分散程度更為重要。非常感謝綠角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解決我們心中一些疑惑。” 匿名朋友

綠角:
感謝每一位參加課程與留下回饋的朋友。

從各位朋友的回饋中來看,參加的朋友有抓到我在課程中想要表達的重點。譬如一個有學理與實務支持的投資方法,持續參與市場比抓時間點重要等。

資產配置是一個看似保守的投資方法,但其實是一個同時兼顧成長性與實際執行時,在股市大跌時讓投資人免於恐慌的投資方法。

實務可行,才能取得實際成果。而不是一個存在想像中,卻無法取得的高報酬。

很高興可以藉由這個課程,持續跟投資朋友分享重要的投資觀念與自己多年執行的心得。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3五月台中班、六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3四月台中班、五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3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閱讀全文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4—實行指引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不是只靠配息,而是利用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可跟上通膨,維持購買力。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瞭解如何應用資產配置原則,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除了闡述為何人生不應把全部時間用於賺錢,該充份累積人生經驗之外,作者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書中也列出了實際執行方針。

有幾個可以用來敦促自己的方法。

第一個是壽限鬧鐘。

就用一個比較長比較樂觀的壽命預期好了,譬如預計自己可以活到九十歲。你可以算出來,距離現在還有幾年,幾天。

譬如50年,一萬八千天。你就會馬上體會到,原來在這世上的日子只有一萬多天了。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也還沒有考慮人生最後幾年,行動力很差,身體狀況不好的日子。

假如你喜歡出國旅行,你還能去幾次?你跟家人同聚的中秋節與年夜飯還有幾次?考慮到這些家人有些是比你還年長二、三十歲的父母,那時間就更短了。

沒有期限,往往會讓我們太過自在的過日子。其中一個”自在”就是以為自己有無盡的時間可以拿來賺錢。一旦有個鬧鐘,有個時限存在,我們就會開始把握時間,開始拿時間去做真正想做卻一直拖延的事。

人生不是無盡的旅途。時不時的提醒一下自己剩下的時間,雖然不是個令人愉快的練習,但可以讓我們更珍惜人生。

第二的就是要體會到,有些事情只有特定年紀才能充分享受。

譬如看書看電影,這些靜態活動,就算到八、九十歲,只要意識清楚,都是可以進行的。

但到陌生的國度,一天走兩萬步,爬山健行,過著不知道下一個城市要住那的刺激旅途。這恐怕只有在相對年輕時,才能這樣玩。

就像每個季節有它專屬的水果,人生的四季也有其專屬的樂趣。你走過那段時間,不去享用,機會就永遠消失了。

實際執行方面,作者建議要”刻意”。

你不能再讓自己的人生繼續停留在自動導航模式。而那顆按鈕上的字是”賺錢”。你要刻意想一下,在什麼年紀,你希望自己有什麼人生體驗。

要很明確。譬如在40-45歲之間,每年出國一次,每年爬幾座山,學什麼新的技能等,這些你想做,卻一直還在延遲的事。把它們全部放進一個明確的時間表裡。

執行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要設定人生的資產頂峰(Peak)。

而且,這個頂峰是一個年紀,不是一個金額。

譬如設定,”我就工作賺錢到50歲就停”。50歲就是你的頂峰。而不是”我要累積到三千萬資產”。

用數字會有幾個問題。

閱讀全文

美國晨星2022基金費用研究讀後感(What I Learned from Morningstar 2022 US Fund Fee Study)---投資人的選擇如何改變了業者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美國晨星在2023八月發表了"2022 US Fund Fee Study",統整了許多美國資產管理業界的重要費用數字。

2022年美國整體基金與ETF投資人付出的平均內扣費用是0.37%。比起2021的0.40%,下降了0.03%。投資人因此省下了98億美金的費用。

會省下那麼多錢,因為內扣費用是針對全部投入資金所收取的費用。譬如某基金收取一年2%的內扣總開銷,就是會針對你投入該基金的資金,每年收取2%的費用。這是很可怕的收費。

0.03%這麼小的變化,乘以上兆美金的資產規模,產生的就是幾十億美金的費用節約。可以換句話說,因為省下這些費用,投資人為自己多賺了98億美金。

這裡指的平均內扣費用,是資產加權平均(Asset-weighted average)。

假如美國只有兩支基金,一支內扣總開銷1%,有10塊錢的資產。另一支內扣總開銷是0.1%,有100塊的資產。那麼美國基金業內扣總開銷的資產加權平均會是(1%*10+0.1%*100)/(100+10)=0.18%。

內扣總開銷的簡單算術平均則是(1%+0.1%)/2=0.55%。

這個例子中,資產加權平均遠低於簡單算術平均,因為低費用基金的資產遠高於高費用基金。

而這正是美國當地的狀況。

2022美國當地整體基金與ETF的簡單算術平均內扣總開銷是0.95%。比起本文一開始提到的資產加權平均內扣總開銷0.37%高上許多。因為大多美國投資人已經懂得選擇低費用標的。

在2022,收費最低的20%的基金與ETF,資產流入3940億美金。其它80%收費較高的基金與ETF,資產流出7340億美金。也就是說,高費用基金不僅沒有人買,而且是被大舉賣出。美國投資人全面轉向低收費標的。

不只2022是這樣,過去20年都是這樣。下圖顯示2003到2022,美國收費最低的20%基金與ETF,跟收費較高的80%的基金與ETF,每個單一年度的資產流入或流出。

藍色長條是收費最低的20%基金與ETF資金進出狀況,紅色長條是收費較高的80%的基金與ETF資金進出狀況。正數代表流入,負號代表流出。

對比非常明顯。從2014到2022的每一年,除了2021之外,都是收費較低的基金跟ETF,資產流入。收費較高的基金與ETF,資金流出。

你覺得在台灣銷售的那些經理費1.5%的股票型基金,經理費0.75%的債券型基金,是高收費還是低成本標的?

假如放在美國,會不會有人買?

在台灣,你還看到有人整天在分析這些高成本基金有那些值得投資,跟你講”高收費沒關係”嗎?

落後就已經不好了。落後,還不改進,整天與一些作家跟守舊人士聯合,宣傳高費用基金的好處,讓投資人以為忽略費用也沒關係。這就相當可恥了。

是金融業者該服務投資人,還是投資人該服務金融業者呢?

在美國,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收費明顯低於主動型投資工具。

2022,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資產加權平均內扣總開銷0.12%。主動型投資工具則是0.59%。

台灣當地業者發行的ETF的內扣費用,約略只能跟美國的主動型投資工具比較,比起美國當地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仍是貴上許多。

而且美國投資人對收費是愈來愈敏感。底下這張圖整理了過去20年每一個單一年度,資金進入收費最低的0-5%基金(與ETF),接下來5%-10%基金,與再接下來10-20%基金的狀況。

閱讀全文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3—到底要多少錢才能安心退休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其實我第一次聽到Die With Zero這本書,是在今年七月,一位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朋友的課後回饋。他提到自己看了很多像FIRE,Die With Zero這類書籍,以為可以退休了,還好有來上課。

後來出版社邀約推薦。我把書稿從頭到尾看完進行評估。我發現Die with zero的概念很好,闡述也很詳盡。但退休資產估算與提領,的確是這本書論述較少的地方。

很多人為何要一直工作下去,無法放手離開?

理由常是心中的恐懼,擔心退休之後錢不夠用。怕自己在過世之前,錢就花光了。

處理方法?

很簡單,一直賺。用自己所有可用的時間來賺錢。錢愈多,錢不夠用的風險就愈小。

問題是,你每用一小時賺錢,就是拿自己一小時的時間換錢。你終究會發現,時間可能比錢有高很多的價值。而且假如不是自行主動思考發現這個問題,等現實狀況逼你體認到這點時,往往為時以晚。

不要拿所有可用的時間換取金錢。要適可而止。

如何讓自己知道錢其實夠了呢?

你要估算一下,自己退休到底需要多少錢。

書中提出一個簡單的計算方法。

譬如你預計退休後每年要花100萬,預計存活30年。那你就需要100萬乘以30,也就是3000萬的資產。

但作者指出,其實你不用準備那麼多。因為你的資產在退休期間仍會繼續為你賺錢。譬如你執行一個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扣除通膨後,賺到3%的年化實質報酬。

那麼每一年,雖然你提出生活費。但市場的上漲又會讓你的資產補回。結果是,其實你不需要準備到3000萬那麼多的錢。作者給的估算是,大概七成就夠了,3000萬的七成就是2100萬。

這個計算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假設投資報酬每年相等,都是每年3%的實質報酬。

要取得扣掉通膨之後,3%實質報酬的成果,勢必要進行風險投資。風險投資的意思就是,你有可能在退休期間一年之內看到退休資產價值因為金融市場的下跌明顯下降。

但是金融市場下跌,你還是需要退休生活費啊。結果就是你自己的提領加上市場的下跌,會讓你的退休資產在一年之內產生顯著的減損。

這個狀況假如發生在退休初期,會很明顯的縮減退休資產可以使用的期限。

作者的概念其實是正確的。退休仍要持續投資,而且應該做風險投資,讓自己有機會取得勝過通膨的報酬。

但假設可以每年穩定的取得勝過通膨的報酬,則相當危險。這樣計算恐怕會低估需要準備的退休資產。

按照作者的計算方式,可以算出,每年需要100萬的退休生活費,不同的存活期限,需要準備的資產價值。如下表:

閱讀全文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2—經驗也是種資產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許多人會覺得最後留下大筆資產沒有使用也沒關係啊。反正這筆錢也會傳給自己的子孫,或是投入自己指定的慈善機構,也還是有用啊。

這樣講也沒錯。但問題是,你努力半天最後存下的錢,是大部分自己享用,還是他人享用?

你的人生是為累積資產而存在,還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充足與滿意的經驗而存在?

人生就是這一輩子所有經驗的累積。

要有個充足與滿意的人生,你需要充份累積自己的經驗。人生經驗不能只有”賺錢”。

錢是個工具,賺錢的目的,是要讓你有錢去體驗與從事各種你喜歡的活動。而不是把錢當成目的。

也就是說,作者講的Die with Zero,就是要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盡可能的把金融資產轉換成自己想要的人生經驗。懂的賺,也懂得花,要在這兩者之間求取平衡。

經驗比我們想像中有用。譬如你可以想像自己與家人一起去看了場精彩的表演或是一同旅行,回家之後,你們會不只一次的,在餐桌上、在閒聊時,提到旅程中發生的事。就算是當時看起來很負面的狀況,譬如錯過班機,要到警局報案失竊,都會是日後談起來好像很有趣的事情。這些經驗會成為你的資產。

而就像大多金融資產一樣。這些回憶資產,還會持續”配息”。你每一次回想臉上所浮起的笑容,每一次家人談起,大家的熱列討論,就是你不斷取得的”配息”。你不僅賺到一段你喜歡的經驗,你還會持續得到回憶這段經驗的好處。

所以很多人擔心,我假如現在花了一筆錢,去從事某些體驗,那我會錯過這些錢日後的成長與配息。其實,不需要那麼擔心,將金錢投入人生體驗中,你也是投入一項日後會有”增長”與”配息”的資產。

過去常認為,人需要金融資產才能退休。其實,人也需要回憶才能快樂退休。

閱讀全文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3五月台中班、六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3五月與六月,在台中與高雄舉辦的”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2023九月24日台中班

2023十一月25日台北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見:
綠角開課計畫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謝謝老師與團隊,這是第一次上課,課程內容與老師上課的講述真的很棒、很豐富。 ” 莊先生

“ 感謝老師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並以歷史數據分析,對未來退休規劃有更明確的方向。” 匿名朋友

“直接給出實驗數據,讓我清楚知道以後該如何搭配股債比及ETF選擇 ” 黃先生

用最快時間了解退休提領的重點與策略,省下大犯的成本和代價。

感謝綠角一直以來的支持,對我來說心裡支持的力量很大。二年前開始閱讀你部落格上的文章,開啟了我一系列很棒的旅程,你讓我深深感受到投資不僅僅是投資,而是金錢觀、經濟學甚是人生觀,一整個全面的了解和學習。也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上,在很年輕時就可以俯瞰投資大局,避開財務上的重大錯誤。” 高先生

準備退休的課程,尤其高強度的測試,讓自己對未來該怎麼走更加有信心,也學到之後提領時要注意的事項及股債分配的比例該如何,很值得的一堂課。” 匿名朋友

“點出高配息資產的問題、合宜的提領率與股債比。” 顏小姐

分析現金、勞保勞退、保險、股債搭配之間的優劣,還有最重要的,心態

很謝謝現場工作人員跟綠角課前課後的準備!很幸運上週有先上資產配置戰略,再來上周日的退休資產管理,讓我更加了解這些操作背後的用意,盡可能的花費低成本來平衡風險。很有參考價值,謝謝綠角老師! ” 王先生

“破除通膨迷思,將通膨納入計算,推導驗證成功率最好的方法。” 曾先生

“釐清了關於退休的一些重要觀念。感謝你們提供這麼棒的課程!謝謝!” 匿名朋友

對於資產投資組合有清楚的認知,謝謝綠角的分享。” 蘇先生

很實用。”陳小姐

“ 1. 初始提領率原來這麼重要,似乎也決定未來資產多寡 2. 打破退休後應該趨於保守投資的觀點 3. 無論退休與否,都應該高標執行資產管理” 匿名朋友

“退休時遇上市場大跌及通膨時的提領調整。” 劉先生

綠角:
關於退休時如何帶來現金流,有許多迷思會導致不是那麼好的成果。退休投資組合的管理重點也跟資產累積階段有很不一樣的地方。退休時遇到負面狀況也要自行知道該做出那些調整。

退休投資主題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討的地方,這也正是這個課程的主題。

很高興課程可以為參加的朋友帶來實際助益。也感謝每一位參加課程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3二月、五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2十、十一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閱讀全文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1--人生該擁有經驗還是金錢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一開始提到螞蟻與蚱蜢的故事。

在夏天,螞蟻辛勤工作,儲存糧食。蚱蜢到處遊玩,還嘲笑螞蟻。結果到了冬天,蚱蜢在寒風中挨餓受凍。最後是螞蟻伸出援手,救了蚱蜢。

故事的用意在於告訴人們,不能只看當下,只顧享樂。我們要為未來做準備。

這是個好故事。但問題在於,太多人太像螞蟻了。我們不斷的累積資產,不斷的追求金錢,不斷的工作,以為累積愈多就是愈好,愈安全。於是,最後我們離開世間時,留下大多自己從來沒有使用的資產。

這樣的人生,是錢為你服務,還是你為錢工作?

延遲享樂是一個重要技能,讓我們可以準時完成重要與必要的工作,讓錢財有投入市場獲利的機會。但問題是,一直延遲下去,永無止盡的延遲,那不就是完全沒有享受嗎?

回顧一生,人生就是這幾十年所有生活經驗的累積。你會希望到了年老回顧時,發現自己擁有許多快樂與寶貴的回憶,做了很多想做的事?還是回首一生,終日為錢忙碌犧牲,也的確累積了可觀財富。但身體已如風中殘燭,根本難以享用了呢?

當然這本書不是請讀者一直花錢,把錢花光。對於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開銷的人,當然還是要先賺到足夠的錢。對於過度享樂,對於未來完全沒有任何儲備的人,當然也要知道累積的重要。

而是在當代富裕國家,其實不少人已經賺到遠超過基本生活所需的財富。但他們還是在累積財富的路上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為錢付出時間、健康,與家人相處的機會。

這會有問題,因為他們正在為自己預約一個不快樂的人生。但他們當下不會知道,他們會以為,等到我有某某金額,我有更多錢之後,我就會更快樂。

人生的目的應是盡可能最佳化這幾十年的人生體驗,多一些你覺得有意義、值得的回憶。而不是最大化這幾十年所能賺到的錢。

當你擁有金錢同時也懂得用它,讓自己過的更快樂,更有意義,你將體會到財富的美好。

當你擁有金錢,但你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再允許你去從事以前喜歡的活動,譬如出國旅遊、爬山、滑雪,這些金錢只會是你悲嘆不已的根源。你會後悔為何自己年輕時要一直賺錢,不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第一章開頭提到一位三十幾歲被診斷出癌症的律師的故事。律師的太太與作者認識。這時候,大家的建議很會很一致,”把握最後的時間”。

太太把工作辭了。兩人享受彼此的陪伴,或是在公園散步,在家中一起看劇。這些我們視為平常的事,對他們都是不可再得的幸福時刻。

最後在波士頓的醫學中心採用實驗性療法也無具體成果後,律師想到自己將錯過的人生體驗,錯過幼小孩子日後的成長,他崩潰大哭。

死神沒有任何仁慈的拿走他這些美好經驗的可能。

問題是,只有他面對死神嗎?

每個人終有這麼一天。

為什麼我們常常要看到年輕就過世的人,才能想起生命的寶貴。

不要活著好像自己擁有無限的時間,覺得拿所有時間賺錢都沒有關係。

賺錢需要生命,享受人生也需要生命。拿全部可用時間去換取金錢,你會發現自己將度過一個經驗貧乏的人生。

在金錢與人生經驗中求取平衡,在該使用的時候大方的用金錢換取值得的人生體驗。這才是真正的富足人生之道。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博客來連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2—經驗也是種資產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3—到底要多少錢才能安心退休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4—實行指引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綠角推薦序---利用金錢、享受人生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閱讀全文

TD併入嘉信,最新狀況更新3—轉移完成(Updates on TD Accounts Moving to Charles Schwab)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按照原本嘉信公告的合併時程,要到美國東部時間九月5日早上五點,轉移進嘉信(Charles Schwab)的帳戶可以進行首次登入。

但我在台灣時間九月5日早上八點多(美國東部時間九月4日晚上七點),就收到一封來自嘉信的歡迎Email。這時連到嘉信網站,用先前設定好的帳號與密碼,就可以登入轉移完成的嘉信帳戶了。

一開始要勾選同意”電子服務協議”,再點選右下方的”繼續”,就可以進入帳戶頁面。如下圖:



轉移完成的帳戶頁面如下:



可以按照”如何開始起步”的四個選項,一一檢視新帳戶的狀態。

我認為有四個重點:

第一是現金部位價值,應該跟之前TD的相同(或多一些,因為轉移在月初完成,會有上個月底券商給的一個月現金部位利息)。

第二是持有部位。這時要看單位數。之前TD帳戶有幾個標的,新的嘉信帳戶就要有相同的標的。而且每個標的的單位數都要跟轉移前相同。

第三是未成交訂單,確定有從TD轉移過來。假如在轉移前沒有開放中的未成交訂單,這部分就可忽略。

第四是帳戶持有者的聯絡資料。要確定自己留下的姓名、地址、電話與Email這些資訊都是正確的。

其它則可依個人在意的地方,再查看一下新帳戶的情形。

我自己檢查之後,確定轉移已全部完成。我自己原先在TD持有的所有部位,都已經順利轉入嘉信。

希望各位使用TD的投資朋友也順利完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D帳戶轉入嘉信正式通知(Transfer Notice for TD Ameritrade Accounts)

TD併入嘉信,最新狀況更新1(Updates on TD Accounts Moving to Charles Schwab)

TD併入嘉信,最新狀況更新2—設定嘉信登入資料(Updates on TD Accounts Moving to Charles Schwab)

閱讀全文

Vanguard Real Estate ETF分析介紹(VNQ,2023年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Vanguard美國不動產ETF,英文全名Vanguard Real Estate ETF,美股代號VNQ,成立於2004年九月23日。

VNQ原先追蹤的是MSCI US REIT Index,在2018改追蹤MSCI US Investable Market Real Estate 25/50 Index。這個指數主力由美國REIT組成,另外有少數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公司。

指數持有的REIT類別是Equity REIT,排除Mortgage REIT與Hybrid REIT。

VNQ追蹤指數的方法是複製。根據2023七月底資料,VNQ持有164支證券。

VNQ內扣總開銷0.12%,與2022相同。

根據美國晨星,VNQ資產總值323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450萬股(2023九月資料)。

VNQ投資組合中三大類別是工業REIT(12.7%)、零售REIT(12.6%)、電信塔台RETI(12.1%)。

VNQ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年度

VNQ績效

(A)

對應指數績效

(B)

VNQ與指數差距

(B-A)

2005

12.00%

11.96%

-0.04%

2006

35.20%

35.22%

0.02%

2007

-16.28%

-16.40%

-0.12%

2008

-36.98%

-37.17%

-0.19%

2009

29.74%

29.15%

-0.59%

2010

28.47%

28.48%

0.01%

2011

8.62%

8.69%

0.07%

2012

17.67%

17.77%

0.10%

2013

2.42%

2.47%

0.05%

2014

30.29%

30.38%

0.09%

2015

2.37%

2.52%

0.15%

2016

8.53%

8.60%

0.07%

2017

4.95%

5.07%

0.12%

2018

-5.95%

-5.88%

0.07%

2019

28.91%

29.03%

0.12%

2020

-4.72%

-4.55%

0.17%

2021

40.38%

40.56%

0.18%

2022

-26.20%

-26.12%

0.08%

(ETF績效以淨值計算,是有納入配息的總報酬。資料來源是Vanguard網頁。”VNQ與指數差距”這欄,正數代表ETF落後指數。負數代表ETF領先指數。)

2022,VNQ落後指數0.08%,落後幅度比內扣總開銷0.12%要小,是近四年來最小的追蹤差距。

REIT是一種公開公共的房地產投資方式。在美國整體股市指數之中,已經包括REIT。當投資人認為除了整體股市投資之外必需加強投資房地產,或是將其視為一個資產想要獨立投資的話,就會考慮使用VNQ這類標的。



聲明:
作者與發行此ETF的Vanguard資產管理無任何利益往來。此篇文章,是作者自行查看相關資料後整理而成,作者不保證資料之正確性。

此篇文章亦不應被視為基金或ETF之招攬。任何人觀看本文之後,而有投資該基金或ETF之行為,應自行對所有後果負責。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海外券商投資工具總整理

Vanguard Real Estate ETF分析介紹(VNQ,2022年版)

Vanguard Global ex-US Real Estate ETF分析介紹(VNQI,2022年版)

閱讀全文

2023八月回顧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回顧2023八月綠角財經筆記的狀況。

2023八月,綠角財經筆記前十大熱門文章分別是:

1. 綠角財經筆記總目錄

2. TD帳戶轉入嘉信正式通知(Transfer Notice for TD Ameritrade Accounts)

3. TD併入嘉信,最新狀況更新2—設定嘉信登入資料(Updates on TD Accounts Moving to Charles Schwab)

4.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5. 2013的資產配置投資人,到今年有何感想(Ten-Year Performance of Asset Allocation)

6.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2---請小心,你的報酬與你採用投資策略的報酬,可能有不小差異

7.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1—價值股溢酬消失的理由

8.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3—採用主動投資之前,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9.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4—投資資訊,那些該注意,那些該捨棄

10.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5—你該避開的ETF

重要功能性文章綠角開課計畫綠角財經筆記總目錄仍是前十大熱門文章。

第二與第三熱門文章TD帳戶轉入嘉信正式通知TD併入嘉信,最新狀況更新2—設定嘉信登入資料,都是關於TD與嘉信合併的討論。時間過得很快,在這個週末就會進行轉移了。

接下來的熱門文章,2013的資產配置投資人,到今年有何感想,是說2013開始做資產配置的投資人,其實無法確定接下來金融市場會怎樣發展。有可能是好績效,也可能是負報酬。

到了2023,回顧這十年,其實成果不錯。這不是說我們事先知道這段時間有好成果所以去投資。當初其實是無法確定的。基本重點就是,我們願意在市場中持續承擔風險。所以假如市場有報酬,我們也會很完整的照單全收。

接下來出現一個很特別的狀況,第六到第十熱門的文章,全部都是2023新版“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的讀後感。這本書隔了20年才再版,目前中譯本也還沒出。所以可能讀者朋友會比較想從我的心得中看一下這本新版,到底在談什麼。

2023八月,訪客來源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香港、美國、日本與瑞典。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23七月回顧

閱讀全文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綠角推薦序---利用金錢、享受人生

假如你問:”怎樣才是一個令人滿足、快樂的人生?”

許多人的回答會是:”擁有許多美好的經驗、與家人共享快樂時光,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而如何達成這些目標呢?

大家的共識是:賺錢。

有了更多錢之後,就可以度過美好假期,有時間陪伴家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於是,大家努力賺錢,用心賺錢,把所有可用的時間,都拿來賺錢。

即使已經達到當初設下的金額目標,我們往往會想:”再多一些錢就好”。享受美好時光、陪伴家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呢?繼續延後。

不斷延後真正想做的事,直到發現,時間無情流逝,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可能讓自己去長途旅行、滑雪爬山,做那些年輕時自己很享受的事。孩子也已經長大成人,而他的童年,根本沒有多少你的影子。或者在被診斷出重大疾病後,發現已經沒有”以後”了。

於是你的人生變成是不斷累積金錢的過程。而不是享受生活,累積美好經驗。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是一本震聾發聵的書,大聲疾呼,一個人的生命有限,而享受美好人生體驗的窗口,不會永遠開啟。

這本書不是要求讀者任性的享樂,而是提醒大家,平衡的重要。我們賺錢是為了更好的人生。賺了錢要懂得利用它,享受它帶來的好處。而不是整個人生都用來累積金錢。

很多人落入無止盡追求金錢這個陷阱,有兩個原因。一是害怕。怕自己未來錢不夠用。二是慣性。大家都這樣持續努力的賺錢,我過去也是這樣,就這樣繼續下去吧。

打破慣性的方法,是刻意思考。你需要一個鬧鐘,一個提醒自己,生命有終點的警示。

我們都知道”期限”的作用。假如明天早上六點就要起床,你會知道晚上最好十點就入睡。假如明天就是報稅最後一天,我們今天會把文件準備好。期限可以促成適當規畫。

但很多人卻忽略人生最重要的期限,那就是壽限,彷彿自己會永無止盡,健康不墜的活著。作者請讀者想想看,自己可以活到幾歲?

就假設自己比較長壽好了,可以活到85歲。算算看,自己還可以過幾個中秋節?每年出國旅行一次的話,還可以玩幾次?這個練習會讓你瞬間體會,有些想做的事,是不能無止盡拖延的。

而擔心自己活太久,錢不夠用的問題,作者建議,你可以設想一個很長的壽命。譬如100歲好了。假如你的資產夠你活到100歲,可以說非常可能,你的資產已經是一輩子夠用了。

金錢與時間,是人生最重要的兩個資產。我們需要投入時間賺取金錢,也需要時間才能享受金錢帶來的好處與樂趣。

就像引擎需要汽油與空氣,兩者混合點火,才能啟動前進。人生也需要時間與金錢,兩者併用,才能帶來最大的效果。

但人生這顆引擎特別的地方在於,你可以拿空氣換汽油,就像我們投入時間換取金錢。

很多人犯下的錯誤在於,一直拿時間換金錢。他覺得日後一定會有時間讓他享用這些金錢。他持續這樣做,直到自己的時間所剩無給。這時他的人生就像只有燃料但沒有空氣的引擎,那裡也去不了。

這樣的人生終點,只有無盡的後悔。而不是回顧一生,嘴角上揚,知道自己度過充實美好的生活。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用獨到的論點與實用的建議,讓讀者打破一生為錢工作,為錢擔心的慣性與恐懼,充份運用金錢,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1--人生該擁有經驗還是金錢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2—經驗也是種資產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財富的兩大用途(The Balance between Spending and Saving)

收入增加後,你不該省的錢(Money Well Spent)

The 5 Mistakes Every Investor Makes and How to Avoid Them讀後感4---懂得享受財富成果

凱因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讀後感

“見識”讀後感1---不要一直用時間去換取金錢

你很可能會這樣花錢1(The Way You Spend)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2023四月台中班、五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3四月與五月在台中與高雄分別舉辦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以下梯次:

“ETF關鍵報告” 2023十月22日台中班

“ETF關鍵報告” 2023十一月19日台北班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我已經自行用TD軟體定期下單約2年,但投資的英文專有名詞真的很多讓我很困擾。經由這次的上課,更了解折溢價以及很多的專有名詞。在晨星的表格,更了解如何查詢ETF的性質! 總之讓我覺得有收獲,進而開始來檢視一下手上的持股性質! 謝謝綠角! ”劉小姐

“關鍵知識都講解得很清楚,例如基本觀念。印象最深刻是如何挑選ETF的重點(之前有上過相關課程 還是很懵懂)。” 張小姐

本來以為知道ETF是啥,聽了你的解說後才了解自己只知道皮毛。”林先生

“ ETF講解與如何篩選的教學、ETF類別的整理。非常感謝綠角與工作人員,提供很實用的課程與貼心的服務,謝謝!”潘先生

“ 謝謝綠角的課程。您真的是很用心,課程物超所值。也謝謝工作人員。”陳小姐

非常實用和深入淺出的介紹ETF的概念和操作方法。”蔡先生

“謝謝綠角,這兩天課程真的讓我學到很多。工作人員也辛苦了~ ” 辜小姐

很棒的課程”匿名朋友

瞭解ETF的結構以及適合下單購買的時間點。”陳先生

“知道了ETF的三種結構、課程提供非常實用ETF分析的網站。”吳先生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ETF ”張先生

可以查詢每個ETF的基本資訊,以及ETF的選股類別的差異。”陳小姐

了解ETF種類、架構。” 匿名朋友

“謝謝您整理這麼好的課程。” 匿名朋友

綠角:
ETF已經成為投資界熱門的投資工具。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很容易理解的投資工具,其實內部有很多可以深究的地方。

使用美國ETF則可能讓人覺得有語文障礙。這個課程也實際示範與解說,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基本關鍵字,就可以很容易的在美國網站找到自己所需要的ETF重要資訊。

希望這個課程可以讓更多朋友對ETF有深入的掌握與正確的認識。

謝謝每一位參與課程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3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3二月、五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 2023十一月19日台北班開課公告

由於十月台北"ETF關鍵報告"已經額滿,而且造成許多想參加的朋友排入候補。綠角決定在十一月19日(星期日下午),於台北開立新一梯"ETF關鍵報告"課程。

想瞭解整體投資概念,以及如何根據個人需求設計投資組合、設定投資計畫的朋友,可以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最新北部課程是”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十一月台北班

中部想參加課程的朋友,可參考“ETF關鍵報告” 十月22日台中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請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評價,可參考:

“ETF關鍵報告”2023四月台中班、五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3二月、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2十二月台北、台中與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2022九、十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指數化投資的ETF,是目前可以讓一般投資人,用最低的成本,最簡單的方式,就取得市場報酬的方法。

而且,光是指數所代表的市場報酬,長期下來就可以勝過大多主動型基金,專家選股的成果。

不論是台灣投信基金,或是在台灣銷售的境外基金,普遍有內扣成本過高的問題。

台灣當地的ETF,又可能有指數追蹤效益不彰或是隱藏高額內扣費用的問題。

美國成熟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已經成為許多投資人的明智選擇。

但是,你是否從未注意過自己下單時ETF的買賣價差與折溢價?

你是否認為ETF只要內扣費用愈低就就會愈貼近指數表現,卻不知道要如何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指數追蹤能力?

”ETF關鍵報告”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參加者對美國ETF有一整體的瞭解,抓住重點,讓ETF成為你得心應手的投資工具。

ETF課程相關資訊如下:

課程特色:

1. 美國已有二千八百支以上的ETF。投資於全球各地市場,各種資產類別,使用多種策略。懂得美國ETF,可以大幅擴增自己的投資機會

2. ETF關鍵報告是針對美國ETF的專門課程,主題明確。從第一節課的基本概念,到最後一節課的交易需要注意事項,由淺到深,每個段落都有確切的學習重點。確認參加的朋友都能對美國ETF有確實的掌握。

3. 課程內容由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寫文章介紹美國ETF的綠角編寫與全程講解。課程中,投資朋友將可以看到綠角多年ETF的投資心得

閱讀全文

Vanguard FTSE Developed Markets ETF分析介紹(VEA,2023年版)

Vanguard富時已開發市場ETF,英文全名 Vanguard FTSE Developed Market ETF ,美股代號VEA,成立於2007年七月20日。追蹤FTSE Developed All Cap ex US Index。

VEA投資範圍是美國以外的全球已開發市場,共持有4058支證券。歐洲:亞太:北美的相對比重是54:36:10。

VEA原先追蹤MSCI EAFE指數。2012年更改為追蹤FTSE Developed ex North America Index

2015年,VEA再更改為追蹤目前使用的FTSE Developed All Cap ex US Index,加入了小型股與加拿大股市。

VEA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已開發市場。VXUS VEU則是投資美國以外的已開發與新興市場。

利用美國股市ETF與國際股市ETF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全球股市投資模式:

VTI+VXUS
VTI+VEU
VTI+VEA+VWO

這三者都是可行的全球股市投資方式。

VEA內扣總開銷0.05%,與2022相同。

根據美國晨星,VEA資產總值1121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920萬股。(2023八月資料)

2023七月底,VEA投入的前十大國家與比重分別是:

日本 21.0%
英國 13.1%
加拿大9.6%
法國 9.2%
瑞士 7.8%
德國 6.8%
澳洲 6.8%
韓國 4.8%
荷蘭 3.6%
瑞典 2.8%

跟2022相比,前十大組成國家完全相同,只有德國與澳洲排名對調。

比重最大的兩個國家,日本與英國占投資組合近三分之一。第三名以後,單國比重都在10%以下。

VEA投資的前十大公司如下:

閱讀全文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5—你該避開的ETF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新版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對於實際用來執行的投資工具也有詳細的說明。

在20年前的第一版投資金律,當時Vanguard在低成本指數化投資方面獨樹一幟。要做指數化投資,找Vanguard就對了。但目前其它各大業者已經逐漸追上,像iShares, Schwab還有一些其它業者,也有運作良好的低成本ETF可以使用。

而之前只能透過投資顧問投資的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旗下指數型基金,由於該公司也開始推出ETF,變成投資人只要有券商帳戶,就可直接買進。也變得更容易投資。

整體來說,使用美國當地的投資工具執行低成本指數化投資,不僅有更多選擇,而且現在的費用也比20年前更低了。

書中提到Vanguard的客戶服務品質降低的狀況,有客服電話等待時間太長等問題。需注意的是,這裡指的是跟Vanguard直接開戶買基金,或是跟其券商部門開戶買賣ETF。其資產管理運作仍相當健全,仍是持續的提供貼近指數的追蹤成果。

一般我們台灣投資人不是直接跟Vanguard開戶投資,而是透過其它美國券商去投資Vanguard的標的,所以較未受到這方面的影響。

除了建議使用的標的,作者也提到應避開的標的。

譬如,不要持有市政債或公司債ETF。

主要理由是流動性不對稱。債券ETF在交易所可以被很大量的買賣,但其持有的債券,卻是低流動性證券的話,那會有潛在問題。像債券市場中的公司債跟市政債,流動性就比較不好。

當這些債券市場處在壓力狀況下,譬如2008金融海嘯或2020肺炎疫情時,這類債券流動性變差,不僅ETF的實物交易機制較難執行,容易出現大幅折溢價。ETF造市者也會因此承擔較大的風險,大幅上調買賣價差。這時候不論投資人是要賣出債券ETF來執行再平衡,或是取得生活或事業上需要的資金,都是比較不利的。

但是公債ETF是可行的。因為公債本身是流動性非常好的證券。

對於同時持有公債與公司債的標的,作者持較為保留的態度。相關論述,就留給讀者朋友實際閱讀時去發現。

在槓桿、反向與主題式ETF這個類別,作者的標題是”When ETF Go Bad”。

追逐各種當前熱門主題,過去基金界已經有很多悲慘案例了。不會因為改用ETF來追逐當紅主題,就會變得有利。這仍是該避免投資的標的。

作者說槓桿與反向ETF是Another class of toxic ETF,另一種有毒的ETF。

不應持有的理由叫”Variance drag”。

這個看起來很技術性的名詞,其實很容易理解。

假如有一個標的下跌20%,從100跌到80,它日後只需要25%的上漲就會回到原點。(20/80=25%)

但假如是兩倍的下跌,從100跌到60。日後會需要67%的上漲才會回復。(40/60=67%)

跌愈多,會需要愈多的上漲才能回復。兩倍的下跌,會需要大於兩倍的上漲才能恢復。槓桿ETF同步放大虧損跟獲利。但放大的虧損,會需要多更多的上漲才能補回。所以槓桿ETF會在市場的起起伏伏中,慢慢的愈來愈吃虧。

槓桿ETF只有在連續上漲的市場才能確定會賺的比原型ETF多。

你在自己投資的兩年、五年、還是十年期間,市場會連續上漲嗎?還是這些年間,會有相當大的一部份是起起落落的走勢呢?

作者舉的例子令人觸目驚心。

Vanguard Real Estate ETF(VNQ)從2007四月底到2022四月底,15年間,年化報酬是6.2%。這其實很好,這代表就算投資在2008前美國房地產的榮景中,之後經歷大跌,15年還有年化6%的正報酬。

但是目標提供指數單日兩倍報酬的ProShares Ultra Real Estate ETF (URE),其年化報酬是-2%。

15年間,原型ETF+6%,槓桿兩倍ETF-2%。市場漲回來了,兩倍ETF還是深陷虧損的泥沼。

由於有些投資人可能會誤以為長期持有這些槓桿ETF,可以在較長的時間,譬如一年、三年或更久的時間,達到勝過原型指數的績效。美國的金融主管單位,SEC,在今年二月特別發表一篇警示報告

截取重點如下: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3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3四月在台北舉辦的“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八月26、27日高雄班。(這班即將額滿)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十月21、22日台中班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十一月18、19日台北班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謝謝綠角老師的不藏私,可以感受到老師非常真誠分享,從自己的經驗濃縮成言簡意賅好懂的方式教授。原以為我要寫好多筆記,但發現PPT非常清楚,認真聽課就能理解大部分的資訊以往搜尋投資方法後,天花亂墜常常定不下心,上完課有種塵埃落定的感覺,認真且長期執行便是最簡單的方法。 ”劉小姐


“整體來說都覺得很有收穫!尤其是解釋配置背後的原因+數據支持,加上建議的標的,都非常實用和清楚,感覺只要思考自己的需求就可以馬上調整配置!! 老師的整理和講義也都很簡單概要,重點清晰! ”林小姐


最有收穫的地方應該是提供Excel的檔案讓我們可以實際上自己操作,另外就是觀念部分有數據支持分析也有優缺點論述。講師非常專業,內容充實,收穫豐富,感謝分享。”張小姐


分析主動選股或挑選進場時機的利弊,用實證看各種投資組合的效果。謝謝綠角和工作同仁的安排,很喜歡這門課,覺得相當實用!”江小姐


第二次參加課程, 重新複習了很多觀念, 老師依然有即時更新到目前爲止的報酬率。”匿名朋友


“這陣子拜讀綠角的部落格文章,但可能理解力不足,對整體架構還是有點模糊,經過此次課程從頭了解原理,以及舉了很多實例讓人更容易了解,很推薦無投資概念或是年輕朋友參與。”簡小姐


許多反直覺的觀點,並有大量歷史數據佐證,例如多配一點公債,反而比全都是股票的報酬更好。

感謝綠角幫我們走在前面,有些知識就算以前知道,但是缺乏大量研究數據所以不是真的深信,因此感謝您的深入研究與分享,更支持這些觀念,相信更多人能夠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進入這個領域,感謝!”黃先生


釐清許多概念、對資產配置有想法,也會開始著手規劃進行。”賴小姐


“謝謝綠角的分享,我剛出社會沒多久,一開始接觸到的投資標的是加密貨幣,中間踩了許多坑並不知道還有指數化投資的選擇,再次感謝綠角帶我了解不一樣的投資選擇與方式! ”唐先生


綠角: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是目前綠角系列課程中規模最大的課程。共兩天,九小時的時間。主題是討論整體投資概念,重要的投資原則與實際執行方法。用一個完整的課程,讓參加者用一個週末的時間,就可以學到一生有用的投資觀念。

免除掉看了很多書或很多網路文章,卻發現資訊片斷,各有說法,不知道如何執行的問題。


很高興課程可以為參加的朋友帶來實際幫助。

感謝每一位參與及提出回饋的朋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3十一月18、19日台北班開課公告

由於十月台北資產配置已經額滿,且造成許多想參加的朋友排入候補。

綠角決定在十一月18、19日,於台北開立新梯次的"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

(同一個週末的星期日下午,開立"ETF關鍵報告"課程。歡迎想深入瞭解美國ETF這項投資工具的朋友報名參加。)

南部想參加課程的朋友,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八月26、27日高雄班。(這班即將額滿)

中部想參加課程的朋友,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十月21、22日台中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3四月台中班、五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3四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3二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2十二月台北、台中與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22九、十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長期執行資產配置的實際成效,可見:

定期投入ETF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果(Asset Allocation with Periodic Investments)

前言:

資產配置是一個容易執行,低時間與低金錢成本的投資方式。而且可根據個人的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做出調整。

不需要再一直留意或擔心經濟前景與金融市場的狀態。單純的配置,有時甚至就打敗專業經理人不斷根據市場狀況調整的操作績效

但台灣投資人到底要如何做資產配置?

目前討論資產配置的書籍,大多是英文作品的譯作。鮮少以台灣投資人為出發點的資產配置書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是一個以台灣投資人觀點出發的課程。

這個課程將詳細解釋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歷史經驗、資產配置的核心效果、綠角選擇的方法、以及如何建構一個符合自身目標投資組合的實際做法。定期投入方法的比較與選擇,再平衡的實際做法,都有專門討論。

期望能讓參加過的朋友,能對投資,對於各種金融資產的特性有正確且更完整的認識。

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這篇文章。

開課日期:

台北:十一月18、19號

課程時間共九小時,分星期六與星期日兩天上課。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星期六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資產配置的理由
10:00-10:50          
資產類別介紹1 
11:00-12:00          
資產類別介紹2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星期六下午

13:30-14:20          如何決定資產比重與投資工具的選擇
14:30-15:20          
報酬率預估(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 
15:30-16:30          
資產配置範例                                        Q&A

星期日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定期投入方法(定期定額與定期定值)
10:00-10:50          再平衡與生命週期投資                               
11:00-12:00          投資組合的改進空間與資產配置的障礙 Q&A  

閱讀全文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4—投資資訊,那些該注意,那些該捨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在討論投資業界時,作者對財經媒體評價不高,有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必需每天不斷的產生報導。

講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變化有限。你總不能一直這樣寫:”現在中國經濟出問題,沒關係,繼續持有指數化投資工具即可”。2023年三月,美國地區銀行出問題,報導寫:”沒關係,繼續做資產配置,不需理會。”

這樣賣出不出雜誌、吸引不了點閱。

(在此,專門講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還能存活十幾年的綠角財經筆記作者,對所有讀者說聲謝謝)

他們要產生可以吸引目光的內容。方法常是,把一些負面狀況說的很可怕,或是找經理人,市場分析師,談一些未來趨勢。

問題是,這些東西能幫一般投資人做好投資嗎?

不。這些報導通常只會讓投資人在多頭時樂觀過度,在大跌時恐慌不已。太常關注這些報導,就像面對一個雙極性精神病患者,在他憂慮時,跟他講過去的悲傷回憶。在他亢奮時,再給他興奮劑。你會把他害慘。很多人卻每天抱著這些金融報導,說要:”增進市場敏感度”?

報導中引用的分析與預測,也很難有參考價值。想一下,假如你真能預測金融市場的未來,你會公開分享嗎?還是自己好好使用這些資訊就好了呢?

第二,透過”廣告”,財經媒體跟金融業產生密不可分的連結。

假如金融業者是你重要的財源,你會寫文章去抨擊它的不良行為嗎?還是整天歌功頌德?

當媒體偏向金融業,而金融業跟投資人有利益衝突時,你會發現,財經媒體也跟投資人有利益衝突。

財經媒體通常不會跟你分析高費用的致命殺傷力追逐熱門主題基金的不良下場。他們往往會講些:” 高費用基金也有好表現”、”某某主題正熱”,這些根本是誤導的說法。

所以作者結論很簡單:
Is any financial journalism worth reading? Almost none.

有任何值得一讀的財經媒體嗎?幾乎沒有。

但有些例外。像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Jason Zweig就被作者點名,文章值得一看。這我完全認同。我看過他寫的幾本書,都很有意思。另外還有幾位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

假如讀者朋友想要看書,作者在四個類別分別列出書目。

首先是財經理論。

第一本是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寫的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 。這本書我在2010跟2015分別看過一次,寫下多篇讀後感。此書對於建立正確的投資概念與基金知識很有幫助。

接下來建議的是Irving Fisher的 The Theory of Interest與葛拉漢寫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這兩位作者都活在比較久遠的年代,但這些書都是歷久不衰的投資經典。

第二大類是財經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