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曾有版友提出問題。好,我們進行長期投資,不管市場漲跌,就是待在裡面。結果很不幸的,在退休之前,在就要開始用錢的前幾年,市場步入空頭。這要怎麼辦呢?

我用個故事回答這個問題。

有個投資人,到非洲最蠻荒的叢林工作。那個地方原始到讓他完全得不到文明世界的訊息。十年之後,他終於回國了。他一踏進入境大廳時,無意間看到報紙頭條,”市場狂跌15%,投資人恐慌賣出”。他心想,完了,十年前出發前,把手上大部份的錢都拿去買股票基金了。

他馬上找到一台公用電話,用顫抖的手打給他的基金公司,問他的投資還剩多少錢。基金公司的客服答道”你十年前投入的錢,跌到只剩80%的報酬率。”

這很奇怪嗎?其實很合理。假如這個投資人投入的市場,在過去十年間有8%的報酬率,那麼十年下來,有116%的累積報酬。最後一刻的重挫,讓他的報酬跌到約83%。年化報酬從8%下降為6.26%。

長期投資對短期鉅幅波動有相當的忍受力。

我們把時間拉到更長,看這個例子。

假設有個25歲的年輕人,為60歲的退休計劃,投資1萬元。假如這35年間,他的投資有7%的年化報酬,那麼這1萬元,到他60歲時會有106,766的價值。

假如在他投資的這35年間,某年發生了重大事故,造成該年投資金額有三分之一完全消失,再也拿不回來了。而其它年度仍保有7%的年化報酬。他在25歲投入的一萬塊,到60歲仍可以有71,177的價值。年化報酬從7%下降1.23%,變成5.77%。

年化報酬從7%變成5.77%,看起來比重挫1/3似乎容易接受多了。而且這個三分之一的重挫,不論是在投資的第一年還是最後一年發生,對投資報酬的影響是相同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EXCEL算算看。

金融界的作法是反過來。每年收你1%、1.5%或是2%的費用,看起來相當可以接受的小數字。其實,這些數字等同於在投資過程中經歷一次重大且完全無法回收的資金損失。

舉個例子來看。年化名目報酬10%的市場,扣掉3%的通膨,是7%的實際年化報酬。假如投資人每年付出1.5%的投資費用,實拿5.5%的報酬。以35年的時間來看,7%的報酬可以讓1萬塊成長到106,766。5.5%只能讓1萬塊成長到65,138。相當於經歷一次39%的重挫。

這種費用造成的重挫效果,和市場空頭有幾點很大的不同。

第一,你可以避開。你只要避開每年1%或是1.5%這種高費用,你就免掉相當於二十趴到四十趴不等的資金打折。只要你不在意1%或是1.5%這種年費,你的資金就一定會經歷一次這種重挫。

第二,你毫無所獲。和市場空頭最大的不同,被扣掉的費用就是在別人的口袋,永遠回不來了。但是市場重挫帶給投資人的是日後更高的期望報酬。多頭往往就在空頭之後。(但不是保證)

通往投資財富的路上有三個守衛,一一考驗投資人的能耐,他們的名字叫風險、成本和稅收。和他們相處久了,你會發現風險是可敬的對手,他給你的考驗愈大,後頭的金櫃裡的財富愈多。但是成本和稅收,是全然的面目醜陋,猙獰不堪。他們收走愈多的錢,投資人擁有的愈少。

市場起起伏伏,避得開空頭的可以有幾人?有許多人在問空頭時該買什麼好?事實是,就算你知道股市空頭買債券比較好。你會因為不知道已經在空頭中,而不知道要轉換投資。

你以為空頭很容易判斷嗎?那是你回頭看才看得清楚。當你往前看,每個人都是近視2000度,一切霧茫茫。

就以最近為例,2006年夏天,2007二月,八月,有誰在事前就準確的提出呼籲,請投資人出場?想想看,有嗎?這種歷時幾個月的修正都無法事前看出來,時間以年計的空頭,就能事先看出來嗎?

表現時好時壞,打得平投資成本的有幾個人?

買賣股票一次,收千分之幾的費用,你只要來回幾次,就會達到1%的成本。這些買賣,有幫你打贏指數嗎?

大家都是聰明睿智的投資人,那麼積極研究、努力付出,怎麼會沒有回報呢?那些落在平均之下,落在指數之下的那一半投資人,想必都是好吃懶做、資質駑頓的平庸之輩了。

No。

聰明如基金經理人,外加分析師團隊撐腰,有時基金都會落在指數之後了。(正確應說是,通常都會落在指數之後)。何況是每天下班,用點空閒時間研究股市的散戶投資人呢?

控制你能操縱的選項,忽略那些看起來似乎很重要,但其實無法控制的變項,才是真正明智的投資之道。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換基金為自己加薪

手續費與佣金只是總成本之一(Fees and Commissions Are Only Part of Total Costs)

基金稅,你交了嗎?(The Taxing Burden of Expense Ratios)

如何將別人的資產轉到自己名下(License to Steal)

為什麼你該注意投資成本(Cost is Important)

空頭,回頭才看得到

投資人的遊戲

基金成本大解剖(Detailed Analysis of Fund Expenses)

不買指數型基金的原因(Index Funds, Why Not?)

最好與很好的抉擇

什麼是買高賣低?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Mismanagement讀後感

2003基金醜聞(The 2003 Mutual Fund Scandal—Late Trading and Market Timing)

免佣基金的成長—續(The Dominance of No-Load Funds)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The Big Investment Lie)讀後感

對於佣金的正確認識(Commission Works Against You)

付出愈少,拿得愈多(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et)

資產配置初步—成本考量(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The Impact of Cost)

低費用的勝利(The Victory of Low Cost)

台股歷年報酬率的真相(The Impact of Trading Costs and Taxes on Taiwan Stock Market Returns)

ETF全球投資組合的成本與分散性(The Cost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 Global Equity and Bond ETF Portfolio)

11 comments:

匿名 提到...

非常好的文章!值得大力讚賞~
也祝綠角大哥中秋佳節愉快~順心如意~

綠角 提到...

Edward 謝謝!

Unknown 提到...

綠角大,我看了有些不懂,想請您指點.
單以這篇的例子來看,應該是推單筆而不是定時定額;當定時定額沒有經過長期的累積,還有它的意義嗎?不是反而拖累了剛開始就買的那些單位的績效?

綠角 提到...

我這篇並沒有推薦單筆
或是推薦定期定額的意思
投資成本對兩者都一樣重要

單筆 只是許多筆投資中的一筆
定期定額的每一筆 都是單筆

艾爾 提到...

潛水一段時間了
大約看了大半的文章了
再看到此文
著實讓小弟感慨萬分
身邊有些辛苦打拼大半輩子的長輩
想存點好準備退休
把部分的錢投進股票、基金
無奈台灣的投資環境
讓他們的表現一直不是很好
費用的危害及金融人員的素質
當他們拿他們所買的產品來問小弟的意見時
實在讓我不該如何跟他們從何開口才好
外國券商的管道小弟還看的懂英文還OK
但這些長輩都是國中國小的學歷
英文字母A到Z都看不懂了
幫起來實在有心無力

綠角 提到...

感謝分享
這真的很難了

Unknown 提到...

最近才開始讀您的文章, 收獲很多, 感激 Orz
但關於這文中提到的”十年”光陰, 在經歷過幾場股災後
個人的感想是, 十年好像還是不夠長到穩賺不賠
就以S&P500來說好了, 現在(2010年底)還沒回到十年前的水準
http://moneycentral.msn.com/investor/charts/chartdl.aspx?Symbol=VFINX&CP=0&PT=11
如果您在十年前買了一大筆S&P500然後一直都沒去動它
這筆”長期投資” 現在可能縮的低於本金

但如果您在這十年間, 以每個月一筆定額投入的方式來分散timing的風險
那我想結果應該就會好很多吧

綠角 提到...

十年 二十年 或一百年
時間拉得再長
都不是賺錢的保證

鳥為 提到...

Hi 綠角大, 關於這種定期定額的方式, 我起初也是很好奇它的效果, 因為直覺的推想是, 台股加權指數是有cycle 的, 有可能在10年後指數就回到10年前的原點了, 那這樣不是沒報酬了?

所以, 我拿最近這次的景氣循環 (2001 ~ 2008, 指數歷經底部-頭部-底部)來試算了一下, 實際了解定期的效果

假設在每年初都投入 10000 元去買指數

年報酬率 總報酬率
(%) (%)
2002 -24.18 -24.18
2003 32.30 16.3
2004 4.23 15.56
2005 6.66 19.11
2006 19.49 37.75
2007 8.72 42.92
2008 -46.03 -26.17
2009 78.35 37.51

這樣看來, 02~07 累積起來的漲幅, 08年一年就被花掉了, 這樣一個景氣循環下來, 總報酬率是負的~~
不過, 的確, 再撐一年的話, 到 09 年總報酬率就回到 37.51% 了

這要怎麼看呢? 如果 N 年後我想要把錢提出來的時候剛好它的緦報酬率是負的, 該怎麼辦?

謝謝你~~

綠角 提到...

請搜尋本部落格
"對於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一文

通常會這麼想
表示還沒有擺脫
點到點的投資思維

Ian 提到...

投資人認為2~3%手續費不重要
這個案例, 實際狀況不明, 至少指出頻繁交易, 可以吃掉一半以上本金
6年400次, 一年70次, 一個月6次, 真是很頻繁的交易
還是理專指導投資人自己下單
投資人這時候才抱怨, 應該很大部份的責任在投資人自己

成本真的很重要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oGLajo?utm_source=oa&utm_medium=TODAY&utm_campaign=202101291225&utm_term=1%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