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先從一個實驗說起。

Shafir、Simonson等學者,給受試者一個問題,要他們幫一個將要分裂的家庭,選擇父或母親其中一人,做為小孩的監護人。(這個家庭是虛擬的。)雙親中的其中一人,被描述成一切都很平均,無論是能力、個性、看法等各方面,短短幾行帶過,就是很平均。另一人被給予較詳盡的描述,譬如他(或她)和小孩比較親近,但是收入較低。他個性較溫和,但較喜歡和朋友交誼,給小孩的時間較少。一些正反都有的論述,但整體評估起來,也算是平均。結果,大多受試者選被詳細描述的父親或母親為監護人。

這兩位學者,再選了另一群受試者。一樣分裂的家庭,一樣的描述,一個就是平均,一個比較詳細。但問題換成,小孩的監護權,不要給誰?大多受試者選擇被詳細描述的父或母親,不要給他(或她)監護權。

這個實驗結果看起來矛盾,為什麼同樣是被詳細描述的人,在第一組拿到監護權,在第二組拿不到監護權?但是它卻指出一個共同結論,人類喜歡將自己的判斷立足在看起來有較多理由的一方。

應用在投資方面,假如某個投資選擇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說法,那麼投資人將較容易接受。每支新推出的基金,我們都看到這個實驗的應用。

每支新基金,背後都有個故事。替代能源基金,因為傳統能源終將用盡,新能源必定是明日之星。能源基金,因為原油愈挖愈少,油價只會向上不會向下。精品基金,因為消費風氣的改變,連沒什麼錢的人都會湊錢買精品。LV包才是真正的機車包,因為就像機車一樣普及,價格也相近。地產基金,因為地產抗通膨。醫療基金,因為人口老化,需求增加。原物料基金,因為新興國家需求方興未艾。如此這般,等等等……

這些都是值得投資的理由。但請考慮以下幾點。

這些理由只有你知道,或是投入這支新基金的投資人知道嗎?不,市場早就知道了。市場知道的事,包括過去、現在、和在未來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都會被納入考量,而反應在股價上。人口老化,醫藥需求增加,這個因素早就反應在製藥和醫療產業的股價了。原物料廠商因新興市場的需求,獲利大增。這點市場也早就知道,反應在股價了。大家都知道的事,就不值得知道,沒有價值了。你以為基金公司把單一產業的投資理由挑出來講,參與的投資人就會變成市場的先知嗎?不會,通常基金公司會挑出表現火熱的產業出來組成基金,這些投資人反而有較大的機會變成市場的後覺。

明知市場早就知道這個理由,投資人還要買進,那你需要一些其他理由。最好的一點是,這個理由被市場低估了。市場明知石油是愈挖愈少,但存量被高估,這個問題日後將被發現、修正,能源股將漲向更高的高點。這樣的理由健全多了。但有兩個問題。

市場對一個問題,可能低估但也可能高估,你是要投資,還是要打賭市場對這個問題是低估呢?再來,市場全體的評估為什麼會遜於你,或是這家基金公司的評估。市場整體反應出來的價格,就是全體參與者認為合理的價格。譬如在注意能源類股的就有各投資公司的能源產業分析師、能源產業的內部人士、產油國家等等。你的基金公司或你自己,比這些人加起來的綜合判斷都還要正確嗎?可能性很低。

基金公司很清楚這點。所以,他們不是在講理由,他們在說故事。一個美麗的故事,遠大的前景,讓投資人知道投資這支基金的好處,他們就會買。投資人需要一個理由來說服自己。

假如十八世紀有基金,投資在養馬和馬車製造工廠,他們的促銷理由很可能像這樣”隨著人口增長,人民逐漸富裕,對於交通的需求一定逐漸上升,馬匹和馬車,就是未來的投資趨勢。”他們真沒想到,以後會有一種不用馬就會跑的車。以後會不會有不用石油就會跑的車?(其實早就有了。)人類永遠都要石油嗎?

為什麼要跟單一產業談戀愛?擁有全市場不是很好嗎?有時候這個區塊表現好,有時候那個區塊表現好,你擁有全市場,這些表現你都不會錯過。產業先是新興,然後變傳統,最後成夕陽。這是不斷發生的事。我們要投資的是全體人類不斷增長的經濟規模,不是我們孫子可能不認得的產業。

指數化投資也有理由可以說。不過這個理由又臭又長,又要動腦筋想。聽了老半天,居然是要人接收”平均”這種結果。實在是太違背人性。以至於雖然立足在強健的論點和證據上,接受的人仍屬少數。

而且,指數型基金賺的錢太少。基金公司的目標在於賺錢,不在於推廣對投資人最有利的投資方式。

於是,基金公司為了賣基金,一定會再繼續說故事。但是,投資朋友們請仔細考慮。你要的,是別人說故事給你聽,在你決策時”推你一把”,還是一切操之在己,由自己選擇的投資方式?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1世紀的21堂課”讀後感3---真相與謊言

有限與無限(Unlimited Thinking)

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

Once Upon a Number讀後感1---故事容易讓人相信

你的基金、國王的新衣(Your Funds,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你在看財經雜誌的公司報導買股票嗎?那你一定要知道這個研究的成果(Cover Stories are Just Stories)

基金公司的廣告策略

投資與人性

買基金的目的

大頭症候群

台股基金2007年績效評比觀後感

常見的投資謬思---分不清的故事與通則(Tales and Principles)

標普500的一天(Your Daily Life and S&P 500)

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讀後感3---故事的力量

6 comments:

匿名 提到...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自己有定期定額扣美林新能源與世礦

希望這個夢是美夢,而不是惡夢..
sam

綠角 提到...

呵 也只好這樣希望了 祝你好運

匿名 提到...

市場對一個問題,可能低估但也可能高估,你是要投資,還是要打賭市場對這個問題是低估呢?再來,市場全體的評估為什麼會遜於你,或是這家基金公司的評估。市場整體反應出來的價格,就是全體參與者認為合理的價格。

以上說法,讓我們換個方式來看看是否有問題。

當對局者面對一盤錯綜複雜的棋局,他實在不知道最佳的一著是哪一步,於是他竭盡所能下了一步。其他每個對局者面對相同棋局,也都竭盡所能下出他自認為最好的一步。那麼請問,所有對局者所選的棋步的平均值,就是最好的一步嗎?換成投資標的的價格來看,平均值就是「合理的價格」?

綠角 提到...

當世界排名前100的棋士
在奮發努力 研究技藝了一年之後
他們還是50個在前半
50個在後半

匿名 提到...

沒錯,有一半棋手優於平均,一半落後平均。但排名前50的棋手,其成績不是優於前百名棋手的平均成績嗎?去年top50的棋手,今年當然不見得還是top50. 但投資這件事,到底比較像玩碰運氣的輪盤,還是像需要技術的下棋呢?我覺得比較接近後者。

所以為什麼「市場全體的評估會遜於你?」,或者說為什麼自己的評估不會優於市場,讓我感到奇怪。

如果自己的確是排名居前的棋手,自己當然知道自己多半可以打敗平均,也就是優於市場啊!當然棋沒下完,誰也不敢說包贏。但棋力高強的棋手,的確事先就知道自己有較大勝算的。

當然囉!是不是高手需要成績來檢驗。而多數人都不是高手,所以還是適合買指數求及格就好。版大的宣揚對大多數人有很大的啟發與幫助。

我只是隱約覺得有點不對勁,但問題是什麼又說不出來。因為整個推論似乎都是假設投資人是理性的,會依據理性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作法。所有人都如此時,股價即使超漲或超跌,都會回歸它應有的價格。不過我們又都知道人經常不理性,而且就算是理性的時候,也多半找不出最佳的決策(就像下棋一樣)。這樣的話,整個推論還會得到一樣的結果嗎?

綠角 提到...

所以你覺得自己是多研究
就可以贏過市場的人嗎?

在股票市場
多數的人不是高手
高手也不是高手
因為根本沒有高手存在

許多以為自己在股市是高手的人
常連自己輸給市場都不知道

我的推論為什麼要投資人理性
效率市場有要求投資人理性嗎?
誰規定的?
你覺得這樣 所以就是這樣嗎?

你以為市場不理性
所以就有很好利用的點?
真是太天真了

這我可以寫一篇文章回你了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