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

在財經討論區,常可以看到投資朋友對於投資基金所需繳交的手續費、信託保管費等的討論。常有好長一串討論,巨細靡遺的比較各家銀行手續費折扣的高低、信託管理費第一年收不收、匯率夠不夠優惠等。比較有辦法要到超低折扣的朋友,更是大家爭相請益的對象。折扣不夠的銀行,大家往往都不屑一顧,除非它有其他明顯的優點。

這其實很好,對於投資所需的成本,本來就應該注意。成本對於投資績效的好壞,往往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似乎很少人在討論投資基金的另一個成本,基金的經理費。

基金經理費以百分比表示,直接扣在淨值上,感覺不痛不癢,但其實它才是基金投資最重要的成本。

假設你單筆買了USD10,000的A基金,假如它的經理費是1.5%,那麼你每年要交USD150給基金公司,同樣用USD10,000買了B基金,假設經理費2.0%,你每年要交USD200當作經理費。看起來一年只差50USD,約1600塊台幣,不多,但放長期來看,就不是這樣了。

基金會漲會跌,但經理費不管你基金漲或跌,它就是要扣這樣一個趴數。回到剛才的例子,假設A和B基金都投資於X國股市,長期下來,比如說十年好了,兩支基金的年化報酬率都是10%,不過由於A 基金扣1.5%的經理費,所以資產等於每年成長8.5%,B基金收2.0%的經理費,資產相當於每年成長8%,同樣投資在A和B基金的USD10,000,過了十年後,在A基金值USD22610,在B基金值USD21589,差了1021美金,這就差了三萬多台幣。已經約是原始投資金額的10%了。

假如投資的金額更大,時間更久,差的就會更多。有的投資朋友會說,這0.5%、1%的手續費差距有什麼關係,基金會賺就好。不過問題就是,基金到底會不會賺,沒有人有100%的把握。假如你知道什麼100%會賺的投資機會,相信你也不會在網路上逛來逛去,尋找財經知識而看到我這篇文章了。

基金收的經理費我常把它看作一種內建的下跌力量,不管這支基金投資的市場今年漲10%還是5%,它收2%的經理費,就代表它會抵消大概2%的漲幅,假如市場下跌,那就是再加重2%的跌幅。而且,從來沒有研究報告指出,收較高經理費的基金,表現會比較好。所以,比如說想要買投資歐洲地區的基金,有什麼理由買每年收費2%的基金,而不買只收1%的基金呢?除非前者有很明顯的優點。就像銀行一樣,買同一支基金,誰要到收費貴的銀行去買呢?

回到這篇的主題。基金公司跟投資人之間是有利益衝突的。為什麼? 因為投資人是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基金公司經營這些基金的收益,就來自基金收的經理費用。而不幸的,經理費用扣愈多,留在投資人口袋的錢就愈少。所以,能替投資人著想,真正想服務顧客的基金公司,至少應在經理費上表現誠意。

高收費的基金只是肥了基金公司,對投資人一點好處都沒有。不過,這點實在太過敏感,在投信公司的理財網站上,對這點都未能細加解說。不過,聰明的基金投資人,絕不應放過這個數字不看。

基金公司怎樣賺得才會多? 除了多收經理費之外,還有方法嗎? 有的。基金公司名下管理的資產愈多,它的收益就愈高。

比如同樣收1.5%的經理費,甲基金公司有1億美金的基金資產,這樣每年就可以150萬美金的收入,乙基金公司有10億美金的基金資產,每年就有1500萬美金的收入。

基金公司要怎麼才能增加名下資產呢? 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旗下基金表現優異,吸引新資金流入。另一個方法是,順應目前的投資風潮。我們先看後面這個方法。這個例子在最近很明顯,近年新興市場表現良好,我們可以看到基金公司推出投資於新興市場的基金,過了2006年五六月股災後,債券的好處讓大家都看到了,又一堆公司推出債券基金。

看到其他投資人在這方面得到好處,誰不會心癢癢的呢? 所以這些基金往往很容易募集,基金公司也達到擴大基金資產的目的。可是看到這個現象,綠角就想起以前在某個地方看到的一句話 ”Performance-chasing is a loser’s game for most who play it.”真的是值得深思啊。

再來看剛才擴大基金資產的第一個方法,旗下基金表現優異。或許這有可能只是基金經理人運氣比較好,但也很可能是經理人和分析團隊的確有本事。這至少是比較正面的事,

基金公司有努力替投資人創造收益。但基金公司怎樣處理源源不絕流入的新資金,就是考驗基金公司誠意的地方了。對基金公司來說,名下的錢當然愈多愈好,但是,對表現優異基金的投資人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一支基金的資產膨脹,對基金的表現是有影響的。怎麼影響,值得寫另一篇文章。不過簡單的比喻是,原本經理人操控資本小的基金,就像在開快艇,在市場中靈活游動,現在資產擴張好幾倍,快艇變郵輪,操控動作變不一樣了。

假如這個經理人的手法就是開快艇厲害,你怎能期待他也很會開郵輪? 反應在基金上,就是基金表現不再優異,逐漸暗淡下來。基金公司要保護原有的投資人,避免資產過度膨脹的話,可以封閉該基金。

封閉有兩種型式,一種是現在已經很少見的硬封閉,硬封閉的基金拒絕任何新的錢再投入。另一種是常用的軟封閉。軟封閉的情況,基金允許原有持股人再繼續投資,但不接受新的投資人。基金公司假如願意犧牲一些自身的收益來保護原有的投資人時,才是有替客戶著想的公司。

基金公司、代銷銀行,大家都要賺錢,這無可厚非。但錢是我們投資人要交的,貨比三家才是個精明的買家,不是嗎?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基金的資產膨脹(Asset bloat of Funds)

基金公司收回扣?!

Winning the Loser’s Game讀後感2---現代投資業的三大錯誤

資產管理公司的營收成長(Earnings Growth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一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的告解( Confession by An Active Fund Manager)

廣告,or not?

分裂的世界

基金公司的廣告策略

跑在前面(Front running),誰超前,誰落後?

沒有帳單的支出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2003基金醜聞(The 2003 Mutual Fund Scandal—Late Trading and Market Timing)

他們怎樣用你的錢?(How is Your Money Managed?)

基金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Funds)

軟軟的錢—談Soft Dollar Arrangements

令人高興的正面發展---基金銷售佣金的揭露

ETF發行公司的品質1—什麼是好的是指數化投資資產管理業者(The Quality of ETF Providers in US)

美國財經媒體的正義之聲(The Power of A Financial Columnist)

共同基金的騙局(Investor’s Dilemma)讀後感1---優先替自己賺錢的基金業者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