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讀後感2---在正確的地方付出



何謂成功的人生?

我們太常用工作表現來衡量。譬如說這個人爬到很高的主管職、有著收入豐厚的薪水。我們便說他是成功人士。

一個人有著和樂的家庭生活,自立且舉止得當的子女呢?

我們比較可能說他是”一般人”。

作者說,千萬不要被愚弄了。有不少人有著成功的事業,但家庭生活失敗,與伴侶分離,子女形同陌路。

你可以問問他們是否覺得快樂,是否有個成功的人生?

作者直指一個盲點。在工作上投入,成效往往立即且明顯。你這幾個月、這幾年,多拼一下,產出就更多,收入就更高。

但在家庭生活上投入,你會覺得好像沒什麼,伴侶、父母,好像還是會在家中等著你。小孩子,明年跟今年還是一樣調皮。可能要過了幾十年,回頭時你才會發現,原來我們有個堅實的伴侶關係,我們有跟老去的父母好好相處,我們有把小孩教好。

你以為沒關係,不必在家庭生活投入心力,它自己就會上軌道。這個心態,就是家庭關係偏離軌道的開始。

人生不是只有工作,成功的親密關係是快樂人生的重要基石。

由於對工作熱衷的人很容易過度投入,作者在自己的行事曆中加入規則,不管討論到多熱烈,有多少想做的事,晚上六點一定離開辦公室,回家陪子女打球或從事課外活動。

時間資源配置要符合心中的計畫。不然,你只是口頭說說自己很注重家庭而已。

接著,作者再次用商業世界的例子,說明人生的道理。

譬如,為何我們會購買一個產品?

閱讀全文

看到別人玩危險的東西,你的反應是? (The Brutality of the Evil People or the Silence of the Good People)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前幾天在自己的臉書專頁講到將大量個人資金投入單一股票是高風險投資行為時,一些朋友的留言,讓我有些感觸。寫成這篇文章。

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使用一種塑膠外殼的小型地雷。由於顏色鮮艷,外型奇特,常被當地小孩拾起玩弄,造成傷亡。於是有玩具地雷的稱號。

假如你是戰爭期間的阿富汗人,你看到小孩從地上揀起玩具地雷要玩,你要如何處理?

一般有三個選項:

第一,馬上告訴他,不要動那個東西。很危險。

第二,不要跟他講。就在旁邊看。

第三,跟他講這是很危險的東西,但是好好拆解。裡面的炸藥賣給游擊隊,還可以賺錢喔。

我們也很明白該怎麼選。

那就是第一個。

選第二個,未免過於殘酷。

第三選項,有點異想天開。

但在投資世界,類似的狀況,人卻有很不一樣的反應。

有些投資工具很明顯就是金融界的玩具地雷。看起來可以”玩”,但對大多參與者的財富會造成嚴重破壞。

譬如投資熱門主題的高費用主動型基金。範例,金融海嘯前的世界礦業基金

譬如根本沒有投資價值的標的。範例,恐慌指數ETF。號稱可以對市場大跌進行避險。結果投資人赫然發現,它本身就是最大的恐慌來源。

假如你有點理財知識,你看得出來,你會怎樣處理?

第一,警告投資朋友。不要碰。

第二,默不作聲。

第三,故作中性的說,”再爛的東西,大跌的標的,也有人從中賺錢。”

假如你因為自身擁有的知識而有點責任感,你會選第一個。

第二選項是很多人的選擇,不要出頭。不會有人理你。旁人的損失,自己避開了,是自己財富勝過他人的機會。也不會得罪發行金融地雷的既得利益者。

第三看似中庸,其實有點糟糕。常見的類似說法如下:

“不需要批評其它的投資方法啦。再爛的東西,也有人賺到錢。”
“還有有”高手”可以從中賺到錢啊。”

這些說法就像一個阿富汗人說:

“蘇聯地雷也未必是壞事啊。還是有高手可以從中取出炸藥來用,還是有小孩成功的把它用做玩具,卻從沒有引爆。”

這種看似”尊重所有工具與方式”、”敬重高手存在可能”的高大尚說詞,仔細想想,其實意涵相當糟糕。

首先,對於受害者,這很冷血。言下之意仿佛是說:”你們就是不夠聰明,不會操作,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什麼時候,小孩被地雷炸傷不是敵軍的錯,是小孩不對?
什麼時候,被爛金融工具傷害,不是業者的錯,變成是投資人不對?

再者,這等於是默許或甚至認同投資界中爛工具的存在。畢竟還是有人可以從中得利啊。都有人採取這麼’正面”的觀點,業者繼續發行爛工具壞產品,還有什麼需要顧忌的呢?

什麼時候,你會允許敵軍在你的家園遍布地雷?反正對某些能力高超的拾荒者有利。
什麼時候,投資人會同意業者在投資世界布滿低劣的投資工具?反正也有”高手”可以從中獲利。

只要有一點點好的可能,儘管為害甚烈,還是要保持鼓勵的態度。

這個邏輯會不會太奇特?

最後,這會鼓勵人去當”高手”。好像能從爛東西獲利,才是真的厲害。

閱讀全文

50 Years in the Making讀後感1---2008金融海嘯的長遠成因



50 Years in the Making的作者是Morgan Housel,我看過他寫的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

這本書用長達六十年的歷史角度,解釋2008金融海嘯的長遠成因。

一開始討論了美國整體經濟從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發展軌跡。

二戰結束,美國上百萬的軍人與後勤支援人員解除動員,回歸民間。戰爭驅動的巨額政府支出中止。日本與歐洲,百廢待舉。當時美國領導階層普遍擔心經濟陷入衰退。

經濟顧問委員會在1947發給杜魯門總統一份報告,警告未來一到四年間,發生全面衰退的可能。

美國政府採取的對應措施是促進內需,取代戰時需求。給予退役軍人容易取得的貸款,幫助他們買房。這就是消費趨動經濟(Consumption-driven economy)的開端。

1950年代,美國內需占GDP約56%。到了1980年代,升高到70%。

從1950到1970年代,美國整體消費貸款金額開始明顯攀升。同期間家戶所得同步提升。所以債務/所得比基本上是持平的。

1980年代開始,所得增長開始出現差別。一般家庭所得增長不大。但頂端1%所得大幅增長。1979,最富有的1%美國人賺取全國所得(National income)的10%。到2005,占比提高到22%。

僅管一般家庭的所得提升有限,在看到較富有的鄰居所擁有的東西時,人難免想要跟上。接受較低的薪水比較容易,但接受落後鄰居與親戚的生活水準,比較困難。

於是家庭花費比重開始增加,這反應在儲蓄率降低。1981,美國個人儲蓄率還有12%。到了2005,趨近於0%。

收入都花完了還追不上怎麼辦?

沒關係,你可以借貸。

美國家戶債務/所得比從1960的60%到2007升高到130%。

金融海嘯就是付出代價的時刻。美國人借貸太多,借貸標準太寬鬆。然後這些不良債權包裹形成的衍生金融產品遍布整個金融體系。一出問題,大家全部一齊下水。

一個近代的問題,其實有著長遠的根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50 Years in the Making讀後感2---兩位大師的不同看法

Stress Test讀後感1---當2008已成遙遠的回憶

“Same as Ever”讀後感1—用無效率帶來高效率

柏南克”行動的勇氣”(The Courage to Act)讀後感1—擠兌影子銀行

談美國次級房貸問題(Subprime Mortgage Mess)

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閱讀全文

“醫師的內心世界”讀後感(What Doctors Feel)—情緒影響醫療行為

“醫師的內心世界”作者是Danielle Ofri。她是紐約貝爾維醫院的醫師。

這本書內容以作者親身經驗為主,搭配她與其他醫師的訪談,主題是行醫過程醫師所經歷的情緒。

為什麼要談醫師的情緒?

因為情緒會影響行為。情緒跟醫師如何對待自己與對待患者有很大的關係。

作者回憶在自己大三時,在腫瘤醫學部見習。看一位研修醫師(Fellow),幫一位血癌患者施打化療藥物。桌上有兩瓶藥物,一個是靜脈注射,一個是脊髓腔內注射。該醫師先處理後者。

把藥物推送完,該醫師看向桌面時,頓時臉色發白。他打錯了。把靜脈內藥物打進脊髓腔內。後果嚴重。

後來作者在醫院遇到這位醫師時,他似乎一直被沉重的罪惡感壓得頭低低的。

罪惡感與愧疚感,是犯錯後的情緒。也因為對人造成重大傷害的可能,行醫的過程往往會伴隨著恐懼。醫師害怕自己做錯了。

作者回憶自己第一次主導急救過程的手足無措,腦中一片混亂,無法下達指令。就是恐懼達到極致時的麻痺作用。後來是比較資深的醫師伸出援手,化解危機。

醫療行為會影響患者的健康,有點適度的恐懼是合理的,也是小心謹慎的反應。假如一位醫師都不怕任何併發症,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判斷錯誤的可能,反而是可怕的事情。

一般醫學教育常強調要對患者有同理心,但書中的資料顯示,對患者同理心開始大幅下降的時間點,就是醫學生開始接觸臨床事務的時候。

為什麼不多跟患者解釋一下,多問一下他的家族史,或者多聽他抱怨一下。這都是更有同理心的表現啊。

因為這許許多多的”一下”加起來,就會變成抽血抽不完、患者接不完、更晚下班、睡眠不足。

在極度繁忙的實習與住院醫師階段,同理心是個不易達成的要求。一個自顧無暇的醫師,如何還能同理他人?過度緊繃的生活,也會對醫師與家人間的關係造成壓力。

還有行醫時的幻滅感。

閱讀全文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Small-Cap ETF分析介紹(VSS,2021年版)

Vanguard全球美國除外小型股ETF,英文全名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Small-Cap ETF,美股代號VSS,成立於2009年四月2日。

VSS以採樣法追蹤FTSE Global Small Cap ex-US Index。

FTSE Global Small Cap ex-US Index由美國以外全球股市的小型股組成,囊括約3900支股票,涵蓋47個國家。指數同時包含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

VSS內扣總開銷為0.11%。跟去年(2020)相同。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2021七月),VSS資產總值93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19萬股。

根據2021六月30日資料,VSS各地區投資比重如下:

歐洲:34.5%
亞太成熟市場:25.6%
新興市場:24.3%
北美:14.8%
中東:0.6%

北美14.8%,全部投資於加拿大股市。亞太成熟市場中比重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占整個投資組合的13.4%。歐洲市場中比重最高的是英國,占10.3%。

新興市場中投資比重最高的是台灣,占整個投資組合的7.9%。台灣也是VSS投資組合中比重第四大的國家。

VSS在投資國際股市未採貨幣避險。VSS以美金計價,但其實是各種非美元貨幣的綜合體。

2021六月30日,VSS的前十大持股分別是:

Open Text Corp.
WSP Global Inc.
First Quantum Minerals Ltd.
Emera Inc.
Kirkland Lake Gold Inc.
Yang Ming Marine Transport Corp.
Algonquin Power & Utilities Corp.
CAE Inc.
TFI International Inc.
CCL Industries Inc.

2021前十大持股跟2020同期相比,Kinross Gold Corp、Evolution Gaming Group、Pan American Silver Corp、Canadian Apartment Properties、HelloFresh SE退出,First Quantum Minerals Ltd、Yang Ming Marine Transport Corp、CAE Inc、TFI International Inc、CCL Industries Inc進入。

前十大持股只佔VSS總資產3.1%,分散性良好。

VSS與對應指數表現如下表:

閱讀全文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讀後感1---薪水陷阱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作者是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這是一本討論人生哲理的書。請別擔心,毫無說教意味。作者結合人生經驗與商業故事。閱讀起來,趣味盎然。

首先作者談工作選擇。為什麼那麼多人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且覺得自己無法離開,沒有其它選擇?

在討論職涯策略時,作者請讀者考慮,對於一個工作,什麼是你覺得最重要的,以及什麼是讓你最快樂的?

請特別留意,這兩者可能有不小差距。譬如你覺得最重要的可能是薪資高低。但真正讓你快樂的,其實是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作者接著引用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論點。一個人對於工作的評價主要有兩個面向。

第一個叫Hygiene factor,譯為保健因素。

Hygiene本意是環境與個人衛生。特別是為了遠離疾病所採取的衛生措施。你做了這些事情,就比較不容易得病。

在工作上,保健因素指的是避免讓人對工作心生不滿的因子。譬如不足的薪資,很差的工作環境。這就是保健因素。

第二個叫Motivation factor,動機因素。也就是工作者有多大的動機去從事這個工作。

需要留意的是,保健因素頂多就只能讓人不討厭這個工作。工作要令人滿意,幾乎不可避免的,一定要滿足動機因素。

而薪水,在分類上屬於保健因素。

很多人在選擇工作時,把保健因素放在首位。而保健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薪水。

作者引用自己在大學授課的經驗。很多學生剛入學時都有遠大夢想。希望學會管理技術,為員工帶來幸福,增進企業運作效能,在業界闖出名聲。

但畢業後,他們大多會選擇高薪職業。

作者問學生,”為什麼不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答案往往是:”我還有學貸要還”、”我有家人要養”。似乎出於經濟的現實考量,不得不如此。

他們常常想說:”就耐著性子做幾年,錢賺夠了,我就可以換回我真正喜歡的工作。”

但隨著時間經過,他已經習慣這個賺錢速度與其所帶來的優渥生活。甚至隨著年資增長,薪資進一步提升。於是他發現自己愈來愈無法離開目前的工作,去從事心中真正想做的事。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先以薪資為考量,日後再做轉換。卻沒發現,薪資本身就是一個陷阱。以薪資做主要考量,它會永遠壓抑你的動機因素。讓你走上一條你沒那麼喜歡,不是你真正想做,頂多就是不討厭的工作生涯。

一個錯誤的初始考量造成日後的種種問題。

不是說薪資這些保健因素不重要,而是人往往需要一個更平衡的考量。

請記得把動機納入考慮。一個讓人從中得到成就感,覺得自己在持續進步的工作,是一個可以讓人樂在工作的寶貴特點。

面對往後的職涯,作者以本田機車進入美國市場的策略為例。

閱讀全文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後感---解決問題的成因,而不只是解決問題



名為”薩提爾”的對話模式,發端於心理學家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她的學生約翰.貝曼(John Banmen),根據其對話方法,發展而得。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一書,就是討論這個對話方法的原理與應用。

冰山是全書的核心概念。

冰山的基本意思就是,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也包括我們自己),就只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

但其下方有龐大的”基礎”。你不深入探究是看不到的。

薩提爾的冰山有七層,最上層是行為。就是一般我們看到的地方,譬如一個小孩無法專心唸書,整天摸東摸西。

再往下是感受。這個人當下的感受。譬如這個小孩覺得不在乎,不想要念書。

然後是感受的感受。譬如小孩對於不在乎的態度,心中是有點愧疚與罪惡感的。

第四層是觀點。小孩的觀點是什麼?譬如他可能覺得,再用功也沒用。

第五層是期待,或許小孩真正的期待是自己可以專心完成功課。

第六層是渴望,他心中也渴望得到老師與父母的認同。

最後則是自我。

大多人在處理事情時,完全只根據冰山的最上層。就是行為表現。

小孩不唸書?

父母就規定,”你給我在書桌上好好坐一小時,沒寫完不準離開”。或是威脅,”考超過第幾名,就不可以出去玩”。

這叫試圖解決問題。成效如何,我們心知肚明。

薩提爾的對話模式,是要解決問題的根源。希望透過深入的對話模式,切入冰山的下方幾層,帶出矛盾與衝突的點。

重點不在於迅速解決問題,而是透過對這個人更深的關懷,找到問題。最後也改變了行為。

這個對話模式不僅適用於面對他人,也可以面對自己。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或反應的根源。譬如自己明明很生氣,對這個感受的感受卻是”我沒有生氣,只是講話比較大聲”。因為從小,他的家長就嚴詞告誡,不可以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

或是自己明明很心痛,很受傷。對這個感受的感受卻是,”沒什麼”。因為從小父母就說”這一點點小傷,有什麼好痛的?”從小他就被教會淡化與否定自己的情緒。

許多人從來不會面對與承認自己的情緒。薩提爾模式,也可用來自我剖析,回顧過去的經驗與創痛。

書中一句話說的很好,”進入他人內心的捷徑是瞭解自己”。

書中有許多薩提爾對話模式的逐字稿。應用很多,可用於處理親子關係、手足衝突、師生關係等。

譬如有個小孩自行決定要中斷大學學業。媽媽焦急如焚的要找作者諮商。

作者不是勸那個大學生,而是藉由跟媽媽的一次對話,解開了媽媽的心結。

作者藉談話引導媽媽說出自己年輕時,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而輟學的歷程。這位媽媽沒有從中走出來。

她覺得自己當時為家庭犧牲,才要離開學校去工作賺錢。

現在自己犧牲了那麼多,讓女兒可以沒有經濟壓力的去唸書。她居然自行決定不唸了?

她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犧牲了那麼多,所為為何。

作者的對話直接的切中她的心結。她要求女兒不要離開自己不喜歡、唸不下去的系所,其實是要女兒為她犧牲。

談話之後,這位媽媽開始鬆動與釋懷。最後她選擇相信女兒已經長大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日後,女兒也在其它科系,找到人生的方向。

還有一個夫妻關係的例子。

閱讀全文

Vanguard International Dividend Appreciation ETF分析介紹(VIGI,2021年版)

Vanguard國際股息增長ETF,英文全名Vanguard International Dividend Appreciation ETF,美股代號VIGI,成立於2016年二月25日。

VIGI是VIG的國際股市版。

官方網頁目前仍寫著VIGI追蹤NASDAQ International Dividend Achievers Select Index。

Vanguard在六月一日宣布,預計在2021第三季,VIGI將改為追蹤S&P Global Ex-U.S. Dividend Growers Index。

新指數跟舊指數相同的地方在於,都是選出過去七年,每一年都增加現金股利的公司,有相同的最低流動性要求,單一公司最高比重也都是4%,也都排除REIT。

不同的地方有三點。

第一個,成份股雖然都是市值加權。舊指數採用的是整體市值,新指數則改用自由流通量調整市值(Float-adjusted market capitalization)。

第二點,新指數再平衡的交易執行日分散成三天,舊指數是一天。這可以降低變更成份股所帶來的市場衝擊。

最後一點則是避免高股息陷阱的方法。

每年在決定成份股的時候,有配發現金股息的公司會依股息率由高到低排序。股息率最高的25%公司,無法進入指數。

已經是指數成份股的公司,假如在年度股息率排序來到最高的前15%,也會被排除。

這樣的指數編制規則,或許可以引導認為”現金股息愈高就是愈好”的投資朋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根據2021五月3日資料,VIGI前十大持股分別是:

Nestle SA
Roche
Novartis
Reliance Industries Ltd
Tencent Holdings Ltd
SAP SE
AIA Group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
Siemens
Keyence

前十大持股佔VIGI總資產33.6%。

2020四月的前十大持股名單相比,Samsung Electronics、LVMH Moet Hennessy Louis Vuitton、L’Oreal SA、ASML退出前十大名單,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AIA Group、Siemens、Keyence進入。

VIGI資產總值為37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14萬股(2021七月資料)。

VIGI的內扣總開銷是0.20%。跟去年相同。

VIGI在2016二月成立,到目前為止只有2017、18、19、20四個完整年度績效。

VIGI每一年績效與跟它所追蹤的指數差距則如下表:

閱讀全文

2021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3—美國的基金投資成本



這張圖顯示的是美國股票型基金平均的內扣總開銷。紫色的線是簡單平均。藍色長條代表的是資產加權平均。

可以看到資產加權平均內扣費用明顯低於簡單平均,這代表美國投資人整體來說,偏向選擇低內扣費用的基金。
(原理可見2020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美國基金費用持續下降文中的說明)。

到了2020,美國股票型基金的資產平均內扣總開銷是0.5%。台灣股市最知名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元大台灣卓越50ETF (0050),2020內扣總開銷是0.43%。

美國股票型基金投資人就享有類似台灣ETF業界的費用成本。而台灣的基金投資人,只能在一大堆光是經理費就1.5%的高收費基金中選擇。



上圖是主動型基金跟指數型基金平均內扣總開銷的變化。

上方紅色實線與紅色虛線代表主動型股票基金與主動型債券基金。下方藍色實線與藍色虛線,代表指數型股票基金與指數型債券基金。

可以看到,四個類別長期都是下降的趨勢,但很明顯,指數化投工具整體來說,成本便宜非常多。到了2020,股票與債券指數型基金都已經降到平均內扣總開銷0.06%。



閱讀全文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Love, Money, and Parenting)讀後感—父母如何選擇教養方式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的作者是Matthias Doepke,德國人,現為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與Fabrizio Zilibotti,義大利人,現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經濟學家談教養?

沒錯。作者的論點在於,父母的經濟能力與所處社會的財富分布狀況,會影響父母採用那一種教養方式。

經濟學的核心論述是,人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做出最有利的選擇。教養,也不例外。

作者在書中展現了,可以用經濟學觀點,解釋不同國家之間,不同世代之間,與同一個社會內不同財富階層的父母,會比較偏向採用那一種教養方式。

儘管書中有些章節列出不同教養模式,對孩子日後取得高等學歷或是社會階層向上爬升的影響。但作者並沒有試圖評論那一種教養方式比較好。他們認為,父母都是愛子女的,希望他們生活快樂,有成就。但會因為經濟狀況,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作者將教養模式分為四種。畫分這四種教養模式的是兩個親子互動指標。第一個是父母如何回應小孩。第二則是,父母是否干預小孩的決定。

不回應也不干預的,是忽略型父母。
會回應但不干預的,是放任型父母。

不回應但會干預小孩選擇的,是專斷型父母。
會回應也會干預小孩選擇的,是威信型父母。

這個分類可畫成以下示意圖:

忽略型父母基本上不太關注自己的小孩。作者主要討論的是放任、專斷跟威信三種教養方式。

專斷跟威信,都是密集教養的方式。差別在於,專斷的父母比較”專制”,認為小孩就是聽我講的就對了。不需要跟你講道理。也比較可能採用體罰等高壓的方法。

威信的父母也會干預小孩的決定,但會採用講理的方式。說服小孩,為什麼這樣比較好。

有趣的是,作者指出,威信教養是這四種類別侵入性最高的。因為父母會試著塑造小孩的價值觀。相較之下,專斷只有試著改變小孩的行為。

父母會如何決定採用那種教養方式呢?

首先是要或不要干預小孩的選擇。

假如小孩的選擇會帶來重大成果差異或嚴重不良後果,父母會傾向介入小孩的選擇。

譬如住在高風險社區。讓小孩下課後自由在外活動,可能沾染惡息,涉足幫派或吸毒。父母會傾向介入。

譬如教育選擇。假如在這個社會,取得高學歷,對於日後工作所得有重大影響,父母一般會介入。

但假如這個國家,白領跟藍領工作者所得差異不大,或者社會財富分配較為均等,放任教養會比較盛行。

接下來,假如要干預小孩選擇,那是要採用專斷還是威信。

這兩種教養方式的主要差別在於專斷教養須要持續監督。因為父母設下規則,要求孩子遵守。所以一定要父母管得到的時候,才有用。

威信教養則是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只要成功說服,小孩子日後就會根據已經內化的原則行事。不需要持續監督。

所以假如一個社會大多是家族事業傳承。譬如父母經營農場,小孩子長大接手。父母經營餐廳,小孩日後接手。全家會一直生活在一起,那會偏向專斷教養。

但假如這個社會,小孩長大後大多會去外地念書工作,離開原生家庭。那會偏向威信。

接下來的章節,作者就用實際上各國家,各時代的教養狀況,進行驗證。

譬如所得不均的情形。北歐國家像瑞典、挪威較為輕微。美國狀況嚴重。法國、德國介於之間。

所得愈不均,採用放任教養的父母比率降低,專斷與威信教養比率提升。

譬如美國就有”直升機父母”一詞。指的是彷彿一直盤旋在小孩上空,不斷監視小孩各種生活面向的父母。這是高度密集教養。

北歐國家”尊重”小孩的程度,則會讓美國父母吃驚。(台灣讀者看到書中的例子應也會覺得居然可以放任到這種程度)

單一國家也不是一成不變。隨著幾十年來,收入不均狀況的起伏,國內採用放任與密集教養的父母比率也會改變。

譬如美國近年貧富差距拉大,也跟父母愈來愈介入小孩的活動與學業相關。

父母本身條件方面,有兩個重要因子決定教養方式的選擇,那就是父母的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

閱讀全文

《長勝心態》(The Long Win)綠角推薦序—甚麼是成功的人生?



在學期間,考試贏過別人,拿到更好的成績。出社會後,升遷贏過別人,取得更高的職位。或是收入勝過他人,累積更多的財富。

我們太常也太習慣,以勝過他人,跟他人比較,來定義何謂成功。

比他人好,自然是更成功啊。而且,競爭不正可以激發人類潛能。這不是一個簡單又正確的想法嗎?

本書作者,凱絲‧畢曉普,前英國奧運划船隊隊員,以詳細的論述告訴讀者這個想法問題何在。

奧運,無庸置疑,取得獎牌就是成功。不過書中講述了許多金牌得主在衝過終點線之後的空虛感,以及隨之而來要繼續在下一場競賽證明自己的壓力。

看似相當不錯的第二名,銀牌得主,身為”第一”輸家,往往心中有著最深的遺憾。

奧運開幕時,上萬選手踏入會場,最後只有幾百位金牌得主笑著離開。絕大多數運動員帶著失落離開。而金牌得主也未必真如表面上看起來風光。

只有少數人是贏家,大多人是輸家。而身為贏家也不如想像中美好。這就是我們要的競賽嗎?這是我們希望在學校、職場或人生看到的狀況嗎?

輸贏之外,你有其他選擇。

作者談到自己在競技運動的經驗,目前的選手與教練團,已經逐漸把目光從成果(Result)轉到表現(Performance)。

不只看競賽成果是第幾名,而是整個過程表現如何?

閱讀全文

2021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新冠疫情時的資金進出

這次的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 有特別整理2020全年,在肺炎疫情影響下,基金投資人資金進入或流出的狀況。

首先是股票型基金。



這張圖顯示的是美國當地的股票型基金,2020一到十二月,每一個月份的資金淨流入或流出。橘色長條代表全球股市基金,藍色長條代表美國股市基金。單位是十億美金。

可以看到,除了橘色長條代表的全球股市基金在一、二月有資金淨流入之外(正數),其它月份全都是淨流出(負數)。

美國股票型基金在2020每一個月份,都是淨流出。流出較少的月份是四月跟十一月,單月流失約200億美金。流失較多的月份,像八月,一個月流出600億美金。

也就是說,美國股市從三月底之後雖然強力反彈,但整體來說,股票型基金投資人仍是在離開市場。

許多人想要在三月的市場低點,全數壓入,大賺一筆。但其實,假如你可以在大跌中不為所動,持續投資,就比這些離開股市的投資人好很多了。

另一個值得注意地方在於,美國股票型基金從四月開始,每個月兩百億以上的資金流出,基金經理人需要不斷的變賣股票換成現金,讓投資人贖回。但美國股市同期是上漲的。

這就可以破解一個迷思。

很多人批評,當投資人在恐慌中,大舉同時賣出ETF,會造成市場下跌。

問題是,ETF買賣大多是次級市場交易。有人賣出,對面就有人買進。買賣ETF不等於ETF成份證券需要被買賣。

這張圖可以讓我們看到,就算是傳統的共同基金,面臨持續的贖回,也未必會造成市場下跌。

共同基金投資人贖回時,經理人需要變賣股票,換成現金交給投資人。

規模比ETF要大的共同基金面臨持續贖回,都未必造成市場下跌了。為什麼有人一直要用ETF末日場景來嚇唬投資人呢?

是說的人不懂實際狀況呢?還是其實他懂,只是基於某些理由,要說出不合常理的話?

下圖則是債券型基金2020每個月份的資金進出狀況。

閱讀全文

2021六月回顧

本文回顧2021六月綠角財經筆記的狀況。

2021六月,部落格最熱門的十篇文章分別是:

1. “好享退”方案基金初步分析---高費用讓你”很難退”

2. 綠角財經筆記總目錄

3. 台灣ETF完整列表與費用總整理(List of All ETFs in Taiwan,2021)

4.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3---節儉新定義

5.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4---退休現金流的實際做法

6. 綠角開課計畫(Greenhorn’s Investment Class)

7. Influence讀後感1—人是互相的

8. Funding Your Future讀後感---投資債券基金一定要留意的兩大風險

9. 2021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指數化投資的現況

10.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讀後感—長期習慣勝過短期作為

六月最熱門的新文章,多是書籍讀後感。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3---節儉新定義討論了我在書中看到關於”節儉”兩字的說明。沒有逼迫自己處處省錢,是一種比較開放與容易執行的做法。

2021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指數化投資的現況則引用美國資產管理業年度報告書中的數字,檢視目前指數化投資的資產占比。也引起許多讀者朋友的注意。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讀後感—長期習慣勝過短期作為,也成為前十大熱門文章。這本書以科學根據,講述正確的飲食與運動做法。值得一讀。

2021六月,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香港、美國、俄羅斯與新加坡。

六月是自五月中旬全台三級警戒以來,全月抗疫的一個月。本土確診人數從五月30日的425人降到六月30日的55人。有明顯好轉。

但這個數字反應的是過去一個半月全民的防疫作為,大家的小心謹慎,所帶來的成果。而不是我們可以全面放鬆的徵兆。

大家可以為自己鼓掌,但我們仍需要繼續努力。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21五月回顧

2021七月回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