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智慧型資產配置)再讀後感---投資的重點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是William Bernstein的第一本理財著作。就像他寫的投資金律一樣,智慧型資產配置也是在投資過程中,給我非常大的助益的一本書。最近,我又重新把它看了一次(第三遍),決定寫下更充實的讀後心得。

智慧型資產配置是我看過的理財書籍中,對於資產配置的理論與實際,講解的最為通透的一本書。

書的第一章開頭採直接破題法。馬上進入一個用來解釋的資產配置的假想故事。這樣的說法,對於一個投資新手來說,或許還能接受。但在這充斥著各種教人要機動調整、要展望經濟前景的”操作手法”的投資世界,有許多投資人在根本還不懂得什麼是資產配置之前,在根本還不知道資產配置的效用之前,就已經不將資產配置當一回事了。一個合適的起點,可能是先解釋為什麼需要資產配置。作者將理由寫在Preface之中。

兩大主流投資方法,適時進出市場與選股,表面上看起來都很重要。但問題是,前者從未有人獲致長期成功,後者幾乎沒有人成功。(原文:Market timing and security selection are obviously important. The only problem is that nobody achieves long-term success in the former, and almost nobody in the latter.)

許多投資人一進入投資世界,就從”表面”看起來很重要的事下手,試著選股與適時進出市場。然後在一段時間過後,終究發現,自己的選股能力也是普通人(大多人都是普通人。這不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嗎?),也無法適時進出市場。

這就是投資時太多人犯下的”原罪”,試著重新發明輪子。意思是,輪子是這世上本已經存在的運輸工具,你就直接拿起來用就好了,你不用像原始人一樣,自己發明。同樣的,投資世界早已知道,長期選股成功是非常少數的人辦得到的事,持續的適時進出市場更是一種沒人可以達成的事。許多投資人不正視投資世界的已知,一定要在自己”親身經歷”過後,才相信這個事實(或甚至一輩子都無法相信這點)。這就像是重新發明輪子的舉動,浪費時間與精力。

很多人有一種想法是,進入投資世界,難道不付出精力去挑選股票,也不想說什麼時候該退出市場,什麼時候該進入市場,這樣”沒有付出”的人,難道會有所得?

答案是肯定的。譬如加權股價指數在民國58年的最後一天收盤價是110點。到了民國98年的最後一天收盤價則是8188點。從110到8188,共是73倍的獲利。(讀者朋友可以參考台股的長期觀點一文。)

假如在民國58年,就有追蹤效率良好的台股指數化投資工具讓投資人取得市場報酬,這40年間,就可以有這樣的成果。當初投入110萬,到民國98年會變成近8200萬。這還是以沒有計入股息的加權股價指數所計算出的報酬。

這40年間,都不必選股,指數有什麼成份股,你就透過指數化投資工具持有什麼股票。也不用想要在什麼時候獲利了結或是什麼時候再進入市場。都不用。你就是將資金投入市場,在台股這樣一個過去呈現長期成長態勢的市場,你就可以獲得那麼多的報酬。

這就是你將資金投入風險資產的報酬。將資金投入風險資產,這個動作本身,就有獲取報酬的可能。不必再選股,也不必再想什麼時候進出市場,都不必。這兩個動作都不是獲取報酬的條件。市場會給你報酬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拿資金去冒險。
(但不要以為投入風險資產一定會賺。投資是冒著虧損的可能換賺錢的可能。各國長期的股市報酬,可以參考資產配置初步—合理的期待(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Reasonable Expectations))

很多人希望投資人相信一定要選股,或是挑時間進出市場才會賺錢。其實未必。但可以確定的是,假如投資人都不選股也不挑時間進出市場了,宣揚選股與進出市場時點的人,就不會賺錢了。(這是很大很大的市場。想想看有多少節目、書籍還有刊物,都可以收起來了。)

使用基金時,我們投資人要跟與我們有利益衝突的基金公司打交道。處理好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買到好基金。吸收投資知識時,我們投資人也同樣面對與我們有利益衝突的業者與”老師”。想通這個利益衝突點,我們就可以吸收到正確的理財知識。

所以,當投資人可以體會到試圖選股與擇時進出市場的徒勞無功之後,他就會將重點放在投資時真正該注意的重心,也就是資產配置之上。

待續…


這本書的中文版是"智慧型資產配置":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智慧型資產配置)再讀後感---資產配置要義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智慧型資產配置)再讀後感---執行資產配置的最佳工具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智慧型資產配置)再讀後感---行為財務學與實際執行面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讀後感

Skating Where The Puck Was讀後心得1---早到,不然就耐心等

All About Asset Allocation讀後感

適時進出的行與不行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Asset Allocation讀後感—財務數學在資產配置的應用

綠角中文書局

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從遠古到現代的貿易發展


12 comments:

家榮余 提到...

"試著自己發明輪子" 很棒的比喻! 諷刺又直接 呵呵 ^^

大可財經週報 提到...

感謝分享。

資產配置的概念一開始是閱讀綠角大的資產配置相關文章,後來也藉由閱讀這本書,使得整體概念更加的明確。

medccm 提到...

這本書雖然前面有不少統計學的成份,沒有統計概念的話,可能在標準差的部分就有點混亂了;但果慢慢消化的話,可以發現這是一本相當棒的書,透過數學的推導,可以知道為什麼需要做資產的配置?為什麼資金不建議全部押在過去長期平均報酬率最高的股票?未來股債市的報酬率如何推估?為何必需定期做資產的再平衡?

不過有一個地方看不太懂,就是
報酬=股利收益率+股利成長率+乘數變化
不知道如何推導而來?是否有相關資料可參考,謝謝!

匿名 提到...

有件事情不大明白請教一下,如果說今天買了指數基金,假設該基金就跟著指數波動好了,那麼買在台股1997年九千多點(高點)到現在,指數是七千多點,也就是這十幾年來的報酬將是負的報酬?美國道瓊指數近十年(2001/08/06為10504.13)截至現今約11000,也就是漲幅不到一成?是這樣計算嗎?

根據觀察到,很多國家的股市都有一段飛躍性成長的時刻,如果錯過這個時刻,進入已經開發的國家,很多股市指數成長似乎有趨緩的狀況?如果這樣,看來定存的利息好像還比較好!?

我想講的是說,是否一個已開發國家的指數成長會趨緩呢?是否過去飛躍性成長的歷史使得整個資料評估過於樂觀?

如果我前面舉的例子算是特殊時間點,那麼投資人是否要分批進入,避免買在高點?

綠角 提到...

謝謝家榮與大可的分享與支持

medccm
我覺得不致於如此
這本書的說明 是可以讓就算是沒有概念的讀者
也可以一步步深入瞭解
不是說你要先懂得標準差或什麼名詞才能看這本書
這本書會教你 這些東西是什麼意思 在投資時 有何意義

你的問題
可以參考拿起你的望遠鏡---股市投資收益評估(How to Estimate Stock Returns)

匿名先生
你說對一點了
股市報酬不是均勻分散在每個年度
某個市場報酬的大部份
很可能就是某個表現特別良好的時段帶來的
這就更顯示了想要抓時間進出市場的危險性
也就是說 你在場外觀望的時候
有可能剛好就是這個表現好的時段

對於分批投入的問題
請參考
對於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Unfounded Fear for Long-Term Investing)

元毓 提到...

建議關於中間一段「民國58年買進....98年」最好補充一下通貨膨脹的因素考量。

因為純看數字,投資110萬40年後拿得8200萬,績效高達年報酬率11.38%,但若將通貨膨脹因素放進去,則僅剩6.68%,差異是很大的。假如再放入購買力考量,差異會更大。

另外此例也忽略了台股在1960s~1990s有一段漲幅驚人的經濟成長與伴隨的股市飆漲。而1995年後到今日台股指數只是在某一區間起伏的現實。
如某位匿名網友所提,若某甲在上一次萬點買進台指(假設當時已有寶來台灣50),則到今日即便考慮股息收入,也不一定能回本。

長期來看指數投資或可免去一定程度的價格起落風險,但卻未必能免去如金融風暴或.com泡沫的系統性風險。我想這個點也提一下會更好,參考參考。

白河夜船之蓮貓 提到...

喔!元毓大現身了!!
元毓大第一、二段的說明也許都沒有錯,但是這跟指數投資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除非你不投入市場,不然『金融風暴或.com泡沫的系統性風險』還是會發生...

綠角 提到...

謝謝元毓兄的補充說明

的確 沒有任何投資方法可以避免系統性風險

假如你買到有成長的市場
不論是從110點到8188點
或是從500點到7000點
或是從1200點到6000點
只是賺多或賺少的問題罷了

市場有成長
就是獲利的主要動力

市場沒成長
被動與主動投資
都沒用~

也謝謝蓮貓的說明

Nigel 提到...

以下這段的中文似乎和英文有出入,把選股和時間倒轉了:

兩大主流投資方法,選股與適時進出市場,表面上看起來都很重要。但問題是,前者從未有人獲致長期成功,後者幾乎沒有人成功。(原文:Market timing and security selection are obviously important. The only problem is that nobody achieves long-term success in the former, and almost nobody in the latter.)

綠角 提到...

謝謝
已更改~

Phyllis 提到...

這本書的中文翻譯很少錯誤,中文版讀起來很容易,也許因為譯者本身是本科系的,沒有一些其他同類書籍原文寫的精采譯文卻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問題,感覺中文版值得收藏。封面設計個人覺得倒是沒有2016年版的投資金律好看。

綠角 提到...

謝謝Phyllis深入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