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基金資產膨脹應調低費用率(Larger Assets, Lower Expense Ratio)
Vanguard在2014二月底的新聞稿中,宣布旗下多支基金與ETF將有更低的內扣費用率。
其中內扣費用調降的ETF列表如下:
ETF名稱 | 代號 | 原內扣費用率 | 調整後費用率 |
| VSS | 0.25% | 0.20% |
| VWO | 0.18% | 0.15% |
Global ex-US Real Estate ETF | VNQI | 0.32% | 0.27% |
| VEU | 0.16% | 0.14% |
| VT | 0.19% | 0.18% |
去年我們就已經看到Vanguard調降費用率,2014年持續調降。
多年來內扣費用的持續降低,帶給投資人廣大的好處。
譬如我在2007剛開始投資VWO時,其內扣費用率是0.30%。現在已經來到0.15%。
單看數字,從0.30%降到0.15%只降了0.15%而已。但看變化幅度的百分比,內扣費用從0.30%來到0.15%,那可是已經打了五折。
而且這些費用調降,都不必我們投資人寫信去跟Vanguard爭取。它自動就調降了。
調降的理由有兩個:
第一,該基金或ETF的資產增大。第二,Vanguard沒必要多賺投資人的錢。
為什麼基金或ETF資產擴大,可以調降內扣費用呢?
最主要原因在於,有些基金與ETF的運作成本是固定的,不會隨著基金資產同步擴大。
基金資產增大,資產管理公司還是租一樣的辦公室、還是用同一套軟體在管理客戶帳目、還是請一位經理人,還是請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做簽證,還是請一家律師事務所做法律顧問。這些都是固定費用。
假設這些零零總總的費用,每年需要1000萬台幣好了。
假如一支基金有10億的資產,收1.5%的經理費,那麼一年就有1500萬的收入。
扣除掉1000萬的成本後,基金公司可以賺500萬。
假如基金很成功(或大多狀況下應說是銷售很成功?),資產擴大十倍來到100億。那麼1.5%的經理費可以帶來1億5千萬的收入。扣除掉1000萬的成本後,基金公司可以賺1億4千萬。
基金資產成長十倍,但基金公司獲利從500萬成長到1億4千萬,足足成長了28倍。
(實際狀況,基金資產擴大,會帶高運作成本。但絕不會資產成長十倍,成本就要跟著提高10倍。通常成本只會提高一些。)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資產管理業,是一個經濟規模會帶來龐大好處的事業。
這也難怪許多資產管理業者會偏離主業,從資產管理變成資產搜集業者。
真的,當你經營事業一心想要賺錢,”資產搜集”實在是太大的誘惑。(很常看到廣告的基金公司,你都應該懷疑它們的本業到底是那個。)
先前的例子中,假如基金資產成長到100億後,基金公司把費用率從1.5%調降到0.75%。那麼一百億的資產,一年也可以帶來7500萬的收入與6500萬的盈餘。跟先前的500萬比起來,也是13倍的成長。
所以,在基金資產膨脹的狀況下,基金公司是可以調降費用,同時也能賺得更多。
但大多基金公司,吝於將這份成果與投資人共享。它們維持住相同的費用率,然後將資產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好處,全部放進自己口袋。
你就會知道,在基金稅,你交了嗎?續文中,那些基金公司執行長的超高薪酬是那裡來的了。
那主動型基金資產膨脹所帶來的壞處,像是績效滑落,不易操控要怎麼處理呢?
那當然是給投資人全部承擔啦。
雖然基金資產擴大,基金公司理應將經濟規模帶來的好處與投資人分享。但是,你可曾看過台灣那家基金業者調降經理費,或是那家境外基金公司調降費用?
難道大家的基金都沒有資產成長嗎?
這時就要看到調降費用的第二個條件:基金公司結構。
大多基金公司是有外部股東的營利事業。它們負有對股東的責任,那就是要儘量多賺錢。
所以儘管調降費用對基金投資人有利,但對股東不利。在有獲利責任的狀況下,基金公司選擇假裝沒有這個問題,選擇不去調降費用,其實是很自然的選擇。
Vanguard不是這樣。它是一個由它發行的基金與ETF所共同持有的公司。它的股東就是它所發行的基金與ETF。
所以,只要你是Vanguard基金或ETF的投資人,其實你也間接成為Vangaurd的股東。(詳細討論可參考Vanguard, The Ship, The Company and The Experiment一文。)
這個結構,不僅讓它在70年代,成為第一家推出指數型基金給一般投資人的資產管理公司。也讓它在四十多年後的21世紀,持續的調降費用。
資產管理公司的結構,會決定它如何對待它的投資人。
在看不到任何調降費用行動,在除了一些ETF外看不到任何低費用基金的台灣基金界,Vanguard資產管理公司的行動,讓許多同業困窘不堪,也讓Vanguard的投資人更加相信,使用Vanguard的工具是正確的選擇。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經濟規模對基金的重要性(Asset Management and Economies of Scale)
ETF價格戰背後為人所不知的一面(Price War or Fee Innovation?)
橘越淮而為枳---一家基金公司的故事(Different Pricing Policies of BlackRock)
美國ETF長期投資成果(My Investing Experience with ETFs)
共同基金的騙局(Investor’s Dilemma)讀後感2---如何挑選比較為投資人著想的資產管理公司
Labels: 基金
4 comments:
Schwab要和Vanguard拼費用低
真的是蠻辛苦的
這還算一般,才早幾星期香港的一家銀行發的基金通告才狠, 說為了節省成本把註冊地從開曼群島搬回香港,可是管理費依舊1%, 氣得我馬上贖回整個基金
謝謝分享
美國的投資工具跟香港比
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Vanguard網站上寫:"Generally, expense ratios are backward-looking, meaning they are based on actual operating expenses reported from the prior fiscal year."
我想真正的關鍵是這個 -- "actual operating expenses"。
如果每一家的expense ratio都是based on actual operating expense。那我們好像該問的不是說,怎麼不調降expense ratio,而是該問其他基金公司,你們把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但由此我感覺每一家的expense ratio可能定義都不太一樣...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