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盛開的兩棵樹-續篇(Professional Achievements and Financial Gain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昨天的文章繁花盛開的兩棵樹提到,當一個人工作收入與投資收入都達到一年千萬的等級,是否要繼續工作的問題。
我認為關鍵是,你對工作的看法與態度。
假如你對這個工作是樂此不疲,星期日還會期待星期一可以開始工作的日子,那沒話說,就是繼續工作。
但假如你對這個工作其實有點疲乏或甚至厭煩呢?
這時要確認一個重點。你到底是討厭這個工作,還是厭惡工作的方式?
也就是說,有問題的到底是The Work還是The Way You Work。
有些人以為自己討厭工作,其實他厭惡的是工作的方式。
譬如有一個醫師,假如可以跟一個患者好好談半小時,讓他完全瞭解這個疾病與治療選擇,還有可能的後續發展。患者會很高興得到完整的指引,真心感謝醫師的離開診間。醫師也很高興自己解決一個人的疾病與困擾。那其實他是喜歡這個工作的。
但這位醫師現在的工作狀況是每個患者只有五分鐘。每一個診有近百位患者。他根本沒時間跟患者好好解釋,患者也常抱著疑惑離開。他每次下診不僅覺得頭痛,身體被掏空。還覺得這個工作很糟。其實不是這個工作很糟,是這樣的工作方式很糟。
(很遺憾的是,台灣健保制度鼓勵後者。不鼓勵前者)
假如你討厭工作的方式,但這個工作你是喜歡的,那要換工作方式。讓自己輕鬆、快樂一點。
少做一點沒關係,你的財務基礎可以支撐這個選擇。
持續高壓、大量的工作模式,你可能會很快把自己耗盡,甚至帶來健康上的問題。
假如你真的覺得夠了,做那麼多夠了,也不是那麼喜歡這個工作,那就可以考慮在這樣的財務基礎上直接退休。
除了工作之外,也要想一下人生的其它追尋。
譬如自己的興趣。你一直很喜歡長途旅行,但工作排程讓你一直無法成行。或是你過去很少陪伴年長的父母,你想要多陪他們。那可以減少或離開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雖說這是”假設性”問題,但投資與工作,雙樹並榮,是一個可能達成的美好場景。
一個人從二十幾歲開始工作,做的是有成長,有前景的工作。持續精進自身能力,甚至進一步發展出領導團隊的能力,成為主管,向上爬升。
工作所得的一部分,定期投入金融市場,長期參與金融市場的成長。
他很有可能在五十歲附近,達成這樣的境界。
財務上的穩健基礎,讓他可以開始考慮自己跟工作的關係,將人生調整成自己更希望的樣子。
但假如是練枯榮大法。譬如一個人工作所得很高,但完全沒有投資。也不知道如何投資。
這樣的人假如好好投資,其實很有機會在更早的時間點,就可以減輕工作或考慮直接退出工作。
另一個人則是工作完全不上心,鎮日搞投資。這樣的人成果就不太確定,很難說100%一定不好。但從專業投資人的經驗來看,不是很樂觀。大多會取得落後市場的成果。二、三十年之後,發現自己的工作所得在同齡族群中落於下層。也沒什麼可觀的資產。會是相當窘迫的場景。
不要因為年輕時收入相對較少,就看輕工作所得。
也不要因為自身所得高,就覺得不投資也沒關係。
工作所得與投資獲利,可以雙軌並行。好好的同時照顧它們,長久之後,會為你帶來可觀的成果,安適的財務狀況,與更多的人生選擇。
閱讀全文
Labels: 投資概念
繁花盛開的兩棵樹(Professional Achievements and Financial Gain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一開始,我們先看個假想情景。
這一年,你五十歲初頭。經過二、三十年的職業生涯,在專業上不斷精進,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你看到夫妻兩人合力,家庭年收入來到一千萬台幣。
同一年,經過二、三十年的持續投入和參與市場,你累積了有點份量的金融資產。這年市場表現也不錯,你看到自己的投資組合,一年之內,總價值增長超過一千萬台幣。
而且,這一千萬的獲利是透過相對穩健的投資方法取得的。是一個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股票與債券部位都進行全球分散。
不是股票部位集中買到今年翻倍的股票,也不是買到單年漲幾十趴的單一產業或單一市場。都不用。就單純的用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執行一個全球分散,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就在一年產生這樣的獲利。
(以單年報酬15%計算,金融資產價值約是6600萬)
而不是用相對較少的資產,譬如一、兩百萬,需要買到大漲的個股,才能一年賺一千萬。
這時,自住的房子的房貸也已經還清了。
這很可能是一個財務上令人滿足的狀態。
每天早上,你根本不會擔心喝一杯100多元的咖啡,是不是放棄未來的大量財富。跟家人外出用餐,你也不會太在意幾千元的餐費。那對你的收入與資產,都是很輕鬆的負擔。
出國旅行不是幾年難得一次的奢侈。是一年當中,假如有空,就可以跟家人一同出發,留下回憶的選擇。
每年過年給長輩的紅包,都可以讓他們掛著笑容度過整個年節。不是因為金額,而是他們知道你的財務根基穩固,他們再也不用擔心。
你就像一位園丁,悉心照顧人生花園中兩棵樹。一棵名叫本業工作,一棵則是金融投資。幾十年過去了,你看到兩棵樹枝繁葉茂。今年風調雨順,都開出了滿樹的花。
你跟家人就在這美麗的花園中生活著。看著這樣的畫面,你心中覺得感激,滿足與幸運。
也不一定是這樣的數字。這種成果可以豐儉由人。
有人收入沒那麼高,資產沒那麼多,狀況可能是一年收入50萬,投資獲利50萬。
有人是超高收入者,同時資產龐大。他的狀況可能是一年工作收入五千萬,投資獲利五千萬。
重點是,看到自己的狀況,不要一直跟別人比。跟別人比永遠比不完,資產十億的人,在資產百億的人面前,要比的話,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富有。
工作所得與投資獲利也未必會對稱。有人可能是工作收入100萬,投資所得200萬。
重點是,財務方面可以在工作與投資兩方面同時有所成就,不一定要練”枯榮大法”。
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提到大理國有位枯榮大師。其名來自佛學典故,一枯一榮的雙樹。
財務上,不少人可能自覺或不自覺的練起”枯榮大法”。
譬如有人覺得工作所得太低,沒有前景。於是把希望全部寄託於金融投資,希望靠投資操作賺大錢。對這個人來說,工作所得的樹是枯萎的,他全力照顧投資這棵樹,希望它繁榮茂盛。
有人狀況相反。這種人往往工作所得非常好,也相當忙碌,全部心思就在工作上。工作所得就全部放在銀行,都沒有投資。他可能也不以為意,反正每月都有高額收入進來。
但他往往沒發現,大量現金放在銀行,錯過市場報酬。錯失的錢,可能跟自己的工作所得相當。這些錢拿來好好投資,可能可以取得等同自身工作所得的獲利。但由於他全心照顧工作,放棄投資,產生很高的機會成本。這也是在練”枯榮大法”。
要雙樹並榮往往有個先決條件,就是投資方面不能太耗費心力。一個人時間有限,不太可能採用一個每天需要十小時研究的投資方法,然後還可以每天投入工作十小時。然後這二十小時都是精力充沛,高能高效。這不可能。
要練”雙榮大法”,最可行的路徑是要在投資方面採取簡單又有效的方式。
簡單,指的是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有效,指的是成果完全不輸給專業投資者。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投資方法,就是用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資產配置投資組合。這個成果還不只是有效而已,長期下來還會勝過不少專業投資者。
我們回到文章一開始的例子。你現在五十幾歲,工作收入與投資收入都相當可觀。在市場表現還不錯的年度,投資獲利可以比敵或甚至超過工作收入。
這時你的選擇會是:
1.繼續工作,在工作上持續賺取高收入,目的是為金融投資部位添加更多薪材。
2. 繼續工作,但理由是工所得較為穩定,甚至還有成長空間。金融市場報酬不定。假如遇到空頭或修正,觀感會完全不同。
3.考慮停止工作、減量工作或是幾年後就退休。畢竟人要知道夠了。有錢沒命花,不是一個好場景。
4.其它
待續…
閱讀全文
Labels: 投資概念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7---三個該賣出的理由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Just Keep Buying”用一章,很明白的整理了三個要賣出的理由。
首先就是再平衡。
譬如你執行一個股債比80:20的投資組合。一年過去之後,股市表現優異,債券落後,股債比變成82:18。這時就會需要將股市賣出2%,資金轉入債市,讓股債比回到80:20。這就是再平衡。
在資產累積階段可以用投入完成再平衡,就是將新的資金投入比率偏低的資產類別。
第二個狀況,就是目標到了,到了需要用錢的時候。
假如這個投資組合的目標是退休後要用的錢。那到了60歲退休,你自然會開始從投資組合中提錢出來。
而另一個投資組合的目的是為了累積買房的頭期款,那麼到了要付款的時候,你也會將投資組合變現。
第三個需要賣出的場景,就是糾正投資錯誤。
譬如將大量個人資產集中在單一股票,或是使用高成本投資工具。前者會承擔太多不必要的風險,後者是讓高費用持續侵蝕自身資產。要改正這些錯誤,就需要把不合宜的部位與標的出清,買進新的資產類別與標的。
所以對於以資產配置的方式持續參與市場的投資人,前兩個賣出場景都是事先訂下的規則。該再平衡時或是要用錢時,就去變賣資產。
第三個賣出的場景,則是當自己的知識進步,瞭解到過度集中的風險,高費用的危害等其它重大問題,然後進行修改。
資產配置投資人不會因為,”我覺得現在漲很高了”、”我覺得接下來會跌”、”我已經獲利30%了,該知足了,所以停利離開市場”,這種出於個人感覺以及沒有實證會帶來較好成果的操作,而賣出資產。
基本原則就是,持續參與市場。除了投資初期用來修正錯誤之外,賣出只會用來將投資組合調回原本設計的比重,或是到了要用錢的時候。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4十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4十一月在台北舉辦的“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整體課程架構說明,可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以下各梯次: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二月22、23日高雄班(剩一半名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三月15、16日台中班(剩一半名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三月22、23日台北班(剩一半名額)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課後問卷回饋
“有系統的整理整個資產配置的概念以及投資的邏輯。感謝開課指導。日常一堆投資書籍和說法,相對來說很零散,沒有如此有邏輯和系統性。” 黃小姐
“謝謝精彩的授課。大部份疑問都已經解惑。” 彭小姐
“深入淺出,認識投資的標的/方式、以及實際的應用,所需面對的風險,連投資小白都可以聽得懂。” 沈小姐
“這兩天的課上完後,真的是有非常非常非常大的收穫,解答很多在投資上的問題,也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做到資產配置,也不知道風險管控,覺得很慶幸自己有報名到綠角的課,真的非常感謝老師。” 陳小姐
“瞭解如何建構投資組合的方式和綠角老師的投資歷程。課程規劃良好,由淺入深且條理清晰! ” 黃先生
“雖然剛開始接觸投資,但透過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建立了不少重要概念,工作人員非常親切,謝謝綠角團隊!” 匿名朋友
“非常有收穫,真的非常感謝。謝謝老師對於教學的熱情以及分享。” 尤小姐
“每一個部分都很有收穫。從原理到實際的操作,非常棒。” 劉先生
“最實用的部分,我覺得是下午針對資產配置由精簡至複雜的 4 種配置模式章節,前顯易懂,且與上午講解的內容前後呼應,吸收起來毫無負擔。” 匿名朋友
“打破直覺偏誤、數據驗證出的操作系統。” 馮小姐
“謝謝老師,很喜歡老師在這堂課的結論,我課後有把這段話分享給親友。我認為是對年輕人很好的觀念教導。” 王小姐
“我第一次參加綠角的課程是2019“ETF關鍵報告” ,當時剛開始工作兩三年,完全不懂投資,上完課之後開始投資美股。過了五年時間,這次報名了“資產配置戰略總覽”、“退休資產管理” 、“《全新》債券啟示錄”三門課程。主要原因是隨著資產增長,有時一天的波動已經會超過自己數個月的本業收入,雖然帳面成績還不錯,且我也是很能忍受波動的人(在2020 熔斷時完全沒有賣出且持續增加部位),但隨著進入30歲,明顯感覺時間紅利在持續減少,不該再繼續承受那麼大的風險,加上母親接近退休,卻完全不懂退休規劃,我開始意識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我也很認同綠角說的年輕人應該先投資自己,人力資本真的很有價值。” 黃先生
“帶我們回望投資界的歷史找出可長期執行的方案,依據個人需求,可選擇極簡版或複雜版。謝謝綠角老師很清晰詳盡的說明,也謝謝小幫手小安協助課程進行並且發信提醒相關資訊。” 匿名朋友
“感謝自己及綠角讓我兩年前得以接觸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相見恨晚)。經過一年半的實際投入,讓我收穫最大的不只是資產的增長,而是有著時間的自由,無需日夜掛念金融市場的起伏。如今溫故知新,更加確立走在正確的道路,同時也能將這樣的觀念傳承給子女。” 許先生
“不論是大局觀念上的提醒、還是思考容易有偏誤或是心理因素會影響投資的一些事蹟的提點、跟實際執行時需要使用到的Excel表,都是非常棒的資產! ” 詹小姐
“由淺入深的設計每個章節都很有收穫,股市特性與地區比重決定最有收穫。” 蕭小姐
綠角感言:
這次有幾位朋友,過去已經參加過課程,或已經自己著手開始投資,然後再來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這樣的朋友,除了可以透過課程內容,再度瞭解資產配置的原理與重要性,也可以看到自己投資組合有什麼問題,並進行修正。
也有些朋友是投資新手,沒有實際投資經驗,經由”資產配置戰略總覽”的說明,也可以馬上抓到投資的大方向,破除迷思,並且可以開始實際進行。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當初在設計時,就希望能兼顧原理與實務。對於原理的深度掌控,正是日後面對挑戰與未知時,仍能堅持下去的根本。
我會持續透過寫作與講座,傳播與講述資產配置的原理與做法。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How to Retire”讀後感7—退休需要的兩種準備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不同於這樣的思維,退休專家Jamie Hopkins建議採用漸進的方式。兩方面的漸進,時間與金錢。
時間方面,到了退休前幾年,就逐漸降低工作強度與占用的時間,將比較多的時間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金錢方面,可以在退休前幾年,就停止將部分工作所得投入退休投資組合之中。因為除非到了工作後期你成為一個超高收入者,不然這時的投入,到退休前只有幾年成長的時間,對退休投資組合規模影響較小。所以退休前幾年,就不再投入,錢就拿來做自己喜歡的嗜好活動,或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是兩方面的練習,時間運用的練習與花錢的練習。
這兩方面的練習常被忽視。很多人認為退休的時間運用,就是退休之後,要做特定休閒活動,去那裡玩。他們以為退休就是一個很長的假期。但問題是,那之後呢?
也有人覺得花錢有什麼問題,那裡需要練習?
但是,在整個幾十年的工作期間,為了累積退休資產,你可能會節省,你會儲蓄。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下來,節約與儲蓄已經成為你的習慣,甚至你有可能還因此自豪,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能累積資產的人。
到了退休那一瞬間,你要馬上切換成”花錢”模式,真的轉的過來嗎?還是持續很小心翼翼的,不敢花用。
不少退休人士不敢動”本金”,只拿配息花用。部分成因是對現金流原理的不瞭解,也很有可能,是一種”不懂如何花錢”的症狀。
學習用時間,學習花錢。讓自己退休之後,不僅有生活的重心,也懂得運用資產為自己帶來滿足的退休生活。
另外,Jamie提到,調整與適應的重要。
退休的變數太多。不知道活多久,不知道金融市場表現如何,不知道通膨是高或低。
要如何讓資產到最後一刻,都能提供現金流做為生活費。這其實要靠退休者懂得如何視狀況進行調整。
到七十歲都沒有慢性病,預期可能會活到九十歲以上,如何檢視投資組合與花用狀況是否還能度過幾十年?
退休期間遇到高通膨,生活費直接同比率調高嗎?如何知道怎樣是花太多錢了?
金融市場表現不好,如何應對,使其不至於造成資產提早用完?
這些全都是退休必備的金融知識。
(這些也都是“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內容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面對退休,你不僅要有一個計畫,更要懂得如何計畫。
直接交出一個計畫給退休者,是很簡單的。但照著計畫走,十年、二十年不論遇到什麼狀況都不知調整變通,恐怕不易帶來令人滿意的退休投資成果。
知道退休提領計畫是怎麼設計出來的,有什麼基本假定,有什麼潛在弱點,遇到狀況如何調整。這些知識才是安心退休的基石。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ETF關鍵報告”2024十一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4十一月於台北舉行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整體課程架構說明,可見“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ETF關鍵報告” 2025一月5日台北班(即將額滿)
“ETF關鍵報告” 2025二月23日高雄班(開放報名)
“ETF關鍵報告” 2025三月16日台中班(開放報名)
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課後問卷回饋
“ETF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透過老師的精闢說明,終於有些了解。” 彭小姐
“因為是上完“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接著上ETF關鍵報告,所以感覺非常連貫。解釋ETF原理架構和如何查詢辨識類別等,都是非常實用的內容。讓人迫不及待要實際操作。” 黃小姐
“瞭解美國ETF的選擇與投資注意事項。” 廖先生
“能實際說明要怎麼了解一隻ETF,對實務上有很大的幫助。” 蔡先生
“謝謝老師今天cp值滿滿的講座。
最有感觸的是心性穩定度。雖然老師只是用快速地照片帶過去,我完全懂老師想表達的那海邊吹風感。財富的本質應該是用來提升生活品質可以回歸自己的本業或是想做的事情,如果每天都被數字高低綁架,不是投資最初的目標。 ” 周小姐
“老師講解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工作人員認真又親切!很慶幸自己在開始投資初期就選擇了這麼棒的課程,非常感謝綠角團隊~” 匿名朋友
“更深入認識ETF。” 劉小姐
“課程內容豐富充實,很讚!感謝綠角開課!” 李先生
“很有系統的整理和說明,能更明確的瞭解美國ETF如何查詢內容。” 匿名朋友
“對查詢ETF結構與配息來源有深入的認識,法人實物交易以及散戶買賣價差與折溢價討論。” 賴先生
“了解如何對ETF的分析與資料查詢。” 王小姐
“從各面向(A4表格)分析一支ETF的型態,透過老師一步步帶領,讓我們知道之後如何自己分析。” 匿名朋友
“章章精彩,收穫滿滿。” 匿名朋友
綠角感言:
這次有位朋友提到”ETF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透過老師的精闢說明,終於有些了解”
選擇太多未必是種幸福,有時反而會形成選擇的障礙。
ETF選擇超多,其中更是業者大量發行非指數化投資的標的造成的。
處理選擇障礙的問題,需靠自身具備判斷ETF基本特性好壞的能力,譬如指數追蹤差距、內扣費用、流動性,買賣價差等。
對付許多非指數化投資工具摻雜其中的問題,則需要靠投資人能自行分辨ETF採用的投資策略到底是單純指數化投資、追蹤內藏特定選股與加權策略的指數,還是純然主動投資。
這些主題與相關知識,在”ETF關鍵報告”中都有完整的說明。
另外,台灣投資人對於美國當地掛牌的ETF往往覺得有距離感。台灣當地業者發行的類似標的,往往費用更高,追蹤較差,卻反而有比較多台灣投資人買進與討論。
但其實我們不必牽就。美國ETF業發展完整,主管單位對業者資訊揭露的要求,發達與方便的第三方資訊提供網站,讓投資人在查詢美國ETF標的相關資訊時,其實相當簡易。
我自己在寫台灣ETF與美國ETF分析時,其實是美國方面的資料比較容易完整取得。台灣當地的ETF資訊,往往要看好幾個網站,甚至自行翻閱公開說明書才能查到同樣等級的資料。
要去那些網站的那些欄位查找美國ETF的重要資訊,”ETF關鍵報告”也有完整的說明與實際練習。
很高興能在ETF資訊在網路上似乎隨處可見的今天,透過”ETF關鍵報告”,有系統的講解實用與更深入的資訊。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回饋的朋友。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6---單筆投入還是分批投入的選擇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這可說是常被提到的投資問題,我在“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中也有用理論與實例進行說明。
這裡作者用一個很有力的切入點。對於這個問題,你要考慮的最重要資訊,就是”大多金融市場,大多時候是上漲的。”
假如你可以理解這個事實,就可以體會到,有錢不投資,放在場邊,那大多時候是錯過報酬,會帶來比較差的成果。
作者也用實際的歷史經驗與數字證明這點。
同理,日後有持續與定期的工作所得進來,投資的方式,應是有錢可以投資就定期的投入市場,還是將這些資金留在手上,等日後市場下跌,出現低點了再買進?
再回顧一下關鍵資訊:”大多金融市場,大多時候是上漲的”。所以有定期的收入進來卻不投資,想要等到日後下跌再買,通常後果也是錯過報酬。
就是就算你可以做到像神一樣,真的神準抓到低點,將之前沒有定期投入的資金都買在那個低點,成果大多也會落後單純的定期買進。這裡可說是本書最精采的論證,會完全破除許多人腦中根深柢固”等低點再買比較好”的想法。
瞭解到這點,讀者就會知道,很多市面上常見的說法,說要看一些燈號、指標、趨勢線,對定期投資進行加強,下跌多買上漲少買,就會帶來比較好的報酬。恐怕是太過天真的想法。
這就是本書書名”Just Keep Buying”的由來,有錢可以投資,持續買進就對了。不要去猜買進時機,何時有更低的價位。
作者也進行了風險比較。有錢可以投入,就單筆進入市場,跟將資金分批投入相比。前者的風險較高,因為從一開始,你就將資金整個曝露在市場的風險之中。
假如採用每個月投入1/12資金,用一年完成投入的做法。即便過了六個月,你的資金狀況還是一半現金,一半股票,風險當然會比一開始就全部投入要低。
本應如此。要去承擔風險,才會有報酬。
這裡作者的論述,也用實際數字證明了一個我之前一直有的想法。那就是,假如你很怕單筆投入的風險,可以改用單筆投入一個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
譬如你很怕單筆全部投入股市,那你可以考慮改為單筆投入一個股債比60:40的投資組合。
作者計算,馬上將所有資金投入一個股債比60:40的投資組合,跟把資金分成12等份,每月投入,一年投入完成。兩者風險類似,前者成果較好。
一個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短期波動風險會比100%股票低。單筆投入,就不需要再那麼擔心風險。而且就算買進之後股票下跌,大多狀況,債券部位會提供穩定或逆勢上漲的穩定功能,就不用那麼害怕了。
作者也提出投資的運氣成份。首先,你生在那個時代很重要。
譬如美國股市以標普50指數衡量,從1960到1980這二十年間,年化報酬只有1.9%。從1980到2000年,年化報酬是13%。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生在後面那個年代,1980-2000是你進行投資的主要年度,就算你投資做的很差,年化報酬落後市場5%,你也會拿到8%的年化報酬。
另外一位投資人生在較早的時代,主要投資期間是1960-1980。他投資很行,年化報酬勝過市場5%(這已經非常厲害了),拿到6.9%的年化報酬。就算這樣,他的成果還是無法勝過生在好報酬時代,投資做的不太好的你。
報酬貧乏的時代,大多人都不會投資。大多頭年代,投資大神特別多。
這種會或不會投資的現象,是個人能力的展現,還是市場背景環境所致?
第二個投資運氣展現的地方在於,一個人在快要退休的前幾年與退休頭幾年,當時的市場表現非常重要。
因為一個人在年輕剛開始投資時,資金相對較少,市場表現如何,對他影響不大。但到了六十歲,有之前幾十年的累積,這時整體資產取得怎樣的報酬就很重要了。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到了八、九十歲,資產已經提領了幾十年,剩下相對較少的份量,這時這些資產取得怎樣的報酬,影響相對輕微。但一個人在剛退休頭幾年,有相對大量的資產,此時報酬多寡,就很重要。
(其實退休資產也未必是愈用愈少,有些狀況可以做到愈用愈多,這要如何達成,“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有完整說明)
這個現象的正式名稱是”投資的順序風險”。資產累積階段,好報酬發生在最後階段有利。退休提領階段,好報酬發生在初始階段有利。
換句話說,資產累積時,最後幾年嚴重負報酬,對成果非常不利。退休時,頭幾年資產大損,也是非常不利。
如何處理?
一樣是用資產配置。
一個以累積退休資產為目的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會隨投資者年齡漸增,慢慢變的比較保守。譬如到資產累積的最後階段,股債比60:40或是50:50。就算運氣不好,最後幾年遇到股市大跌,影響相對輕微。
退休階段也是,股債搭配,就算一開始退休就遇到股市表現不好,影響也有限。
所以資產配置是一個很好的風險處理方法,不僅可以用來處理投資人擔心單筆投入之後馬上遇到股市大跌的擔憂,也可用來處理累積與提領階段的順序風險。
就像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常被低估的高效投資方法。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當高股息ETF,股息不再高的時候(High Dividend Yield ETFs Fail to Deliver)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復華投信在2024十二月2日,預告復華台灣科技優息ETF (00929) 在十二月的配息金額是每股0.05元。持有一張一千股的00929,會得到50元的配息。
00929在十二月2日的收盤價是每股18.06。配0.05元,現金配息率(單月)是0.277%。乘以12,約是3.3%的年配息率。
隔天,00929成交量瞬間放大到209億台幣(如下圖)。成交是有人賣出,就有人買進。但伴隨著ETF資產規模減小,代表一般投資人大舉離開這支ETF。
(法人接手買進,進行實物交換,將ETF換成成份證券。
00940在十二月17日的收盤價是每股9.34。配0.03元,現金配息率(單月)是0.321%。乘以12,是3.85%的年配息率。
隔天00940也出現十二月到目前為止最高的單天成交量與成交金額,達8.5億台幣。
00940在今年四月初發行時,每股是十元。昨天(12/19)收盤價是9.33。有6.7%的資本損失。
台灣50ETF,從四月1日的每股157.4元,漲到12/19日的194.4。是23.5%的獲利。
當初00940發行時,業者特別拿出來的指數回測報酬勝過大盤的優點,蕩然無存。
過去有些人認為這些高股息ETF值得投資,常有以下的出發點。
首先是”高股息ETF,穩穩的拿配息,比較容易長期持有”。
其實,這次配息大減後,投資人就大舉賣出的現象。證明這是一個實際上不成立的說法。
過去歷史,一再出現投資人追逐過去好報酬的現象,譬如2008之前,投資人普遍認為新興市場與原物料,將持續有高報酬。當時拉美基金、原物料基金大行其道。
近幾年,我們看到台灣投資人追逐高配息。高股息ETF一再發行,今年四月,00940更創下發行時規模破千億台幣的記錄,當時還有投資人因為買不到,大鬧券商。
這是一模一樣的行為。追逐過去的好報酬,當好報酬不再繼續,就失望的離開。追逐高股息,當高股息不再,也是失望的離開。
高股息就跟好績效一樣,在未來是不確定的。以為買過去績效好的標的,未來就會持續的有好績效,買過去能帶來高股息的證券或標的,未來就會持續有高股息的投資人,很難免的,當這些優點消失時,就會離開這些令人失望的標的。因為當初買進的理由已經不復存在。
另外一種贊同高股息的說法,是說有人退休了,需要現金流,所以需要買高股息標的。
我不知道買高股息標的,單年報酬落後整個市場幾十趴,或十幾年的長期落後,是好在那裡?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股息帶來的錢才能用,資本利得的錢不能用?
這種現金流只能來自配息的錯誤觀念,會持續的戕害投資人。
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最一開始,我就用歷史經驗與投資原理,說明要求退休現金流只能來自配息的重大缺點,也未必能持續的帶來令人滿意的現金流。很遺憾的,今年又再次驗證。
最後一種想買進高股息ETF的投資人,是想用較低的借款成本,譬如房子抵押取得資金,然後投入這類標的。穩定的拿高配息,就可以穩穩的勝過借貸的利率。
這下他會發現,配息率可能只比借貸利率高一點點,資金投入股市,卻要承受短期大跌的可能與風險。事情再也不是當初看起來那麼穩當。
總結來說,高股息投資策略本身並沒有保證未來會持續的帶來高股息。高股息投資策略有績效落後市場的風險。可能讓投資人賺到股息,賠掉資本(或是資本利得落後)。高股息ETF也非借貸投資的”套利機會”。
實際狀況是,高股息ETF是內扣費用較高,採用特定選股策略的ETF。
ETF最好的應用方式還是低成本指數化投資。這方面,ETF可以做得很好。投資人也可以透過指數化投資的ETF確實的取得整體市場成果。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台灣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4九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4九月在台北舉行的“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參加者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5二月15日台北班(剩一半名額)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5四月12日高雄班
退休資產管理課程整體架構與內容說明,可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課後問卷回饋:
“瞭解退休資產管理的核心架構與執行方法。老師的說明還滿簡單易懂的,課程內容安排上應該花了很多心思,感謝。” 白先生
“第一節課開宗明義闡述退休投資應該避免的誤區收穫很大。另外以美國ETF過去歷史的實例來驗證投資組合及提領比率也印象深刻。” 戴先生
“這堂課收穫很大,對於提領率、輔助策略及即將退休的投資組合監控有正確及完整的認識。” 陳小姐
“明確的知道自己如果預期退休後,若期望自己每月有多少的生活費,應該要存多少錢。每一個議題都由淺入深,很容易理解。” 匿名朋友
“讓我能沈浸式體驗退休。不管是好經濟壞經濟,在講師描述時,可以輕易把我帶入那個場景,並帶我處理一個一個問題。像是有趣的人生模擬器。” 吳小姐
“1、高股息投資會帶來的問題
2、退休後的投資策略及各個需要考量的因素
3、在策略之外其他意外發生的因應方式
感謝綠角深入淺出又具結構化的方式一步步說明,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可執行的策略,真的獲益良多,雖然離退休還有一段不少的時日,但也因此對於如何準備退休有更進一步的方向與想法。” 匿名朋友
“退休時,總投資報酬法的完整說明與投資組合建構方法。” 吳先生
“釐清一些常見迷思其實會拉低報酬。” 陳先生
“感謝綠角的分享,更深刻了解退休規劃考量的方向及可能的風險。” 楊小姐
“對金融小白來說的確有用。” 林先生
“看到了過去歷史資料的實證資訊、保險年金長照的必要性、退休前後的操作步驟。” 賴先生
“退休後的提領率和股債配的選擇。” 陳小姐
“退休投資組合不應該太過保守; 適合的提領率; 股債搭配的總投資法。” 萬小姐
“四個課程都上完了,這是一套很簡單就可以執行的投資邏輯,但是很難簡單執行的點在於違反追高殺低的人性,您是我在理財道路上的明燈,謝謝!” 李小姐
“我帶我先生一起來聽,覺得很值得,綠角提供一個論證清晰而實用的投資退休計畫和明確的思考方向,使人生在對待投資和退休議題上可以不再焦慮,課後我和先生在這個話題上繼續衍生,定義出未來的藍圖,真心非常感謝。” 匿名朋友
“謝謝老師以豐富的數據展示退休提領的方法。我喜歡去旅遊景點之前先看一下YOUTUBE,想像一下之後的情境。老師的課程就像這樣的效果,可以提前想像一下退休的情境,特別是遇到像股市大跌時這種颳風下雨時該怎麼應對。” 劉先生
“Excel檔案很實用。” 蔡小姐
綠角感言:
這次有幾位朋友提到” 簡單易懂”、” 深入淺出”、 “每一個議題都由淺入深,很容易理解”。
其實退休投資如何帶來穩定的現金流,退休時保險的作用,退休投資組合監控,是一個乍看之下非常龐大的主題。
當初我編寫"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希望透過有系統的整理分析,用一天的時間,讓參加者對這些主題都有很好的瞭解與掌握。並可以實際應用。
從這些回饋看來,我有達到這個目標。
另外,可能跟不少人的直覺不同,其實"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的主力參加者是青壯年族群。
理由就如這次一位朋友在回饋中寫的,就像旅遊之前,我們會先上網看一下影片,知道到了當地會看到什麼東西。退休資產管理課程也有”預習”的功能,而且還會提到遇到負面狀況的應對方法。
先知道後面會是怎樣,現在的路走起來會穩健許多。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我會持續透過"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與大家分享退休投資觀念與實做方法。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5---不該投資個股的真正理由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譬如 SPIVA年復一年的統計顯示,大多主動選股的專業經理人,長期成果會落後對應的市場指數。
譬如資料顯示,整個股市的上漲是由少數股票帶動的。在上千家公司中占比很低。主動選股,只要你錯過這些大漲的股票,成果很容易就會落後大盤。
講白一點,理由就是,主動選股大多會落後,所以該採用指數化投資。
“Just Keep Buying”作者提出一個較為不同的看法,來說明一般投資人為何不該試著自行選股。
他的切入點是,你如何驗證你有選股能力?
一般技能活動,行為與成果之間的時間很短。譬如籃球教練想知道你三分球投得怎麼樣。很簡單,你就站在三分線,投個三十球。命中率多少,一看就知道。
譬如繪畫老師想知道學生的程度如何,也是拿紙跟筆,畫一下,老師就知道。
但問題是,要驗證選股能力,需要很長的時間。譬如有個投資人買進一支股票,三個月內,股價大漲。所以他有選股能力?
未必。假如一年之後,股價反而是大跌呢?
而且不是買到一年漲20%的股票就是有選股能力。不少人在評估選股能力時犯下的錯誤,就是以為有賺就是有能力,不知道要跟市場報酬比。
假如市場一年漲30%,你選的股票漲20%。那是選股失敗。
還有,有時就算得到正面成果,也未必代表那個人有能力。
因為,股價後續上漲的理由,可能跟投資人當初買進的理由完全不同。
譬如某人認為一家公司,近期積極的活化資產使用效率,對公司未來獲利狀況是正面幫助,所以買進。
這家公司股價接著也大漲了。但主要理由是,該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工廠發生火災,嚴重損毀,停工整修。訂單全部轉走。
這叫:”Right for the wrong reason.”
你買進這家公司股票是對的,後來的確賺錢。但股價上漲的理由,根本跟你想的不同。這恐怕不能叫做有選股能力吧。
要驗證真的有選股能力,需要非常多年的時間。
(這並不是說投資的好成果都是運氣帶來的。的確有人長期下來用實力帶來好成果。但重點是要長期才能驗證這是實力而非運氣,而且這種人很少。直接看到好成績就說這是能力帶來的,恐怕是過於一廂情願。)
也就是主動選股的投資者,會在很長的時間,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真的有選股能力的狀況,持續在市場中打滾翻轉。在每一次買進後的股價上漲,嘗到自我肯定的感覺。賣掉實現獲利後,看著股價持續上漲,體會擔心錯過報酬的感覺。買進之後大跌,感到後悔與恐懼的心情。懷疑自己是否看錯,還是只是短期下跌,該加碼買進?買進之後,又持續大跌,該怎麼辦?
無止盡的心理考驗。
就算真有選股能力的人,也不是在長達幾十年的投資期間,每年的成果,或是每個五年、每個十年的成果都勝過市場。
通常會發生很長的一段績效落後的期間。這段時間,你會懷疑自己,”我在過去好像有選股能力,但現在呢?我是否已經失去了這個能力?”
根本問題就是,你為什麼要參與一個很難證明自己真有能力的遊戲。而實際上真的證明有能力的人,非常少。
而這個遊戲事關重大,與自身的財務狀況密切相關。
很多人去進行主動選股,因為他覺得自己有選股能力。他覺得自己有,那就是有。
用”感覺”做判斷,而不是用”實證”。
有這樣想法的投資人,可以再多思考一下。
投資不是只有主動投資一條路。人生,也不是只能靠投資證明自己的努力。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024投資心得(Investment Lessons from 2024)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近期美國晨星刊出一個約十分鐘的影片,內容是晨星分析師Dan Lefkovitz對2024的回顧。觀點中肯,值得一看。
訪談中提到幾個重點。
首先,是用總體經濟預測進行投資的難度。
我們先回想一下,2024年初,市場參與者普遍的想法是怎樣?
當時預期美國2024會有七次降息。美國經濟將會衰退。(殖利率曲線倒掛,所以即將會有衰退的說法,非常盛行)
結果預期的降息次數從七次變六次,三次。實際狀況是2024到九月才開始降息,降兩次。美國經濟沒有衰退。
2024年初時的投資選擇似乎很明白,經濟衰退,上市公司獲利將大減,對股市表現不利。降息,債券會上漲。所以應該棄股買債。
今年到目前為止,美國股市上漲27.69%(以VTI計算),美國債市上漲2.08%(以BND計算)。長期美國公債ETF,TLT,下跌5.34%。
重點是,總體經濟預測很難正確。看到這些言之成理的預測,要帶點懷疑,不要覺得當下氛圍看起來這些論述真是太正確了,就相信它一定會對。
然後,也不要完全依靠這些預測進行投資。今年年初,相信股市表現將很糟,債券必定上漲,然後將資金大量轉往債市的投資人,是錯過大量報酬。
訪談接著提到,美國股市自2022下跌以來,2023、2024連續兩年上漲二十幾趴。也就是說,市場不只會用可怕的下跌,也會用超過預期的上漲來讓投資人感到非常意外。
身為投資人,不要在下跌時被嚇出場外,也不要在上漲時,沒有參與到,然後覺得”居然還會漲”。記得在一本書中看過,"會被嚇到的投資人,不是很好的投資人"。
悲觀者看起來似乎總是相當精明,他們可以看到市場上存在的各種問題,需要小心,不值得參與的理由。
但報酬,終是屬於留在市場中的人。訪談中稱為”樂觀者的勝利”。
在2024第三季股市下跌的時候,就出現債券上漲的現象。所以不需要一直拿2022股債一齊下跌的特例,說資產配置沒有用。
股債不是一直負相關,但大多時候的低相關與負相關性,就可以為這個投資方式帶來良好的長期成果。
另外常有降息該買什麼,升息不該買什麼的論述。
譬如有人說降息該買債券。結果2024美國降息,長期公債負報酬。
也有人說,2022美國的連續升息對成長股造成打擊,因為成長類股的現金流大多在未來。用更高的折現率進行折現,所以價格會跌很多。
但問題是,2023美國也是升息,但成長類股表現很好。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回顧過去十年,我們知道怎麼投資最好。最好買美國股市,不要投資非美國股市。最好買股票,不要買債。最好買大型股,不要小型股。最好買成長類股,不要投資價值類股。
過去該如何投資,是相當明白易見的。但我們不要因為看過去很清楚,就以為未來就一定會循著過去的軌跡。
市場領先者是會輪動的。我們不是要持有一個在過去表現會最好的投資組合,然後以為這樣在未來也一定會很好。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不論未來誰領先,誰落後,都仍帶來還可以表現的投資組合。
廣泛分散,在地理上分散,也在資產類別上分散,是一個強健投資組合的根本。
透過投資組合設計來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而不是試圖找到正確的預測,來處理不確定。
假如未來可以準確預測,怎會叫”不確定”呢?
閱讀全文
Labels: 投資概念
"《全新》債券啟示錄" 2025四月13日高雄班開課公告
上次高雄開立債券課程已經是2024年六月,且目前沒有可供報名的南部梯次。
所以綠角決定在2025四月13日(星期日)於高雄開立” 《全新》債券啟示錄”。
同一個週末的星期六(四月12日),在同一教室開設專門討論如何打造耐久現金流、退休期間該如何投資,與常見退休現金流錯誤觀念的”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高雄班,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參加者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4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4六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4六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4四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我希望這個課程達到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廣泛與深入的瞭解。一天的時間,讓參加者就掌握債券相關知識,產生有寬度有深度的立體瞭解,同時避開常見的債券投資迷思。
第二,實際練習。關於債券殖利率查詢,債券報價查詢,會有練習表供參加者實地練習。確實取得看懂殖利率,瞭解報價的能力。
第三,貼合時事。解釋近期債券市場大事,譬如瑞士信貸事件中債券投資人的損失。從2022年底的普遍預期美國2023降息,結果2023是持續升息。到底是怎麼回事?以為長期公債跟過去比,價格便宜很多,想要買進獲取資本利得。這種做法有何盲點與風險?
第四,比較台灣業者與美國當地的公債ETF。台灣投信業者發行的美國公債ETF,跟美國當地標的相比,差異在那裡?配息不用預扣30%是否就一定更具實用價值?
第五,自行買入債券的必備知識。那種債券可考慮自行買進,那些最好避開。如何看懂自己取得的報價是否划算。台灣業者提供的美國債券買進服務,跟美國當地業者相比,到底貴多少。美國券商之間的債券報價,何者較優。債券梯的兩種類別,與分別適合的場景。
本課程共有六節課,以下為課程大綱。
完整課程內容介紹,可見“《全新》債券啟示錄”内容介紹: 一生受用的債券投資必備知識
Labels: 綠角的書、演講與開課公告
一位財經作家面對死亡的態度(Attitudes towards Death)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Jonathan Clements是一位我蠻喜歡的財經作家。我看過他寫的“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 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 與”Funding Your Future” 。
之前就有聽聞他癌症確診的消息。直到最近,聽到美國晨星的 Podcast ,才深入瞭解他發病與之後的過程。
這個訪談有許多發人省思的地方。
Clements先生是在今年五月,發現自己有平衡方面的問題。他以為是耳朵感染。到了醫院,詳細檢查之後,發現是一個已經擴散到腦部的第四期肺癌。
進一步做了切片之後,確定診斷,而且發現與特定基因突變造成的,這個基因是EGFR Exon 20。
這類肺癌患者,平均預期存活期間是16個月。腫瘤科醫師告訴他,假如不治療,可能會在三到六個月過世。進行治療的話,可能還可以活一年。
針對這個類別的肺癌,有一個FDA認可的療程。Clements先生目前就在接受這個治療。
他定期的接受治療,然後做MRI,看腫瘤狀況。假如穩定,沒進一步擴散,就等下一次定期治療。假如腫瘤還在擴大,他就會需要一個新的治療計畫。假如新治療也沒用,那就是Game over。他只能希望這一天會晚一點來到,而不是很早出現。(Game over是Clements先生用的原字)
訪談者Christine Benz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Clements先生如何忍受這個”新生活”,各種癌症治療帶來的不適?
他用過去的良好習慣應對。
他在三十幾歲時,開始跑步。四十幾歲時,開始騎單車(還寫過書)。
他現在盡可能維持運動的習慣,就算那天覺得自己已經很糟了,還是要動。
運動除了讓他更可以走過治療的不適之外,他也希望可以為自己再多爭取一些時間。
另外,Clements先生觀察到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當你得到癌症,每一個人都會給你建議。有些讀者給的建議,甚至言下之意,就是你假如不聽我的建議去某某癌症中心或是找某人治療,你就是自己找死。
Clements先生說:”我這種病,FDA核準”一個”療程。這是醫學界認可的療法,我正在接受這個治療。”
看到這段,我發現他真的是一個活的很明白的人,用實證可行的方式來處理人生的問題。這也體現在Clements先生從90年代,就開始大力鼓勵與推動指數化投資。他找到一個實證有效的方法,就實際去做。
今年面對癌症,他沒有因為這個事情生死攸關,就放棄自己的原則,找尋所有有機會的療程。
”有機會”不等於”有用”。而許多人在嘗試各種”有機會’的路時,往往放棄了真正有用的方法。
想跟癌症患者一樣得到他人的大量建議?只要你跟別人說”我要投資”。
你會發現建議五花八門,每個人似乎都可以根據個人經驗給你各種”良心建議”。其中有些甚至會互相衝突。
但什麼才是有用的投資方法?
找尋下一個勝出的主動型基金?讓自己成為下一個長期勝過市場的操盤手?讓自己成為當沖者中少數的贏家?讓自己成為期貨還是選擇權專家?
問題是,為什麼要在那麼困難的地方進行投資活動。不選擇有更高勝出機會的方式?
為何不就單純的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執行資產配置。單純參與市場,就可以得到報酬。而且這個報酬還勝過大多專業人士的成果。
投資、醫療,都用實證有用的方式進行,人生會少很多困擾,更容易取得較好的成果。
Christine接著問Clements先生,是否對自己的癌症診斷感到生氣,或抱怨為何是我。
Clements提到,自己假如一直想這個事情,就會感到生氣與不滿。但一直停留在這上面,一直想它,不會改變診斷,更不會讓自己從癌症中康復。
所以他將重點放在從自己僅剩的時間中,賺取最多的快樂。那就是做我喜愛的工作,花時間與我愛的人相處。
原文:”Do work that I love and spend time with those that I love.”
讓我最佩服的是他接著的下一句:”這就是我到目前為止一直在做的事。”
也就是在發現癌症之前,他就已經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花時間與最親近的人相處。
所以在他的這些陳述中,沒有急迫感。Clements先生沒有提到,未來的幾個月,我有這個、那個事情要做。我有那個家人、這個朋友,要趕快再見一面。
他不趕,因為這些事情他本來就已經在做了。他沒有遺憾,因為從事這些活動的快樂他已經體會到了。他只希望,未來幾個月的最後人生,他可以繼續過這樣的生活。
能平靜的面對死亡過程,這個從容的態度,全有賴你平時如何過生活,你如何對待自己。
假如一個人一直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見一下許久不見的家人,是很重要沒錯,但我要以後才做。”
那麼當他突然確診重大疾病時,他很難平靜。他會後悔,會跟老天呼喊:”為什麼我有那麼多事還沒做,就要把我的生命終止?”
另外Clements先生提到,確診之後,他對浪費自己時間的人,忍受度降低。
有時他會使出大絕,直接說”我是末期癌症患者,可以拜託你直接幫我解決嗎?”
這裡的重點是,就算不是癌症末期,我們也應該拒絕別人浪費我們的時間。
因為,就算你沒有發現重大疾病,你跟癌症第四期的Clements先生一樣,生命都會在某一天結束。
只是Clements先生知道這一天可能就約略落在一年之後。你則是不知道會在多久之後。
許多人犯下的錯誤,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會在多久之後結束,於是活得像自己的生命永遠不會結束。
於是容許他人浪費自己的時間,甚至更可悲的是,允許自己浪費自己的時間。
不要開玩笑。
時間是一個人最有限,最寶貴的資產。
到確診末期疾病時才體會這點,會是人生最令人後悔的覺悟。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4---多少錢才能退休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譬如退休之後,預計每年要花100萬,那麼你就需要準備2500萬的退休資產。
這個算法的根本來源是William Bengen發表的4%法則。退休第一年,提出當時資產的4%,做為第一年的生活費。往後每年生活費跟上通膨進行調整。
既然資產的4%就要足夠做為單年生活費,所以需要達到的資產總價值就是單年生活費的25倍。
對於退休之後有其它現金流來源的人,需要準備的金額會比較少。
譬如這個人一樣希望退休之後每年有100萬可以花,他退休期間會有政府給的月退俸,每年總金額是40萬。
那他自己的退休資產,只要為那60萬的差額進行準備就好,需要達到的資產價值是60萬的25倍,也就是1500萬。
作者提出另一個算法,就是把退休之後每年的生活費,除以退休投資組合預期每年可以賺到的報酬。
譬如預期投資組合一年是4%的報酬,退休之後每年要花100萬。
那麼100萬/4%,得到2500萬。
這個算法是根據Your Money or Your Life書中的論點,就是你的投資組合假如每月的報酬,可以超過你每月的支出,那你就可以退休,可以靠投資組合生出的錢來過生活。
但這個計算有三個需要小心的地方。
首先,有些人是在資產累積階段,使用比較高風險的投資組合,譬如股債比80:20。然後就用比較高的預期報酬去算,譬如一年6%。
一樣要一年一百萬的話,100萬/6%,得到1666萬。比起用4%算出的2500萬,是一個比較小,好像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
這要小心。該計算是用退休時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而不是用資產累積期間投資組合的報酬。到了退休期間,投資組合會相對保守一點,預期報酬會比較低。
第二點是,是投資組合的報酬超過年支出,不是”配息”超過年支出。
有些人會誤將後者當成目標,然後去買高配息標的。譬如將整個投資組合的配息率拉高到8%,那麼當他只要有1250萬,就可以有每年100萬的配息。似乎就可以退休了。
其實,8%是很難撐幾十年的超高提領率。高配息資產也未必會一直有那麼高的配息。高配息資產也往往有它自身的風險。
第三是,這個計算等同是假定投資組合可以年復一年的產生固定趴數的報酬。
實際上,為了讓投資組合在退休期間仍有成長性,風險投資仍有必要。有風險資產的投資組合,報酬率會上下波動。無法帶來每年固定趴數的報酬。
所以退休資產總價值,我還是比較認同”每年生活費/初始提領率”這個計算方法。
而這樣的一筆資產,要放在怎樣的股債比的投資組合中比較合宜,提領策略如何設定,遇到負面狀況如何調整,這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有很完整的說明。
另外,作者也提到,錢還可能是退休比較小的問題。
工作其實不只是賺錢,它給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定位,一個時間利用的框架,一個與人互動的網路。要想清楚,這些東西全都拿掉了,你是否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對社會沒用的人,時間多到不知如何使用,也沒什麼人可以往來的孤獨者。
假如後面這些問題你都還沒答案,進入退休,很難帶來快樂的生活。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Vanguard Total World Bond ETF分析介紹(BNDW,2024年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Vanguard全球債券市場ETF,英文全名Vanguard Total World Bond ETF,美股代號BNDW,成立於2018年九月4日。
BNDW是Vanguard的全球投資級債券市場ETF,投資美國當地投資級債券與非美元計價的國際投資級債券。
BNDW追蹤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Float Adjusted Composite Index。
該指數是由代表美國投資級債券市場的Bloomberg US Aggregate Float Adjusted Index與代表美國以外投資級債券市場的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ex-USD Float Adjusted RIC Capped Index(USD hedged)兩個指數組成。
BNDW採用ETF of ETFs的結構,投資組合就是由追蹤前面提到的兩個債券指數的BND與BNDX這兩支ETF組成。目前BND與BNDX的比重是52:48。
BNDW本身沒有再收取任何管理費用,也就是說,投資人投資BNDW只會付出它持有的兩支ETF,也就是BND與BNDX這兩支ETF的內扣總開銷。
BNDW內扣總開銷是0.05%,與去年相同。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BNDW資產總值9億美金。規模比去年的6.6億美金大。目前平均每天成交量10萬股,比起去年的3.5萬股有明顯進步。
BNDW投資全球各債券市場的比重如下(2024/10/31資料):
北美 54.0%
歐洲 28.7%
亞太 10.0%
新興市場 4.0%
跟去年相比,亞太占比下降。其它三地區都是略微提升。
BNDW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年度 |
BNDW績效 (A) |
對應指數績效 (B) |
BNDW與指數差距 (B-A) |
2019 |
8.35% |
8.47% |
0.12% |
2020 |
6.22% |
6.25% |
0.03% |
2021 |
-2.06% |
-1.83% |
0.23% |
2022 |
-12.92% |
-12.88% |
0.04% |
2023 |
7.20% |
7.13% |
-0.07% |
2023,BNDW領先其追蹤的指數0.07%。除了2021出現較大的追蹤誤差,其它四個單一年度的誤差都在0.1%附近。
BNDW的作用在用讓投資人用一支ETF就投資全球的投資級債券市場。BNDW的投資組合是全球分散,但由於對非美元計價債券都有進行匯率避免,其貨幣分布是單一貨幣,也就是美元。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美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2025四月12日高雄班開課公告
由於”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上次高雄開課已經是今年六月,而且持續有朋友來信詢問南部開課時間。
因此綠角預計將於2025年四月12日(星期六)於高雄,開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
北部想參加的朋友,可參考二月15日台北班。
同一個週末的星期日(四月13日),在同一教室開設討論各種債券特性、債券投資重點、債券ETF說明比較與釐清常見錯誤觀念的”《全新》債券啟示錄”高雄班,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詳細課程內容說明,請見“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內容介紹。
課程特色,可見綠角“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後心得與重點摘要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4六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4六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2024四月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從1994 William Bengen發表”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一文與1998The Trinity Study發表以來,財經學界與投資業界已有共識,退休應採用”總報酬”投資法(Total Return Approach)。
執行股債搭配的投資組合,然後採用一個提領策略定期從中提領。同時利用資本利得與配息來取得生活費。
一個合宜的投資組合與提領率可以有很高的機會,足夠的金錢,度過三、四十年以上的退休期間。
但許多投資朋友完全不知道這些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的研究成果,認為退休,就要買高配息股票、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只有配息才叫”現金流”。完全不知道總報酬投資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追求配息可能反而帶來比較差的成果。
這個課程目的,是讓參加者知道如何將工作期間累積的資產,以穩健可行的方法,帶來退休期間的生活費現金流。
不僅要成功的提供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期間的生活費(而且有跟上通膨)。而且也要知道遇到負面狀況時,譬如退休期間遇到金融市場大跌,或單年花費比率過高時的處理方法。
開課日期:
高雄:
4月12號 星期六班
課程時間共六小時,以下為活動流程:
上午
09:00-09:50 退休投資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10:00-10:50 投資組合與提領比率-歷史經驗
11:00-12:00 ETF實例驗證 Q&A
下午
14:30-15:20 投資組合建構與提領策略
15:30-16:30 投資組合監控與實務細節 Q&A
Labels: 綠角的書、演講與開課公告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3---加薪為何反而會延後退休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其實未必。加薪可能反而造成要晚才能退休。
怎麼會這樣?“Just Keep Buying”有詳細的說明。
我們先看一個假想範例。有個人年收入100萬。他的儲蓄率是50%。也就是每年他存下50萬,為退休做準備。
他每年花費是50萬。以傳統25倍單年花費做為退休金累積目標,那代表他會以存到1250萬為目標。
(25倍年花費,是4%法則的一個應用)
假設他的投資組合可得到4%的年化實質成長。每年投入50萬,那麼他會在第18年結束時,達到退休資產目標。
假如這個人在工作十年之後(第十一年開始),得到大幅度的薪資提升,從原本的每年100萬,變成每年200萬。請問他要將這多出來的每年100萬的收入,拿多少比率進行退休投資,才可以如原訂時程,再八年之後退休?
(原本是18年後退休,現在已過了十年,所以按原定計畫,就是再八年退休)
很多人會以為,本來儲蓄率就50%嘛。所以加薪的那100萬,也是存一半,花一半,就可按原定時程退休。
其實不對。
照原本的儲蓄率會延後退休。
因為加薪之後,年收入200萬,每年存100萬,花用100萬。假如在退休之後要維持相同的生活水準,那要存到2500萬。
這個人前面十年每年存下的錢,可以讓他在第18年達到目標1250萬。
現在目標大幅擴增,來到2500萬。那代表之前存下的每年100萬,對於要在第18年達到2500萬,是遠遠不足的。他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目標退休金額。
實際數字是,加薪之後,每年存下薪資增加部分的50%,還要再12年才會達到2500萬。
總計是22年,比原本預計的18年,延後了4年。
作者用這些數字強調,加薪之後,你可以多花一些,享受更好的生活。但要小心,不要做的太過。
因為加薪,除了代表你有更多的錢可以儲蓄與投資,但也代表你有更多的錢可以花。假如過於強調後者,不僅會造成退休資產目標大幅拉高,同時造成會相對較少的資金投入退休準備,結果就是,要工作更久。
加薪不是更早”不用為錢工作”的保證。重點在花費與儲蓄比率的拿捏。
假如這個人在加薪之後,想要跟之前一樣,希望再八年之後累積到目標資產價值。他要怎麼做呢?
他原本的收入100萬,有50%的儲蓄率,存下50萬。加薪的那100萬,不能只存下50%,要存74%,也就是74萬。
加薪之後,每年投入的金額要增長為124萬,才能順利的,再八年之後,達成自己希望的退休資產目標。
這個計算還有第二個反直覺的地方。就是愈高儲蓄率的人,遇到加薪,對於多得到的這份收入,要愈大幅度的加高儲蓄率,才能維持相同年限退休。
也就是說,本來就是低儲蓄率的人,對於加薪多得到的錢,也是要拉高儲蓄率,才能在相同年限退休,但不用拉高這麼多。
詳細的計算,還有本來的儲蓄率與加薪之後需要的儲蓄率的關係,書中有完整的討論與列表。
這是很有趣與值得深入瞭解的狀況。
投資時,很多事情用直覺去處理,會走上錯誤的路。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ETF關鍵報告”2024十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4十月於高雄舉行的“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整體課程架構說明,可見“ETF關鍵報告”內容介紹
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最新梯次課程:
“ETF關鍵報告” 2025一月5日台北班(剩1/3名額)
“ETF關鍵報告” 2025二月23日高雄班(開放報名)
“ETF關鍵報告” 2025三月16日台中班(開放報名)
所有開課時程,可見綠角開課計畫。
課後問卷回饋
“綠角從投資的底層邏輯與原理,到理論與實際運用操作,很有條理與精闢的解說。” 吳先生
“我快複習完了,一邊複習一邊覺得很充實。以前只知道看別人寫的ETF年化報酬率,現在知道怎麼查了,很有成就感。” 林小姐
“謝謝本次精彩的課程,收穫良多。” 鄧小姐
“非常感謝老師精彩的課程內容,真的收穫良多。” 匿名朋友
“我同時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及“ETF關鍵報告”,兩天下來收穫豐富,解答了許多之前自己看書摸索的問題,謝謝您!” 李小姐
“更加認識ETF的區別。” 劉小姐
“講師條理分明。” 匿名朋友
“對ETF有全面與清晰的了解,謝謝。” 匿名朋友
“覺得最有收獲的是美國ETF的架構。” 張先生
“Learning about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ETFs.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I learnt a lot! ” 匿名朋友
綠角感言
這次有好幾位朋友提到,覺得很有收穫。
除了一些新手朋友之外,其實不少參加的朋友是有一點概念的,大略知道ETF是怎樣的一種投資工具。
但不少人可能就覺得”ETF就是這樣了,沒什麼好講的”
但其實,這些被直接忽略的部分,恐怕才是真的值得留意的地方。
譬如懂得ETF的實物交易機制,你就會知道復華台灣科技優息ETF (00929) 在這週被散戶大幅賣出,為何買方是大型法人。法人買那麼多ETF股份要做什麼?
不知道ETF有市價跟淨值兩種價格,恐怕也不會知道到底是要看市價報酬還是淨值報酬來衡量指數追蹤成果。
不知道影響ETF指數追蹤成果有多個因素,恐怕就會有”ETF內扣總開銷0.03%,就是一年落後指數0.03%”的錯誤觀念。
不知道良好ETF需要有那些特點與篩選標準,恐怕就只能跟隨大眾看法,大家都在說什麼標的,就跟著買。不知道這支ETF是否真的具有良好特性,假如市場上出現類似可替代標的要如何評估。
對一位投資人來說,假如ETF是未來幾十年會長期使用與投入的工具,這些先期知識的建立與投入,會是受用無窮的有用觀念。
很高興可以透過寫作與“ETF關鍵報告” 持續的為有興趣的朋友帶來更多相關知識。
我自己也在講述過程中,不斷更新與調整內容,找出最貼近實際需求的地方。讓參加的朋友,可以度過每分每秒都覺得充實的三小時。
感謝每一位參加與提出回饋的朋友。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分析介紹(BNDX,2024年版)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Vanguard整體國際債券市場ETF,英文全名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ETF,美股代號BNDX,於2013年六月4日成立。
BNDX追蹤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ex-USD Float Adjusted RIC Capped Index(USD hedged)。
該指數囊括全球各政府、政府相關機構與公司所發行的非美元計價債券。
BNDX同時囊括政府債與公司債,但以政府債為主,占比近八成。債券信用評等要求為投資級。
指數名稱中的”USD Hedged”字樣,代表BNDX會針對非美元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變化進行避險。目的在減低非美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影響。
BNDX的指數追蹤方式是採樣,持有6817支債券。比起去年的7119支債券減少近三百支債券。
BNDX每年內扣總開銷0.07%,與去年相同。
根據2024十一月美國晨星資料,BNDX資產總值626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290萬股。跟去年相比,資產總值增加121億美金,成交量也增加。
2024十月底資料顯示,BNDX追蹤的指數持有13554支債券,前七大組成國家與比重如下:
國家 |
比重 |
日本 |
12.7% |
法國 |
12.0% |
德國 |
10.6% |
義大利 |
7.8% |
英國 |
7.2% |
加拿大 |
6.7% |
西班牙 |
5.6% |
中國的人民幣計價債券在2019開始進入Bloomberg系列債券指數。Vanguard選擇降低中國占比的指數版本,BNDX的中國債比重不到2%。
該債券指數對於波動較大的貨幣與較低信用評等債券,會有更高的最低發行量與流動性要求,以達到相對保守與安全的國際債券部位。
BNDX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年度 |
BNDX績效 (A) |
對應指數績效 (B) |
BNDX與指數差距 (B-A) |
2014 |
8.83% |
9.14% |
0.31% |
2015 |
1.08% |
1.34% |
0.26% |
2016 |
4.67% |
4.90% |
0.23% |
2017 |
2.40% |
2.57% |
0.16% |
2018 |
2.94% |
3.16% |
0.22% |
2019 |
7.88% |
8.06% |
0.18% |
2020 |
4.60% |
4.75% |
0.15% |
2021 |
-2.20% |
-2.10% |
0.10% |
2022 |
-12.87% |
-12.72% |
0.15% |
2023 |
8.87% |
8.75% |
-0.12% |
2023年, BNDX上漲8.87%,比指數多漲0.12%。從2019到2023,都是單年零點一幾趴的追蹤差距。
BNDX的作用在於讓投資人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就持有一個全球非美元計價的投資級債券投資組合。
這是一般投資人靠一己之力非常難達成的事情。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美國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2---有效增加儲蓄的方法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先討論固定儲蓄率的問題。譬如美國常見的理財建議是”至少存下收入的20%”
我在“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後提問,也蠻常看到朋友提出”我該存下收入的百分之多少?”這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認同作者Nick的看法,沒有固定最佳比率。基本原則是,收入愈高的人,儲蓄率會愈高。
像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統計,美國收入最低的20%族群,只能存下收入的1%。而收入最高的20%,可以存下收入的24%。
原因是,當收入愈低的人,大部分的錢都要用來支應基本開銷,像食物、水費、電費、房租或房貸,交通費。而當收入拉高之後,這些基本開銷的占比會降低,騰出空間,讓你可以儲蓄與投資。
所以作者說,當你可以存更多的時候,就存更多。當我們無法存那麼多錢的時候,就少存一點。
譬如你的收入連支應基本開銷都很吃緊,難道為了達成20%的儲蓄率,要讓自己過著悲慘的生活嗎?夏天晚上都不吹冷氣,半夜輾轉反側,早上起來汗濕床單?每天去超商討過期品吃?
這沒必要。
但當日後工作所得提升了,你可以多存一點錢了,就多存一點。而不是把開銷同步拉高。
這裡作者寫下個人理財最知名的算式:
儲蓄=收入-支出
有些說法是”收入減去儲蓄才是支出”,把儲蓄放在前面。
我認為對於有過度消費傾向的人,才有必要這樣強調。先拿出儲蓄的錢,其它才是可以花的。
但大多人的狀況應是作者寫的: 儲蓄=收入-支出。這是比較持平的說法。
有些論述會過度強調降低支出的重要性,最知名的當屬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錢,之後會變多少。當中卻包含了一些不是那麼實際的假設。這類說法會讓人誤以為光靠節約就能簡單致富。
而且對於收入較低的人,當他的所得幾乎全部都要用來支應必要家庭開銷時,很難再去砍這些費用。這種情形,節約不是實用建議。
“Just Keep Buying”提到很現實的一點。一個人的理財心態再正確,支出追蹤的再詳細,只要收入不夠,他都很難變有錢。
擴大儲蓄的最有效方式是拉高收入。
中文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不少人犯下的錯誤,就是想當投資巧婦(或巧父),但手上無米,以為可以燒出一桌好菜。
有米才能做菜。有錢才能投資。
先要有錢,然後管理金錢與投資方法才是有意義的。
當然這些討論也不是說節約都不重要,賺多少就花多少。那收入再高,都很難變有錢。
重點是,不要以為光靠省錢就會變有錢人。
最能普遍實踐的致富之路,是增加自身收入,儲蓄,然後持續投資。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正確投資觀念未必會得到近期市場表現的印證(Flawed Ideas Can Bring Good Result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上個週末我查了一下美國晨星,Vanguard中期公債ETF(VGIT),今年以來報酬2.19%。
iShares 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TLT)今年以來報酬則是-1.78%。
今年到目前為止,聯準會分別在九月跟十一月,降息0.5%跟0.25%。
所以,之前很多投資人一直在說:”降息債券就會賺錢”、或”降息時,長期債券會賺更多”。現在可以看到,都是錯誤的說法。
實際狀況是,央行降息,債券未必賺錢。也不代表冒更多利率風險的長期債券,就會賺比較多。
現在,比較少人在講降息是債市送分題了。
這個情形我必需說,是相對幸運的狀況。剛好2024開始降息之後,債券的表現可以證明之前的那些說法是不對的。
但有沒有可能,今年聯準會降息之後,短、中、長期公債的殖利率同步下降,然後長期公債果然帶來比較可觀的正報酬。
這其實是有可能的場景。
也就是說,一個錯誤的投資想法,其實在近期,未必就會被市場證明是錯的。市場表現可能還剛好符合這些錯誤的想法,讓持有這些想法的人持續走下去。
之前那些關於債券的看法之所以錯誤,很大原因在於其過度肯定。沒有考慮到其它可能。
不應該說央行降息,各種債券殖利率就一定會一齊下降。
有可能這樣,但也可能各種不同類別債券的殖利率有各自的起伏。或甚至上漲。
也不能說央行降息,長期債券就一定會賺比較多。
長債債券即便有比較高的債券的存續期間—Macaulay Duration,相同幅度的殖利率下降,會產生比中短期債券更可觀的資本利得。
但實際狀況可能是,各類債券殖利率的變化幅度不同。譬如短中長期債券的殖利率都是下跌,但長債殖利率改變很小,中期債券殖利率改變幅度大。造成後者,雖然存續期間較短,反而帶來較高的報酬。
之前”債券送分題”的說法,問題就出在,投資人把原先有多種變化的場景,全都預先勾選了自己認定的途徑。然後認為事情一定會這樣走。
馬克吐溫說:”會讓你陷入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情。而是你以為就是這樣,但根本不是這樣的事情。”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
金融市場本身就有風險,投資人對金融市場的不理解,或是自以為理解但根本就是錯的,則形成另一層風險。
我們無法消滅金融市場的風險。其實也不需要去消滅它,因為這正是投資可以期待有回報的原因。
但對於自身不理解或理解不足造成的風險,則應試圖改進。
以為債券的殖利率變化,會跟央行的利率政策同步,是一種關於債券市場常見的錯誤理解。很幸運的,近期的市場表現可以用做證明。
比較難處理的,是錯誤觀念,但市場表現剛好符合這個錯誤預期。
這有兩個解方。第一是更長久的等待,等到市場出現實例。第二則是投資人自行閱讀與思考,來破除迷思。
後者很難。因為當市場表現剛好跟自己的錯誤認知符合時,大多人不會想去”破除”,反而會想:”這證明這是個好方法。我要投入更多資金,更長期的這樣投資下去。”
閱讀全文
Labels: 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