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4---多少錢才能退休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譬如退休之後,預計每年要花100萬,那麼你就需要準備2500萬的退休資產。
這個算法的根本來源是William Bengen發表的4%法則。退休第一年,提出當時資產的4%,做為第一年的生活費。往後每年生活費跟上通膨進行調整。
既然資產的4%就要足夠做為單年生活費,所以需要達到的資產總價值就是單年生活費的25倍。
對於退休之後有其它現金流來源的人,需要準備的金額會比較少。
譬如這個人一樣希望退休之後每年有100萬可以花,他退休期間會有政府給的月退俸,每年總金額是40萬。
那他自己的退休資產,只要為那60萬的差額進行準備就好,需要達到的資產價值是60萬的25倍,也就是1500萬。
作者提出另一個算法,就是把退休之後每年的生活費,除以退休投資組合預期每年可以賺到的報酬。
譬如預期投資組合一年是4%的報酬,退休之後每年要花100萬。
那麼100萬/4%,得到2500萬。
這個算法是根據Your Money or Your Life書中的論點,就是你的投資組合假如每月的報酬,可以超過你每月的支出,那你就可以退休,可以靠投資組合生出的錢來過生活。
但這個計算有三個需要小心的地方。
首先,有些人是在資產累積階段,使用比較高風險的投資組合,譬如股債比80:20。然後就用比較高的預期報酬去算,譬如一年6%。
一樣要一年一百萬的話,100萬/6%,得到1666萬。比起用4%算出的2500萬,是一個比較小,好像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
這要小心。該計算是用退休時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而不是用資產累積期間投資組合的報酬。到了退休期間,投資組合會相對保守一點,預期報酬會比較低。
第二點是,是投資組合的報酬超過年支出,不是”配息”超過年支出。
有些人會誤將後者當成目標,然後去買高配息標的。譬如將整個投資組合的配息率拉高到8%,那麼當他只要有1250萬,就可以有每年100萬的配息。似乎就可以退休了。
其實,8%是很難撐幾十年的超高提領率。高配息資產也未必會一直有那麼高的配息。高配息資產也往往有它自身的風險。
第三是,這個計算等同是假定投資組合可以年復一年的產生固定趴數的報酬。
實際上,為了讓投資組合在退休期間仍有成長性,風險投資仍有必要。有風險資產的投資組合,報酬率會上下波動。無法帶來每年固定趴數的報酬。
所以退休資產總價值,我還是比較認同”每年生活費/初始提領率”這個計算方法。
而這樣的一筆資產,要放在怎樣的股債比的投資組合中比較合宜,提領策略如何設定,遇到負面狀況如何調整,這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有很完整的說明。
另外,作者也提到,錢還可能是退休比較小的問題。
工作其實不只是賺錢,它給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定位,一個時間利用的框架,一個與人互動的網路。要想清楚,這些東西全都拿掉了,你是否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對社會沒用的人,時間多到不知如何使用,也沒什麼人可以往來的孤獨者。
假如後面這些問題你都還沒答案,進入退休,很難帶來快樂的生活。
本書中文版是持續買進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博客來連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Your Money or Your Life讀後感4---退休現金流的實際做法
退休投資與提領恐怕不是你想的那樣(Investing in Retirement Can be Better than You Think)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1---累積財富,儲蓄重要還是投資重要?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2---有效增加儲蓄的方法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3---加薪為何反而會延後退休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5---不該投資個股的真正理由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6---單筆投入還是分批投入的選擇
“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讀後感7---三個該賣出的理由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