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退休資產你最不該使用的投資工具(Avoid Active Mutual 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s like the Plague)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什麼是最不該使用的投資工具呢?
直接說解答:高費用主動型基金。
幾個理由。
首先,使用高費用主動型基金會帶來沉重負擔。
譬如台灣常見的股票主動型基金。每年收經理費1.5%。加計其它費用,單年內扣總開銷很容易超過2%。
假如你可以買到未來表現很好的單一市場(這其實不是表面上看來那麼容易的事),譬如美國股市就是一個過去百年期間,表現相對優異的市場。從1926年初至2023年底,美國股市年化報酬約10%,同期間通膨3%。實質報酬約是10%-3%,等於7%。
7%的報酬分2%給基金業者,你是拿2/7,也就是28.6%的報酬給基金公司。將近3成獲利的分給別人。
而且,現在你能很準確的預知在未來幾十年期間,是那個市場表現最好嗎?
你能知道未來的通膨是否會高於歷史經驗,帶來更低的實質報酬?
這些都是很難事先確定的。而這些不確定假如真的帶來不良後果,也是我們投資人在承擔的。這正是投資的風險。
但基金公司可以不管市場怎樣,每年確定從你的”整體投入資金”收2%。
千萬不要當這種冤大頭。
再者,主動選股帶來的通常是落後市場的成果。
假如一個市場有10%的報酬,主動投資人拿到的往往是更低的報酬。假如你運氣不好,買到2個標準差基金。這裡指的是報酬落在整體主動型基金平均報酬兩個標準差以下的基金。那會是慘不忍睹。
資產累積期間使用高費用主動型基金,造成的後果就是要達到相同的退休資產,需要更長的時間。或是在相同的時間要達到一樣的目標,需要更高的投入金額。
(實際要多花多少時間跟金錢,可參考使用高成本投資工具存退休金的嚴重後果--”多繳、少領、延後退” 文中的計算。)
你為什麼要浪費你的時間、你的資金,去供養高費用主動型基金業者?
這些時間與金錢,留在自己手上,不是更好嗎?
面對這些批評,主動型基金業者有其反制之道。
一個常見說法,就是主動型基金比較”靈活”。指數化投資,市場一年下跌20%,你就是跟著跌20%。主動型基金可以靈活操作,讓投資人躲過或減少隙跌的傷害。
這是耍嘴皮,空口白話。你會發現說這種話的人,從來不提”證據”,任何可以證明主動型基金下跌時虧比較少的證據。因為事實會打臉。請見以下事例:
2022台股下跌,主動型基金跌更多。
台股基金2022年績效回顧2(Analysis of Taiwan Equity Funds Performance in 2022)—下跌的市場,主動型基金跌更多
2008,台灣與美國股票型基金落後市場的百分比:
”Balance”《平衡心態》讀後感2------主動投資常被忽略的代價
大起大落的2020,靈活主動操作帶來落後市場的成果:
劇烈波動的2020,主動選股是否較為有利---SPIVA Scorecard 2020
說主動型基金可以躲過下跌,是一種昧於事實的說法。
再來,主動型基金業者常會指著某支基金說:”你看,這支台股基金績效勝過同期間指數報酬,贏很多啊”。這就是他們主動型基金勝出的”證據”。
假如這種話出自一位”專業”人士,你要知道,他的專業是行銷專業,而非財金或投資專業。
後見之明,可以支持任何你想擁護的投資策略。
譬如我們可以說:
”投資就是要選股啊。你看,只要十年前買進台積電,現在就是狂贏大盤啊。”
問題是,十年前你要如何知道買台積電就好呢?
同樣的道理,那些說某某主動基金表現特別好的人。你要問他們:”當年主動型基金是只有這一支嗎?還是上百支?你當時如何知道要買這支?”
在財金期刊要驗證主動型基金的成果,不會有任何一篇文章是用一支過去勝出的基金當證據。寫出或刊出這種文章,會被當成大笑話。
正規與邏輯正確的方式,是用當初就存在的所有主動型基金,在接下來的表現做為驗證。成果並不好看。
假如你看到有人拿一支過去表現很好的主動型基金,想要說服你主動投資具有優勢。你會知道,要不就是這個人投資知識薄弱,不然就是他認為你很好騙。
不僅在資產累積階段不該使用高費用主動型基金,退休提領階段也非常不適宜。
譬如投資界常說的4%退休初始提領率。
(這個提領率有些需要小心的地方)
假如你的退休投資組合使用高成本主動型基金,每年內扣總開銷2%。
那你的提領率就只剩下四減二,等於2%了。
假如你還是用4%的提領率,基金公司再透過內扣費用每年從你的資產提2%,那加總起來是6%的高提領率。你會明顯暴露在退休資產過早耗盡的風險中。
有什麼理由,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有資金不夠使用的風險?
為了讓基金公司多賺錢?
這是最荒謬與不可接受的理由。
為了你自己,不論在資產累積階段或退休提領時期,你都不該使用高成本主動型基金。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退休金要靠誰?(Where is Your Retirement Income?)
費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美國晨星2021基金費用研究讀後感2(What I Learned from Morningstar 2021 US Fund Fee Study)---收高費用就沒資產可以管理
台灣投信基金2021全年費用整理---超高費用基金比你想像中常見
買高費用基金,就是讓別人爽快花你的錢(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 Can Ruin Your Financial Life)
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3---美國基金投資成本持續降低,台灣人則必需留在當地繼續支持高費用業者?
Labels: 基金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