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分散持有股票到底有什麼優勢?
答案就在於,較高的Risk-adjusted return。
簡單的說,持有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雖然和個股比起來,不一定會有較高的Return,但幾乎一定有較高的Risk-adjusted return。
我們可以用台灣50指數來解釋這個概念。
台灣50指數,是台灣證券交易所上50家市值最大公司的市值加權指數。
譬如你持有追蹤台灣50指數的ETF,你的報酬就贏過一半台灣50的組成股票。這點很容易理解。總不可能這50家公司的報酬是20%,而台灣50報酬是10%吧。
所以有一半的公司,報酬贏過台灣50。沒錯,是Return贏過台灣50,但不是Risk-adjusted return贏過台灣50。
我們可以用個簡單的比喻來解釋Risk-adjusted return。譬如持有台灣50,你承擔了五分的風險,拿到五分的報酬。持有某支台灣50的成份股,譬如甲公司的股票好了,你拿到了六分的報酬,贏過台灣50了,但你也冒了八分的風險。也就是說,你冒了高很多的風險,才拿到高一些的報酬。你的風險冒得很不值得,你持有甲公司的Risk-adjusted return不如持有台灣50。
所有台灣50成份股的波動度都高過台灣50指數。也就是說,即使報酬贏過台灣50,這支股票的Risk-adjusted return也不一定贏台灣50。那有幾支會贏呢?我不知道,我也沒看過有人統計過,但我們可以看一下外國的資料。
(此圖取材自Vanguard Investment Counseling & Research)
此圖的縱軸表年化報酬,橫軸表標準差,也就是一種衡量風險的方式。圖中,左下角綠色的點是美國國庫券指數,藍線與紅線交會處的棕色圓點代表標普500指數,深棕色散布的點,代表標普500中100家市值最大公司的表現。這張圖的統計期間是1994到2005,共12年。
很多人比較報酬是這樣看的,直接比大小。要這樣比的話,我們可以看到那條水平的紅線,落在紅線以上的深棕色的點,就是報酬比標普500高的公司,總共是46家。
這樣看來,標普500不會太難打敗嘛。假如你是投資這100家大公司的人,只要你持有這46家的其中一個,你就贏指數了。
假如你根本不顧風險的話,的確是這樣。
假如考量風險,你要求每多一分風險,就應有多一分的回報。那麼你要看藍色那條線。藍線連接了幾近無風險的美國國庫券與標普500指數,這條線代表的是,你每向圖中的右邊移動一分,多承擔了一些風險,你應該多拿多少報酬才算合理。這100家公司中有幾家落在藍線之上呢?答案是17家。
100家中選17家,機會是17%。你有83%的可能選到調整風險後的報酬(Risk-adjusted return)輸標普500的公司。這是過去12年的狀況。你能猜測未來那幾家公司會贏呢?你會不會選到,落在右下方那幾個點呢?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股票的報酬,就像甘蔗中的甜份。而風險,就是無用又刺口的甘蔗渣。人類的合理期望,會希望每一口,都有最多的甜份。也就是說,你希望小風險拿到高報酬,你希望少咬幾口就能滿口甜味。個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甜份稀薄的劣等甘蔗。你要吃掉好長一段甘蔗,吃到待會可能要去看牙醫,你才會獲得相當的甜份。個股讓投資人多冒很多風險,卻沒有拿到應得的報酬。持有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你就自行培育出高級爽口的甘蔗了。每一口,都讓你吃到該有的甜份。
很多個股投資人嘲笑基金投資人說,你看,我拿到多少報酬,你們才拿到多少,卻常忘掉他已經吃了十公尺長的甘蔗,才拿到比別人吃30公分還要多的甜頭。而且前提是,假如他夠幸運的話。有人吃了十公尺,才發現這支甘蔗是苦的。
上面這個圖中還有幾個有趣的點。首先,這100家公司與標普500相較,沒有一家,可以用更小的風險提供更高的報酬。再來是,圖中有離群索居的點,有七家公司這十幾年的年化報酬是負的。
也就是說,假如你要集中投資,選一兩支股票來試圖打敗標普500。等著你的,除了選中那優異的17家公司的美妙結果,也有可能是選到負報酬公司的慘不忍睹。
分散投資,讓投資人輕而易舉的處在投資界的上流社會。
分散投資,讓你不會壓錯寶。標普500指數中就是有長年期負報酬的公司,但整體的表現,Risk-adjusted return卻是強到難以打敗。假如你集中投資,剛好投中這幾家表現不好的公司,你只能徒呼負負。
分散投資,讓你不會錯過寶。假如你只選10家公司集中投資,只要你漏掉表現超好的那幾家公司,那種單年報酬以100%、200%計的公司,你的報酬將遜於指數。分散投資,讓你通通涵括,免除煩惱。
只看報酬,不會看風險的投資人,可稱為Reckless。不知道這兩個基本教條要一併考慮的投資人,可叫做Naive。Reckless and Naive就是許多個股投資人的性向測驗結果。
太多人在鑽研K線、波浪、財報等高深學問(或偽科學)之前,卻沒學會Risk-adjusted return這個基本概念。
假如你是個注重風險的投資人,假如你是個認為自己每分風險都要值得的投資人,你一定會選擇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作為核心部位。不去買個股,不是因為風險承受度沒那麼高、不是因為不願意進行研究獲取更高的報酬,不是因為不知道財報、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更不是因為不用功。而是因為我們知道,買個股太常是一個徒勞無功的舉動。
John Templeton曾說,”If you don’t know, diversify.”
假如你不知道那個比較好,那就分散。
請問投資朋友,未來十年台灣50中那五支表現會最好?
假如你沒有100%肯定的答案,那代表你正在承擔風險,一個太常被證明是過度的風險。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大多股票是不賺錢的(Minority in Number, Majority in Return)
資產配置初步—工具的選擇(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Select Your Instruments)
存股的致命缺點1(The Dismal Outcome of Betting on One Stock)---無法退休的存股投資人
存股的致命缺點2(The Dismal Outcome of Betting on One Stock)---單一股票的脆弱性
Deep Risk讀後心得2---Deep risk的應對方式
問題的根源(The Root Cause)
The Quest for Alpha讀後感---集中投資的迷思
資本市場的功能(Function of Capital Markets)
債券投資的危險行為(Tightrope Walking in the Bond Market)
投資的比較,談Mean-variance efficient與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讀後感續2—獲得證實的經驗談
投資組合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Expected Return of Portfolio)
富貴險中求的結果
理論金融---必要報酬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
17 comments:
綠角你好:
最近開始慢慢的購入台灣五十,不過發現它配息的可抵扣稅額並不是很高。
http://www.taiwanetfs.com/b50.asp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來算,台灣五十現金股利可抵扣繳比率最大只有10%,甚至去年(96年度)只有4.16%,從這點來看似乎台灣五十在節稅的效果上並不是太好,報酬率也會些許受到影響不知道綠角的看法如何?
謝謝Wannarock提供的資訊
不過我對這個問題沒什麼研究
或許可以請對台股瞭解比我多太多的
Trifire先生幫忙一下
的確,這也就是我先前對目前台股etf的一個疑慮。目前因故我這邊適用的稅基達30%(基本上所得稅率在6%+就會受到影響,只只是稅率越高影響越鮮明),也就是說,ETF配息一百元的話,我隔年必須要繳交(30%-4.16%) x 100 = 25.84的稅金給政府。等於是吃掉我配息的1/4!因為此故我才了解到為什麼一般台股基金多半不配息了(因為可以隱匿54C利息收入)轉換成目前免稅的資本利得給投資人。我推測是這樣才會吸引一些要避稅的大戶把錢放在台股基金當中。(但當然綠角先前的研究告訴我們,那些現金鼓勵是轉換成投信公司的業績獎金了)
衡量我在美國會被大叔課30%,留台灣也是大約30%,那還是去美國好了,起碼最近綠角也教了我們退稅的方法。
簡單地說:在台股的投資,不管你是股票or etf,該課的稅都逃不掉的。
只是我很好奇etf是把配出來的現金股息用怎樣的算式算出它的扣抵稅率?因為他的持股配發的對象應該是一個法人(也就是這檔etf or fund),這個法人本身應該有個稅率?國家是用怎樣的稅率去課法人利息收入,那法人用怎樣的稅率轉嫁到全體股東(持有人)身上係屬合理。可是它真的是用這個稅率轉嫁過來的嗎?會不會多灌水?對於「基金」的稅務效率這點我一直很有疑慮,只是不知道要從哪份文件可以來檢驗。
感謝cemperor的分享
就如你說的
一定有規範
不過我們平常用不到 沒接觸
不知道在那裡罷了
知道的話 驗証一下
應會感覺不錯
綠角你好:
很感謝你提供很多寶貴的知識與意見。
最近想買波克夏的股票,有一個問題在這裡請教,因為是新手,如果提問題的位置不對,請多包涵。
我想請問,波克夏公告的淨值,是該公司所握有股票/公司的市值還是淨值呢?
打字之誤?
Naiive <-- 'naive'?
謝謝指正
Risk-adjusted return的概念,類似經濟學的邊際分析法(邊際成本=邊際效益)
每多承擔1單位的風險(邊際成本),必須要有足夠的報酬(邊際效益)來補償,所謂"足夠的報酬",通常就是用S&P 500這種大盤指數來當作比較的標竿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使用這個概念,例如報紙上常出現的產品C/P值比較(性能與價格的比值),很多人在買東西前,會上網四處比價,然後才選擇心目中C/P值最高的產品
可是很奇怪的是,只要一牽涉到錢(投資),人就會變成只看報酬而不看風險了...
謝謝Mr. K的分享
真是很好的說明
投資人總是看到自己多賺的部份~
卻沒考慮到承擔了多少額外的風險~
完全同意 Mr.K 的說法~
用錢買東西斤斤計較C/P值~
用錢投資卻都不一樣了~
玩著贏竹竿,輸電線桿的遊戲~
推好文~
你好,會建議買些扣抵稅額高的股票來節稅嗎?
特別是高所得者(30%級距稅)
計算了一下0050跟成分股,畫出來的圖跟文中 Vanguard 的圖很像
(橫軸 每月報酬STD, 縱軸 平均月報酬)
STD比0050小 且 平均月報酬比 0050 大的只有3家
Database: Jan'08~ May '14, 成分股是選擇今天的,
要選擇當下的成分股會比較準,懶得找歷史資料
謝謝匿名朋友的分享
非常棒的文章,
最近才認知到年化標準差的重要性。
謝謝~
想請教綠角大,近幾年流行買牛皮高配息官股存股,這感覺風險很低,投資效益很高,這個想法,是否哪裡有盲點呢?
"風險很低 投資效益很高"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