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險中求的結果

先看一個假設性的狀況。

假如某股票市場整年的平均報酬是10%,而某個投資人這一年手中只有一支股票,他所有用來投資股票的錢全在一支股票上面。那他的報酬會如何呢?

很可能和市場報酬有很大的差異。他可能買到今年的飆股,拿到400%的報酬。也有可能買到今年當紅的水餃,虧掉95%。也不見得會這麼誇張,他也可能是賺20%或是賠20%。但不論如何,有相當的機會,他的報酬會和市場平均很不一樣。

另一個投資人就不一樣了,他喜歡收集股票,他買了1000支股票。市場上有的公司,大部份他都有。那麼整年下來,他的報酬如何呢?

很可能和市場報酬相當接近。也就是說,他的報酬很可能是12%、8%這類離市場平均很近的數字。當他持股那麼多的時候,好壞互相平均,所以他不會離整體平均太遠。

這兩個投資人是極端的例子。現實生活中,我們比較常看到的是把力量專注在幾支個股的股票投資人,和把錢拿去買基金的投資人,而基金持股常有五六十支股票,比較大的基金甚至有上百支股票。

原理不變。投資在幾支股票的股票投資人,較有可能獲得和市場平均很不一樣的報酬。藉由基金間接投資幾十甚至幾百支股票的基金投資人,他的報酬通常不會離市場平均太遠。

所以,市場上常有這樣的講法。假如你厲害,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個股的話,你應該直接投資股票,這樣賺得才多。假如你不願意花時間去研究的話,那就買基金。

這個說法的立足點是,在一個平均報酬10%的市場,基金能幫你操作到20%的報酬率,已經是難得可貴。只有自己買股票,你才可能獲得80%、90%甚至100% 這種年報酬率。

但這個做法的黑暗面是這樣的。把錢全放在幾支個股的投資人,他除了有年獲利80%的可能外,他也面臨年虧損80%的可能。而在一個年平均報酬10%的市場,基金經理人要弄出-20%的報酬,那真的是難上加難。

要多賺錢本來就要多風險,所以很多人說”富貴險中求”。可是,說這句話的人真的知道”險”是什麼嗎?在一個多頭的市場,很多人以為”險”就是波動比較大。波動雖然比較大,但過一段時間,它還是會漲回來。但,這是在多頭市場才會漲回來。在空頭市場,它會變成向下滑行的波動。

險會讓你求到兩種東西,一是富貴,一是貧賤。在多頭的市場,投資人看到其他人去冒險,都賺到錢、求到富貴了,所以他也很樂於去承擔風險,以為承擔風險愈大,賺的錢愈多。事實是,風險大就代表虧錢的可能性也愈高。

富貴險中求,這句話的對聯是貧賤險中求。那些在股票市場輸掉整棟房子,跑路走人的,就是求到貧賤的人。

人說富足富足,只要你覺得足夠,其實就是富有。投資到底是為了冒著貧賤的危險去求富貴,還是為了足夠,應是每個投資策略背後,最根本的問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無刀投資學

The Great Depression-A Diary讀後感2---無法滿足的投機者

風險的決定

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不能執行資產配置的原因

投資的比較,談Mean-variance efficient與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凱因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讀後感續

2 comments:

red ant 提到...

投資到底是為了冒著貧賤的危險去求富貴,還是為了足夠,應是每個投資策略背後,最根本的問題。--->真是經典,有些人明明已經不缺吃穿,還是要險中求。這點如果能想通,就不會富不過三代了。

綠角 提到...

是啊

錢再多
假如不知足
那仍是錢的奴隸啊

到底是人管錢
還是錢管人
真是很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