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不需那麼在意聯準會與央行動向(Stop Watching the FED)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多年來,我看過許多立足於”央行接下來會怎麼做”的投資決策。最常見的領域就是債券。
2008金融海嘯當時,美國聯準會為了對付危機,把目標利率調到幾乎是零。到了2013已經維持五年的超低利率,看起來接下來一定會升息。所以出現預期升息,所以要撤離債券的說法。
2022,聯準會為了對抗高通膨,連續升息。當時認為2023經濟會衰退,通膨會降溫,所以聯準會接下來降息。於是出現買長債,保證賺。是送分題的說法。
這些做法帶來的成果都很不理想。
近期美國晨星刊出一篇文章,從七個面向分析,為何投資人不需那麼在意央行的目標利率調整方向。
第一個就是債券。債券價格與殖利率是反向關係。這是不少人初入債券世界所學到的第一個重點。但許多人從這個基礎,下一步踏出去,就走錯了,那就是以為”央行目標利率上升,所有債券的價格都會下跌”。(或是以為央行目標利率下降,所有債券都會上漲。”
這是錯誤觀念。像FED調整的目標利率是借貸一天的利率,其它各種天期,各種信用評等債券的殖利率變化都是市場決定。不一定會跟央行目標利率的變化同向。像晨星文中就有一個很好的表格,我將其重新整理如下:
年度 |
FED動作 (+ 升息,- 降息) |
晨星美國核心債券指數 |
2015 |
+0.25% |
0.6% |
2016 |
+0.25% |
2.6% |
2017 |
+0.75% |
3.4% |
2018 |
+1.00% |
0.1% |
2019 |
-0.75% |
8.7% |
2020 |
-1.50% |
7.5% |
2021 |
0 |
-1.6% |
2022 |
+4.25% |
-13.0% |
2023 |
+1.00% |
5.3% |
2024 |
-1.00% |
1.4% |
2025至8/31 |
0 |
4.9% |
2015到2018這四年是升息,債券都是正報酬。跟常見說法相反。
2019與2020降息,債券正報酬,符合常見說法。
2021 FED沒動作,債券下跌。
2022升息,債券虧損。符合常見說法。
2023還是升息,但債券正報酬。跟常見說法相反。
2024降息,債券正報酬。符合常見說法。
看了這十年的歷史,你會知道,就算能準確知道聯準會下一次目標利率調整是升息還是降息,也很難正確預知債市走向。
決定債券殖利率,也就是債券價格,有許多因素。央行的目標利率不是說不會影響債券價格,但只是眾多因素的其中之一。
還有很多就單純拿目標利率來做解釋的金融市場現象。
譬如房價。常見說法是央行假如調高目標利率,會拉高借貸壓力,對房市不利。
就跟債券市場的例子一樣,這是一個因素,但房價不是完全由央行目標利率決定。像近幾年的升息,美國房價仍維持在高檔。
還有成長類股。常見說法是,由於成長型類股,公司比較多的現金流是在長遠的未來所賺到的錢。所以當利率提高,折現率同步拉高,會造成成長類股的估值降低。
這在2022連續升息,美國大型成長股表現不佳時,看來的確很有道理。但2023這一年仍是升息,成長類股表現很好。投資人對AI題材的熱衷,完全抵消了高利率的負面影響。
還有像股息類股。當利率拉高,投資人透過相對穩健的債券就能取得比較好的報酬。這時會配發現金股息的公司股票,就變得比較不具吸引力。但在2022升息時,狀況完全不是這樣。
還有其它用FED升降息解釋美元匯率,小型股表現、新興市場起伏的問題。
重點是,很多財經專家或媒體,會很方便的拿FED或各國央行近期的目標利率調整,來解釋這些金融市場現象。觀眾看了,也會覺得很有道理。
但是,去觀看與瞭解更完整與長遠的歷史,投資人會知道,央行利率只是影響這些資產表現的其中一個因素。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有人說:”央行即將升息,快離開債市”。你知道這是一個未必正確的陳述。
或是當你自己在想,”FED升息,美元將更具吸引力,會升值。”你也要提醒自己,這恐怕也是過度簡化的說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預期降息就買進債券,預期升息就賣出債券的實際成果(Market Timing Doesn’t Work in Bond Markets)
債券殖利率的難以預測(Interest Rate is Hard to Predict)
並不是你想像中的債券市場(It’s Not What You Think)
適時進出債券市場的妄想(The Illusion of Market Timing in Bond Markets)
柏南克”Why are interest rates so low?”讀後感-無奈的央行
2019與2020降息,債券正報酬,符合常見說法。
2021 FED沒動作,債券下跌。
2022升息,債券虧損。符合常見說法。
2023還是升息,但債券正報酬。跟常見說法相反。
2024降息,債券正報酬。符合常見說法。
看了這十年的歷史,你會知道,就算能準確知道聯準會下一次目標利率調整是升息還是降息,也很難正確預知債市走向。
決定債券殖利率,也就是債券價格,有許多因素。央行的目標利率不是說不會影響債券價格,但只是眾多因素的其中之一。
還有很多就單純拿目標利率來做解釋的金融市場現象。
譬如房價。常見說法是央行假如調高目標利率,會拉高借貸壓力,對房市不利。
就跟債券市場的例子一樣,這是一個因素,但房價不是完全由央行目標利率決定。像近幾年的升息,美國房價仍維持在高檔。
還有成長類股。常見說法是,由於成長型類股,公司比較多的現金流是在長遠的未來所賺到的錢。所以當利率提高,折現率同步拉高,會造成成長類股的估值降低。
這在2022連續升息,美國大型成長股表現不佳時,看來的確很有道理。但2023這一年仍是升息,成長類股表現很好。投資人對AI題材的熱衷,完全抵消了高利率的負面影響。
還有像股息類股。當利率拉高,投資人透過相對穩健的債券就能取得比較好的報酬。這時會配發現金股息的公司股票,就變得比較不具吸引力。但在2022升息時,狀況完全不是這樣。
還有其它用FED升降息解釋美元匯率,小型股表現、新興市場起伏的問題。
重點是,很多財經專家或媒體,會很方便的拿FED或各國央行近期的目標利率調整,來解釋這些金融市場現象。觀眾看了,也會覺得很有道理。
但是,去觀看與瞭解更完整與長遠的歷史,投資人會知道,央行利率只是影響這些資產表現的其中一個因素。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有人說:”央行即將升息,快離開債市”。你知道這是一個未必正確的陳述。
或是當你自己在想,”FED升息,美元將更具吸引力,會升值。”你也要提醒自己,這恐怕也是過度簡化的說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預期降息就買進債券,預期升息就賣出債券的實際成果(Market Timing Doesn’t Work in Bond Markets)
債券殖利率的難以預測(Interest Rate is Hard to Predict)
並不是你想像中的債券市場(It’s Not What You Think)
適時進出債券市場的妄想(The Illusion of Market Timing in Bond Markets)
柏南克”Why are interest rates so low?”讀後感-無奈的央行
Labels: 基本金融知識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