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Bogle on Investing讀後感1---對比陳述
John Bogle on Investing一書共分成五個Parts,分別討論投資策略(Investment Strategies),基金業(Mutual Fund Industry)、Vanguard、個人觀點(Personal Perspectives)與柏格在普林斯頓大學寫的畢業論文(The Princeton Thesis)。
前四個部分的每一個章節,其實都是柏格先生在特定場合的演說。這本書搜集的文稿時間範圍非常廣,從柏格的大學時代,到他在Wellington資產管理工作的時候,Vanguard剛創立的時候,到Vanguard已經取得成功的時候,讀者可以看到柏格先生在人生各個階段的看法。
柏格在準備演講時,常使用對比的手法。譬如頭三章就是Bagel vs. Donut, Complexity vs. Simplivity, Needle vs. Haystack。他用對比法鋪陳自己的意見。其中最有趣的一個對比,是Fox vs. Hedgehog。
狐狸與刺蝟的典故來自希臘哲學家Archilochus,他說”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蝟只知道一個重要事情”。柏格將這個對比應用於投資世界。
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就像聰明的狐狸,他們知道很多事情。譬如公司營收、產業前景、景氣燈號、央行政策等。他們研究面向廣泛,每小時(或每分鐘?)關注自己的投資組合。持股內容、與投資策略不斷修正,試圖拿到很好的成果。
這些主動投資人程度很好(其實未必),受過良好教育(其實未必),有多年的實務經驗(其實也未必)。
但很抱歉的是,他們替基金增加的價值,大多難以抵消雇用他們的花費。
而投資界的刺蝟哲學,就是全體投資人一定是拿到市場報酬。所以假如可以用低成本參與市場,那麼就會拿到勝過其它高成本參與者的成果。
這就是Vanguard的投資哲學。不僅是被動投資,Vanguard的主動型基金也有低費用的優點。Vanguard就用這”一件重要的事”,打敗眾多狐狸。
另外一個狐狸與刺蝟的對比,則發生在基金行銷。基金行銷的狐狸做法是,推出熱門基金、強調過去績效、鋪天蓋地的爭取投資人的注意。
基金行銷的刺蝟做法則是強調服務與責任。不刻意打廣告,從基金經營,年度報告、研究報告、節約花費中,讓投資人體會到基金公司如何為投資人設想。
就像投資一樣,基金行銷,仍是狐狸居多。
但Vanguard再一次的用刺蝟哲學打敗眾多競爭者。
為何Vanguard低調的很少做行銷,淨資產流入卻可以打敗許許多多花大錢的基金公司?
我認為最大的分別,在於柏格灌輸在Vanguard的基本公司原則。柏格一再強調,把基金投資人當人看。原文是說”Honest-to-God, down-to-earth human beings, with their own hopes, fears and objectives.”
每一位基金投資人把資產託付給基金公司,都有他的目的。每一位都是貨真價實的人。並非只是堆疊成基金銷售目標的一塊磚頭。
投資人的資產更不是用來達成基金公司年收入成長目標的Cash cow。
投資人是有血有淚的人。但並不是每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都會這樣看。
柏格說,他從不認為Vanguard的成功在於它的市占率,它的管理資產總值。他說,那不叫成功。
Vanguard有沒有成功,在於它服務的每一個投資人,是否有利用Vanguard的基金,達到他所需要的財務目標。
假如Vanguard把這件事做好了,而吸引了很多投資人與資產前來,這才是正確的順序。
但許多資產管理公司相信,只要錢砸下去,大買廣告,它就可以買到市占率,買到投資人,買到資產總值。
花錢就可以買到成功。
你相信嗎?
很多基金公司相信。而且他們認為最棒的地方在於,他們以為可以花其他人的錢(也就是投資人的錢),買到成功。
投資人再繼續跟著這種邏輯不通,視投資人為無物的基金公司投資,就不要怪自己拿到很悲慘的投資成果。
柏格先生的文字,讓人看清,一家真正為投資人著想,為投資人服務的資產管理公司,該如何運作。
而我們這個世代投資人幸運的地方在於,這個具高度理想的公司,已經在真實世界存在了。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John Bogle on Investing讀後感2---難以預測的職業生涯
John Bogle on Investing讀後感3---驚人毅力
“The Man in the Arena”讀後感1—為他人帶來快樂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讀後感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4—基金業者的投機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1---挑基金是誰的責任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1—用基金投資的理由
“夠了”讀後感
The Bogle Effect讀後感1---假如沒有柏格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