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台灣ETF態勢,投資人需留意的地方(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s Warning about ETF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金管會近期發出一篇標題為” 投資ETF應考量自身投資需求及瞭解商品特性”的新聞稿,提醒投資人不當使用ETF的風險。

雖然全文看起就像一篇官方聲明,但內容的確有抓到幾個很重要的地方。

首先是,指數化與非指數化ETF的分別。

新聞稿提到:

“從指數性質,可區分為衡量市場表現的一般市場指數及包含特定選股策略的策略指數(例如高股息、低波動、ESG等)。”

也就是說,假如你買的是高股息、低波動、ESG、或用公司營利、環保等特點進行選股的ETF,請認清,這些都不是指數化投資工具。

ETF的成名絕技是低成本指數化投資。

在以前主動投資的時代,幾十年來,成千上萬的主動經理人,加上分析師的支援,都很難交出長期勝過市場的成績。期待策略指數,用幾個簡單的選股標準,譬如選股息高、ESG特性好的公司,組成指數,就可以長期勝過大盤。是合理還是不合理的希望呢?

不能說完全沒有這個機會。但需認清,比較可能的結果就是主動投資的後果,落後市場。

第二個分別,可以長期持與,與用來短線交易的ETF的分別。

新聞稿提到:

“原型ETF適合投資人以長期定期定額方式買進。期貨信託、槓桿與反向ETF屬策略交易型產品。”

也就是說,假如你要長期持有、定期投資,比較適合用原型標的。槓反ETF則是交易型產品。交易的意思,就是拿來買賣,不是拿來持有的。

美國金融主管單位SEC也再三警示投資人,槓反ETF不適合長期持有。

把只適合交易的工具拿來長期持有,是用錯誤的工具在執行任務。(註)

第三,對於高股息策略的說明。

新聞稿提到:

“以股息率做為選股指標之高股息ETF,可能較適合需要有定期取得現金流的投資人;訴求高配息頻率的ETF,可能須承擔較高的交易及配息成本。”

也就是說,假如你目前有工作,有所得,根本不需要現金流,那麼訴求高股息的標的很可能就不會是你的首選。高成長標的帶來的資產成長性,才是你最需要著重的地方。

(即便是已經退休的人,一味追求高股息或高收債做為現金流的來源,成果也不會很好。問題在那,以及更好的替代做法,我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有完整說明。)

而高配息頻率,會有較高的交易與配息成本。就是說高配息頻率不是平白而來,是有代價的。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何有些投資朋友要特別執著於月月配。

假如投入一樣的資金,A標的可以給你每月二萬的配息。B標的沒有配息,但有一年一百萬的資本利得。那個比較好?

一年賺一百萬當然比一年賺24萬要好。

重點根本不是配或不配息,也不在於每月配或每年配。

以為高配息就等於高報酬,以為每月配就是更常賺錢或是賺更多錢,都是未必正確的假設。

金管會這篇新聞稿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不要用錯工具。

想要做指數化投資,那不應該買進策略指數ETF。
想要長期投資,那就不應該使用槓反ETF。
投資重點不是現金流,那就沒必要使用高股息ETF。

看清自己投資的目的,使用正確的工具。才是明智投資之道。

註:在台灣,有人出書告訴讀者,如何短線操作應該長期持有的ETF。也有專書說明,如何長期持有應用於短線操作的ETF。真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台灣前十大ETF現況分析(Largest 10 ETFs in Taiwan,2023)

台灣前十大股票ETF現況分析(Largest 10 Equity ETFs in Taiwan,2023)

台灣ETF無法降低費用率的真正原因(Too Many Excuses for High Expense Ratios of ETFs in Taiwan)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 2023全新第二版讀後感5—你該避開的ETF

ETF不是萬靈丹(ETFs Are Not Magic Bullets)

綠角不贊同的ETF(Not All ETFs Are Created Equal)

沒用的ETF(ETF for Speculators)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