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新基金評級系統—分析師評等(Morningstar Analyst Rating for Funds)續
與之前的星級評等系統相比,分析師評等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評級系統。
最大的差別在於,之前的星級評等完全是向後看的。它就是只看基金過去的績效與風險,然後評定星星的多寡。用一樣的風險拿到較高報酬,或用較低的風險拿到一樣報酬的基金,就會得到比較多的星星。用較高風險取得較低報酬的基金,就會得到很低的星級評等。
這些星星是對過去成績的評量。它是頒給過去的。但許多投資人,特別是剛開始接觸基金投資的人,會以為很多星星就是未來好績效的保證。其實不然。
分析師評等則是一個試著向前看的評等系統。晨星分析師試圖從各個面向,來評估這支基金是否會有持續性的優勢。
其中我們看到許多無法量化的面向,譬如支援人員的優劣,投資策略的品質、基金公司文化。這些對於選基金相當重要的面向,都不是一般基金投資人所能接觸或自行取得的資訊。
比起一個單純看績效與風險,就要評定基金”好壞”的星級評等,分析師評等是一大進步。
它也會比單看績效有效,因為分析師評等納進了對未來績效最有預測性的因子,費用。
分析師評等的金、銀、銅牌就像星星的多寡一樣簡單好懂,但基金投資人仍不可因此低估選基金的難度。即便在各種材質的獎牌引導下,挑選到未來表現良好的主動型基金,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想想看,假如在這幾方面做了研究,就可以挑選出未來的優異基金。那為什麼,專業金融機構自行挑選基金的嘗試,最簡明的例子就是Funds of Funds,都未能挑選出具有長期優異表現的基金。
嘗試挑基金會很有趣,但事實上,很難有什麼具體成果。就像自己去選股一樣。
很有趣的是,大多指數型基金只會有三顆星的中等星級評等,因為指數型基金就是用市場風險取得市場報酬,沒有較低的風險,也沒有較高的報酬,都是中等風險與中等報酬,所以是中級評等。
但在分析師評等,一些費用低廉且運作良好的指數型基金卻有不錯的評價。譬如美國股市指數型基金,歐洲股市指數型基金與新興市場指數型基金,如下圖,都有銀牌以上的分析師評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已經有分析師評等的約350支基金中,拿到負面分析師評等的基金只有8支,拿到中立評等的則有30支,其它300多支,都是金銀銅牌,人人有獎。
(詳細列表可見這裡)
分析師評等的正確用法,恐怕不是看到金牌基金,就覺得買進準沒錯,而是看到中立或負面評等,投資人就要想想,這支基金倒底是那裡有問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晨星新基金評級系統—分析師評等(Morningstar Analyst Rating for Funds)
台股基金績效與費用分析(Higher Cost, Lower Return---Evidence from Taiwan Equity Mutual Funds)
Labels: 基金
晨星新基金評級系統—分析師評等(Morningstar Analyst Rating for Funds)
美國基金專業分析機構”晨星”於今年11月,推出新的基金評級系統,分析師評等(Analyst Rating)。
分析師評等的前身是晨星的分析師首選(Analyts Picks and Pans)。Picks and Pans只有列出分析師認為最好與最差的基金。許多沒歸類其中的基金,其實晨星也有分析資料。現在推出的”分析師評等”,就是要納入全部有分析師評析的基金。
這個分類系統共有五個評等,分別是金(Gold)、銀(Silver)、銅(Bronze)、中立(Neutral)與負面(Negative)。如下圖:
金、銀與銅都是正向評比,表示分析師認為該基金具有可持續的優勢,未來與同類型基金相比,較為有利。
這個分類很有趣的一個地方在於,五個評等中,正面評等就占了三個。看到這樣的分類,投資人就知道,在分析師評等系統中,被分類為具有持續性優勢的基金或許會是多數。
分析師評等系統從五個面向來分析一支基金。分別是人物(People)、過程(Process)、母公司(Parent)、表現(Performance)與價格(Price)。
人物方面不僅指基金經理人,還包括公司裡的分析師與交易員,看這些人物是否能對基金有所貢獻。
過程表投資決策。看這支基金的投資方式是人人可以模仿(譬如市面上號稱的各式巴菲特選股法),或是很特別且具有優勢的投資方法。是一個驗證過有實效方法,或是未經市場驗證的方法。這些面向都會納入考量。
母公司指的是基金發行公司。基金發行公司的文化對基金表現有很大的影響。有的資產管理公司以費用收入為首要考量,即便基金資產膨脹到難以管理的程度,仍是不願關閉基金,讓投資人直接暴露在資產膨脹的問題之中。有的基金公司不易留住人才,會看到經理人來來去去。
表現,指的是基金過去的表現。愈長久的表現資料,愈有參考價值。(但很不幸的,我們也看到許多過去長期表現良好的主動型基金,在投資人發現它有長期優異表現後,它的表現便一落千丈。譬如Legg Mason Value,Fairholme,Templeton Global Bond等。)
價格,指的是基金的收費。這是對未來績效很有預測力的因子。收費愈高的基金,愈難有好的績效表現。
目前晨星成立三個分析師小組,分別針對固定收益、美國股市與國際股市這三個類別的基金,討論決定其分析師評等。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晨星新基金評級系統—分析師評等(Morningstar Analyst Rating for Funds)續
如何取得美國晨星免費基本會員資格(Registration for Morningstar Basic Membership)
晨星的一貫觀念(Morningstar’s Investing Concepts)
晨星和你想的不一樣
股海勝經番外篇第一集---星星與骷髏
晨星文章閱讀指南(Introduction to Morningstar Articles)
閱讀全文
Labels: 基金
Free to Choose讀後感---價格的作用續
價格的第二個作用是提供了動機(Incentive)。
譬如鐵礦石需求增大,價格上揚。較高的鐵礦價格,不僅讓礦場老闆知道現在可以生產更多礦石。更高的價格也讓他有動機這麼做。
有時產量加大,意謂他要開採更深、更難到達,或是含礦量更低的礦石。但較高的價格,讓礦場老闆有了這麼去做的資本。原本可在礦工與其它類似收入的工作間選擇的工人,在礦場有了更高的勞動收入之後,也更有意願投入,促進產量增加。
價格不僅提供了產量調節的動機,它也促成最有效率的資源利用方式。假如因為某種因素,汽油漲價,每公升價格是柴油的三倍,我們將看到汽車市場逐漸向柴油引擎傾斜。
當某種資源變少、價格上升之後,會讓使用者去思考與找尋,有沒有其它等價或更便宜的替代品,可以用較少的投入,換取一樣多或更多的產出。這就是效率的追尋。(所以石油開採完後,不會有各國瘋狂出價,以天價買進最後一滴石油的狀況。能源產業會整個轉向另一個替代品。)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Free to Choose讀後感---價格的作用
看不見的手其實不只在經濟層面發揮作用,許多人類活動,都是藉著自由選擇與自由交換達成重大成就。
作者在書中舉了兩個例子。一是語言。世界上的語言沒有一個是由中央政府下令發展形成的,它都是在人與人間的互動中成形。想要溝通的兩個人,假如可以對某個寫法的字、某個唸法的音,代表什麼意義形成共識,如此一來,他們就能溝通。為了溝通的利益,語言開始散布發展。最後成為一個體系完整,包山包海,任何想表達的意思都能說得出來、寫得下來的語言。
另一個例子則是科學發展。沒有任何政府訂下過20年後發展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或是50年後發展出相對論的計畫,這些重大成就,就這樣出現了。
身為一個部落格格主,我想到的例子就是部落格界。沒有任何管制單位,為部落格世界的發展訂下目標,說要有幾個文學部落格、幾個旅遊部落格、幾個服飾美妝部落格、幾個財經部落格。沒有任何目標。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Free to Choose讀後感---強而有力但看不見的手
Free to Choose(中譯版:選擇的自由)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與他的夫人Rose Friedman所合著。主題在於闡述”自由選擇”的力量與優勢,主張降低政府管制與干擾。全書剖析深入、邏輯清析、證據充足,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看完之後,對於政府各種社會福利、關稅保護、以及價格管制的措施,全都有更深的體會。
在Introduction作者就提到,美國同時是個政治與經濟奇蹟。這份成就在於將兩組思想化為實際。這兩組思維分別含括在Adam Smith所寫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以及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前者強調經濟上的Voluntary cooperation(自願合作,這是這本書的關鍵字之一,書中反覆多次),後者的主軸則是政治自由。對於史密斯於傑佛遜來說,他們認為,政府的角色應是裁判而非參與者。
但在作者寫作的時候,大政府主義興起。政府逐漸在各生活層面,扮演起參與者的角色。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讓讀者瞭解,自願的經濟活動與政治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兩者的密切相關。許多經濟與政治成就,是自由選擇所創造的果實。我們卻太常把它當做理所當然,然後以為出於好意的政府管制,會讓狀況更好一點,結果卻適得其反。
第一章,作者從市場的力量談起。一開頭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很少人問過,為什麼住家附近的便利超商,裡面剛好會有你需要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會以正確的數量,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販售。
為什麼?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Vanguard計畫推出國際債券基金(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Index Fund and 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Government Bond Index Fund)
Vanguard在十月底宣布,將在2012年初,發行兩支國際債券基金。
這兩支債券基金分別是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Bond Index Fund(Vanguard全國際債券指數基金)與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Government Bond Index Fund(Vanguard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基金)。
這兩支指數型基金追蹤的指數分別是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ex-USD Float Adjusted Index (Hedged)以及Barclays Emerging Markets Sovereign Index (USD)。
前面這個指數包含了共約7000支債券。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指數名稱中有Hedged一字,意謂它有進行貨幣避險(針對其它貨幣對美元的匯款波動)。
新興市場債券指數則是直接投入新興國家政府發行的美元債券。
這些基金的發行架構,其實是跟隨著Vanguard內部的研究報告。在Global Fixed Income: Considerations for U.S Investors 這篇文章中,就有分析對於一個美國投資人來說,固定收益部位應有多少比重投入國際(也就是非美國)債券市場。而因為Vanguard自身研究指出國際債券相對於美元的匯率波動,對於美國投資人資產配置中的債券分散效果有負面影響,所以才會發行美元避險以及直接投入美元計價債券的國際債券基金。
Labels: 基金
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讀後感---資產配置與指數化投資的理由
但事實是,這是錯誤的方向。
選對時機進出市場?或許你可以做對一兩次,但從沒有人持續做對。選對股票,有人做對了,但很少。通常你不會是這個人。選對經理人的難度與選股票相同。
投資世界很有趣的一個地方就是,表面看起來對的論點,有時是錯的。
投資的正確方法,是用資產配置控制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並以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獲取市場報酬。
就是這麼簡單。
但在第四章,解釋為何要進行指數化投資時,作者引用效率市場。其中一句說道,”效率市場假說認為,長期下來,沒有任何一個投資人能持續超越市場整體的報酬。”
這個說法不是那麼正確。效率市場不是說沒有人可以長期勝過市場。有,會有這種人。但他們出現的頻率,不會高過機運所產生的機會。
我的看法是,使用效率市場做為指數化投資的主要支柱,會讓這個投資方法變得比較難懂。有個更簡單有力,支持指數化投資的論點,那就是市場報酬減去投資成本等於淨報酬。
這個論點我在指數化投資的理論與實務基礎(The Theoretical and Pragmatic Basis of Indexing)與指數化投資的務實考量(The Practical Aspect of Indexing)中有詳細說明。
簡單的說,在任何市場,不論是股市還是債市,不論有無效率,整體投資人拿到的報酬,就是市場整體報酬減去成本。以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取得接近市場報酬的數字,你就贏過大多花費更多成本的投資人。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樣而已,不用管它有沒有效率。
至於將效率市場引申為市場價格永遠正確的錯誤說法,書中倒是有正確的釋疑與解說。
書中並有專章討論避險基金、私募基金與原物料這些另類投資。有些東西,在有心人士的呈現下,它的醜陋面被隱藏起來了。很多讓投資人以為神妙莫測的投資工具或策略,其實,都是幫宣傳者與經營者賺錢的工具,不是為投資人賺錢的工具。
這本書內容很淺顯易懂,與投資的奧義(The Elements of Investing) 有些類似的地方,希望它可以將更多投資人引入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的大門。
就如同我在投資的奧義寫序感中提到的,除了投資金律、漫步華爾街、買對基金賺大錢、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有錢21招、智慧型資產配置、擺脫永遠的輸家還有綠角的拙作股海勝經這些書之外,”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中譯本的發行,代表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陣營,又多了一本書。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讀後感---理財顧問的問題
金玉其外的避險基金報酬—談Backfill Bias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讀後感---理財顧問的問題
書名說的銀行家,就是作者,莫瑞先生。他在退休前,服務於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退休後將資產交給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簡寫為DFA)管理,並從他的顧問那學得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概念。2008年,莫瑞得到腦癌。在已經看得到生命終點的日子裡,他寫下這本書,所以名為最後告白。
出版序中有句令人驚訝的話,那就是直到退休、接觸DFA後,作者才學到資產配置的概念。資產配置是很基本的投資概念,可是這樣一位金融本職,而且從事已久的人,居然可以不懂這些東西,走完其職業生涯。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就像一位醫師,不懂生理學,居然可以行醫25年一樣。
不過看看身邊,那些宣稱看一些線、投入一些熱門市場或投資標的、或是用什麼期貨”交易策略”就想要賺大錢的人,資產配置對他們來說,非常可能仍是個生字。
回到書的主題,這本書很淺顯易懂,份量也不多,講得就是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沒有根據的恐懼
使用美國券商的途中,投資人面臨來自他人的各種恐嚇。
這些說詞很多,可是,大多沒有根據。
第一個,美國券商倒了怎麼辦?
的確,合法營業的金融業者仍有可能倒閉。但是,券商倒閉絕不等於投資人損失金錢。對於倒閉事件沒有瞭解,才會產生倒閉等同於投資人資產消失的想法。
美國的確有過券商倒閉事件,但各位可以想想看,你是否看過券商倒閉,讓全部投資人資產消失,造成嚴重問題,鬧上新聞版面的。想想看,你是否看過”一則”這樣的報導。
券商倒閉是這家公司倒掉,不是投資人的資產消失。投資人的資產不是券商的資產,兩者是不一樣的東西。券商入不敷出,關門大吉,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投資人資產仍是毫髮無損。
假如有人謀不贓的情事,美國則以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 SIPC)做為最後的防線。每人有10萬美金額度的保帳。不論美國人或是外國投資人,皆在保障範圍內。
另外,券商倒閉僅是一個風險,不是一個必然。許多擔心券商倒閉的人,每次提到美國券商就說”券商倒掉怎麼辦、券商倒掉怎麼辦?”仿佛一個口頭禪,彷彿僧侶開口就說的阿彌陀佛。
我不知道同樣一個人會不會說,”開車出車禍怎麼辦、開車出車禍怎麼辦?”。有這種偏執想法而且真把它當一回事的人,不敢開車也不敢坐車,生活會增加許多不便。假如你把風險當成必然,那麼你的生活會很難過。
面對風險的正確方式,不是把它當成必然會發生的事,而是要用合理的觀點看待,那就是,那僅是可能會發生的事。
比較可能發生的狀況是,在你使用美國券商的過程中,都不會遇到券商倒閉情事。就像你開車,大多會平安無事的到達目的地一樣。就像你搭飛機,幾乎也會安全到達目的地,不會遇到劫機。
瞭解遇到風險事件時可能遇到的狀況,而不是將它當成必然、當做拒絕做出改變的”正當”理由,才是正確的態度。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為什麼沒有人會問台灣的券商倒掉怎麼辦,也幾乎沒有人在開立台灣本地的券商戶頭時,會去查證這家券商是否是登記有案的合法業者。生活在當地,熟悉感會使人的戒心下降許多。使用本地券商與金融業者,就像沒有風險一樣,比美國國庫券的風險還低。就像記者訪問許多殺人犯的鄰居或親友,他們常會說,”他怎會犯下如此惡行,真是太令人吃驚了”。希望令人吃驚的事,不要發生在大多投資人因為熟悉而沒有戒心的台灣本地業者身上。)
第二個,使用美國券商,會有遺產問題。
怎樣的遺產問題?
有人說錢會拿不回來,因為不知道怎樣拿回來。
大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台灣本地的銀行與券商的戶頭,在自己去世後,會怎樣過繼給繼承人。大家也不擔心。因為,這是去辦就會處理好的事。為什麼他們會擔心,美國券商方面會錢拿不回來。難道美國券商的資產取回,是去辦也辦不好的事嗎?
其實,只要你告訴繼承人,那裡有錢,你有那些帳號。希望取回金錢的動力,就會驅使你的繼承人去辦妥所有程序,將錢取回。
較少有人處理過這樣的事,不代表這樣的事無法處理。
有人說,會被美國課遺產稅。
喔,那就不要留錢在那邊就好了。大多人去世的過程,是逐漸的衰老、生病,死亡,在自己還能處理的情況下,就將美國的錢匯回台灣就好了,那有什麼問題。將遺產稅看做難以逃脫的人,大多又是將風險視為一種必然。鑽牛角尖時,問題會看似難以處理。
第三個,匯款時,錢可能不見。
這是天方夜譚。國際匯款錢不可能不見。最糟狀況,就是錢匯不到目的地,被退回戶頭罷了。然後過程中被扣些手續費,這樣就是最糟狀況了。而且,這僅是很少發生的狀況。大多情形,錢會順利匯到帳戶中。
錢絕對不可能不見。透過現代銀行體系匯款,然後錢不見的可能,比你這輩子被雷打到的機率還低。
第四個,使用美國券商要報稅很麻煩。
這點,其實很有趣。
當初綠角開始使用美國券商時,完全不知道報稅取得退稅這件事。我將30%的課稅當成一個成本,然後進行分析。我發現,就算被扣30%的稅,透過美國投資,仍比使用台灣當地的高價基金更有成本效益。
扣30%聽起來很多,但那是針對”配息”,也只有配息,課30%。
假如配息率是2%,對這2%扣30%,那是只有0.6%。
想想看,你手上的基金,每年光經理費就要收1.5%。
那個才是真正的大開銷?
事實是,就算你使用美國券商,然後完全不管報稅這件事,放棄30%的預課稅款,就送給美國政府。你付出的費用,也比在台灣買基金便宜許多。
你可以選擇付出很多錢給在台行銷的基金業者,或是付出一些錢給美國政府。當然,假如你會報稅,你根本不必繳稅給美國政府。
另外,報稅不麻煩。它也是一種只要你去辦,就會完成的事。就是填表罷了,那有多難。
假如你會報稅,那麼美國的低成本投資工具將具有壓倒性的成本優勢。這就是綠角與許多使用美國券商的投資朋友持續享有的好處,也是我們想到就會笑的優點。
而且,你不必羨慕,你也可以享有這樣的優勢。只要你去開戶,然後填寫報稅表格。
為了降低報稅程序的困難,綠角在部落格寫有多篇報稅文章,希望讓更多投資朋友可以學會報稅技能。(假如覺得看文章太麻煩,也可以參加"美國券商全攻略"課程。課程中第三節課,就是報稅方法的詳細解說。)
這幾年來,我發現對於一般大眾,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困難,不在於它的優勢不夠,也不在於它的程序困難,而是在於一般人抗拒改變的心理,以及一些很容易拿來當成拒絕改變但沒有根據的說法。
破除自己的心理障礙,仔細想想這些無聊說詞有無道理,你會發現,自己一直不想走進去的,其實是一條兩旁有著美麗風景、安全平坦的投資大道。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害怕改變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不知自己正在付出高昂代價
綠角財經筆記閱讀指引---美國券商
不要因錯誤的理由使用美國券商(Wrong Reasons to Have A US Brokerage Account)
美國券商Firstrade六年使用心得(My Experience with Firstrade)
Labels: 海外券商投資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不知自己正在付出高昂代價
對於許多投資朋友來說,繼續使用國內管道投資境內基金與境外基金,是一個不必做出任何改變,也不必面臨任何挑戰的簡易選項。但這麼做的後果,相當嚴重。
這些基金最大的問題,就是收費過高。股票型基金光是經理費就要每年1.5%。一個市場的實質報酬假如是6%的話,1.5%的收費效力等同於25%的另類”所得稅”(1.5%/6%=0.25)。一個市場的實質報酬假如是3%的話,1.5%的收費等於是50%的所得稅。假如市場的實質報酬是1.5%的話,那就是100%的所得稅。
金融業太常拿每年10%出來說嘴。這是20世紀全球表現最佳的股市之一,也就是美國股市的長期報酬。而且這只是名目報酬,扣掉3%通膨後,只剩6到7%的實質報酬。而且這還沒有計入課稅、而且這還沒計入投資成本。而且這還沒計入投資人很可能在低點賣出、高點買進的劣根性。
簡言之,就算是投資美國股市的美國人,也沒幾個拿到這樣漂亮的長期報酬。而我們每一位投資人都面對的問題都是,21世紀表現最好的市場會是那個?(中國等新興國家有最好的經濟成長,所以它們的股市將有最好表現?Well,這種直覺想法,只要不害人虧錢就不錯了。)
投資基金(或是股票),然後想著每年15-20%的報酬,那就像一個業餘跑者想像著兩小時跑完馬拉松或9.5秒跑完100公尺一樣。每年15-20%的成績,是投資界巴菲特等級的成績,在藝術界相當於畢卡索等級的成績,在電影業是史匹柏等級的成績。對絕大多數投資人來說,那是不可及的幻夢。
而且1.5%只是基金經理費而已,加上證券買賣支出、行政開銷、律師顧問費、會計師簽證費後,這些基金的總開銷常是每年2到3%,或更多。
在一個某某%報酬的市場中,期待付出較高的費用會得到較高的報酬,是一個與基本邏輯相左的想法。事實是,投資時,你付出愈多,就會賺得愈少或是賠得愈多。
許多使用境外基金投資的人不明瞭,使用這些高費用投資工具將對他們的財務健康產生多大的殺傷力。
假設有甲與乙兩位年輕人,在同一家公司,從同樣的職位做起,在到60歲的退休前都領相同的薪水,也有相同的支出。各種財務條件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甲使用美國券商的低成本投資工具進行投資,乙使用台灣的高費用基金進行投資人。
那麼很可能(或者說幾乎可以確定),到了退休之時,乙會赫然發現,甲怎麼手頭這麼寬裕。為什麼去日月潭玩,乙住民宿,甲卻住涵碧樓(綠角與任何旅館業者均無任何利益往來,純舉例用)。為什麼出國玩,甲可以坐商務艙,乙還在擠經濟艙。
原理很簡單。因為乙在從年輕到退休的投資過程中(甚至包括退休後的理財),都不斷支出高額費用滋養金融業者。買基金,來,交手續費,銀行要靠你養。持有基金,乖,每年交個3%總開銷,基金公司還有經理人、券商都要靠你養。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乙比甲多養了那麼多人,多了那麼多支出,怎麼可能會累積出更多資產?How is it possible?
不要想像甲與乙了,想想你自己。看一下鏡子,假如鏡子裡的你,使用美國券商的低成本投資工具投資,想想看,30年後,你累積的資產與鏡子中的你,會有多大的分別。
你要到30年後才後悔,而且無法對過去做出任何修補,還是要現在就做出改變?
停止認養金融業者吧。
假如一位投資人具備這些知識、瞭解這個狀況,卻不採取行動。那麼,他與對此一無所知的天真投資人,在實際上,是毫無分別的。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害怕改變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沒有根據的恐懼
美國券商,通往天堂還是地獄之門?(Door to Heaven or Door to Hell)
美國券商最低開戶金額總整理(Minimum Deposit Requirement for US Brokerage Accounts)
美國ETF投資成本分析(Costs of ETF Investing)
費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付出愈少,拿得愈多(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et)
對於佣金的正確認識(Commission Works Against You)
如何將別人的資產轉到自己名下(License to Steal)
Labels: 海外券商投資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害怕改變
這幾年綠角在部落格暢議以美國券商進行低成本投資以來,雖然有幸獲得不少投資朋友支持,但顯然這個投資管道並未獲得大多投資人的青睞。這系列文章,我將分析這些投資朋友所面臨的阻礙。希望更深入的分析,可以替遲遲未能使用美國券商的朋友帶來新的看法。
首先,不去使用美國券商的第一個理由,不是這個投資管道不夠好,也不是這個手續太複雜,而是人們抗拒改變的心理。
沒有人喜歡改變。假如事情照原先這樣,日子就這樣過,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多瞭解一個投資管道,去做自己從未做過的開戶程序,那麼麻煩是要做什麼?
這才是大多台灣投資朋友,未能使用美國券商的根本原因。
不願改變。
不願改變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面對未知的恐懼。不改變就不必面對未知。面對未知,人們都有恐懼。不改變,就不用去做這些會讓自己恐懼的事。
想想看,開美國券商要面臨多少未知?沒做過國際電報匯款,沒走過美國券商開戶程序,沒向美國國稅局報稅。這些對大多投資人來說,都是未知與令人恐懼的事。繼續買台灣的基金、台灣的股票,不是很舒適宜人嗎?
但其實,這都是很簡單,你去做就會完成的事情。
有多簡單呢?
想像一下,身為家長的你,是否曾要求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去郵局寄掛號?你希望他學會寄掛號,但對小朋友來說,這可真是件不簡單的事。他從沒做過,也不知道中間會發生什麼事,信會不會寄到。但你知道,只要他去做過一次,他就知道要怎麼做。而也有很大的可能(>99.99%),他會順利的完成第一次寄掛號。事情就是這樣。
幾乎沒有成年人會記得自己第一次寄掛號信的恐懼與面臨的困難。這是去辦就會完成的事(真正有難度的事,是去做也不一定會完成的)。使用美國券商就是屬於這類事情。所以你會看到,有許多已經使用美國券商的投資人朋友,會開第二個、第三個美國券商戶頭。因為這本來就是簡單的事。
而沒有使用美國券商的投資人仍然裹足不前,因為他們繼續想像去郵局寄掛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真正的困難,在於沒有行動,不在於事情本身。
填文件開一個戶頭,然後把錢匯到位會有多難?況且券商人員還很希望你能開戶投資成功,在過程中會儘量給你協助。Think about it。這不是件難事。
所有我們喜歡的事情與活動,對我們都曾是一件陌生而令人心生恐懼的事。想想自己第一次騎自行車、第一次開車、或是第一次潛水…. 想想你的興趣。你很高興自己克服恐懼、做出嘗試,讓自己的人生多了一個歡樂成份。
或許20年後,你會很高興自己曾試著在投資時做了些嘗試與改變。
人人都想進步,但沒人想改變。但要進步,你一定要踏出讓自己不太舒服的第一步,做出一點改變。
對大多數人來說,使用美國券商的困難,不在於這些基本而簡單的填表與匯款作業程序,而是自己心中的恐懼。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不知自己正在付出高昂代價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沒有根據的恐懼
我的選擇,我的背叛
為什麼要開海外券商交易戶
每月3000元的感嘆
美國券商收費分析(Analysis of U.S. Brokerage Firm Fee Structure)
Labels: 海外券商投資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讀後感---業餘總經大師的幻夢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書中第十一章與第十二章,關於金融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論述特別讓人有共鳴。
書中提到,在1970年代,當石油危機發生、油價大漲之際,市場出現許多”石油將會用盡”,”人們不斷消耗原物料將導致資源耗竭”的論述。也有正規研究報告支持這樣的論點。
然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1980年的經濟衰退中,油價下滑了。之前”資源耗盡說”的聲音就小了。
這個故事一再發生。在2007年金融海嘯前,油價節節高升,我們也看到”資源耗盡說”布滿市場。許多基金公司也拿它做為發行新基金的主題。
然後海嘯一沖,原物料的熱度大減,似乎就少有人在提這件事了。過去不斷暢議這些主張的投資大師與基金業者,似乎也不必做出任何解釋,臉不紅氣不喘的,繼續做他的”大師”與”專業”投資機構。
房地產也是。每當房價高漲之際,就會出現土地供應有限,在人口增長的狀況下,房價一定會愈來愈貴的論調。作者舉出實證,在房價幾十年不漲或是下跌的狀況下,就不會有人說這些話了。
閱讀全文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讀後感---管控與自由的爭論
作者分別以第一到第五章,解釋五種動物本能,也就是人類非理性面向的表現。然後以此為基礎,解釋八個經濟問題。讓讀者看到,在加入人類的非理性行為後,的確更可以解釋經濟現象。
這八個經濟問題包括,為何有經濟蕭條(信心問題),為何央行能對經濟產生影響(是處理信心與恐慌的問題,還是調降利率高低的問題)、為何有人失業,為何儲蓄率差那麼多等?
譬如在儲蓄率這章,假如人們是理性的,那麼相關的理性考量,就是現在省下一塊錢所犧牲的享受,與這一塊錢在未來能買到的物品與服務之間的選擇。除此之外,大多人必需為自己年紀衰老,沒有工作能力賺取金錢時做準備。為退休時段做足儲蓄,也應是合理考量。
假如這是大多人類都應進行的理性考慮,那就很難解釋為何不同國家,儲蓄率會差那麼多的現象。
閱讀全文
Labels: 非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011十月回顧
此文回顧十月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的狀況。
十月最熱門的十篇文章依次是:
1. 台灣50那裡買?(How to Invest in 0050)
2. 投機的結果---一位市場老手故事的省思
3. 換基金為自己加薪
4. 你開戶,我開課
5. 寶來台灣50基金概述(Polaris Taiwan Top 50 Tracker Fund、TTT、0050)
6. A Mathematician Plays the Stock Market讀後感---預測正確但理由錯誤
7.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合適的貸款
8. The Difference Maker讀後感---重要但非萬能的態度
9. 寶來台灣高股息基金(Polaris Taiwan Dividend + ETF,0056)
10. 內部投資報酬率概念(Internal Rate of Return)
這個月前十大熱門文章中,有兩篇與台灣50ETF有關,一篇與台灣高股息ETF有關。如此熱列的反應,可能與這兩支ETF在十月進行年度除息有關。
這個月的寫作仍以書籍的讀後心得為主,各篇文章也得到相當注意。
九月推出的活動你開戶,我開課,仍在前十大熱門文章中。已經有愈來愈多的投資朋友得到免費參加報稅專班的資格。歡迎各位投資朋友考慮開立美國券商。
十月最常搜尋進入此部落格的十個關鍵字,在去除綠角相關字詞後依序是:
IRR
美元指數
0056
ETF
指數型基金
Covariance
LIBOR
台灣50
CDS信用違約交換
資產配置
已經連續三個月(八、九、十月)熱門關鍵字完全沒有境外基金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0050與0056這些ETF的名字。
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美國、香港、英國與澳洲。新加坡掉出前五名,換成英國上榜。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1九月回顧
2011十一月回顧
Labels: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