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1---挑基金是誰的責任


在第二部分"On Investment Choice",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柏格對於主動基金業界”努力求生”的描繪。

在第九章的一開頭,作者寫道,投資的真義在於獲取該資產類別的報酬,不在於創造出更多的報酬也不在打敗市場。假如投資人能認同這個理念,那麼指數化投資會是一個明顯的選項。

很多投資人直接將Beat the market,擊敗市場做為投資目標。其實投資沒那麼難,標準也沒那麼高。只要投資人能Survive the market,撐過市場的每一段起伏,活了過來,那麼他所拿取到的市場報酬,就已經勝過大多以Beat the market為投資目標的人。

假如投資人要拿取市場報酬,指數型基金會是絕佳選擇。而帶給投資人市場報酬的指數型基金,長期下來,的確逐步超越主動對手,獲取相當優異的成績。

面對在理論與實務上皆有堅強後盾的指數型基金的挑戰,基金業者發現他們所倡導的主動型基金,已經有所不足了。過去主動型基金的內含暗示是,只要投資人買進,經理人的高超能力將可帶給他們超越大盤的成績。但看著年復一年,一支又一支的主動型基金被指數型基金K.O.出局,這個暗示已經比較像謊言了。

現在最新的暗示是,基金投資人要控制自己的投資組合。拿到100%的市場報酬不夠看,要拿到120%的市場報酬。躲過空頭、換基金、不要長期持有基金、把基金像股票一樣交易。太多這些投資”哲學”,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就是業界的掙扎。而投資人,真把這些理念”吸收”進去。

於是,一個好的基金投資人要會什麼呢?

要會選基金。買到績效落後大盤的基金是投資人不夠用功。

要會挑基金類別。某類基金重挫時,還待在裡面,是投資人看不懂趨勢,不知何時離場。

買基金就一直持有,那是不用功不努力的投資人才會做的事。

全部、統統,都是投資人的責任。

投資人,每個都那麼聰明,怎會辦不好呢? 投資人,你一定行的。

這就是現代基金界最風行的投資思想。

問題是,這是我們投資人的責任嗎?

主動投資沒有辦法持續的贏過市場,就算有經理人持續贏過市場,你也幾乎無法事先知道是誰。這種主動投資的問題,要我們投資人克服?

基金發行以熱門區塊為先。當電訊業好推電訊,當能源好推能源,當新興市場好推新興市場,當這些資產管理公司不斷在險升坡上推出追高列車,讓投資人搶搭時,它說不離場是投資人的責任。

當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數量超過股票,讓投資人不知從何選起時,金融業者說,基金本來就是要買來換的。

還有投資型保單,說一年內有免費幾次基金轉換的機會是個特色與優點。基金為什麼要轉換?就是之前選錯了嘛。一年免費幾次轉換,正確名稱是一年免費幾次認錯。認錯因為代價便宜,所以投資人不會從中記取教訓,繼續隨意輕鬆的挑選基金,然後再次使用免費認錯的機會。投資人自以為省下轉換的佣金,而其實這種免費轉換將讓他從來學不會好好的買進一支再也不用轉換的基金,這也將造成投資人報酬率或甚至本金的損失。

選基金,錯一次就夠嚴重了。還要錯很多次,換那麼多次?還要選一個可以換很多次的投資管道?居然有投資管道,拿錯誤的基金投資概念當作特點與優勢?而且因為”轉換”這種概念大行其道,所以市場居然也頗能接受立足其上的投資工具。因為事先知道股票要跌,所以轉到債券?不要好笑了。

柏格的文字,就像天空中的一道閃電,終於讓我們基金投資人看清了,我們的天空是烏雲罩頂。我們本以為那片如天空般籠罩我們的投資”概念”,都是為了投資人好。誰不會這麼覺得呢?創造更大報酬,在基金間適切轉換,做個聰明的投資人,基金該換就要換。這些說詞,多麼漂亮。但它們,全都是包著糖衣的毒藥。一經服用,投資人就變成基金公司的奴役。投資人會以為自己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自己,其實,這些概念對投資人有百害而無一利,唯一保證能從中受益的,就是資產管理業者。

看清了自己所處的局勢,投資人才有可能跳脫與突破。柏格的書,帶給基金投資人從未看過的視野。


PS.
這本書的中譯本是共同基金必勝法則(上) 共同基金必勝法則(下)

英文版是: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從投資基本策略談起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2---物理學的投資應用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3---柏格眼中的基金業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4---一位識見不凡的企業家

每月3000元的感嘆

買基金的目的

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

“Getting by on $100,000 a Year”讀後感4—牛熊基金、牛熊ETF

誰在幫你賺錢?(Who is making money for you?)

The Power of Passive Investing讀後感1---主動型基金的悲觀勝算

7 comments:

匿名 提到...

最近讀了一些關於柏格先生的文章,發現他好像不是完全排斥主動型基金,而是排斥收取過高費用,投資策略又過度投機,沒有善盡「保護投資人」責任的主動型基金。

其實柏格先生當初經營基金事業的時候,是支持發行主動型基金的,但是因為他跟公司內四位基金經理人處得不好,於是公司劃分為兩個部門,基金經理人們負責投資與行銷,柏格這邊的團隊負責行政。

後來伯格先生跟董事會提出被動式管理的基金不算是經營投資業務,所以創立了世界第一檔最具代表性的指數型基金,也算是誤打誤撞產生的,沒想到十幾年後大為風行,現在指數化儼然成為潮流了!包括台灣規模最大的基金也是指數型基金。

匿名 提到...

完全認同綠角看法

MONEY123 提到...

有些混淆,許多私募基金都宣稱自己領先大盤,例如中國有些避險基金,有無可能多數投資在小型公司上可以得到較好績效.

匿名 提到...

版主覺得先鋒集團發行的主動型基金,會比較貼近伯格先生心中較理想的主動型基金嗎?

綠角 提到...

謝謝匿名先生的支持

Vanguard的主動型基金大多比較符合柏格希望的良好主動型基金型態

但我還是不會去買

小奇 提到...

很久以前就知道這本書,不過因為當初被中文書名影響了,沒發現是柏格先生寫的。果然維持他一貫的理念

內容深有同感,標題"挑基金是誰的責任"很聳動,卻很真實。

希望綠角大能繼續分享一些不錯的書籍!!

綠角 提到...

謝謝小奇的分享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