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重點(YOU are the Biggest Asset in Your Portfolio)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近年理財成為熱門話題,彷彿不懂理財,就與致富無緣。於是大家為了避免窮困一生,紛紛開始著手研究如何理財。從手上已有些積蓄的中產階級,到初入社會,或甚至仍是在學階段的學生,都成為”理財”一族。
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收入不高,在東扣西減,去掉各種花費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每月可以省下幾千塊,請問要如何投資?”
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理財的重點。如何將這每月省下的錢,做最好的運用,讓它長大,讓它在長久之後,從幾千塊的數量級成長為幾萬,或甚至更大的級數。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很多人致富美夢的寄託。
但其實,對年輕人來講,最重要,最大一塊的資產,不是那每月存下的幾千塊,是他每月的賺錢能力。
有點難懂?我們用些運算,把這個賺錢的能力具體化。
假如某人的每月收入是三萬,一年賺36萬。假設他目前25歲,可以做到60歲,共有35年的時間。為了計算方便,假設這35年間,他的年收入都維持在每年36萬。
在未來的35年間,每年可以有36萬收入,這份未來的金流,等於多少的現金價值呢?
這很簡單,其實就是年金現值的計算。我們需要一個折現率。目前台灣銀行固定利率一年期、二年期與三年期的定存利率分別是0.915%、1.02%、1.07%。我們就取年利率1%做為折現率好了。
Excel的計算如下表:
年度 | 年收入 | 折現價值 |
1 | 360000 | 356436 |
2 | 360000 | 352907 |
3 | 360000 | 349412 |
4 | 360000 | 345953 |
5 | 360000 | 342528 |
6 | 360000 | 339136 |
7 | 360000 | 335778 |
8 | 360000 | 332454 |
9 | 360000 | 329162 |
10 | 360000 | 325903 |
11 | 360000 | 322677 |
12 | 360000 | 319482 |
13 | 360000 | 316319 |
14 | 360000 | 313187 |
15 | 360000 | 310086 |
16 | 360000 | 307016 |
17 | 360000 | 303976 |
18 | 360000 | 300966 |
19 | 360000 | 297986 |
20 | 360000 | 295036 |
21 | 360000 | 292115 |
22 | 360000 | 289223 |
23 | 360000 | 286359 |
24 | 360000 | 283524 |
25 | 360000 | 280717 |
26 | 360000 | 277937 |
27 | 360000 | 275185 |
28 | 360000 | 272461 |
29 | 360000 | 269763 |
30 | 360000 | 267092 |
31 | 360000 | 264448 |
32 | 360000 | 261829 |
33 | 360000 | 259237 |
34 | 360000 | 256670 |
35 | 360000 | 254129 |
總合 | 10587089 |
看來平凡的每月三萬,持續賺35年的能力,在1%的折現率下,相當於1058萬的資產。
一個擁有千萬資產的人,重點不放在如何維護這千萬資產,卻往往在問”我每月的三千塊錢要如何投資?”
年輕朋友,請不要小看自己,請目光遠大。你自己,就是你的投資組合中最重要,最值錢,也最值得開發的資產類別。
年輕人的理財重點,應在於維護並增進自己的賺錢能力。維護,你必需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才能在工作上一展所長。增進,在於開發精進自身的技能。社會對於愈少人擁有的高度技能與技巧愈好的人,給予愈大的報酬。
每月薪資的增加,也不是表面看起來的渺小。就延續剛才的例子。假如每月收入提升2000,從三萬變成32000。那這35年的年金現值會增加為1129萬。比原先的1058萬多了近70萬。每月2000的收入差別,是幾十萬的資產總值的差異。
現在的低利率狀況,會讓這些未來金流在折現時,產生較大的總值。但就算用較高的折現率,譬如5%好了,這些未來資產仍有幾百萬的價值,往往遠超過年輕人手上已有的積蓄。這才是真正要注意的理財重點。
理財不應只看到金融資產,更應看到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所能帶來的報酬,對年輕人來說,才是他最大的資產。
理財相關討論中,常有一種”死薪水,活投資”的論調。認為光靠薪水難以致富,要努力投資才有可能晉身有錢階級。這種論點,與一般人厭惡上班煩重壓力的心態不謀而合,加上所謂”投資”時,錢丟在那裡就會自動”增長”的輕鬆愉快,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觀點。
我不知道,為什麼社會要形成這樣的觀點。一個努力貢獻所學所長的人,要被貶低為”領死薪水的人”。一個有地有房,擁有租金收入的人,被稱為包租公包租婆,坐擁被動收入,值得稱許。
請問,社會運作是那些人撐起來的?是工作的人,還是不工作也有收入的人?為什麼當今社會觀感,反而要貶抑這些辛勤工作的人?
當許多人悲嘆,年輕人不願好好做事,整天只想著快速致富時,我們是否看過我們自身形成了怎樣的社會共識和觀點?那些為了賣書,常用的”輕鬆賺”、”快速賺”、”狠賺”的理財書籍標題,那些讚揚被動收入的懶人言論,就彷彿隨著血液流竄全身的蛇毒,慢慢癱瘓社會的工作動能。
在研究了投資一段時間後,我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就是,假如你覺得投資比工作好賺,那麼你的投資方法與概念,一定有什麼地方有問題。假如你現在不自己找出來,那之後,通常金融市場會幫你找出來。
假如金融市場也沒幫你找出來呢?那恭喜,你將成為生存者誤差的明證。被雜誌、電視採訪,或甚至出書,告訴大家,”投資有多麼好賺!”
整天想著三千塊、五千塊要如何投資致富,卻不願多留心自己的工作與專業能力?
當一個人不再留心自己的工作,只想著如何靠金融資產發達致富時,那他的薪水,的確就已經死了。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你是否在執行一個沒有基礎的投資計畫呢?(Investment Plan with No Foundation)
投資,不該是生活的重心(What You Should Focus On)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2---令人佩服的富人
真正的財務幸福(Born with Financial Happiness?)
Human capital, Asset allocation, and Life insurance一文讀後感
每月3000元的感嘆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續1—各國的經濟發展
灰色的事實
歷史上的投機事業讀後感
2015台大證券研習營演講心得
Labels: 投資概念
29 comments:
認同!!
自己才是資產中最具價值的一塊,投資自己才能創造更大價值,為自己達成人生目標及財富,但必須得先夠瞭解"自己"。
我也來舉例,看看鴻海、宏碁等大公司,每年為了幾%的獲利或者說多少eps努力的時候,如果有投資專家跟你說可以很簡單的超越這些人的報酬
那些CEO就把公司收一收,直接拿去投資股市就好了,何必傷腦筋呢?如果非常好賺,相信CEO們會說服員工把所有資產拿去投資在那上面
有些人可能會說,那麼大的資本在市場上衝擊很大阿,所以八拉八拉....。把他們的企業淨值拿去跟全球股市比較一下,你就會知道那根本沒多少%,甚至有些基金的總資產已經超越很多台灣上市公司,根本是無稽之談
當那些大企業的CEO們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以上還只能拿到那樣的投資報酬率,請問你覺得哪些經理人可以長期或者超越他們?
謝謝小龜的分享
謝謝匿名先生
正是如此
這是很好的例子
講得太好了,我是5年級前段班,工作了25年,版主一語道破時下投資理財的所有盲點,真希望那些辛苦工作的上班族都能理解體會你的文意.
人力資本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減少,而累積的資產淨值則一般而言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
所以,理財的重點:年輕時在於增加自己的工作收入,中年時在於運用資產協助增加資產總值(或與人力資本合作運用),老年時在於保本與享用一生的成果。
綠角大大真是非常的有見的
不過您少算了通膨的成本
非常認同您說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資產
但是理財跟投資我覺得要分開來看~
理財是保全自己的財產不被通膨等等因素所在
投資才是致富的關鍵
匿名先生也說的超棒
但是他忽略了創業家成功之後帶來的極大報酬
其實創業也是投資的一塊
不過坊間的書真的太多都偏激為大家要學會投資
這是不對的思想~
包租公包租婆雖然不值得大為讚許,但是他也是像社會提供服務,提供住宿的地點,其實跟外面出租會議廳也沒啥兩樣,只是正如您所說,社會大眾太稱許如此行為而成不同的價值觀。
最後還是鼓勵大家去創業~ 這才是真正對社會大眾有價值的投資,創造一些就業機會~!!!
賺取被動收入也不一定是如此的罪惡, 畢竟美元一直在印, 大家投資也可能只是為了保本, 你可以選擇投資黃金來做無息的保本, 或是投資一些抗通膨的債券型基金賺取利息來保本.
只不過是一個有拿到利息, 一個沒有罷了, 其目的完全是一樣的.
賺取被動收入也不是沒有風險, 如果你用 10 倍槓桿去做 AUD/JPY, 會沒有斷頭的一天嗎 ?
做房地產又能保證收到租金, 維持自身資產不被銀行斷頭 ?
金融市場就是為了讓沒錢的人可以借錢去做更高的套利, 讓有錢的人借錢出去賺取利潤, 將本求利天經地義.
當然了, 投資這件事情可說是沒什麼產值而言,對於這個世界少量為之還好, 要是大部份人都去投資, 除了會對金融市場產生大波動, 更讓整個世界停擺.
然而我們不可能指望政府, 或是自己的小孩來讓我們過著退休無虞的生活.
把年輕存下來的資產, 做為退休時養活自己的被動收入, 成為大家投資的主要目的.
謝謝阿哲的分享
匿名先生說的是重點
所以我這篇把目標重點放在年輕人身上
曉
謝謝你的分享
我少算了通膨?
我沒做折現的動作嗎?
謝謝匿名先生的分享
被動收入不是罪惡
退休之後常要靠它
但對可以工作也應該在工作發揮所長的人推銷被動收入的概念
是一種罪惡
要想達到富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所倡言的被動收入,也不是一蹴可幾的,清崎自己也花了30多年才達到財務自由,只是他很早便開始學習財務知識與其他相關技能(行銷,管理,財會,態度...),所以能在40多歲時便達到財務自由,應該說他比別人更努力,付出更多,才讓他有今日的地位.被動收入或是財務自由端視人們如何去詮釋他,如果是拿著這些來招搖撞騙,那是萬萬不可取,如果是人生奮鬥的目標之一,總比沒有目標來的好,我個人的經驗是:要白手起家創造被動收入也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學習許多技能,提供許多服務,總之,被動收入絕不是免費的午餐,將富爸爸系列叢書看完,就能略窺一二.
很有道理呢! 綠角大大! 希望這篇給更多35歲以下年輕人看到!! 記得看過一個說法,年輕人剛踏入社會,應該存的是學習的機會,真正存下來的金錢遠不如存下的良師益友來的有利。上次有幸聽到您講ETF,也是獲益良多呢!! 希望還有機會跟大大當面多學點東西!
抱歉上篇沒貼完
感謝Jack與Kevin的分享
這篇文章讓我想在某部落格看到的一句話
有點忘了是哪個部落格
一時也懶得去找
我只記得他是介紹一本書裡頭所講的名言
"主動管理人生,被動管理財富"
可能不完全對
不過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與大家共勉之
謝謝匿名先生的分享
好通透清明的觀點!真是一篇好文~
請問可以引用網址的連結在我的FB上嗎?謝謝~
謝謝匿名先生的賞識
歡迎引用
我倒認為提出被動收入的人,最大的收入來自於源自於課程和書籍.想要快速增加財富的人貢獻出"被動收入"
Pureheart如果覺得課程和書籍這麼好賺,可以趕快投入,趁早累積被動收入。如果課程和書籍只是胡說八道,沒有邏輯也經不起驗證,還輸給大部分的資人,那麼我想也只能賺一小段時間,不會從1975年到現在已經超過三分之一世紀了還沒被踢爆,反而市占率越來越高。
有趣的討論
謝謝分享
唉…
看了綠角大此篇文章,心中感觸良多!
我在某家公司,工作三年,薪水是越來越少,而不是正向成長。
專注本業的結果,反而是得到負報酬!
沒有加薪,反而是減年終、減績效獎金。
再看看連令人稱羨的公務人員,都遇到要有3%的丙等.....
看著同事為什麼都在投機,目的在於找出一條穩定的現金流,但實際上,反而是個錢坑!
許多公司,不是你努力就可以加薪…
工作跟投機一樣,都是運氣!
努力都不一定有正回報!
感謝神,讓我換了工作,薪水翻倍!…
但要我舊同事也一起離職,人人卻不敢!…
因為… 換工作, 你的薪水有可能越換越少
只能在舊公司死撐活撐… 上班投機想發財夢。
謝謝Curtis的分享
其實投資,工作與創業
都有運氣成份在內
市面上隨處可見的成功故事書
裡面最少為人提到的成功要素
就是"運氣"
Goddess Fortuna
真是最被冷落的神祇
我高度認同你的看法~
只事投資不事生產,是現在這個社會的詬病
謝謝分享
綠角大大提出的說法
跟周行一教授所說的一樣
也就是人力資本
相當贊同
不過...
可惜的是
廣大的勞工階層
其實有許多人
是因為不斷的努力
都得不到成果
才想另外開闢一條新的財源吧
理財無罪
罪惡的是
利用此夢想大肆行銷一些錯誤觀念的人
謝謝分享
自己過度沉迷於理財一事
以為致富就要靠投資
也是一種過度的幻想
這篇綠角 (恕我不再客套 ^^!) 筆記是我
感觸最深的文章之一.
投資學的最大標的就是你我的人生. 我也
賞讀了綠角的休閒活動, 我覺得綠角的人生
投資學更值得學習.
如果有人像我一樣, 服務於高度全球化的
非金融公司 -- 也就是國際供應網鏈的一個
營利事業體, 生涯規劃止於 "專業經理人",
或許各位可以撥冗參考我的淺薄經驗:
人生財富累積或許類似 "常態分佈圖"
(縱軸: 年收入; 橫軸: 工作年資).
隨著年齡增長, 我們將 "無形資產" (時間)
透過工作逐漸轉成 "金融資產", 最後實現
個人理想抱負. 如果我年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來
投資金融資產, 那麼我會參照 "比例原則",
將十分之九的 "可用時間" 來投資自己,
讓我成為有資格領取更高報酬的專業人士.
什麼是 "可用時間"? 我以為就是扣除每日
上班時間 (含通勤) 與有品質的睡眠時間
後, 每周剩下的時間.
依我個人的有限觀察, 漫長的職場生涯至少
有四個瓶頸:
第一: 五年工作資歷只累積兩年工作實力.
第二: 無法 "野地求生", 一旦工作輪調
(Job Rotation), 很快就鍛羽而歸.
第三: 累積戰功後逐步升遷, 卻無法領悟
"將軍不分兵科" 的戰略思維, 讓專業素養
成為包袱, 最後成為下一個 "彼得原理" 的
見證人.
第四: 當生涯邁入高峰時, 卻因身心健康
問題提早退出職場.
如果我的淺見符合常理, 那麼各位或許可以
認真思考: 如何將這些可用時間分配在
運動, 休閒, 飲食, 家庭, 人脈, 語文,
專業進修, 簡報技巧,....等.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巴斯德, 法國微生物學家, 化學家)
專業工作 (創業除外) 是一個機運成分比較
少的活動, 而且也是機運偏愛準備好的人的
領域.
如果各位同意我的看法, 那麼綠角思維的
價值就更能全面浮現.
被動式投資讓你我有更多的時間與更專注的
意志, 致力於本業成就的極大化.
不但讓自己更有機會實現抱負, 也能為社會
創造更多的實質價值.
祝福各位. 也再次謝謝綠角.
謝謝CHIEN的分享
真是非常精闢的見解
這陣子被媒體炒作的一場演講,原來3年前就在這裡發表討論過了。不過該演講者所強調的花錢累積人脈比起本篇所表述的累積個人能力似乎又稍嫌偏狹。總之,綠角大這篇是可以載道之文。
I am the biggest asset in my portafolio!這句話我把它寫在我的筆記本,這將會是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
我剛出社會時透過短線投資,一天多賺個一兩千塊就很開心了,後來賠過才知道賺得容易也賠得容易~
因為本身從事的行業會常接觸高資產客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客戶的「年薪」高達兩千五百萬。
我當下按按計算機發現他一天的薪資是我一個月的薪水,每天我還在起跑點時,他已經先跑了30K的概念(還不考慮複利效果)
當時他給我的忠告就是千萬不要放棄學習,繼續去念書也很好,千萬不要怕辛苦。
後來我花了錢和時間去考取國際證照,加了薪、存錢速度變快、投資的本金累積的越快,一切都是正循環(就像花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那本書)。謝謝綠角與大家分享這些很棒的觀念,我也會繼續加油的!
不客氣~
一起加油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