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5---展望理論
1970年代早期,作者拿到一篇Amos給他的文章,作者是瑞士經濟學家Bruno Frey。文中第一句話讓作者印象深刻:”The agent of economic theory is rational, selfish, and his taste do not change.”
作者就想,心理學家都知道,人不是完全理性,也未必完全自私,喜好更是不穩定。難道心理學家跟經濟學家研究的是兩種不同的人類嗎?
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開啟了作者最廣為人知的學術成就。
作者處理這個問題的路徑是一個心理學門派,名為Psychophysics。這是由德國心理學家Gustav Fechner創立的,核心是Mind與Matter的關聯性。心理與物質。
也就是說,一個物理量的變化,會造成人心中感受怎樣的改變。
但其實早在Fechner之前,就有人採用這個觀點在進行研究與討論。就是知名科學家Daniel Bernoulli(他也是流體力學白努利定律的發明者)。
白努利研究Desirability of money與amount of money的關係。
而Desirability of money,就是現在所稱的Utility。
在白努利之前,數學家認為理性的人用期望值做判斷。
譬如兩個選項:
a. 80%機會贏得100元,20%機會贏得10元
b. 確定拿到80元
人應該選a。因為a的期望值是82,比b高。
白努利的創見在於,人不喜歡風險。人未必會用Dollar amount,也就是期望值來做決定。人會用Utility做決定。
確定可以拿到的80元,會比期望值82的賭局,Utility更高。
而財富的邊際效應遞減,是造成Loss aversion行為的原因。因為再多一些些錢,效益沒那麼大。
(書中有個很漂亮的從一百萬的財富到一千萬的財富所對應的Utility units所構成的解釋範例)
但白努利理論的一個重大缺陷在於,他把某個數字的財富,對應到某個Utility數值。也就是說,只要一個人有特定的財富數字,就會感到特定的滿足。
譬如以下狀況:
小王原先有100萬,現在有500萬
小明原先有10億,現在有500萬
兩人現在都一樣有500萬,按照白努利的論點,兩人都一樣滿足。
但我們都知道,小王會比小明快樂。
(這就是為什麼雜誌會一直刊出,小錢致富,破產翻身的故事。因為財富從小到大,才會讓人快樂。)
白努利理論的缺陷在於,沒有想到參考點,換句話說,沒有考量財富變化的歷史。
作者發展的Prospect theory展望理論,目的就是要把缺少的這塊補起來。這個理論考慮到,人會以財富的增加或減少,也就是目前的財富跟一個參考點的比較,來決定財富的Utility。人就是喜歡獲利,厭惡虧損。
這個理論有三個核心基礎:
需考慮參考點(Evaluation is relative to a reference point)
邊際效應遞減(Principle of diminishing sensitivity)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這個理論可以明白的解釋,為何在面對獲利時,人會躲避風險(Risk averse),而在面對損失時,人為什麼會追求風險(Risk seeking)。
這可說是目前說明人類選擇,較為貼近真實狀況的理論。
但是展望理論並沒有出現在經濟學基本教科書裡。對於這個現象,作者有相當體諒的看法。他認為,基本經濟學理即使是用”人是全然理性”的這個過度簡化與不符實際狀況的假設,都未必很容易理解了。經濟學的老師,必需先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讓初入門的學生瞭解。
日後繼續的學習,這些學生很可能會再進一步瞭解展望理論所展現的人類不全然理性的一面。
展望理論也有其缺點,它無法處理失望跟後悔。
譬如底下三個可能場景:
百萬分之一的機會贏得100萬
90%的機會贏得12元,10%的機會什麼都沒有
90%的機會贏得100萬,10%的機會什麼都沒有
什麼都沒得到,是這三個場景中都有可能發生的事。在展望理論中,什麼都沒有,是相同的”價值”。
但任何人都知道,在第三個狀況中,什麼都沒得到,會是一個讓人非常痛苦的狀況。遠比前面兩個場景中,什麼都沒得到,更為痛苦。
僅管如此,展望理論比起Utility theory,仍是相當大的進步。作者也因為這方面的研究,得到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1---極端證據,極端預測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2---過去本當如此,未來容易預測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3---直接忽略事實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4---專家直覺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6---兩個我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7---體驗幸福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 comments:
人生為最難理解部份,因此才有持續探討空間...
的確如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