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2---過去本當如此,未來容易預測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Thinking, Fast and Slow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

Baruch Fischhoff在1972尼克森訪問中國與俄國前,詢問受試者一些外交問題:

毛澤東是否會同意接見尼克森?
中美兩國是否會建交?
美國與俄國在多年敵對後,是否可以達成任何重大協議?

總共有15個問題。Fischhoff請受試者給每個問題一個發生的可能性估計。

然後在尼克森完成訪問,歸國之後,再詢問這些受測者,請他們回想當初對這些情景的可能性評估。

結果發現,對於已經發生的事,譬如毛澤東與尼克森會面,受測者的回憶會認為自己當初給這個事情很高的可能性。

而對於沒有發生的事,受測者回憶的可能性,比自己當初給的可能性,都要低。

也就是說,在事情發生之後,人就會改寫自己腦中的敘事。

“你看看,這些事前跡象,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我早就知道”,”無可避免”、”本來就會這樣”。

這就是人們在事後看到事件已經如何發展後,通常的反應。人常常很難回想,自己當初是如何的茫然無知。

一個事後很容易解釋的歷史,會讓人以為未來也很好猜測。

作者就提到,他已經不知道聽到多少次,有人提到:

“我早就知道2008金融海嘯就會發生”

就是這種幻覺的展現。

我也很常在部落格跟臉書看到不少這種自以為預測市場漲跌很容易的留言。假如一個投資人無法藉由前人經驗跟自己學習,得知市場無法預測的話。那麼市場會親自教他,什麼叫短期走勢無法預測。

這種一切在事後都很好解釋的心理偏差,叫後見之明,Hindsight bias。這有負面社會後果,就是以成敗論英雄。

一個正確決定,假如事後結果不佳,決策者會被批評。典型例子就是醫療。一個該開刀的患者,進行手術後因併發症死亡,這位醫師可能會有麻煩。

大家不會用當初事前的評估環境與面對未知的態度來看這個事情。而是說:”死人了,本來就不應該開刀啊!”

一個當初明智正確的決定,事後看會變成千萬不該。

相反的,一個賭博般的決定,假如事後成果大好,決策者會被視為英雄。

譬如在戰場上孤注一擲的將領,或是在投資策略上冒不明智風險的基金經理人。假如大勝,那大家會歌頌他們的成功。

這種由Hindsight bias衍生出來的,以結果論的偏差,叫Outcome bias。這會讓社會風氣,懲罰小心明智的決策者,獎勵賭博般的決策者。

後見之明,對個人有害,也對大眾有害。

改進之道,從修正自己的後見之明開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Fortune Sellers讀後感2---經濟與市場預測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1---極端證據,極端預測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3---直接忽略事實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4---專家直覺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5---展望理論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6---兩個我

Thinking, Fast and Slow讀後感7---體驗幸福

The Black Swan讀後感續1---絕非常態的歷史發展(Normal Distribution and Beyond)

為什麼你無法致富 (What Investors Really Want)讀後感3----後見之明

1 comments:

Jerry H. LIN 提到...

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或很容易預測的到, 但的確有一些事情是可以且很容易預測得到...
for example: 人都會變老或會死.. 10年之後, 不是死掉就是老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