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巴菲特一樣投資的真實績效(Investing Buffett Way)
美國晨星的專欄作家最近有一篇分析文章,討論模擬巴菲特投資法的美國股市共同基金的績效。
這些基金共有25支,它們有些共通點,他們的標的偏向大型價值股,持股數不超過25支,年週轉率小於50%。
集中持有經理人最具信心的股票,以低週轉率降低交易成本,看來的確是投資良方,但成果如何呢?
如下表:
| 三年年化報酬 | 五年年化報酬 | 十年年化報酬 |
巴菲特型基金 | 7.74% | 10.80% | 6.10% |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 | 11.57% | 14.30% | 7.64% |
波克夏 | 10.61% | 15.57% | 8.91% |
從上表可以看到,這些巴菲特投資法的基金,其三年、五年與十年報酬,全都落後單純的指數化投資工具,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也全都落後波克夏本身的成績。
(這個表格也可以看出,波克夏也不是勝出的保證。近三年報酬,波克夏報酬落後指數化投資工具。巴老親自坐鎮操盤都不一定會贏指數。所以假如有人跟你說,他的巴菲特投資法一定可以勝過市場。你可以直接判斷他是誇口不實的冒牌貨。)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
其中一位經理人有深切的反省。他認為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做不到巴菲特的超低週轉率,真的買進後就都不動。
這違反資產管理業的特性。
想想看,假如你是基金經理人,去年你的基金報酬落後指數。投資人問,”你做了什麼?”
你答說:”什麼都沒做,繼續持有原先股票。”
十顆雞蛋同時往你飛過來。
這樣你很難交待過去。
面對危急狀況,人的本性就是”Do something.”一定要做些什麼的啊,而不是”坐以待斃”。
這個差別就可以看出”專業”的本質。專業人士是聘請來告訴客戶,什麼才是最好的做法。而不是順客戶的意思,每件事都以客戶的想法來進行。
譬如醫療就是。醫療不是讓客戶”爽”的,醫師的建議有時會讓客戶很不舒服。譬如小孩要打預防針,你這個胃要切掉。但患者為什麼要接受這種讓自己心裡或肉體上很不舒服的事,因為這是面對疾病威脅時的正確做法。專家用他的訓練和經驗背景,告訴你要這麼做。
你請了這位專業人士,就要對他的判斷有信心。
但現在資產管理業已經很大部分放棄對”專業”的堅持,變成以討好客戶為首要。
譬如在基金行銷方面。人性喜歡買之前高漲的標的。因為這會讓人興奮。想到30%的獲利,買了之後就可以賺錢,誰不心動?基金業者不是叫投資人小心追高的風險,而是”順應潮流”,推出熱門資產類別的相關基金,鼓勵追高。
在這篇文章提到的基金管理方面,投資人說一定要多做些什麼 (這種不”操作”會難過的心態更進一步的討論,可見陸生動物的投資習性一文) 。於是基金就開始買賣,無法堅持自己的持股,無法維持低周轉率。做給投資人看。
所以,許多基金投資人拿到令人失望的結果,有部份的原因是投資人自己造成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許多資產管理業者已經放棄對”專業”的堅持,不敢告訴投資人、教育投資人,那些令人不舒服,但會帶來較好成果的做法。反而在”行銷”、”市占率”的壓力下,變成一隻只會討好主人的哈巴狗。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一位長期落後指數的主動型經理人(TheTenacious Index)
武松巴菲特
過度自信的病癥—偽大師才會說市場容易打敗(The Problem with Overconfidence)
不,你辦不到(You Can’t Make It)
自行選股建構投資組合的大問題(Managing a Diversified Portfolio Costs Money and Time)
主動投資的大問題—未充份投入(Cash Drag of Active Investors)
Labels: 基金
3 comments:
名稱叫巴菲特型基金可未必是巴菲特式操作,周轉率50%代表平均每兩年輪轉一次,跟巴菲特宣稱如果有好的股票他願意持有一輩子還是有差的
基金公司的獲利來源是手續費,不是客戶獲利的分紅。你要基金經理人堅持「專業」,但是獎酬制度就注定了基金公司的最大利益「不是」幫助客戶的資金獲得最高報酬率
謝謝兩位匿名朋友與Learnman的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