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該學習的是如何留在市場,而不是如何進出市場(Stay or Stray? The Importance of Staying the Course)
文章一開始,我們先看一份Vanguard的研究報告Most Vanguard IRA Investors Shot Par by Staying the Course: 2008-2012
這篇報告,研究的是在Vanguard開立的58168個自行管理的個人退休帳戶(Self-directed IRA Accounts),從2008年初到2012年底,這五年間的表現。
這是讓人心驚膽戰的五年。先是次級房貸引爆的全球股市下挫,接著是2009三月之後開始,如雲霄飛車直往上衝的快速反彈。
這段期間,這些Vanguard的退休帳戶投資人表現如何呢?
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衡量每一位投資人的表現。
最簡單直覺的方法就是將所所有人的五年累積報酬率搜集起來,然後從高到低排列,算出平均,這樣不就知道大家整體表現如何了嗎?
假如只看報酬率,可以這樣做。但不恐怕不是很合適。
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投資目標。假如你拿一位三十的歲投資人,股債比80:20的IRA投資組合,跟一位80歲的投資人,股債比30:70的投資組合相比。然後說誰輸誰贏,這有意思嗎?
其實沒意思。
投資不是比報酬率高就好。
(所以很多投資討論,在根本不知道這位投資人目標的狀況下,就直接拿報酬率數字出來比較。譬如說甲報酬率20%,乙報酬率10%,所以甲比較高竿。這沒什麼意義。往往這樣討論的人,不太知道投資是為了達成自己的財務目標,而不是為了勝過別人。投資不是在同一條賽道上,比誰開車比較快的競賽。)
合理的比較方式,是每一位投資人的IRA投資組合績效,要跟指標投資組合績效相比。
Vanguard挑了兩種指標投資組合。
譬如某位投資人的資產配置政策(Asset Allocation Policy)是股債比70:30,那麼就跟70%投入Vangaurd股市指數型基金,30%投入Vanguard債券指數型基金的投資成績相比。這是第一種指標。
譬如某位投資人預計是在20年後退休,那麼他的投資成績,就跟預計20年後進入退休提領期的目標退休基金(Target Retirement Fund)相比。這是第二種指標。
這篇報告的主結論之一,是大多Vanguard的IRA帳戶,在這段期間都還算可以跟得上這兩個指標的績效。
但我認為最有趣的結論,是這張圖:
圖中褐黃色線條,代表的是在這段期間,沒有換基金(No exchange)的投資組合。藍色則是有換過一次基金的投資組合。
我們可以看到,藍色線條較低矮。而且在左半邊,高度大多比褐黃色線條高。
左半邊就是超額報酬為負的領域。換句話說,就是落後指標績效的比率變高。
而藍色線條在右半邊,高度比褐黃色線條要低。也就是勝過指標的比率較低。
換基金,整體而言,會帶來較差的成績。會讓投資人更容易落後對應指標投資組合。
這就有個問題了。
換基金,有誰想要換基金換到讓自己績效變得更差呢?
沒有吧!換基金當然是希望績效更好。
換基金當時,有誰會認為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也沒有。假如覺得這樣不好的話,當初就不會做了。
問題是,事實就在眼前。這類更換,恐怕常是自以為聰明的投資舉動。
很多人常說,投資組合不能擺著不動,要適時在股債之間調節,在全球各地區間調節,在各產業間調節。
那個資產類別好,那個地區好,那個產業好,就要投入那邊。
說起來真好聽,看起來真是認真又聰明的投資人。
但是,這種投資做法真的值得採行嗎?。
以2008到2012這五年間為例,這些想要轉換的人,通常會遇到這種狀況。
在2008年的重挫中不知所措(特別是受到2002到2007上漲吸引才投入市場的人),從沒遇過那麼嚴重的下跌。當下覺得股市不是好投資,於是在2008年底,將資金從股市抽出,放在債券或現金,實現損失,然後錯過2009三月開始的大漲。
這是資產類別選擇的錯誤。
在2008前,以為國際化投資就等於新興市場投資。國際股市就只買新興市場,然後看到2008跌得最慘的,就是新興市場。之後又聽到美股再起的言論,於是又把錢轉進美股。
這是地區選擇的錯誤。
在金融海嘯前,凡單一產業投資,必稱原物料、礦業或能源。什麼資源一定愈用愈少,新興國家需求強勁的理由琅琅上口。卻在之後的下跌中不知如何是好,是否該撐下去?
這是產業選擇的錯誤。
這些資產類別、地區、產業選擇的錯誤,難道都是笨蛋投資人犯的嗎?
不,他們都是聰明的投資人,他們都有想過,也都想提升自己的報酬。
他們的問題在於,錯以為自己可以適時進出。
不要再受到這些錯誤投資方法的引誘。
為什麼說是引誘?
因為這些方法,會讓你看起來像是一個認真的投資人。會讓人以為,投資只要跟對一個可以跟你分析地區或產業前景的明師,就可以抓對時點進出。
而事實上,從未有人表現出適時在資產類別間,在地區間,在產業間轉換的能力。
那是辦不到的事情。
而這篇研究報告也再次證實了,試圖這樣做的人,大多拿到的是更差的報酬。跟他們的目的正好相反。
投資,你想要較高,還是較低的報酬?
假如是前者的話,你應該好好想一想,如何建構一個不論市場起伏,都不太需要更動的投資組合。而不是隨著市場起伏,不斷的想做出調整。
假如有位投資警察,他可以直接更正投資人的錯誤。他最常說的一句話,一定跟真的警察很像,那就是”站住,不要動!”。
Stay the course,你才比較有機會達到投資目標。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報酬的由來(Most of Your Return Comes from The Market)
我買過的VTI (My Experience with VTI)
“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讀後感2---不要找尋風平浪靜的投資時刻
挑選區塊與擇時進出的不良後果(The Dismal Outcome of Trying to Time the Market)
多準才夠---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讀後感
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與固定股債比ETF投資組合績效比較續(Comparison of Blackrock Global Allocation Fund and an ETF Portfolio)
不要頻繁檢視投資組合損益狀況(Benevolent Ignorance)
希臘的歐元末日(Grexit)
什麼是投資專業?(Investment Professionalism)
永久損失的風險(The Risk of Permanent Loss)
問題就是答案
交易讓你賠多少?Just How Much Do Individual Investors Lose by Trading?讀後感
資本市場的功能(Function of Capital Markets)
Labels: 投資概念
8 comments:
"IF YOU CAN"這本書中,伯恩斯坦提到最大的投資敵人是?請照照鏡子.....
建議多讀金融史,了解指數的投資原理,Stay the course, achieve the goal....
指數之神眷顧你
前輩好,
終於成功於TD Ameritrade 開戶,學生先小試牛刀,匯入3000 USD,電匯費用約佔 1.2% (105 HKD + 20 USD)下次要嘗試如何減低電匯成本。錢不在身旁,真有一點不安感。但正正係比較難退場,降低「進出市場」的意慾。(這正正係香港人喜歡投資不動產的原因)
Stay the course :)
工具已備,只是對資產配置還要時間慢慢學習、消化。現只餘下處理稅務問題,希望一切順利。
KH
恭喜您順利踏出這一步
希望您接下來一切順利~
learnman 前輩,
請問你的留言中,是否應該為「最後從2007年11月-2009年2月28日,股市*跌*了51%... 兩年後股市*升*94%」
因為讀得我一頭霧水 :P
謝謝分享
離開市場其實不是就沒有風險
離開市場的風險就是
明明市場有報酬
但因為不在場內,所以沒賺到
當香港人做了按揭貸款買樓後,即使樓價暴跌,他們非常難過也好,基本上都會死供爛供。即使是失業(樓價暴跌通常經濟也好不了那裡),也想盡辦法供樓,因為只要貸款人繼續準時還款給銀行,銀行也很少會CALL LOAN。最壞的情況是,除非是一個人手持十幾層樓,根本沒可能全部也供到,那麼才會賣樓套現。
所以不計算因為買樓可以做貸款,不計算香港樓價的獨特性,單單是計算投資者做到死抱著不開,也算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了。這點可能真的和做按揭有關係,不計炒樓人士,一般人做按揭至少也20年,最長30年,基本上買入後便打算做長期投資,所以即使樓價暴跌也擁抱著不放手。
不過在金融市場,卻很難將樓市的態度套下去,因為大家根本不是抱著長期投資的心態,那怎麼可能成功呢?
在香港,金融市場炒風太盛,源於當大家看到自己月薪只有3萬,一層「上車盤」的普通單位卻索價400萬。個個打工的人都覺得不投資不行啊,其實就是投機,這個環境令到很多人也覺得自己也窮,從正途根本沒有希望,唯有期望金融市場能夠幫一把,只要賭一賭運氣,也可能可以上到岸。沒錯,香港就是把普通人逼瘋的地方。
至於為什麼香港人對磚頭那麼有信心,可能是亞洲人傳統的價值觀,再加上獨一無二的歷史加強了此信念。過往很多人靠著運氣,不斷買樓,到退休,收租也夠退休生活了。
歸根究底,樓價基本面,要看租金,租金要看這個城市是否充滿活力,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吸引各路人馬在此地發展,這樣便有需求。
所以一個城市的樓價和租金當然希望愈升愈高,因為代表了這個城市有吸引力。但最壞的結果是,如果一般市民也要付出高昂的資金購買「基本住屋」(並不是額外買多層樓收租),那麼便抑壓了資金的自由運用,因為如果不必令出高昂的住屋成本,那麼一般市民能節省下來的資金,可能可以創造出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
謝謝Learnman的分享
以期貨投資原物料的ETF
正價差是很大的問題~
感謝Wong Wai Leong分享的香港當地狀況
很有意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