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等事件(S&P Lowered Long-Term Sovereign Credit Rating of U.S.)---主權信評與調降緣由
2011年八月五日,信用評等公司標準普爾,將美國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等(Sovereign Credit Rating)從原先的AAA降為AA+。
在瞭解這個事件之前,要先對標普的主權信用評等方法有一點基本的瞭解。
主權信用評等評估的是某國政府,償還商業債權人的能力與意願。(原文:A sovereign's ab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service financial obligations to nonofficial, in other words commercial, creditors.)
主權信用評等評估範圍不包括政府對政府的欠款,不包括政府對跨國組織(譬如IMF與World Bank)的欠款,也不包括該國地方政府的欠款。
主權信用評等是一種對於債務發行者的信用評估,而這個發行者是國家政府。
標普有針對發行者(Issuer)也有針對單一債券(Issue)的信用評等。譬如同一家公司以不同條件發出的債券,這些條件不同的債券就很可能會拿到不同的信用評等。
標普這次調降的是美國,這個政府的主權信用評等,不是針對某個年限到期的特定美國公債調降信用評等。當然,所有美國公債都是美國政府發行的。標普調降美國主權信評,就是因為認為美國的財務健康不如以往。但用詞精確可避免困擾。這件事的正確說法,是美國被調降主權信用評等。
標普從五方面進行主權信用評等。分別是:
政治分數(Political score):政治穩定性與機構效率
經濟分數(Economic score):經濟結構與成長前景
外部分數(External score):流動性與國際投資部位
財政分數(Fiscal score):財經政策的表現與彈性,此分數包括債務負擔
貨幣分數(Monetary score):貨幣政策彈性
前兩者合成政經面向(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file),後三者合成彈性與表現面向(Flexibility and performance profile),這兩個面向再加總,就是主權評等的基礎。如下圖:
(本圖取材自Soverign Government Rating Methodology and Assumptions,2011 Jun)
主權政府與一般企業發行債券時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有公權力。政府可以提高稅率、印製鈔票與製定法律,這讓政府成為一個相對較可靠的債務發行者。根據2010年底的統計,所有標普有給予主權信用評等的國家,15%具有AAA評級,11%有AA評級。同期的企業債券發行者,只有1%有AAA評級,8%有AA評級。
標普在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等的聲明稿中指出,最近美國政府與國會的債務問題協商過程,顯現出美國政府的效率與穩定性不及以往,政策的可預測性也降低(原文是:Less stable, less effective and less predictable)。這造成主權評等中的政治分數降低。
另外,標普也認為,美國政府與國會達成的財務政策,無法有效穩定美國的債務負擔(Debt burden),這造成財政分數降低。
美國政府的其它三個評分,包括經濟、外部與貨幣分數,大致維持不變。(原文:Nevertheless, we view the U.S.federal government's other economic, external, and monetary credit attributes,which form the basis for the sovereign rating, as broadly unchanged.)
簡言之,就是歐巴馬政府與國會協商美國國債上限(Debt ceiling)的過程與結果,讓標普做出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等的動作。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標普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等事件(S&P Lowered Long-Term Sovereign Credit Rating of U.S.)---美國政府的回應
美國公債-T bill
美國公債-T note
美國公債-T bond
美國公債-TIPS
債券的殖利率(Bond Yield)
Labels: 利率、借貸與貨幣
1 comments:
據我所知,美國主權信用評等被調降,就表示現存與未來發行所有期間的美國公債都被調降評等,不知道這樣的認知是否正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