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核心問題
在投資世界裡,有兩個問題是投資人一定會面對和做出選擇的。這兩個問題對投資工具的選擇和操作的方法有決定性的影響,值得每位投資人在踏上投資之路前,深入思考。
問題一,你是否相信適時的進出市場是可能的?
問題二,你是否相信主動挑選證券,是有意義的行為?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是否能適時進出市場?適時進出的意思,就是在市場下跌前賣出,在上漲開始前買進。要在市場反轉前做出動作,才叫適時進出。不是看市場下跌後,怕它繼續跌,所以出場。這時才出場,早已經受到下跌的傷害。重點在於準確預測,然後事先做出反應。
你覺得積極研究各種資料,看經濟數據、線圖、資金流,或任何可以拿來參考的資料,就可以預測市場走向嗎?你必需對這個問題做出選擇。
假如你相信適時進出是可能的,你不需要資產配置。你將集中買進你認為近期將有較好表現的資產類別。譬如,今年三到七月,你就投資股票。到七月底,你預期股市將有修正,於是你將資產轉進現金或高評等債券。這就是一個成功的適時進出。
假如你認為,沒有人知道市場未來的走向。那麼,你需要資產配置。以不同比例的資產,組合出符合你的目標和風險承受度的投資組合。
第二個問題是,主動選股是否能增加報酬。
假如你相信”努力終將有所回報”,是個沒有例外的真理,那麼你將主動選股。不論是自行研究,或是委由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幫你挑選,這就會是你的投資方法。
假如你知道投資世界,很可能就是”努力終將有所回報”的例外,那麼,你的選擇會是指數型基金。
所以,根據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投資人可以分成四類。
落在象限一的投資人,將主動選擇股票,並且積極的在不同資產間轉換,試圖抓牛避熊。
象限二的投資人,不主動選擇證券,以指數型基金做為掌握該資產報酬的工具,但會試圖積極進出不同的資產類別。
象限三的投資人,將執行資產配置,但各資產的投資,會是以主動型基金或是自行挑選證券為之。
象限四的投資人,將執行資產配置,並以指數型基金做為投資工具。
總結來說:
你是否相信適時進出市場的可行性,決定你是否需要資產配置。
你是否相信主動選股能增加報酬,決定你是否要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
大多數投資人,都落在象限一。因為這符合直覺。當然要挑好的股票買啊,怎麼可能整個市場的股票都一樣值得買?當然要避開下跌啊,笨蛋才會在下跌時才死守不出。
很多表面上看起來對投資很重要的事,其實沒那麼重要。
Peter Lynch做過一個計算,以美國股市為例。
從 1965每年一月一號投入定量金錢,買標普500指數,連續30年,年化報酬11%。
從 1965每年投入定量金錢,買標普500指數,連續30年,每次都買在該年最高點,年化報酬10.6%。
從 1965每年投入定量金錢,買標普500指數,連續30年,每次都買在該年最低點,年化報酬11.7%。
每年都買在最低點,和每年都買在最高點,只是年化報酬1.1%的差別。沒有人會運氣差到30年每年都買在高點,也沒有人運氣好到買到30次低點。好好壞壞平均起來的結果,持續投入30年的投資人,他的報酬會在11%左右。(這是指數報酬,未計入投資成本與課稅。)
研究了成噸的資料,只為了抓買入的低點,長遠來看,不僅影響不大,而且成效不彰。
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面對低點的。
低點要下跌後才會出現。但下跌之後,很多投資人看著已經投入的錢所招致的虧損,惶惶不可終日。腦子裡想的,完全是要怎麼抑止損失,怎麼留得青山在。再把新的錢投入?抱歉,還沒想到。
關於這種態度,有個很有趣的比喻。
譬如你家中有一兩歲的小孩,你都在上班途中經過的大賣場買奶粉,而且常常一次就買六罐回家擺著。有次你經過這家大賣場,一看。哇!小孩喜歡喝的奶粉,今天打75折。你會怎麼反應呢?買一打回家吧。過期期限內可以喝完的,都買回去。你會把家中那六罐拿來大賣場退貨,因為每罐都讓你虧了25%嗎?
很多投資人在下跌時做的,就是退貨這種事。在他們心中,股票只是一張以後等著以更高價賣出的紙,股市下跌,看來沒人要買了,當然要趕快出清存貨。這種投資人是在租股票,不是擁有股票。假如你知道股票代表的是一家公司的所有權,你擁有的是營運機器的一部份,你才可能在下跌時有買進的想法。這種分別,我在股票與果樹一文,有較詳盡的解說。
柏格先生曾說過,Buy right and hold tight。買對了,你才握得住。很多投資人,從來沒有細想過他買的股票,基金代表的是什麼東西,所以面對市場波動,完全把持不住自己的投資,只能被動的做出反應。所謂停損,就是對市場波動做出的被動反應。試圖適時進出市場已經是下策了,完全被市場趕著跑,更是下下策。投機、賭博用的策略,不是前面加上嚴格兩個字就會變成投資策略。這種策略更不是不帶感情的”紀律”,它的根本,就是投資人對虧損的恐懼。
進出市場的可行性,在適時進出的行與不行一文中,有較詳盡的解釋。
至於主動選股的意義,我在超能力與選股技巧和最好與很好的抉擇中有解釋。
對於這兩個核心問題,我個人選擇的都是否定的答案。所以資產配置和指數化投資是我的策略和工具。
版友問道,是否相信指數投資,那麼不論指數8000點還是10000點是都是入場時機?
假如現在8000點,你預測之後會漲到10000點,而且你的預策很可能會對,那麼你應該現在就買進。假如現在10000點,你能預測之後會跌到6000點,那當然晚一點再進場。假如你承認沒有人能預測市場走向,那麼有錢可以投資時,就是該投資的時候。
只是這個指數必需是一個相當廣大的區域或全球性的指數,假如問的是一個淺碟型市場8000點值不值得買,那這個問題和在問台積電多少塊能否買進是很類似的問題。
至於你要以什麼工具進場,就在於你是否相信主動選股了。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再論兩個核心問題(Indexing and Asset Allocation are Two Separate Issues)
可預測與不可預測(The Predictable and the Unpredictable)
“The Only Investment Guide You’ll Ever Need”讀後感1—如何玩遊戲vs.該不該玩遊戲
聰明的可能(The Desire for Impossibility)
富國強民的投資之道,觀看2007年台灣境外基金投資資料有感(Avoid Timing and Selection Penalty)
適時進出的行與不行
“Finance for Normal People”讀後感4---期待、恐懼與控制
買保險的時候(Don’t Prepare for the Last War)
不買指數型基金的原因(Index Funds, Why Not?)
最好與很好的抉擇
優點或缺點----基金的最低持股限制(Cash Stake of Funds)
Labels: 投資概念
4 comments:
綠角大哥所提到的,應該是所謂的"戰略性資產配置"括大投資種類,長期可增加報酬,確又可減少波動.
利用資產配置+指數投資,此投資方式較易做到
但要做到不去猜測市場的走向,買進便持有,確是相當難做到的,通常都會再去做所謂的"戰術性資產配置"去試者從各類別的投資,賺取差價.
所以一定要先戰勝心理的因數,才能完全做到
sam
看來sam對資產配置是什麼 也是下過功夫的 的確 心魔是最可怕的
每年都買在最高點或是最低點,長期下來年化報酬差異不大
但投資人,尤其是主動選股的投資人,一年內部會只有買一次,加上一年內一般部會只有一個波段高點
那麼如果認真算,每年都買在"幾次波段"的高點與買再"幾次波段"的低點
這樣幾年後,差異恐是天差地別!
但,問題是,能連續買在幾次波段的高點的神人有幾位呢?!
大多是買高、買低,買來買去還是跟一般均價接近吧!
謝謝分享~
也有些主動投資人
買賣頻率蠻高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