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4—基金業者的投機
讓柏格先生感慨最深的,莫過於基金業的轉變。
在很早以前,像美國的20、30年代,當時的資產管理公司就只推出他們專長的基金。假如專長是股票,就推一支股票型基金。專長是股債平衡,就推出平衡型基金。他們以自己的專長決定公司該推出那些產品。行銷其次。
先推出自己專長所能管理的基金,再看市場能否接受。這是當時的原則。
各位讀者朋友可以看出,這不是近代基金業者的運作模式。現在的基金業,行銷走在專業之前。那些基金能賣、當流行,就推那類基金。
金融海嘯前推新興市場基金、原物料基金、金融海嘯後,投資人仍震攝於股市的短期破壞力時,推債券基金。近年美國股市表現好,改推美股基金。
行銷先決。這就是基金公司的新模式。
這個改變,讓資產管理業從一個A profession with some elements of business,成為A business with some elements of profession。資產管理專業,已經落在行銷之後。
一個行銷部門比資產管理部門還要大的基金公司,真的是”資產管理”業者嗎?
這種追逐近期熱門,只注意短期行銷成果的策略,正是資產管理業者的投機心態。這種做法,無法替投資人帶來長期的價值。反而是鼓動投資人,隨著資產管理公司共同參與當前熱門,結果在之後的重挫中,”無役不與”,一次又一次受到傷害。
這種資產管理的投機心態,助長了基金投資人的投機心態,也傷害了投資人的報酬。
雖然一再推出下一個熱門,似乎一直都可以再吸引到新一批的投資人,但終究會有投資人發現,這是徒勞無功的投資方式。於是改變做法,換到長期持有的陣營。
鼓吹熱門的基金行銷模式,最終會被看破手腳,被愈來愈多投資人放棄。而本應在投資人與資產管理業者間建立起的信賴,也在投資人看出原來自己只是一個被利用,而不是被服務的客戶時,消失殆盡,轉為敵對態勢。
短期內的行銷業績,代價慘重。無法替自己,也無法替客戶,帶來長久利益。
柏格所創立的Vanguard,在基金發行方面一直相當保守。幾乎不會追逐潮流推行基金。主力基金,都是大範圍,分散的投資工具。
在它人都以行銷為主,覺得這樣”沒什麼”,大家”都在做”時,一個願意堅守原則的業者,讓我們看到有所不為的典範。
以服務投資人為首要的長期原則,也終於讓Vanguard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資產管理業者。
不要追逐短期利益,要以最後的長期利益為指引。在投資,在事業經營,向來都是正確的方向。
這本書還有一章專門談柏格先生自己參與Wellington Fund經營的經驗。這是一支在1928年成立的平衡型基金。到今天仍持續存在。再14年就滿一百歲了。
它經歷了興起,衰敗與再起的過程。其敗壞的過程,正是經理人擁抱當時熱門的投機策略所引起。當基金又回到長期投資的根本時,績效便漸有起色,再次創下成功投資的範例。
這段故事,可以看到柏格有血有肉的一面。他在六零年代,主導了跟熱門資產管理公司合併。日後證明是一場災難。不僅傷害基金績效,也讓柏格自己的事業轉了一個大彎。
書中最後,柏格提出對投資人的十個建議,以及給投機者的一個警告。柏格給投機者的一個警告,相當簡單。在此引用原文:
The only advice I have for short-term speculators is this warning: Stop!
停止。是投機唯一正確的路。
在投資與投機的爭戰中,柏格先生是投資方的領導者之一。這本書中六十年的經驗與觀察,對投資人,對資產管理業者,對公司經營者,都是絕佳指引。
後記:
這本書的中文版是"文化衝突"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4—基金投資人的責任
Stay the Course讀後感1---沒有Course可以Stay的當代基金公司
Enough讀後感2---不要把資產交給自稱專業的非專業機構
不從眾的勇氣(Adhere to Professionalism or Cater to the Public’s Taste)
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
不同的年代,一樣的手法(Tricks of Old Dogs)
ETF發行公司的品質1—什麼是好的是指數化投資資產管理業者(The Quality of ETF Providers in US)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1—投資與投機的衝突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2—指數型基金的興起與投機的逆襲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3—快樂的同謀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