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讀後感1—創業,你可以有其它選擇


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在“師父” 這本書封底內面,看到” 小,是我故意的”一書的宣傳。加上有讀者朋友在師父的讀後心得回應中提到,這本書也很好看。所以我就在最近一次的博客來訂購中買來看。

果然相當好看。

這本書的一開頭就點出一個問題。創業,是否一定要追求成長?

許多人一開始開創事業或接手經營公司後,就想著說,日後要做到多大的規模,多少的營業額,每年達到多少的成長率,或者甚至上市發行股票。

沒錯,這是目前通用的商業思考與模式。擴大,成長,愈大愈成功。

大多財經媒體描述企業,指的是上市公司。報導也多用一種帶有嘉許與豔羨的詞語,描述一家公司持續不斷的高成長。

但,企業成功只有成長與擴大這條路嗎?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全然不同的另一個選擇。那就是,選擇不成長。

不成長的公司,如何有好的成績?

答案是肯定的。這本書列舉出許許多多的小公司,也就是英文書名所指稱的”Small Giants”,小巨人,讓人看到,一家公司可以規模雖小,但帶給員工、顧客、供應商,顯著而正面的影響。

除了規模與成長,公司可以有其它更重要的面向。

書中的每一章,就是談論這些面向。在”蒙娜麗莎原則”這章,討論的是公司與當地社區的關係。書中舉例的公司,投入社區活動與慈善事業。公司主管還提到,要特別避免這些活動成為公司的宣傳。有的公司是反過來做。虛情假意的參與公益活動,沒出多少力,卻大肆宣傳,好像很擔心別人不知道似的。

在”聯繫”這章,討論的則是與顧客、員工還有供應商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不僅是生意往來,數字上的關係。從書中這些小巨人的例子可以看到,員工從公司拿到的不只是薪水而已,他們會覺得這家公司有在照顧他們,有一種情義相挺的感覺。這些小巨人公司帶給顧客的不只是滿意,還有快樂。它們與供應商之間也不全然是最低成本最大效用的經濟計算,而是多年夥伴的情誼。

這些公司就因為照顧了員工、顧客與供應商,所以成為很棒的企業。而不是因為它們創造了很大的營收或數字,而成為絕佳業者。事實是,當一家企業,把顧客、員工與供應商都照顧好了,它也會有相當出色的業績。

這些公司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它們的創始者是如何的堅持己見。他們認為,創辦一家公司,是自己的創作,是自己向世人展現自己的價值主張、自身觀點的方法。他們在公司營運中,貫徹這些原則,或是照顧員工、或是帶給顧客感動,或是讓當地社區變得更好。而藉由這方面的卓越成就,定義了這家公司的特色。

許多公司的創始者,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於是就以營業額或公司規模為目標。譬如書中提到一位倉儲業創辦人,當初他就想要一家年營業額一億美金的公司。

結果是,公司擁有了他,不是他擁有公司。在日復一日為營業額打拼的過程中,他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家人的生活,還為了達到目標,進行高風險併購,然後在接下來的不景氣中,一敗塗地。

不以成長、不以營業額為目標的創業模式,顯示出這些創業家真正獨到的地方。他們不僅開創了一個事業,他們也決定,這個事業將以自己認為重要的標準來定義,而不是世俗認定的標準。

書中有句話,”成功的創業家必需消除自己的心魔,那就是做愈多愈好。”

人生,是否也是做愈多愈好嗎?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讀後感2—公司是誰的

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讀後感3—有魔力的公司

“一人公司”(Company For One)讀後感1---順序不對,公司發展就不對

反脆弱(Antifragile)讀後感7---脆弱的高效率

綠角中文書局

“師父”讀後感----效率與保守

從A到A+(Good to Great)讀後感1---科學的研究方法

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讀後感1---公司才是最重要的創作

“從0到1”讀後感

工作大解放(Rework)讀後感

“好策略,壞策略”讀後感

“商業冒險”(Business Adventures)讀後感1—理性無法解釋一切


2 comments:

WSLiao 提到...

很贊同綠角兄引用的一句話:『創辦一家公司,是自己的創作...』世界上沒有二家公司會是一模一樣的,因為每一個CEO的個性與價值觀都不會一樣,同時每一家公司成長的脈絡也不會相同。

人生,不也一樣。最近正好也在思考類似的問題...

綠角 提到...

謝謝WSLiao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