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投資謬思---分不清的故事與通則(Tales and Principles)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我們生活在一個故事與通則共存的世界。

有些生活經驗,因為太不尋常、引人入勝,而成為口耳相傳的故事。但故事的存在,並不妨礙通則的廣泛應用性。

譬如,某人不幸得了末期肺癌。醫師告訴他,這種病情,平均可以期望的壽命剩六個月。

六個月?這實在太令人難以接受。所以這位不幸的病人開始到處打聽。他發現同棟大廈裡有個鄰居,也是被診斷是末期肺癌,現在還活跳跳的活著。從病發到現在已經三年了。這位病人燃起了希望,按時服用鄰居當時吃的偏方。

最後,三個月就去世了。

在這個假想的情節中,醫師告訴病人的是通則,是醫界統計了許許多多跟這位病人有一樣程度癌症的病患之後,所得到的統計數字。平均起來,這些人就是剩下這樣的壽命。可能有的人長,有的人短,但合理的估計,以現在醫療技術能得到的成果,就是這樣。

病人的鄰居,則是一個個案,一個因為活得特別久而被注意到的故事。病人沒注意到的是,也有許多跟他一樣程度病情的人,活不到六個月就過世了。他太需要希望,所以他去找,而且也只去注意,得到末期癌症而且還活很久的個案,然後相信,他們一定是做了什麼,才延長了他們的壽命。

病人沒注意到的是,一樣是末期癌症,本來就會有人一下子就走了,有人活較久。絕不是現在開始計時180天,時間到,大家都死了。本來就會有人運氣好,有人運氣差。他的鄰居並不是因為吃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活得久,他本來就可能是因為運氣好而活得久。

這個故事與通則的分際,也可見於醫療提供者。

醫師,跟病人說的是通則。他不會看到一個末期癌症病人,然後跟他說,我看過跟你病情一樣,活了三年,到現在還好好的病人。這會給患者與家屬太多的期望,而且是不切實際的期望。當期望與事實差距太大時,這位醫師是在自找麻煩。醫師一定會說,而且保守的說,目前能期待的狀況是怎樣。

賣偏方的人,跟病人說的是個案。他會說,某某人,實例見證,吃了我的藥後,活了三年到現在還好好的。他沒說的是,其它99個,吃偏方的,都不到六個月就去世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醫師開藥看病可以有健保給付,賣偏方的,健保不會給他一毛錢的根本原因。一個是科學,一個是欺騙。

我們回到投資世界。

股票市場的期望報酬,根據Gordon模式推估,再扣除通膨與投資成本後,剩下的淨報酬是個位數。這太難讓人接受了。投資是要發大財,不是看錢龜速成長。所以許多投資人開始去找只去注意績效超好的個案,然後相信他們一定是做了什麼,才會有如此優異的表現。

他們忘記,在一個平均報酬10%的市場,本來就會有人因為運氣好,拿到20%的報酬。他們什麼都不用做,只要有運氣就好了。但也會有人運氣超差,拿到-10%的報酬。但整體投資人,可以期待的,就是平均數。

需要希望的投資人,卻寧願相信+20%是能力造成,是因為多做了什麼而達成的。然後照著做,希望一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像那位吃一樣的偏方,然後希望至少多活三年的病人。

常有投資人天真的說,投資為什麼要看學院派的統計數字和規納結果。當然是去聽投資”大師”的演講、閱讀他們的著作比較實在。

這種投資人,就像一個喜歡聽存活三年的末期癌症患者的實例見證,而不太喜歡聽醫師說話的病人。

我們的金融服務業呢?

他們是否有告訴投資人,投資的灰色事實,一個能期待的報酬率只有個位數百分比的事實?

他們怎麼跟投資人說?他們談巴菲特、談彼得林區、談任何可以從金融市場拿到高報酬的人,他們拿年報酬二、三十趴的基金出來大作文章。他們不談投資投到傾家蕩產的人,他們不談多到數不清被清算的基金。這些人,是金融界的專業醫師,還是賣藥郎中?

這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所以很久以前,葛拉漢就寫道,他推薦的投資顧問是who rely on “ normal investment experience for their results…and who make no claim to being brilliant .”

一個根據一般投資經驗(Normal experience)的專業人士,而不是號稱自己很行(no claim to being brilliant)的人。

現在的金融業呢?還是在brilliant,excellent,exceptional這些字上打轉,而不是normal, common和 usual。

許多投資人,還相信他們從業者那裡聽到的是專業資訊,還在用故事當自己的投資原則。

該是清醒的時候了。需要看的是整體與通則。當金融業者、媒體不願告訴你投資的通則、一個可以依尋的一般原則時,投資人要懂得自我追尋。

面對死亡的恐懼,讓人去追尋最後的可能,還可稱情有可緣。面對金錢,對財富的渴望,讓人如此盲目,實是太不理性。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你還在看投資童話故事書嗎?(Are You Taking Investing Fairy Tales Seriously?)

你的基金、國王的新衣(Your Funds,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Once Upon a Number讀後感1---故事容易讓人相信

萬用建議(Universal Advice)

《啟發》讀後感1—投資是愛好還是休閒?

用功的人(Fruitless Efforts)

沒意義的投資競賽(The Investment Competition that Makes No Sense)

灰色的事實

分裂的世界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The Big Investment Lie)讀後感

常見的邏輯顛倒--續

邱吉爾的政治見解(Winston Churchill’s Political Opinion)

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讀後感3---故事的力量

5 comments:

匿名 提到...

雖然這篇還是一樣的老觀點
但舉的例子實在是恰到好處
不得不回應一下表達我的激賞

綠角 提到...

呵 終於寫到被讀者說是老觀點了
我還蠻喜歡把一樣的觀念
換不同的比喻來說說看

Chih-Hao Chang 提到...

相信賣偏方的人真的很多呢。這也是為什麼醫師賺的錢,可能不如賣偏方的。

綠角 提到...

相當有趣的論點
就像主動基金業者
賺的比指數基金業者還多一樣

賣希望
很好賺

micyang 提到...

這個道理跟統計學"什麼星座什麼個性"事一樣的,但是總有例外,如果要真實一個人,就不要問他什麼星座然後猜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