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幫你賺錢?(Who is making money for you?)

資產管理業者在宣傳其產品時,往往有這樣的陳述,讓我們幫你掌握趨勢、創造財富。

是的,創造財富。問題是,財富是資產管理業者創造的嗎?

投資人手上持有的每一張股票、每一張債券,之所以會值錢,在於這張證券的背後,有一群辛苦工作的人在支撐它的價值。股票,代表上市公司中整體從業人員創造的價值。債券,代表舉債者日後工作轉化成錢財支付欠款的能力。

有人說,證券會有價值,是因為有人要出這個價錢。喔,我們都很清楚的知道,這叫Greater fool,這叫投機,這叫泡沫。一整群在比看誰是Greater fool的人,以其投機心態用金錢堆積出來的東西,就是泡沫。因為,沒有真正經濟價值做靠山,泡沫只能消滅。

你說,沒關係,反正資產管理業者能在泡沫消失前,幫我賺到錢就好了。事實剛好相反,資產管理業者往往就是讓投資人在泡沫中賠到喊不敢的元兇。

我們來看美國90年代,以網路科技題材為肥皂粉吹起的大泡泡。


(本圖取材自John C Bogle 先生2001演說,Reinventing Mutual Funds。)

上面這張圖是1999年到2000年第一季,美國基金資產變化表。成長型類股基金,流入2060億美金,科技類股基金,流入670億美金。價值型類股基金,流出290億美金。之後幾年的表現,是價值>成長>科技類股。這也算是種Perfect timing吧。

在泡泡破滅前,資產管理業者推出一支又一支網路科技基金,讓投資人搶搭,最後證明是一班又一班死亡列車。投資人的金錢,在裡面焚燒。

但資產管理業者,還是賺到了它的經理費、管理費。

資產管理業者,只是將經濟成長所創造的收益,轉到投資人手中的媒介。

假設某國股市每年有5%的實質收益。這5%的實值收益,來自於這許許多多上市上櫃公司所創造的價值。

面對一個5%收益的市場,全部參與的投資人,收益一定是5%。媒介其中的金融業者,假如讓全體投資人花了1%的成本參與市場,那麼投資人只能拿到4%的報酬。金融業者不能創造財富,事實上,它們正是投資人拿不到應有報酬、財富不夠多的根本原因。所以Investment success is defined by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returns between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investors

有些資產管理業者比較Lucky,在整體報酬5%的市場,拿到了10%的報酬,所以宣稱,它們創造了財富。請問,在整體報酬5%的市場,能每個人都拿10%的報酬嗎?一個市場,是有愈多人去研究它,它的報酬就會愈高嗎?真是如此,那麼美國股市應該是全球報酬最高的市場,因為它有最多人研究。

鐵律是,一個市場,不論你花再多錢研究,有再多的專家參與,整體報酬都不會更多。市場報酬,是經濟成長決定的,不是由研究報告表決的。可是當投資人花了很多錢,請資產管理業者研究,養活了專家(和偽專家),自己能拿到的就變少了。

基金經理人不應做出超越市場的陳述或暗示性承諾。因為他們整體,身為主動投資人,一定會落後市場。

市場中的財富,不是衣著光鮮坐享高薪的經理人創造的,是你上班途中,魚貫從你身旁騎車去上班的工廠作業員,是坐在櫃台整天事情做不完的員工,是社會上每一個貢獻自己心力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所創造的。應該受到尊重的,是每一個發揮所長的螺絲釘,而不是將經濟成果轉到廣大投資人手上時,從中扣取龐大利益的人。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付出愈少,拿得愈多(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et)

資產管理公司的營收成長(Earnings Growth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The Big Investment Lie)讀後感---續

用功的人(Fruitless Efforts)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

摧毀最多財富的基金與ETF(Mutual Funds and ETFs that Destroyed the Most Wealth)

邱吉爾的政治見解(Winston Churchill’s Political Opinion)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我願意為你解盤讀後感

關於點心債的一些想法(What are Dim Sum Bonds?)

6 comments:

Unknown 提到...

非常贙同你的說法.
資本主義到了現在..
金融工具的發展真的有點可怕..
我無法想像,當全世界的人都期待金融操作工具可以帶來大量財富的同時,
誰會在科技及製造中貢獻心力.
當所有開發中國家都想轉型服務金融.
當所有聰明人都去做金融服務
那註定一生辛勤工作的人只有被剝削的份

綠角 提到...

謝謝回應與分享

匿名 提到...

綠角大您好,拜讀您的文章,獲益良多,
不知您認為台灣50是不是適合投資的EFT呢?
畢竟要透過平台投資國外EFT不是容易的事
另外還想請教的是,綠角大的文章中,似乎沒有明確提到如何進出場,(如果有的話先說聲抱歉,因為我沒有search到)
畢竟基金最終還是要賣才有獲利啊
是要逄低買進,然後緊抱到有獲利,
還是類似定期定額的買法,不管漲跌持續扣款就對了?
感謝您的回覆~~

綠角 提到...

我想你問的是
台灣50適不適合你投資吧?
既然綠角不是你 怎能幫你回答呢?
你恐怕要自己決定

如何進出場
重要性可能就像技術分析一樣
對有的人很重要
對有的人無關痛癢
麻煩你再找一下吧

匿名 提到...

題目應該換成

你在幫誰賺錢?

綠角 提到...

這樣說似乎也蠻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