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初步—再平衡(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Rebalancing)
要維持一定的資產配置比例,投資人需要執行再平衡。市場會波動,各類資產的漲跌幅度幾乎不可能一樣。假如放任不管,資產配置比例會逐漸走樣。譬如在一個原先股債比80:20的配置中,假如一年後股票漲了25%,債券跌了10%,那會變成股比債84.7:15.3的配置。此時投資人要回復原先8:2的配置時,就要賣掉一些股票,買進一些債券。如下表: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到,再平衡的動作,為了達到回復原先配置比例,會賣掉表現好的部位,買進表現差的部份。
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
為什麼?因為再平衡要投資人做的事,就是賣掉當紅炸子雞,買進看起來似乎前景暗澹的標地。賺愈多,就要賣愈多。跌愈多,就要買愈多。
它會讓你在大家都看好股票時,你卻在賣股票。不看好某類型資產時,你卻在買。
投資人一定要徹底瞭解這個策略背後的意涵與目的,才能有足夠的信心去貫徹執行。
再平衡有許多重要作用。
首先,再平衡最主要的作用是風險控管。
譬如你所能忍受的風險,當初在規畫資產配置時是股債比8:2的限度。假如你不進行再平衡,資產買進後就持有,放任不管,假如股市也實現了長期報酬勝過其它資產的預期,過了十年之後,很可能你的資產配置比例早已不是當初規畫的8:2,而是9:1或甚至9.5:0.5了。這已經超出你的風險忍受度了。很有可能某次股市下跌帶來的重創將超過你的忍受度,導致資產配置計畫的瓦解。
投資人要對資產配置進行風險管控,就一定要執行再平衡的動作,不可以放任市場力量帶領資產配置比例隨意漲跌。這樣資產配置會很像沒有修剪的庭園植物,不完全是你想像的樣子。
再來,再平衡是內建的買低賣高策略。
執行事先訂好的資產配置比例會自動讓資產漲很多時被多賣掉一些,在資產跌很多時被多買進一些。這是投資人在詭譎莫辨的市場中,可以用紀律帶來買低賣高效果的策略。
再平衡預防泡沫爆炸。
這點其實就是前一個好處,買低賣高的衍申。我們以大家最害怕最常說的日本股市泡沫來舉例。日經指數(Nikkei 225)從1985年一月2號收盤價11543到1989年十二月29日收盤的38916,足足漲了三倍多。
假如一個在當時就進行資產配置的投資人在全球股票配置中,配給日本股市是15%的份量,而且貫徹執行,維持日本股市部位在這個比例,沒有讓日本部位隨著迅速增長的股市水漲船高。那麼在這幾年之間,這位投資人會常常在賣出超過比例的日本部位。他根本沒去追高,也就不用害怕暴跌。
這種策略和一般投資人不同。太多投資人買進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看好”。他們通常會看好什麼標的呢?不是別的,正是近來表現絕佳的市場。一個台灣投資人,可能對日本股市完全沒有興趣,到80年代後半,看到日本漲翻了,開始找日本基金來買。把原本零的配置部位,提升到資產中的顯著比重。通常會是個很重的比例,因為他已經被”可以賺大錢”的歡樂前景衝昏頭了,所以投注大量金錢來壓寶。這種看後照鏡開車,買高的行為,最需提防,也才需要提防,泡沫的爆炸威力。
泡沫一點也不可怕,只要你不曾追隨過它。當”看好”這兩個字在你心中是個無義詞時,泡沫就與你無關了。
這個例子說得輕鬆簡單,好像資產配置投資人隨隨便便就可以躲過一樣。其實資產配置投資人要面對龐大的心理壓力。在日本股市一直漲的年頭,每一次資產配置投資人回顧投資成果,他都會發現,把漲到超出比例的日本股票部位賣掉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假如留在裡面,跟著一起漲,會賺更多。他會發現,當朋友、報紙、電視、雜誌整天都在說日本經濟前景如何一片看好,百業欣欣向榮時,自己卻在賣,而不是買更多日本股票。這段時間不知道要持續多久。當一年變成兩年,兩年變成三年,年復一年的檢驗,他都發現賣出讓他少賺,旁邊的人沒有一個看法一樣時,資產配置投資人是否會開始想要放棄呢?他是否會想,這次是否真的不一樣了嗎?於是開始動搖,甚至放棄計畫,隨波逐流。就在指數最高點的附近。
再平衡計畫和市場波動對投資人形成的心理壓力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事皆有代價,要享受再平衡的好處,就要能承受它帶來的心理壓力。假如投資人沒有堅持下去的毅力,最後的放棄,往往導致嚴重的傷害,將與那許許多多追隨”潮流”的投資人,一起體會坦伯頓爵士的名言The four most expensive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re "this time it’s different."
最後,再平衡有機會提升報酬。報酬率是市場和投資人行為共同決定的。在市場中採與買進並持有的策略,你的報酬將與市場一致。採用買高賣低的策略,你的報酬將遜於市場。而買低賣高的策略,將帶來高於市場的報酬。再平衡動作,是個買低賣高的動作,所以有機會提升報酬。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資產配置初步(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總目錄
為什麼要再平衡----理論論述Dynamic Strategies for Asset Allocation讀後感
故事的現實應用(Asset Allocation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故事的現實應用---續4(Asset Allocation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Labels: 資產配置
37 comments:
綠角你好
有個問題我一直思考很久了,剛好趁這個機會提出來,請教您的看法
指數型基金也可以看做是一種資產配置,將市場上的股票發行規模作為權重的依據。但是指數型基金跟資產配置觀念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會做再平衡的動作。相對的,甚至有可能因為某家公司表現不佳規模一直縮水,而被踢出成分股之外
我個人認為指數化投資以及資產配置都是很好的理財方式。但是這兩個方式中觀念的矛盾實在很困擾我
什麼時候「再平衡」
有人用「期間」(ex以年為單位)
有人用「偏離量」(ex 5%)
版大偏好什麼呢?
買低賣高(粗字)下的第三行是不是有錯,
”買高賣低的策略"
還請版主釋疑,謝謝.
stalkyr 這真是很有深度的問題
我曾想過一陣
我的看法是
在我們有生之年
我們很有機會看到公司
或甚至整個行業別的興衰
假如股市投資
一直去買進未來會消失的行業
恐怕不會有什麼正面助益
但各大地區 北美 歐洲 新興市場
不會整個消失掉
他們都是地球上發展中的區塊
假如他們之中有那個整個消失了
那我想 投資也會是最不用擔心的事了
micyang 這正是接下來要談的主題啊
感謝匿名先生的指正
綠角大
想請教一個問題
以前看一些理財雜誌或書籍中
在資產配置中總會提到一件事
就是配置要隨著退休年限的到來慢慢轉變
例如剛開始是股:債:現 7:2:1
可能到後來要改成 3:5:2之類的
像這樣的觀念是正確的嗎?
James還請稍候
這在之後的文章應會談到
不會可能要好一陣子
綠角本文所談的是股、債之間的平衡問題,亦是整體資產的配置問題。設若我們縮小範圍,來談股與股之間的平衡問題如何?
假設我要用100萬元來建構一支股票型基金,分別由A、B、C、D、E五種股票組合而成,且每種股票比率各佔20%,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此五種股票的市值比率自然不一樣,此時,如果能做再平衡的動作,調整其比率各恢復為20%。也就是賣掉一些市值表現好的部位,買進一些市值表現差的部份,讓其比率各恢復為20%。這樣經營一支股票型基金的作法,是否也是一種買低賣高的策略,一樣有機會提升報酬?依綠角大的瞭解,大師們或是一般基金經理人是否也採取此種作法?這樣做有意義嗎?或者是股票型基金根本就不必在意再平衡的動作,只看整體的報酬就可以了?(因是股票型基金,所以不談股、債之間的平衡問題,此處只談股與股之間的平衡問題)。
如此做,一樣不涉及預測,但如果是一種買低賣高的策略,又有機會提升報酬,不是應該予以認同嗎?
為什麼這五支股票要等分
它們市值相同嗎?
為什麼只買這五支
其它不買
還有
買進低價的個股
不一定是買低
有時候還會是買高了
我想匿名先生將他所謂的"五支股票基金"配一相同的權重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他想探討的是似乎是所謂的"資產配置再平衡"似乎也是一種適用於主動選股的投資策略。
然而,所不同的是單一公司有很高的倒閉風險,而指數化的投資策略大幅降低了單一公司倒閉對整體投資報酬的影響。 試想,倘若有一天 "五支股票基金"其中的 A 公司股價大跌。市場上充斥著該公司已經是去競爭優勢、即將倒閉的負面消息時(新聞常打落水狗,股價落魄時任何負面消息都會被放大解讀),您會進行資產配置平衡大量買進股票嗎?
資產配置再平衡的動作只有在你深信該投資部位絕不會消失(下市或倒閉)的前提之下才有被執行的可能。你需要對 A 公司的投資價值有著異常深刻的認識,知道它的股價不是一時蒙塵,這次的大跌不過是提供你一次低價買進的機會罷了。這正是價值型投資的困難之所在。
我想也許只有該公司的經營者自己才有機會對自己的公司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吧。
許多巨富皆因大量且集中持有自家公司的股票而富有。他們鮮少分散自己的投資,且常在股價被低估時大量買進成為價值型投資的最佳典範。
對與身為散戶的我們,這樣的策略恐怕是不易。
謝謝yoyoyang的分享
的確如此
而那些深信自己公司或工廠的價值
最後倒閉走路的企業家
大多也不會出版回憶錄
謝謝yoyoyang及綠角的釋疑
但假設我的五種組合是:
「0050+中鋼+台塑+中華電+台積電」等數種不易突然倒閉及消失的個股;
或者是五種類別的ETF,
如:「0050+0051+0052+0053+0054」,再利用股價的市場波動,有紀律的作買低賣高的再平衡;
進行「戰術性資產配置」,去試著從各類別的投資,依配置比率做微調,賺取差價;
這是一種機會主義和暫時性的積極政策。
這不是柏格所認同的作法嗎?(柏格:共同基金必勝法則上P.78提及)
請問綠角及yoyoyang:上述所談股票組合的再平衡,不涉及預測,是一種買低賣高的策略,又有機會提升報酬,這種作法是否可取?
請示高見。
如果再平衡太頻繁, 周轉率太高會造成收益下降.
類別也許會因個人偏好或資金限制而不如指數基金或ETF分散, 例如可能偏向定存股, 雖然可以預期有較穩定的收益, 但當成長股狂漲時卻分不到好處而可能輸給大盤. 這應該也可以歸類在擇股的風險. 而個股風險已經不少人提了.
除了短期分不到好處外, 需要能忍受很長一段期間會輸給大盤, 而且有可能等不到時間還給你公道. 如果改變心意半途而廢就沒了.
此外, 這樣的配置同樣避不開系統性風險. 我個人會把心思花在選擇別的資產以求避開這個風險.
to匿名:
我覺得柏格提到的戰術性資產配置是建立在你對那些標的的了超過一般人(包括市場上那些每天花很多時間在投資的人以及法人、「專家」在內)的情況下才適合。而且很可能因為運氣差而失敗。(伯格說「技術、眼光、運氣都對你有利」才行)在我看來是提高了風險和交易成本,但不一定真的能獲得成果。(我覺得伯格也並不怎麼認同這種作法,只是提到這種可能性,他覺得大多數人都高估自己的能力)
選五支不容易倒的股票當然比會倒掉的股票好一些,不過不倒掉,不代表它們不會剛好都長期獲利很差。(好公司常常是壞股票,因為大家都覺得它可靠不會倒,所以價格偏高的可能性不小)另外,五支台股股票或五支台股etf之間的相關性很大,一起漲一起跌的機會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資產配置以及再平衡的效果是否足夠多,甚至是否能抵過因為持續買賣而增加的交易成本都很難說。
謝謝匿名先生與ffaarr精闢的分享
恩...
關於匿名先生的做法 , 我想提出我目前的操作方式給大家作個參考 , 希望給個不同的意見
目前我是用單一指數ETF跟現金進行再平衡,而且可能會出乎各位的意料之外....我是每天再平衡的...(甚至一天內最高紀錄曾再平衡六次...)
取兩個數據給各位參考一下:4/13 ,ETF收盤價是8.71,資產總值是28951 , 4/25 , ETF收盤價是8.45 ,但資產總值已經變為30212....
我的交易成本很低 , 每次交易都接近0.5usd(實際上怎麼計算的,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所以長期下來也並沒有影響到資產規模 , 因為我自己粗估的計算 , 每次再平衡的收益都還是超過交易成本(漲的時候賺現金 , 跌的時候賺股份...)
目前的風險就是ETF清盤 , 然後ETF公司不吐錢出來(不過這樣的風險應該非常低..因為畢竟還有SIPC的保護..除非SIPC也倒了...)
謝謝max的分享
不過ETF清算
跟SIPC似乎沒什麼關係
跟ETF資產的保管人(Custodian)
比較有關
綠角你好:
看到你的文章,大約有二個重點,一個是指數型基金或ETF,另一個是資產配置。對於配置的方面,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你說要股債平衡,所謂債的部份,除了一般債券及抗通膨債外,有那一類ETF可歸在債的部份?
投資債券的ETF
就是債券ETF
大大你好
最近看完投資金律一書
對於再平衡的時機點有點疑問
書中建議不需太常做此動作
請問你對於"再平衡"頻率有何看法
是否需要每年一次
我目前想到的是在每年度資產比例發生重大變化時進行
因為此時通常伴隨重大國際事件
人類心理因素就會遠遠超過理性
有機會買到稍微便宜的資產
不知道你的看法如何
感謝^^
我記得資產配置寫的是2-3年再平衡一次, 而他的上一本智慧型資產配置是1年一次, 這問題真的因人而異, 有的書上寫1年至多兩次, 目前大部分看到的書裡還是推薦1年再平衡一次.
小白
我這系列文章裡
就有談到了
麻煩再看一下
綠角你好,最近對於你提到的再平衡策略有些疑問。在你的文章裡有看到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利用低買高賣的方法來執行再平衡策略,第二種是利用"補足"比例落後部位,也就是比例超過得少買一點,比例落後的多買一點,來達成原有的資產配置比例。第一種有"賣出"的動作,第二種方法沒有"賣出"的動作。
想請問綠角? 這兩種方法都可行嗎? 直觀來看,有"賣出"這個動作好像才可以讓整體資產有所增加的感覺。
dear yhschang
個人淺見
有關第一種利用低買高賣的方法來執行再平衡策略之方式,係於沒有後續資金再投入時,方執行本方式.
第二種利用"補足"比例落後部位之方式,係於定期有資金再投入時,重新進行資產配置比例之方式。
第1種方式會衍生額外再投入之成本,個人傾向使用第2種方式.
第2種方式係假設所配置之各項資產標的淨值有長期向上趨勢.
另在不考慮投資成本前提下,每季進行資產再平衡,會比一年一次,可以獲得更大的報酬.
如果這樣的話,
我利用每個月定期定額來執行再平衡就好?
也就是調整我每個月不同標的的投入金額,來維持我資產配置的比例,
因為我比較prefer每個月都有投入。
謝謝匿名先生的解釋
的確
把比重過多的資產賣出
將比重太低的資產買足
是處理一個已經沒有資金出入的資產配置的再平衡方式
對於一般人來說
投資組合要不就是處在持續投入的狀態
不然就是持續提領的情形
在這種狀況下
就可以藉由投入或贖回
進行再平衡的動作
綠角大您好
可否分享您現在的資產組合,感謝!!
可以看一下我的Facebook粉絲專頁的討論區
請問如何找Facebook粉絲專頁的討論區?
綠角大,
請教您假設每年投入再平衡的資金均可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則是否可以不需賣出超出原資產分配比例部分,而是逕行將資金投入購買以提高不足分配比例的部分,這樣是否也可行呢?
ex. 80%:20%股債比,第一年投入100元,
股債:每張均10元,股債張數:8及2.
第二年檢視時,因價格變動,股債為90%:10%,則股每張為11.25元,債每張為5元.再平衡時投入200元,買股15張(200*80%/11.25=14.3333)及買債8張(200*20%/5=8),仍可維持接近80%:20%股債比,
如此,可同時持續投入又不需賣出,以免造成累積張數的降低,更重要的是每年可提高投資額作為積極投資的目標,甚至可能縮短年數更早達成退休所需目標.
Facebook已經停止討論區的功能
可以啊~
投入時以調整買進金額做再平衡
或是
取用時以賣出金額做再平衡
都是實際與可行的方法
那麼請問綠角大,上述文中回答"可否分享您現在的資產組合"的"可以看一下我的Facebook粉絲專頁的討論區",需於何處查詢呢?
請看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書中範例的投資組合
綠角你好
讀完你與你推薦的理財相關著作後
想請教再平衡的相關問題
假設以每月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每年年底進行再平衡
該年定期定額(2015年初)投入是與再平衡(2014年底)的動作同時進行嗎?
假使是同時進行,那這次的資金投入,定期定額若變為改變資金投入方向,不就跟定期定值是一樣的嗎?
倘若是分開進行,在年底再平衡後,年初投入定期定額,相較於同時進行,會產生額外的成本
我的想法是在執行再平衡前,先行計算各投資組合的比例差異,再決定定期定額資金的投入方向,如果依然無法補足比例,再進來買賣的動作來滿足
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有誤
投資的投入期
定期用某次投入來完成再平衡就可以了
綠角大大請問您如果做每個月定期定額投入並每年做一次再平衡,
假設因為每月投入的金額己不足以單單"買入"就能達到再平衡,請問我該選擇以下哪種方式再平衡?
方法1:
每年最後的4個月每個月都試圖以投入的資金去做再平衡,以期4個月的投入的金錢足夠做到再平衡
最後一個月若仍未達成,再以贖回較高部位買入較低部位方式做再平衡
方法1:
每年的最後1個月才試圖以投入資金做再平衡,不足部份再以贖回較高部位買入較低部位方式做再平衡
還是這兩種方式意思會差不多呢?
其實都可以~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