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護性買權策略的缺點(Disadvantages of Covered Calls)

Covered calls(中譯為掩護性買權),是一種選擇權操作策略。它的方法是投資人先買進某支股票,然後賣出該股票的買權(Call)。

譬如投資人以每股10塊的價格買進股票,然後賣出該股票的買權。期間是三個月,約定價格是12塊。那麼他就是在進行Covered call操作。

該投資人會得到買權的買方交付的權利金(Premiun)。

買權的買方(也就是買權持有者),則會具有在到期日(Expiration date)前,以約定價格(Strike price)買進該股票的權利。

所以遊戲是這樣的。

假如這三個月內,這支股票上漲到15塊。那麼以每股12塊買進的買權就有被執行的價值。買權的買方會執行他的買權,投資人會失去他的股票,以每股12塊的價格,賣給買權的買方。所以投資人損失每股3塊的獲利。以成本10塊計算,就是損失30%的獲利。

(因為投資人本身就持有該股票,不是完全沒持有股票就賣出買權。在股價上漲,股票被Call走時,投資人就可以用自己的持股交付給對方。所以叫”Covered”。)

假如這三個月內,這支股票從未上漲超過12塊。那麼買權不會被執行。投資人拿到的權利金,譬如2%,就完全是他的獲利。投資人也持續持有股票。

後面這種狀況,讓許多人把Covered call叫做”股票出租”策略。好像你賣出一個買權,也不會怎樣,就可以坐收權利金,股票也還是你的。

但我們不要忘掉,金融市場裡最糟的預先假設,就是”自己最聰明,其他人都是笨蛋”。

為什麼有人要付權利金跟你買買權?他們是笨蛋嗎?就要平白無故交錢給你嗎?

顯然不是。Covered call策略最大的問題,就是它會讓你錯過股市的上漲。拿個2%的”租金”揚揚得意,然後看到30%的資本利得在眼前飄走。正是這個策略醜陋的一面。

30%的獲利還好,有時候是更多,高達50%或甚至100%的資本利得,都會因為你執行Covered call,而在你面前飛走。

這會帶來非常糟的感覺。就像你買了一張彩券。開獎後發現它中獎了。但因為你覺得彩券中獎的機會很低,所以自做聰明的賣出這張採券的買權。現在,中獎後,你必需將彩券與獎金拱手讓人。

你會看著本屬於你的獲利,直接消失。這幾乎比體驗虧損還糟,是一種創傷性投資經驗。

Covered call絕不是單純的股票或證券出租。你是冒著損失重大資本利得的可能,在賺取那小小幾%的權利金。

Covered call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消敉了股市當中大漲那一端的Fat tail。但很抱歉,對嚴重虧損的Fat tail,幾乎沒什麼削減的作用。(除非它有很高的Premium)

這也是為什麼”Covered call”在“The Only Guide to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You’ll Ever Need” 書中,被列為”The Flawed”,有缺陷的策略的原因。

在金融市場中,所有報酬皆有代價。以為Covered call可以讓你輕鬆無事的坐擁權利金,是完全錯誤的認知

後記:難得有人願意在部落格分享使用Covered call的負面經驗。大家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你看以看到這位投資朋友付出的代價與心境。

假如能查閱財經期刊的朋友,可以找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2006年五月號,裡面的” Covered calls: A Lose/Lose Investment?”這篇文章。Covered calls絕非某些投資顧問跟你說的美妙。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利用股票來收租會有什麼問題,以PowerShares S&P 500 BuyWrite ETF(PBP)為例(The Problem with Buy-Write Strategy)

選擇權基本定義(Basics of Options)

“The Only Guide to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You’ll Ever Need”讀後感續1---避險基金的幻夢

13 comments:

Unknown 提到...

使用COVER CALL就是在賭
賭一段期間內的行情是在區間震盪
這樣就賺

匿名 提到...

其實這策略在前幾個月某留美醫生出書曾有用這方法介紹,主要賺取租金,正如綠角所言,這種缺點是大漲時錯失大額利潤,通常使用這策略還是偏向"交易",而非"投資"。

Unknown 提到...

看了綠角的的文章及書本後,我也加入指數投資行列了.先從史考特證券開戶然後開始下單,感謝綠角的每篇文章.都讓人從中學習到知識.

綠角 提到...

感謝Cary的分享與鼓勵

82年嘅礦泉水 提到...

謝謝分享,這篇文章很有幫助。

綠角 提到...

不客氣~~

JEDILORD 提到...

綠角大你好
所以同樣的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
covered put也是一個不好的策略嗎?

感覺也是有種
如果放空的股票一直跌
但獲利被鎖住在premium的感覺

這樣的理解有錯嗎

如果是這樣那市場上 誰比較會去交易這種呢?

綠角 提到...

這就像
明明高費用主動型基金是一個不好的投資工具
還有很多人去買

明明看什麼訊號或分析 想要擇時進出市場
根本就是辦不到的事
還是有人去做

投資人行為模式
大多情形 是希望大過理性

Randy 提到...

綠角您好, 這裡請教各位一個我一年來操作美股選擇權的想法, 請不吝指教。 股票會被Call away 是因為我們抱著權利金不放直到到期日(expiration date)。 如果股票持續大漲, 比方說股票漲幅超過10%, 的確拿了premium是限制了我們原有的可能獲利。但假設我們認賠把options買回來, 再以更高股價的當下去賣另一個Covered call以取得更高的premium, 我想我們比較不會面臨股票被call away並只賺少少premium的窘境。 畢竟妳在股票上的獲利是遠高於認賠買回option的價差。 此外因為妳是重新賣covered call在更高的股價位置, 也多了一個選擇是在股價漲多拉回時再買回options去賺premium 的價差。 我覺得除非不當來回操作 (且忘記將手續費一併算入成本) 理論上利用Covered call去賺不錯的收入還是可行的。 請各位不吝分享您的經驗如果我忽略了其他重要的考量。 謝謝!

Denny 提到...

任何金融商品能存在, 就是表示有這樣的需求, 選擇權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
只是一旦認知錯誤, 像是這種covered call被認知為"出租股票", 就會忽略你所承受的風險.
就機會成本來說, 本來該賺到的卻沒賺到, 其實也算是損失, 只是比較容易被大家自我安慰成"沒賺到總比虧損好".
不過反過來說, 選擇權是非常有彈性的工具, 可以把你的想法或策略較精確地實現出來, 例如近期因為需要資金, 原本就打算現價附近賣掉, 但如果我賣個call鎖在某特定價位(端看你有多麼想賣掉它),附帶額外權利金, 也可以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另外, 上面Randy提到, 如果股票上漲, 那就認陪把option買回, 但這種事說得簡單, 當你賣call時如果只想到賺權利金, 等到股票上漲, 通常不會忍痛承認虧損買回來, 反而會心存僥倖的心態:"也許到期前會跌回來","也許不會再漲更多" 而下不了手(如果事前你愈把它當成理所當然的利益, 事後就愈下不了手). 如果你真的不能忍受在屢約價被exercise, 當初就不該在這價位賣call.

兔子 提到...

想請問一下,如例子中三個月內價格有到,假設是一個月就到價,那是馬上會被執行(call走),還是等到三個月到期才會被執行? 換句話說就是執行是由系統自動處理,還是由買方?賣方?主動執行呢?
謝謝~~

FlyMonn 提到...

比起「股票被call走」可能「獲利被call走」的說法比較正確

現在所有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幾乎完全沒有實物交易機制,即使「賣出買權」股票其實還是在買進者的手裡,只是需要履行交付合約期間內上漲的那一段的價差。

如果長期要這麼做的話,還需要承擔選擇權每次到期重新支付的成本。 ※註:通常透過掉期合約(swap)來完成

FlyMonn 提到...

兔子:

這要看你當初選的是美式選擇權還是歐式選擇權。
美式選擇權可以在簽約到到期日內的任何一個時間點要求賣方履約,而歐式則只能在到期日要求履約。

一般歐式由系統自動處理,美式由買方主動執行。所以你也可以想見美式合約由於對買方較有利,賣方也會索取較高的權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