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讀後感2—沉重到無法負擔的選擇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啟發》書中討論”選擇”的段落。讓人頗有感觸。

因為我就有點像書中提到的人,不斷針對各種投資問題,討論其背後的原理與判斷的脈絡。

我以為大家需要原理與道理做為選擇與判斷的依據。

其實比起缺乏相關知識,投資大眾更害怕的是要自己做出選擇。或者更深入的說,是害怕自己做出選擇後,假如錯了,要完全自行負責的場景。

這才是選擇帶來的真正壓力。不是怕自己沒有相關知識做出判斷,而是怕選錯。

近期出現的一些投資說法,正是這種心態的反應。

譬如不知道投資ETF是要單純做指數化投資就好,還是要選用當前熱門的高股息標的。

不知道差別,不知道原理,不知道怎麼選。這都沒關係,全買就好。

譬如想投資高股息ETF,不知道是要用傳統老牌元大台灣高股息ETF(0056),還是要更新的,針對科技類股進行高股息投資的ETF,或是搭上 ESG主題的標的

不知道差別,不知道怎麼選。也沒關係,都買就好。

這反應的是一種怕錯的心態。因為沒有相關知識進行區分,無法區分指數化跟非指數化投資的ETF,無法分別一樣是高股息ETF,選股策略有何分別。更怕選錯的後果,於是”都買”。這是下策,卻被許多人誤以為是”萬全之策”。

缺乏知識,就無法讓投資標的的選擇朝向”更好”、”更精確”、”更符合個人需求”的方向前進。

出於擔心自己萬一選錯的狀況下,就”全買”。以為這樣就是”包牌”,不論怎樣自己都會對。

其實不是。

做指數化投資又買高股息ETF,那你的投資組合是偏重高股息類股。

各種高股息ETF都買,那你等同是將自己的選股策略與加權方法交給基金公司決定。假如你資金均分買五支高股息ETF,其中兩支有納入ESG評比標準,那你就是讓自己40%的資金採用ESG。某種特定策略標的較多,你的投資組合就會偏向該策略。

偏重特定性質的股票,偏重特定的策略,其實都是加重風險。投資時未必是標地愈多,風險就愈分散。

這些投資人沒有相關知識做出決定,也不敢承擔選擇的後果,成為真正的”被動”投資人。

不要以為不做出選擇,就沒事。不選擇,用通包的方式去投資,那就是別人幫你選。把投資組合選成一個自己都無法確切掌握的樣子,這恐怕不是對自己負責的投資方式。

花心力瞭解不同投資策略,各種投資標的的差別。知道它們何時會表現突出,何時會落後。有何優缺點。確定是自己想要,符合需求的標的,就投資下去。然後欣然接受它的好處也坦然接受其缺點。

知道如何做出明智選擇,也願意接受選擇的成果與後果,這才是我們應追尋的投資態度。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啟發》讀後感1—投資是愛好還是休閒?

耐心等候未必是錯誤選擇的解答---貝萊德世礦,到底要虧多少才夠?(In Investing, Patience Is Not Necessarily Rewarded)

"五個選擇"(The Five Choices)讀後感—安排大石頭

指數化投資,專業人士的最佳選擇(Indexing, the Best Choice for Professionals)

1 comments:

chhèng-chí 提到...

稍微有點稅務概念就知道,高股息肯定跑輸大盤
WHY?
所有條件都不變,高股息ê稅率遠高於大盤指數,
大盤配息2%,稅務成本是0.6%(2%*30%),高股息配息4%,稅務成本是1.2%(4%*30%)
逐年得承擔高於大盤0.6% ê 成本,還期待能跑贏大盤?
高股息預期報酬無可能高於大盤,邏輯也很簡單,多頭ê時候,市場更樂意資本報酬而不是股息報酬.
高股息承擔的是確定且較高ê稅務成本kah管理成本,較低ê預期報酬,干焦基金公司是贏家.

ESG主題完全是騙吃騙喝ê玩意(kā開150億去保護海草礁相仝),真的要行善,怎麼不降金融成本?停止無意義ê廣告行銷宣傳kah交易?
TMD上不該趁那麼多錢的,就是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