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投資謬思---本國市場賺不到錢,何必要投入國際市場

在討論是否要進行全球化分散投資時,有一個很常見的論點是,假如在台灣本地股市都賺不到錢了,前進到美國或歐洲股市有用嗎?

這個論點的基本假設在於,投資報酬來自於主動操作的成績。假如你在台灣不會操作不會選股,你到了美國或歐洲市場,一樣也不會選股不會操作,成績還是會一樣難看。

就像假如你不會開車的話,把你丟到歐洲,你還是不會開車一樣。

表面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問題是,這個論點的基本假設就是錯誤的。

股市與債券,都是本身就有預期報酬的資產類別。完全不需要任何操作,就算只是股票與債市的指數,它本身就有個正號的預期報酬在裡面。

很多投資人不知道這點。他們總以為,投資總還是要做點什麼才會有報酬。

不對。

像股票與債券這種主要資產類別,是你根本不需要做什麼,就會有預期報酬。

那為什麼有人還要努力研究呢?

兩個目的。

一是超越沒人管控的自動武器,指數。

二是達成自己在投資時,努力又勤奮的心理印象。

第一個目的正是主動型基金業者存在的目的:帶來超過指數的成績。假如用高價聘請經理人與分析師做了一堆研究,成果卻無法勝過指數,那麼這個任務上,就是一個失敗的成果。

第二個目的是許多投資人的心理考量。其實投資成績到底會不會勝過指數,恐怕已經是次要考量。他們在意的是,自己的確有努力付出,心理上鼓勵自己的努力。

每當成績不好,他們會說從中學習教訓。每當成績突出,他們多了與親友閒聊時的顯眼話題。他們常以為自己在為追求績效而努力,但事實上,假如他們真的在意績效,他們應放棄主動投資,改採指數化投資。他們為的,只是那個努力投資的印象而已(可是往錯誤的方向努力就不好了)。

我們回到主題。為何要全球分散投資,最主要的理由不在於主動操作的成績在某地會不會變得較好。最重要的理由是,各地市場表現不一。

假如你投入一個年化報酬15%的市場,就算你主動操作的成績其差無比,每年落後市場5%,你還是會拿到每年10%的報酬。

相較之下,假如你投入一個年化報酬0%的市場,而你這次主動操作的成績非常突出,每年勝過市場5%,你還是只拿到每年5%的報酬。

那些整天鼓吹研究台灣就好,不要進行全球分散的投資人,真不知道手上是不是有張未來報紙,上面寫著2010到2050,台灣是全球表現前幾名的市場?

主動操作的能力,無法克服市場報酬的差異。十年下來,假如能拿到每年勝過市場指數1%的成績,那已經是非常突出的成就。希望主動操作帶來的績效差異,可以超越市場報酬差異的基調,恐怕是不太實際的期待。

在不知道未來那個市場表現最好,何者表現最差的狀況下,分散投資,是明智且謹慎的作法。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常見的投資謬思總目錄

常見的投資謬思—爛股票沒人要(Who the Hell are Holding the Dogs of the Stock Markets)

資產配置初步—國際股市配置效果驗證(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Equity Allocation)

3 comments:

Paul 提到...

有一位以前也是看綠角部落格的投資者
在網路上說 :

買指數
但是 指數裡有好公司 也有壞的公司

這樣一來
不如自己搞一個好公司的組合 (自己的指數)
更好 !

綠角如何認為呢 ?

另外有人說 : 直接買 BRK.A (或是 BRK.B)
不是更好嗎 ?

綠角看法如何 ?


綠角 提到...

認為把指數中的"壞公司"刪去
就可以有比指數要好的報酬

通常不是把投資看得太簡單
不然就是自以為太厲害

假如那麼簡單就可以贏指數
為什麼那麼多主動經理人
只能在指數後面苦苦追趕

請參考
常見的投資謬思—爛股票沒人要

常見的投資謬思—後照鏡最聰明

司馬不器 提到...

在我認為
鼓吹台灣好,不需投資國際=為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

當東亞起飛還固守一地

走出井底,放眼國際,全球各地有的好也有壞
何必只抱著一棵樹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