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成本大解剖(Detailed Analysis of Fund Expenses)

這篇文章要深入挖掘,把一支基金從買入到持有,投資人付出的成本,全都翻出來看一看。

基金成本可以分成兩部分,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我們先看,可見的基金支出。

可見的基金成本有兩部分,一是銷售佣金(Sales charge),二是經理費等持續性支出。前者,是一次性費用,後者是持續性支出。

銷售佣金,在台灣稱手續費。佣金是給予代銷機構的酬勞,不管是券商、銀行、還是理財規劃師,他們代為銷售基金,這個工作就是從佣金中獲得酬勞。

投資的金額愈大,佣金愈少。

以下是某支美國股票型基金在2007年八月24號的販售價格。

當天的基金淨值是67.84。很明顯看到,不管金額多少,賣給投資人的價格(Public offering price)都是高過基金淨值,這其中的差額,就是佣金。計算值列在上表的最右欄。

即使投資金額在50萬美金以上,仍要收取2%的佣金。花費不小。台灣的投資人相較之下,比較幸運,購買這些要佣金的基金,可以享有3%再打折的優惠。這種折扣,在其它國家,可是要有些錢才能享有的。

為什麼台灣的佣金折數可以壓到這麼低。以下是綠角的個人推論,也就是沒有求證過的看法。在美國買基金,你,這一個投資人,本身在基金公司就會有一個戶頭。你會有基金受益憑證,基金公司也直接對你的帳戶負責,每年寄基金年報、稅務報表、年度損益等通知給你。

在台灣,我們這些散戶投資人,是透過銀行等代銷機構跟基金公司買基金。在基金公司的戶頭,其實是這一家銀行。銀行每個月收集要投資某基金的錢,再轉給基金公司。收集了許許多多投資人的錢,所以銀行是個大戶,每個月買某支基金的錢可能就有幾百或甚至上千萬台幣,所以就會享有大戶的折扣。在競爭之下,銀行把部分折扣優惠與基金投資戶分享,於是就形成台灣投資人可以用低折扣買有佣基金的情況。

這個推論,其實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些基金明明已經關閉,台灣的投資人卻仍可以買進。譬如富蘭克林潛力組合基金,這支基金在2002年五月1日就已經宣佈進入軟關閉狀態。所謂軟關閉,就是原有投資人可以繼續投資,但基金拒絕新的投資人進入。但在台灣,這支基金是還可以買的。原因在於,銀行本身已經是這支基金的原有投資人,再新加入的散戶,銀行就是增加投資金額,基金公司那端只看到原有客戶的投資增加,但並沒有新的客戶,所以是可以允許的。

常有投資朋友說,”台灣人很幸運,買基金的手續費很低。”這句話要改一下會比較正確,”台灣人很幸運,買有佣基金的手續費很低。”有幸也有不幸,不幸的是台灣投資人,沒有免佣基金可以買。更不幸的是,這些有佣基金的一次性開銷雖然低,但持續成本,相當高昂。

買基金是可以不用手續費的。所謂,免佣基金,就是不用付出手續費的基金。這種基金,在過去都是由基金公司自行推廣販售。也因為沒有經過承銷人員,這些基金也才能”免佣”。

看過了可見支出的一次性開銷後,我們來看持續性支出。

一般大家都會注意到的持續性支出,就是經理費。台灣販售的基金,股票型常收1.5%,債券型常收0.75%。但是,持續性支出,絕對不只有經理費。一支基金要能運作,至少還要以下各方面的支出:

銀行資產保管費
律師顧問費
會計師費用
帳戶通知寄發費用
日常行政費用

這些零零總總的支出,加上經理費,才是基金正確的持續性成本。每一年度中,這些持續成本占基金資產的比例,叫開銷比,英文叫expense ratio。這個數字,才是持續成本的重點。

這個數字,美國的基金公司是一定要算出來給客戶看的。一樣用富蘭克林潛力組合基金來舉例。它的經理費是0.45%,再加上其它開銷,形成0.94%的年度開銷比。可以看到,其它開銷幾乎和經理費一樣多。

台灣販售的基金,股票型的經理費就要1.5%,不知道加上其它開銷後,年度總支出會是多少。我不懂會計,就算我已經龜毛到會去看基金財務報表了,我還是算不出來。假如我可以給金管會一個建議,我會希望他們規定基金公司一定要算出年度總開銷給投資人看,更不可以在公開文宣上只寫經理費,好像基金的持續性成本只有經理費一樣。

這種行為和欺瞞只有一線之隔。它們怕投資人知道的唯一理由,就是收太多。至少這些基金公司還知道不好意思,想遮掩一下。至於有些基金公司,大大方方直接收2%經理費的,真的以為投資人買菜都不知道菜價嗎?

國內販售基金的實際持續性開銷,比很多投資人想的要多出許多。我在經理費不等於總開銷一文中,有債券型基金的例子。在海外券商投資股票型基金考慮課稅後之成本分析一文,有股票型基金的例子。

終於大略看完可見支出的部分。總結來說,就是兩種,一次性成本,和持續支出。

待續

註: 有在使用美國晨星的朋友,可能會對基金資料頁面上同時列出的Annaul report expense ratio和Prospectus expense ratio感到困惑。前者代表的是該基金投資人,在過去一個會計年度,實際花費的總開銷比。而後者代表的是,以基金目前的資產規模和收費水準,推估未來一年的總開銷比。兩者略有不同,因此數字上常有出入。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基金成本大解剖---續1(Detailed Analysis of Fund Expenses)

基金成本大解剖---續2(Detailed Analysis of Fund Expenses)

費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沒有帳單的支出

最難懂的ABC

不滿足的投資人

詭異的數字,基金的週轉率(Turnover Rate, A Tricky Number)

什麼是Purchase fee?(What is Purchase Fee?)

晨星為文直指高費用的危害(High Costs are associated with Underperformance and High Attrition Rate)

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

選基金的通用法則(Tips for Choosing Funds)

不要花錢買石頭砸自己的腳(Don’t Shoot Yourself in the Foot)

被扭曲的善意工具—績效費(Abuse of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Fee)

美國基金佣金計收方式(Public Offering Price and Net Asset Value)

10 comments:

Unknown 提到...

熱騰騰的新聞
擷取自聯合新聞網2008/10/29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標題為:裁員 富達要砍4千人 惠而浦砍5千
世界最大共同基金業者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可能裁員9%或4000人

報導說,富達全球共有員工4萬4500人,準備本季開始分兩批裁員4000人,過去一年來,富達已分三批共裁掉1000人。該公司發言人克勞里說這報導只是臆測,但沒有明確的否認它。

克勞里說公司主管還在仔細評估各單位的作業,要調整以符合未來的需求。她說這評估包括檢討費用、人力,看是否與業務的需要相配合。最近有許多金融業者裁員 "因為投資人自股票共同基金撤資" 使得基金公司的盈餘受到傷害。


富達你總算肯說實話啦,原來我們白花花的手續費才是你成長的原動力....

原新聞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29/2/18hx8.html

綠角 提到...

那當然了
所有資產管理公司
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就是投資人付出的佣金和管理費啊

綠角 提到...

今天在文末加註解釋Annual report expense ratio和Prospectus expense ratio的差異

YuLung 提到...

對不起,我是個外行初入門者,尚未有基金交易經驗。
想請問文中提到 台灣的 股票基金收 1.5%, 債券型基金收 0.75% 。
請問這是每年收的嗎?
為何我的銀行告訴我是收 0.2% ?
國外基金的每年費用有哪些是由投資者需要額外支付的呢?

Rib 提到...

綠大寫的那個是經理費,內扣的,不必額外支付,每天都會從基金資產挪固定的比例變成基金公司的,1.5%是換算成一年要收的比例。

雖然投資人不需額外付,但卻會在不知不覺中持續的侵蝕投資人的資產,其實比外收的費用更可怕。

你講的那個應該是銀行收的信託管理費,贖回時外收。在美國券商買基金是不會有這個費用的。

事實上,就算在國內買基金,選對管道的話也是不用付那個信託管理費的。就算是銀行,就我知道至少也有一家是投資三年後就完全免除這筆費用的。

請注意愛惜自己的血汗錢,千萬不要因為理專的親切就被牽著鼻子走。慢慢學習,投資不必急,搞清楚再行動,才不會淪為金融業的提款機。

綠角 提到...

謝謝Rib的答覆

Yulung
請一定要小心內扣費用
它往往是比買基金時的手續費
對投資人更大的成本負擔
也是有效將你的資產轉為基金公司與金融人員資產的方法
經理費只是內扣費用之一
其它零零總總加起來
內扣費用高達2%或3%的基金
比比皆是
代表每年不論市場漲跌
你會貢獻資產的2%-3%給基金公司
不可不查
(或應說是 費用那麼高的基金 根本不值得買進
這些基金可以給我們超越指數的績效嗎? 它們大多能給的,只是超越指數的希望)

Lys 提到...

Yulung, 我前幾天也和一為理專問費用的問題,他的回答和你的理專答的是一樣的,因為理專對內扣費用根本不認為是費用,所以他們會答非所問。

綠角,你的言論,我再同意也不過了,因為我最近在算近年來基金贖回的成果,結果是負幾萬,但若不扣掉銀行收的手續費和信托管理費,則是正幾百。這很明顯地,沒銀行這些多餘的收費,我不致於賠錢。没其它內扣費,我的投資平均每年可足足抗通膨了。

綠角 提到...

Lys
謝謝分享
有像你這種體認的基金投資人實在太少了

投資時假如能有這個認識
績效也會比較好
就如同您分享的自身狀況

匿名 提到...

請胃內扣總開銷看的出來嗎? 我在合約上找不到, 但是到是有找到"由發行機構支付予本行, 您毋須另外支付"的字樣.

還有現在銀行招數越來越多了,還有連結股票的基金,這才真的是連你的配息都會把它吃光,請問有人發現這件事嗎?

綠角 提到...

美國當地的基金和ETF
在公開說明書中一定會有內扣總開銷這個數字
該資產管理公司的網頁上也都可以直接查到

台灣發售的基金
說明書中就不一定會列出了
網站上,則是從來沒有看過那家基金公司的官網願意列出

這可以至台灣晨星的網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