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內扣費用,美國與台灣的強烈對比(Investors’ Inaction Fuels Expensive Mutual Funds’ Tyranny)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晨星的最近一篇文章,討論到美國基金費用最新的統計數字。看到這些資料,再回頭看台灣本地狀況,不禁讓人有些感觸。

文中提到,整體美國基金與ETF,資產平均內扣總開銷是0.45%。

也就是說,基金跟ETF整個加起來,不管投資策略是主動還是指數化,不管是高費用還是低費用業者發行的標的,美國資產管理業者全部的基金跟ETF,內扣總開銷就是0.45%。

0.45%這個數字,相當貼近台灣最具代表性的ETF,0050,2019全年內扣總開銷0.43%。

也就是說,台灣做到規模最大,只要買50支證券就好的單純指數化投資工具,內扣收費只能近似美國整體業界平均。

那麼台灣其它收費超高的本土境外基金業者的收費呢?

台灣常見的業界”慣例”,股票型基金光經理費就要1.5%,是美國平均數字0.45%的三倍以上。債券基金光經理費就要0.75%。也比0.45%高出許多。

就更不要說加計其它費用之後,股票型基金收3-4%的內扣費用債券型基金收2-3%的內扣費用。。

這是貴到不可思議的高額收費。

請注意,0.45%是美國的整體收費。美國整體基金與ETF市場,大多業者是要為自己跟股東賺錢的營利事業。Vanguard這種以投資人為股東的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個孤獨的存在。美國基金業者也不是都像BlackRock、Fidelity、Vanguard這種大型業者,其中也有很多小型資產管理公司。

這些大大小小,以營利為目的或投資人共有的業者,它們整體做出來的費用率,就是0.45%。

所以,台灣基金業者到底是營運成本有多高,是經濟規模小到多小,需要收到人家好幾倍的費用?

說真的,台灣業者收費那麼高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們可以收那麼高的費用,賺那麼多的錢,台灣還有大量的投資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財富正在被這些高收費投資工具從自己口袋中轉到財團手中,毫無所覺的買進這些高成本投資工具。

投資人的不覺,加上業者與許多幫兇”專家”的宣傳,讓台灣投資人,以為這些收費”沒關係”、”很正常”。

所以,假如身為一個投資人,你說不要在意台灣這些投資工具的高收費,你恐怕是被害,還不自知。你需要覺醒。

假如身為一個台灣金融業者,你說這些費用很”合理”。

Upton Sinclair有句話說的很好: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man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when his salary depends on his not understanding it.”

當一個人的收入,有賴他不瞭解某些事情時。要讓他理解,是非常困難的。

金融業者的不瞭解,或裝作不瞭解,其實很容易理解。

文中提到,2019整體美國基金業0.45%的內扣總開銷,比2018的0.48%,降低了0.03%。

不要小看這0.03%,這是58億美金的費用節約。也等同於讓美國基金與ETF投資人手上多了58億美金的資產。

不是2019這年多了58億美金而已,投資人還獲得了這58億美金在日後十年、二十年或更久的時間,為自己賺錢的能力。

所以,不要小看1%的費用節約。每一千萬的資產,每年省1%,就是少十萬的支出。你覺得汽車每年幾萬元的保險或保養費用很貴嗎?

那你一定要看一下你的總投資資產乘以內扣總開銷,會是多大的支出。

許多資產數千萬以上的台灣基金投資人,是每年交出幾十萬,等同一次豪華歐美旅遊的費用,給基金公司。而且自己還完全不知道有這筆開銷。

另外,美國的基金跟ETF,假如用費用率從高到低分成五組。過去六年,費用最低的一組,資金呈現淨流入(3.6兆美金)。費用較高的其它四組,都是淨流出(損失1.6兆美金)。

也就是說,美國業界不僅整體費用率比台灣低很多,美國投資人也很明顯的表現出偏好低費用投資工具的傾向。

這兩者互有關聯。

投資人懂得費用的重要性,都優先考慮與選擇費用最低的一組基金時,資產管理公司假如要做生意,一定要把費用降低。投資人在意,資產管理公司就不能不在意。

所以為什麼許多台灣金融業者、幫兇專家,都教投資人,”不需要在意費用啦,績效好就好。” 拿這種邏輯不通的話術在催眠投資人?

原因就在於,假如台灣投資人在意費用率,他們就不能再收高費用率。他們就不能再用基金從投資人身上賺大錢了。

投資人不在意收費,基金業者才能從他們最在意的費用率中賺錢。

假如費用真的那麼不重要,下次你聽到業者跟你說不要在意費用,你可以說:

”既然不需要在意,那麼不重要,那麼你們基金公司把費用率降到目前的三分之一好不好?”

你就會知道誰最在意費用率了。

柏格先生在The Battle for the Soul of Capitalism書中寫道:

“The best hope for major reform lies in giving fund investors th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wisdom that will enable them to look after their own economic interests.”

改革最好的希望,在於給予基金投資人足夠的資訊、知識與智慧,讓他們能夠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

基金公司出於經濟自利,會希望收費愈高愈好。

但投資人出於經濟自利,會希望收費愈低愈好

身為投資人,卻以為基金公司收高費用也沒關係,以為自己不注重費用率也沒關係,你等於是在談判桌上,直接舉手投降,跟對方說:

“沒關係,你要多少,就直接從我身上拿吧!”

持有這種態度,卻說要投資累積財富,恐怕是天方夜譚。

當美國基金與ETF整體費用率已經低到0.45%時,而且我們台灣投資人也已經可以自行投資這些超低成本的美國高品質ETF時,請仔細考慮有無任何的必要,去買進這些收費超高的投資工具。

投資人的覺醒,終將促成業者的改變。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長期使用高成本基金投資的悲慘後果—小明與小明Beta的故事(Small Difference of Costs, Huge Gap in Assets)

沒有競爭,沒有進步(No Competition, No Improvement)

基金規模小,所以收費就要高的荒謬理論(High Expense Ratio is Excusable with Low Assets?)

你是在買基金還是背貸款?(Mutual Funds Expense Ratio Can be Higher than Mortgage Rates)

關於基金費用的錯誤想法(Misconceptions about Expense Ratios)

國民基金、貴族基金,傻傻分不清? (Camouflage for Expensive Funds)

買高費用基金,就是讓別人爽快花你的錢(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 Can Ruin Your Financial Life)

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3---美國基金投資成本持續降低,台灣人則必需留在當地繼續支持高費用業者?

投資民族主義:”留在台灣,才能給業者機會!”(Don’t be Fooled by Investment Nationalism)

3 comments:

MrHenry 提到...

謝謝您的分享,您是台灣的伯格,您們真的很善心,讓投資者避免走冤枉路。

綠角 提到...

MrHenry
跟柏格的事績比起來
我還差的太遠

我只能算是一個傳播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優點的人吧

綠角 提到...

learnman
沒錯
買個股往往會對注意力造成重大妨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