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指數型基金的原因(Index Funds, Why Not?)

指數型基金既然是個那麼好的投資工具,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投資人寧願選主動型基金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1.沒想過這個問題

我認為,這是國內投資人沒能投資指數型基金的最大原因。

基金投資,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靠著基金,國內投資人的戰場不再只有加權股價指數,而是可以轉戰全球股債市。這個機會,讓許多新的、舊的投資人,興奮不已,紛紛投入。但一到基金代銷機構,他們面對的是怎樣的選擇?的確有許許多多的選擇,但99%都是主動型基金。

投資人以為基金已經多到不知道怎麼選了。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台灣這裡的基金食堂,只提供飯類,沒有麵食。有蝦仁炒飯、蛋炒飯、油飯、稀飯,但是沒有牛肉麵、拉麵、炒麵。完完全全少了一整個類別的基金。

很多投資人也以為,基金,就是這樣啊。就像一個從小就吃飯的人,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麵”,這個東西,也不知道,麵也蠻好吃的。我相信,當很多人知道指數型基金的好處時,他會馬上放下手中這碗飯的。

2.不知道小小一兩趴的殺傷力

在投入一個遊戲之前,我們往往會先綜觀全局,評量之後,再行投入。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賭博。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賭博這個遊戲整體來說,賭客是虧錢的。因為,莊家要賺錢。除了當作彩金的錢,其它都是莊家拿去了。整體賭客拿回來的錢,一定比付出的少。

這個道理,大家都清楚的知道。所以除了少數沉迷於賭博的人,大多人都能很理性的看待。到觀光聖地,小賭一下,在國內,買樂透小玩一下。這是相當理性的作法。畢竟睹博主要是為了娛樂,而不是賺錢。

一樣的道理,買主動型基金之前,我們也應該先綜觀全局。

我們來看個假設性的例子。某人用1萬元投資在長期下來有10%年化報酬的市場。他可以用指數型基金,以每年0.5%的開銷,讓他拿到9.5%的報酬。他也可以投資主動型基金,每年2%的開銷,讓他拿到8%的報酬。

整體投資人能拿到的報酬,一定是市場報酬扣掉投資成本。這是鐵律。不管是債市、股市、效率市場、無效率市場,全都一體適用。

假如1萬元就跟著市場每年漲10%,那在30年過後,會成長為174,494元。以指數型基金投資,每年9.5%,30年後,一萬元會成長到152,203。以主動型基金,每年8%,30年後,一萬元會漲到100,627。指數型基金,讓投資人拿到了87%的市場報酬。而主動型基金,讓投資人拿到了58%的市場報酬。指數投資比主動投資,30年後的終值多了51%。

我們可以看到下圖。藍線表示指數,紅線是指數型基金,黃線是主動型基金。這代表它們30年的成長。


主動型基金投資人整體來說,冒了100%的市場風險,付出100%的資本,只拿到還不到60%的市場報酬。基金公司沒有市場風險,資本也不是它出的,只因為它規定,每年基金資產要分2%給它,30年後,吃掉投資人40%的市場報酬。

這就是主動型基金投資的整體觀。主動型基金算2%的成本,對國內販售的基金,還算是低估。(詳細分析可以看海外券商投資股票型基金考慮課稅後之成本分析一文)

而且,指數型基金買入的手續費成本微乎其微。主動型股票基金,3%你要打幾折?

太多投資人在進入基金世界前,沒有綜觀全局。他們看到的是,那一兩支特優基金的亮麗表現,然後相當確信,以自己挑選基金、判別大勢的能力,自己就是下一個五星基金投資人。就像很在賭場看到某個賭客中了大獎,然後很想加入賭局,大撈一筆。只看到個例,沒看到整體。

對於生活中的娛樂,可以理性看待。對於投資這個嚴肅課題,卻沒能綜觀全局。是很多投資人最大的盲點。

30年的投資年限很長?以一個25歲開始工作,存退休金的年輕人來看。他想在60歲退休,退休後還有15年的退休生活。整整是50年,半世紀的投資時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算算看,50年下來,這一兩趴的基金開銷會不會讓投資人連一半的市場報酬都拿不到。這就是小小一兩趴的真正面目、猙獰臉孔。

3.短視

投資人看一年,或甚至更短期的基金表現。在一年之中,同類型的基金表現最好的可以贏最差的20%,甚至更多。於是,投資基金的重點,似乎就在於找出那表現最好的基金。

為什麼短期的時間內,基金表現會差那麼多?不是因為基金經理人的選股能力有很大的差距。而是因為,基金的投資組合,對短期報酬有較大的影響。長期下來,隨著市場熱門區塊的輪動,這些差異將被敉平。唯一剩下的,就是那不變的成本,每年一兩趴負利增殖後,對基金表現的損害。

我們可以看到這張圖。

本圖取材自Vanguard IR&C The Case for Indexing一文

圖中表示的是美國大型成長和大型價質股票型基金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咖啡色和灰色的線條,起伏相當厲害。這兩條線代表的是,一年之中,這兩類型基金,表現超過或少於對應指數的程度。而藍色和黑色的線條,代表的是這兩類型基金十年的累積表現,和指數的對應關係。各位可以看到,它們是兩條平平的,趴在零以下的線條。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你想說,我短視沒關係,反正我每年都會重新檢討,看手上的基金表現如何。表現不好,當然就換了。

是啊。手上的基金表現一直不錯,誰會想換。等表現變不好才換,不就是已經受到損傷了嗎?

重點是,你能預測基金未來的表現嗎?然後事先做出反應。

假如真有人能準確預測基金未來表現,他本身就將成為投資界的超級明星。晨星跟他相比,只是光芒黯淡的五等星罷了。想想看,你看過或聽說過有這種人存在嗎?

4.太過自信

人們對於自己能做出好決定的能力,往往過於自信。在投資方面也是如此。

就像自行選股投資的散戶一樣,自行挑主動型基金的投資人,很多都太過自信。以為自己努力比較一番後,在付出努力後所做的選擇,必將有所回報,也就是必將挑到比較好的基金。

一個簡單的心理測驗。請問正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你們有誰認為自己挑基金的能力在平均之下?你想會有多少基金投資人會承認自己的程度連平均都不到?10%還是5%?難道這是一個大家都在平均之上的童話世界嗎?

現在,我們有林區和巴菲特。30年之後,一定有新一代的投資新星。假如你知道,現在就知道,30年後的當紅炸子雞是誰,然後跟著他。30年後,你的名聲與財富,絕對不亞於這些投資界的明星。

問題是,你要如何事先挑出這些明星?

投資人當然有各種方法。不過很有意思的一點,很多投資人努力許久的方向,卻是從沒被證明有用的方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看過去表現來挑基金。我在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一文,有詳細的論述。

努力了許久,以為終將有所回報,卻不知自己在作白工。投資,很可能就是天道酬勤的例外。

5.以為指數投資在低效率市場無效

指數投資立足在兩隻腳上,一是效率市場,一是低費用。兩者缺一不可。它們對指數投資長久下來的良好表現,有一樣重要的貢獻。效率市場?Well,我知道這是個可以吵很久的主題。但低費用,毫無爭議,事實如鐵。投資的成本愈低,拿到的報酬愈高。

在效率沒那麼好的市場,也就是投資成本較高的地方。兩三天或是一週才成交一次的證券、消息很慢才反應出來、參與的投資人少,這種市場,也會是買賣價差大、交易佣金高、研究成本多的地方。以主動型基金介入這種市場,經理人必須面對更大的成本障礙。指數型基金的效率市場這支腳,雖然在此立足較不穩當,當低費用這支腳卻是踩得更牢。結果就是,指數投資一樣有效。主動型基金經理,從高效率換到低效率市場,就像跨欄選手換場比賽。這個場地的跑道品質較佳,比較好跑,但是跨欄高度提高,結果就是跑得一樣慢。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於高成本的指數投資方案,我們只能給予很低的評價。(請參見
國泰世華銀行”2007年全球指數投資操作策略研討會”參加感想
一文)

對於這點,我在指數化投資與效率市場一文中,有更詳細的論述。

總結來說

買了一支主動型基金,明年在同類型基金中,它可能排名在前10%,也可能是倒數10%。

買了一支指數型基金,年年月月,它都會落在前50%。

選擇平均來打敗平均。假如你能甘於每年就是平均值的基金表現,長久下來,你將贏過大多數的主動型基金投資人。而且,這是一個幾乎可以確定的事。因為主動投資人付出的成本,讓他們整體平均報酬將連市場平均都不如。

買東西時,我們很習慣拿到我們應拿的物件。多付了錢,要不就是數量較多,不然就是品質較好。但投資不然,你多付了錢,並不一定會拿到比較高的報酬,你倒是落到付出高成本的那一群投資人中,而這群人,整體來說,拿到的報酬連市場平均都不到。

投資主動型基金,你付錢給經理人不一定會買到你想要的東西。但是你一定要為你買到的東西付出代價,即使這個東西叫做績效倒數第一。遇到這種狀況,你能不生氣嗎?好端端的一個投資,居然被別人搞砸了。

何必呢?

放棄買到明星基金的想法,以指數型基金穩當的獲取市場報酬。不要當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讓自己吃香喝辣,才是正途。不用費心在經理人變幻莫測的表現,你或許可以在本業找到真正的致富之道。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為什麼要進行指數化投資?(Index Your Investments)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指數化投資工具的品質(The Execution of Indexing Needs Skill)

超級困難的指數化投資(The Ment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of Indexing)

主動與被動的加減乘除

The Power of Passive Investing讀後感3---不做指數化投資的三個理由

指數型基金的邊界(Border of Index Funds)

費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超能力與選股技巧

最好與很好的抉擇

如何挑選指數型基金

該買ETF還是指數型基金

指數化投資與效率市場

國內主動型基金投資組合轉為海外券商指數型基金投資組合之實際作法與成本分析(Transforming an Active Portfolio into an Index Portfolio)

不能執行資產配置的原因

基金績效檢視(Benchmarking Your Funds)

和看法相同的人一起投資(Like Attracts Like)

Vanguard以外的選擇---Fidelity Spartan Series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讀後感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陸生動物的投資習性

如何戒除主動投資,A 12-Step Program for Active Investors短片分享

主動投資沙文主義(Chauvinism of Active Investors)

指數化投資工具的Front Running問題(Is Front Running a Threat to Indexing?)

40 comments:

Charlie Huang 提到...

不知為什麼台灣沒有像美國那類廉價網路折扣卷商,可買的金融商品多,又廉價?或許是金融法規的限制,或是金融業兢爭不足?或許是資訊封閉?我不知道。在這個網路時代,沒必要劃地自限,處處受到限制,好的東西不進入這島國,我的資金代我走出去,總可以吧!

匿名 提到...

大大你好:

台灣可以買到的指數型基金真的是少之又少,國外的ETF真的也不多,
很讚同大大的觀念,把時間拉長,主動型基金未必可以打敗指數型基金,
所以重點在降低成本(也就是管理費,手續費等...)

匿名 提到...

國內發行的ETF目前只有6檔.
美國發行的,鉅亨網上查了一下,大概有3百多檔,實際發行的.應該是更多.
相關ETF的發行,後續會越來越多,相信會成為投資趨勢

SAM

Ivan 提到...

沒錯~台灣的指數基金少的可憐
不然也是"假"的(貴的嚇人)
大家都看短期
覺得賺20%就跑
再換下一個標的
指數基金這種需要長期的投資
就不合口味
連討論都懶的討論...(看各大討論區的感想)

自己的錢自己決定
看了綠角的文章後
果然給了我新想法
不過投資國外基金門檻高了點
總是得存一筆錢再開始會好的多

匿名 提到...

好的東西不進入這島國,我的資金代我走出去,總可以吧!

+1

綠角 提到...

沒想到這篇文章會有那麼多回應
我想 台灣金融業的廣度和深度 跟歐美已開發國家 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假如投資人覺得在台灣沒辦法滿足需求 自然會有資金外移的情況

匿名 提到...

我也已經開好戶了...
正在累積彈藥...等待時機下手

匿名 提到...

Hihi...我是 kantie。好久沒來,你的 blog 更豐富了。^^

這篇文章提到很多手續費相關的影響,其實我們可以去探討,為什麼人家敢收費?特別是那些對沖基金或者是像 AVIVA 之類的儲蓄帳戶所收的高費用。

關鍵即在於投資功力。這個能力高的話,再怎麼"不合理"的費用,還是有人買帳;相反的,功力遜的話,費用再怎麼便宜,相信沒人會因此高興的(這也是該主題切入的點,才會引申出費用的討論)。^^|||

投資簡單分二個角色:金主和操作者。金主就是提供子彈的人,操作者就是負責打靶的人。這二個角色可以是同一個人(金主兼操作者),也可以是許多人(金主和許多操作者)。

當你無法提供源源不絕的子彈時,你會怎麼辦?子彈省著用(i.e.節省費用)與提高中靶率(不管是透過策略、自己研究還是找高人),哪件事是你更該積極加強的方向?

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小孩來了,沒辦法再寫更細,請自己想一下。^^)

綠角 提到...

我以為 它們收那麼貴的費用還有人買 就是有人以為他們有投資功力 就是有太多投資人沒仔細想過費用的殺傷力

匿名 提到...

綠角 提到...
我以為 它們收那麼貴的費用還有人買 就是有人以為他們有投資功力 就是有太多投資人沒仔細想過費用的殺傷力
***********************************
一、不是用"以為",是要去"檢視"、"確認"、"分散風險"。

二、被動者提出問題,主動者解決問題。手續費?不是問題。

三、績效、績效、績效!績效才是重點,費用只是後續處理的選項之一。

有錢人在想什麼?想通了,就知道要把研究重心放在哪兒了。^^

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綠角 提到...

Kantie 我們是不一樣觀點的投資人 指數化投資最有力的證據 就是來自主動投資人的績效 指數化投資的動力之一 效率市場 也是要靠主動投資人 說其實 還要謝謝你們才是 還有 把費用當做次要考量 只是很普通 很一般的想法

匿名 提到...

打敗大盤不是重點,就跟一般人不屑主動型基金在空頭時期打贏大盤一樣:大盤跌 25%,ETF 跌 23%,主動型基金跌 20%,各位覺得投資人會高興到哪兒?^^|||

打贏定存並打敗大盤才是重點。坦伯頓成長基金是主動式型金,50 年下來的績效會比與它連動的指數差嗎?真的去看會嚇死一堆人。

(題外話:我不是來吐版主的槽,我只是來點一下,在手續費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問題是投資人要重視的。)

我不排斥 ETF 這類標的,相反的,我覺得這個很好用。然後呢?是不是要找一個長期向上的指數型 ETF,或者找個厲害的人(maybe 自己)操作?這些都超脫不出要找個"人"來動作。由投資人 ETF 和經理人操作股票,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 所謂"主動"、"被動"基金的差異也不過是"誰"在動、怎麼"動"而己。^^|||

所以,誰操作得好,就買誰的帳,這不是很簡單明白嗎?我們可以透過省手續費讓績效提昇,可以透過明星經理人或自己的操作功力讓績效提昇,可以用各式各樣的策略讓績效提昇。當投資人和我一樣是走趨勢玩大波段的投資策略時,手續費真的不是問題。

不過,版主覺得好就好,因為省手續費也是個立刻可以反映在淨值上的正向結果,但與未來績效無絕對關聯。

上面那個論點會不會看不懂?^^ 再點一個問題給各位參考,版主原文是怎麼分析手續費造成的影響?有人記得這件事嗎?這是重點哦!是用"假設"某個正值報酬複利下去看的,是吧!那個假設報酬怎麼來的?是投資標的本身會漲 -- 那你怎麼選?還是你操作得當 -- 那你怎麼操作?

當投資人因為原文假設而非常"在意" 30 年下來被吃掉 40% 報酬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更該想想這每年 10% 的績效如何實現?當每年 10% 這件事成立後,其後研究手續費的影響會更有意義。當前者還沒個準兒的時候,後者真的不用花太多時間比重。

主動、被動,不會是問題。手續費,不會是問題。找不到好標的或沒有操作能力,才會是大問題!版主應該有很多探討操作策略或標的評估上可以幫助降低投資風險的文章,建議文末可以增加這些索引,相信對讀者會有更進一步的助益。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同樣一句話,每個人的領略層次不同。該點的我也點了,也算是版主曾到訪我 blog 的回禮,剩下的看各位能通到哪兒了。反正只要贏過定存+自身人力成本的操作都很值得鼓勵。

這是我很普通、很一般人的想法,祝大家賺錢。^^

綠角 提到...

感謝Kantie精闢的分析 我知道您不是來吐槽的 只是觀點不同的投資朋友 股市為什麼長期會漲 我寫有一篇”投資與人性”討論 說真的 那些績效遠超過大盤的人 對手續費是不會在意的 等到運氣用完的那天 發現經理人靠的是運氣 不是能力的時候 就會在意了 多頭的年代 講費用的事 特別沒說服力

stasis 提到...

投資被動型資金最主要的意義就在於從整體的指數成長(經濟成長)中受益,只要我們相信市場長期來說會成長,那投資被動型基金就是相對中庸的選擇,因為市值的成長就那是那樣,有人多賺,就一定有人少賺,其實市值本身就是個很虛幻的概念,但這是後話,先略過不表。

不過我也要說個比較糟的例子,Dow Jones在1896年指數建立時是40.94,之後30年間大部分的時間都在50-100點盤整,1925年突破30年盤整區,1929年飆到了高點381。(像不像現在的中國和80年代的日本?)隨後碰上大蕭條,1932剩下骨頭……41點。

還有,在過去的100年中,1980和1990這兩個十年的報酬率遠高於過去平均,未來難保不會出現回歸均值的狀況(這代表有很長一段時間,指數報酬會低於過去平均。這是有統計支持的理論,股價沒有記憶? ^^)

綠角 提到...

Maxwell 你說得很有道理。正因為80 90年代的多頭,現在股市的預期報酬實在很不怎樣。可是很多投資人都是看後照鏡的,以過去報酬來預估未來,難免樂觀了些。

不只被動型基金,主動型基金也是依靠整體經濟成長才有獲利。其實可以這樣想,問題不在於市場有沒有效率,指數化投資有沒有效。而在於,你付錢去進行主動投資,有獲得比較多嗎?答案是否定的。整體主動投資人,拿不到市場平均報酬。

stasis 提到...

對我來說,只要能判別公司好壞,判斷市場氣氛(巴非特、阿瓦里得、彼得林區、科斯托蘭尼等人都是這樣做),個人的確有辦法「靠別人的愚蠢」獲利(當然這樣想的人也可能只是個笨蛋)。

我認為這些人的績效無法純由「運氣好」來解釋,所以我願意花時間去學習他們的觀念,他們的投資邏輯,實際上也取得高於市場平均的報酬。(我不否認這可能是運氣好,到我完全離開市場之前,我會一直抱持戒慎恐懼的心態)

但是基金不同,我不認識那些基金經理人,也無法了解他們的投資邏輯,我唯一能相信的就是「回歸平均值」這個概念,如果我要做基金投資的話,原則大概是「挑選近幾年相對報酬較差的被動型基金」,因為我希望在景氣循環低谷時買進。

綠角 提到...

Maxwell 這樣很好 有自己一套投資概念 就可以實際運行了

匿名 提到...

我目前主要投資ETF
所以綠角大的Blog
大槪也只是看有關ETF的東東

前一段時間看到大大寫Vanguard
覺得很怪既然大大認同指數型的理念
那應該不會特別介紹某一家基金公司

今天下午心血來潮花了一些時間看大大基金的文章
原來 Vanguard 的指數型還蠻值得投資的
由其是看到新興市場的基金管理費才0.42%
比一些ETF還便宜
且Vanguard 大大介紹的指數型基金
市值可在ETF前幾名

另外Kantie 提到績效比較重要
這我相信
我也相信絕對有打敗大盤打敗指數的人
但對我們這些平常人
要在幾萬支基金裏面找到這些人
而且這些人還不能離職
基金經理人不能帶屎
我覺得那比買股票還難10000倍

anyway,今天是我覺得收獲最多的一天,Thanks!

綠角 提到...

dirtypoint 謝謝

P 提到...

綠角大大您好,
首先感謝您無私的分享,投資算是一個新手,
想請問比較笨的問題,指數基金是隨指數起伏,但指數不可能一直漲,請問投資指數基金
會有配息嗎?投資指數基金,買著就放著就可以,不用進出嗎?

綠角 提到...

在這個部落格的文章中,你會找到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
不過重點是,”你”覺得怎樣?
你自己的答案是什麼?
畢竟你投資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綠角,
用的是你的錢,不是綠角的
你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你的想法尚未成形
可以好好的研究,想一想
不必人云亦云

匿名 提到...

綠角大哥,不曉得為什麼這篇文章的插圖我都看不到了,試著點選連結也找不到圖檔,如您有空是否可以檢查看看?感恩!

綠角 提到...

感謝提醒 已修正
麻煩你再看看
最近有幾篇文章出現圖檔消失的問題
有看到的朋友
還請提醒一下綠角
感謝!

MLet.Wolf 提到...

對我買基金的考量而言,並沒有去考慮所謂的明星經理人。

我想投資印度,就在多家境外基金公司中挑選一家對味的,當然也會考量台灣所謂的手續費(通常都一樣),再來就是近期跌的兇的,就這樣挑而已…

因為我無法也無時間精力去看印度股市,只是覺得印度新興市場應有成長的空間,那就買基金吧。

想投資拉美…也是一樣的做法。

因為我不信所謂的明星經理人…我認為運氣佔了很大的因子。
所以買那一家的印度基金我覺的都差不多。

在這認識了何謂ETF之後有了,至少知道了有另一個成本更低的管道。

我可以買投資印度市場的ETF...

主動或被動…我無法評斷誰優誰劣!投資的世界是以結果論英雄的。

但在這認識的ETF確實可以讓我們投資全世界…這是我在這得到最大的幫助。

我可以找印度,拉美,大陸,世界各地,農產期貨相關的ETF...

覺得投資的路更廣了!

綠角兄…你是住美國嗎?
其實對我而言較大的障礙是英文…
剛好強迫自已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文。吧…

匿名 提到...

關於Vanguard創辦人柏格大力宣揚投資指數或ETF, 及其論點,我覺得給眾多投資人上了重要的一課。(以剛出版的「賣對基金賺大錢」來看)

不過,我對於他的論點,我存有兩點疑問:

1. 所有基金的總報酬率 + 總投資成本 = 大盤報酬率

那麼散戶呢?散戶沒有報酬率嗎?散戶的平均報酬率能打敗基金報酬率嗎?如果不能的話,必然是散戶報酬率較低,基金報酬率較高。也就是上述公式應該修正。不知道柏格是否故意忽略這點?

2. 基金平均報酬率,是否以各基金的基金規模來加權平均計算?我很存疑。因為基金規模不易統計。若還要對不同時間點的基金規模來做加權平均,只怕會讓大家暈倒。

市場上績效好的基金規模會增大,績效差的規模會縮小甚至被合併。所以統計基金算術平均報酬率時,結果將低於加權平均報酬率。

舉例來說:市面上有五支基金,報酬率分別為 6, 8, 10, 12, 14%, 規模比例也為 6:8:10:12:14, 則算數平均報酬率為 10%, 但加權平均報酬率為 10.8%。

如果我猜的屬實,基金的績效應該比柏格所述的高。當然,要打敗大盤還是很難。但基金提供「潛在投資報酬率較高」的機會,符合投資人「高估自己」的人性,所以成本比較高投資人也能接受。有點像融資買股票,甚至衍生性金融商品讓你有機會多賺(賠)一些,但成本也比較高。

可惜我無法驗證自己的觀點。

綠角 提到...

基金經理人雖屬專業人士
但因為市場上有太多專業人士
所以一般專業人士
就是一般 average罷了

基金資產膨脹常發生在好表現之後
資產增加通常會帶來低落的報酬

匿名 提到...

關於大貓兄提到:
"2. 基金平均報酬率,是否以各基金的基金規模來加權平均計算?我很存疑。因為基金規模不易統計。若還要對不同時間點的基金規模來做加權平均,只怕會讓大家暈倒。"

我想這種分析並不會很難辦到。
Morningstar的資料庫有非常詳盡的各基金資料包括資產與持股明細變化。
我們一般人當然看不到這些,不過有錢的機構會去跟晨星訂閱這些資料庫,做這樣的分析其實難不倒這些機構。

綠角 提到...

Yogalex
你說的沒錯
晨星的存在
讓研究美國註冊基金 方便很多

匿名 提到...

不好意思, 回一個很舊的討論串。

kantie兄認為坦伯頓成長基金這個富蘭克林的旗艦基金的績效不會比指數差。其實yahoo就有答案了。雖然yahoo只有過去10年的資料,不過不用50年,10年就慘輸了 (-50% vs 50%的差別):

http://finance.yahoo.com/q/bc?t=my&s=TEPLX&l=on&z=m&q=l&c=SPY&c=^GSPC

以上線圖不含基金股利之再投資。不過,再下不認為TEPLX會比SPY發更多的股利。

匿名 提到...

平衡一下自己的上一篇留言好了。過去十年雖然富坦成長基金沒有打敗指數,但是不代表沒有,只是這些基金不見大家知道。知道也不見得買的到 :-p

以下是鼎鼎大名的Oakmark Select (經理人Bill Nygren)。雖然印象中曾經為了績效暫停開放給新的投資人。

http://finance.yahoo.com/q/bc?t=my&s=OAKLX&l=on&z=m&q=l&c=&c=^GSPC

綠角 提到...

謝謝匿名先生的分享

綠角 提到...

這篇文章整理了Buffett歷年來公開推薦指數型基金的談話

Jack 提到...

綠角兄給的文章連結似乎是無效的?

綠角 提到...

Jack
我可以連過去
不知有其他讀者有相同問題嗎?

Leon 提到...

請問綠角, 像安碩A50這種非直接投資上海A股實體股票的ETF有辦法享有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嗎?還是它永遠只能反應A股指數的變化?

Chris 提到...

版主你好:
匯差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們不能假設未來20年後美金依然是世界的主要交易貨幣,強勢國家有強勢貨幣,是不是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因為我們投資指數基金是以美金計價,進而在20年後美金的價值經過很大幅度的變動後,而讓這項長期投資演變成因匯率的變動而虧損,白白花費20年時間呢??

綠角 提到...

Chris
你可能要先瞭解
美金計價的東西
不一定是美金資產

Unknown 提到...

最近讀了滾錢記(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講富比士400大富豪的點點滴滴:
1、400大富豪25年來平均資產年增率11.5%(這還是淘汰破產、剔除死亡者的數字),比標普指數13.2還低;是富豪們太笨?還是贏過指數太難?
2、25年來,一直維持在榜上的,有36人,當中資產年增率贏標普500,只有14人! 第一名是巴非特(24.3%,果然非常特別)
3、賺大錢之於,別忘經營家庭和健康,很多富豪家族為爭產鬧的極為不堪
提供大家參考,也謝謝綠角大經營這個圓地

綠角 提到...

謝謝Frank的分享

匿名 提到...

同意,多頭市場黑猩猩丟飛鏢也能賺錢,其實指數型基金的績效基本上已經反應了追蹤的市場的最好報酬了,也就是說當主動型基金也參與相同市場時,所獲得到的報酬其實是差不多的,因此交易成本便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相信版主想表達的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