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ss Test讀後感8---無法挽救的雷曼與幾乎倒閉的AIG


我們現在知道,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在2008是直接倒閉,在金融市場引起重大震撼。

爆發點是2008九月10日,星期三。雷曼執行長Fuld提早宣布雷曼在第三季損失39億美金。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開始應變。

雷曼的Repo book是貝爾斯登的三倍,全球有八千家附屬機構、十萬名債權人、九十萬筆衍生金融合約

作者請各大銀行代表組成三個團隊,針對雷曼研究三個選項。

首先是雷曼到底持有多少有毒資產,其它機構要併購它,會需要多少代價?這是第一選項。

各大機構是否可以聯合起來,為雷曼注資,讓它在比較受控制的狀況下從市場退出。像當初處理LTCM一樣。這是第二選項。

最後選項,假如全部的希望都失去了,雷曼宣布倒閉,如何降低市場衝擊。

本來英國投資銀行巴克萊想併購雷曼。但作者星期天接到電話,英國金融主管單位不准。英國財政部長說:”我們不想進口美國的癌症。”

作者當時對雷曼列出了幾個解救途徑,然後看著一個個希望破裂,雷曼破產變的無可避免。

從作者書中,讀者會知道,作者其實是全部大型金融業者都想救。他的比喻是,失火時,消防隊的重點是滅火,拯救民眾。不是找出縱火者,然後懲罰他。縱火者的確該懲罰,但那是之後的事。當下重點是避免殃及無辜。

其實放雷曼倒,在美國才是政治正確的處方。大家會很高興,壞人終於得到懲罰。但流動性枯竭,不是金融業者有問題而已,那些從Commercial paper這類短期借貸市場取得營運資金的公司,全部都會有問題。

在金融市場重挫時,企業開始進入防禦態勢,停止招攬員工,甚至精減人力,降低產量,開始為預期接下來的寒冬做準備。民眾資產縮水,或甚至失業,也會開始降低消費。

接下來,就是真正的經濟衰退。會有很多很多人,為此受到真正的苦難。

作者是為了許多民眾真正的生活狀況,才想要出手拯救。不是為了讓這些金融業者得以逃脫,免除責任。這也是作者日後需要不斷出面解釋、澄清、但仍是不停被誤解的地方。

2008九月15日,星期一,美國股市大跌近5%。

作者接到歐洲央行總裁來電,質問他怎麼可以就這樣讓雷曼倒了。

在之前眾多的救援之後,雷曼的倒閉普遍被認為是,政府終於給金融業者一個教訓了。甚至有一種”倒得好”的氛圍。

不論是偏左的New York Times或是偏右的Wall Street Journal都以正面陳述報導。作者說,這些都是Nonsense。他是Powerless,不是Fearless。

當時的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和財政部長Hank,反而覺得,就這樣讓大眾覺得吧

因為假如此時讓大眾發現聯邦政府其實是救援失敗,無能為力,反而會加重恐慌心態。

就在雷曼的爆炸的震波還在金融圈擴散時,作者必需馬上轉向另一個問題,AIG。

AIG有上兆資產,11萬五千名員工。它經營保險事業,但在2008出問題的是AIG Financial Products,AIG金融產品部門。它賣出給其它金融機構的保險有問題。

AIG不僅保生命、健康、財產,它提供的信用違約交換,為金融機構提供災難時的保護。

現在,在災難來臨時,保險業者要垮了。

作者請JP Morgan和Goldman Sachs研議能否給與AIG貸款,讓它撐過難關。結論是AIG至少需要750億美金的支援才能存活。

這些銀行自己就需要現金,需要流動性,他們不可能再拿出百億美金給其它業者。只好由FED出借。但央行借錢給保險業者是前所未有的措施。

當作者在考慮如何救援時,他聽到AIG已經在準備文件要提出破產申請。作者馬上打電話給AIG總裁Willumstad,要他立刻中止。

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情景。這家保險公司的領導階層已經判斷公司撐不下去,只能破產,也要提出申請了。

假如作者沒有打這通電話,這時候持有AIG保單的客戶,會覺得自己手上的保單值多少錢?

假如你生病住院,給你1000元。
假如你過世,給你100萬。
假如你保單持有到期,給你2%。

這些,全都是空談。

以為全部靠保險公司,就可以得到金鐘不破的個人財務安全網?

你最好再想一下。

最終提案,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提供AIG 850億美金額度的貸款,利率11%。政府取得AIG 79.9%股權。執行長下台走人。

從這些討論可以看到美國金融主管單位當時是頭抱著燒,每天都在處理大型金融機構倒閉問題。每個週末都在開會,都在找錢,看有沒有比較強的業者可以把比較弱的業者併購。熬夜工作,電話打不完,根本是常態。

全都在隨機應變。跟在危機後面跑。

作者知道這樣不行,他要”跑在恐慌前面”,提出一個全面的危機阻斷措施。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信用違約交換---以雷曼兄弟為例(Credit Default Swap and Lehman Brothers)

Stress Test讀後感1---當2008已成遙遠的回憶

Stress Test讀後感2---危機歷練

Stress Test讀後感3---金融危機的兩個要素

Stress Test讀後感4---危機前的太平盛世

Stress Test讀後感5---危機的起點

Stress Test讀後感6---限時拆解金融炸彈

Stress Test讀後感7---面對風險的兩種態度

Stress Test讀後感9---資本與保證(Capital and Guarantee)

Stress Test讀後感10---沒消息不是好消息

Stress Test讀後感11---金融海嘯時的股市表現

Stress Test讀後感12---金融海嘯的救援成果

3 comments:

Wittgenstein 提到...

謝謝分享

ucia 提到...

請問你說的壓力測試這本書,是不是跟too big to fail的角度相同,請問你覺得要先看哪一本?

綠角 提到...

我沒有看過Too big to f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