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讀後感續---正確的保險與稅務概念
在保險一節的開頭,作者用個很有趣的說法。當你收到保險公司的支票時,總是有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了。譬如住院理賠、有人過世、車禍理賠等。假如沒有這些壞事,你卻還拿到保險公司的支票,那可能就是你買了太多保險的徵兆。
有錢21招的作者認為保險的功能在於保險,不在於賺錢。很多人保險就在想回本,想要條約範圍包山包海,很容易就可以獲得理賠,譬如去做個門診手術就可以理賠的醫療險,其實都是在愚弄自己。
根本不會造成你自身或是親人財務危機的事件,根本就不需要保險。保險保的是危險,有危險的東西才要保。不會對你形成危害的東西,處理原則只有一個,不用保。
在稅務方面,雖然書中內容是以美國讀者為預設讀者群,但有些概念是相通的。譬如,不要為了避稅而投資或花錢。投資的目的是在合宜的風險下,獲得資金成長的可能。投資的目的不在於避免繳稅。台灣有些投資人很喜歡買高扣抵稅額的股票,就是投資為稅務服務的典型案例。
當投資目的在避免繳稅時,投資方向一般都已經歪了。而且市場上,為什麼其他人要讓出避免繳稅的機會給你,你花了什麼代價?這恐怕是整天只想避稅的人,很難想到的地方。
還有為了可以列舉扣除額,增加不必要的花費一事。典型例子就是買保險然後以為就可以列舉退稅。譬如一萬的保險支出,假如這位納稅義務人已經達到21%的稅率,那麼就可以省下2100的稅金支出。很多人就只看到自己省下的2100,Well,那你花掉的1萬塊呢?
這本書還有談到財務滿足方面。譬如名牌用品與進口車常被大眾視為財富的象徵,作者說,不對,它們是很會花錢的象徵。真是說得太好了。有錢沒錢,其實不需要這些東西佐證。需要這些東西的人,有些其實是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更有些人,是打腫臉充胖子。財務富足,不是為了讓別人羨慕,而是為了讓自己過快樂的日子。而生活上的快樂,往往不是這些物質上的東西。與親友間的愉快生活經驗,才是日後想起,會讓你真正快樂的東西。
最後談一下這本書的作者Jonathan Clements。他是華爾街日報知名的理財專欄作家。有錢21招的序就是投資金律的作者William Bernstein寫的。而William Bernstein最近的著作 The Investor’s Manifesto的序,則是Jonathan Clements寫的。他們兩個交情不錯。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投資理念相近。
本書中文新版是: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讀後感---理財通則指引
平民保險王讀後感---從利率談起
“快樂賺不停(Money Can Buy Happiness)”讀後感續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印度指數基金概述
本文介紹寶來印度指數基金。
基金資本資料
寶來印度指數基金的經理人是陳思蓓。
基金經理費在基金資產小於80億時是1.25%,超過80億則為1%。保管銀行是台新商業銀行,保管費是0.16%。
基金追蹤摩根士丹利印度指數(MSCI India Index)。指數授權費在1億美金以下的基金資產,收取0.05%。基金資產超過1億美金,未達2億美金的部份,收取0.04%。2億美金以上的基金資產,則收取0.03%。
基金投資範圍
基金可投資於印度、台灣、美國、法國、新加坡與香港的證券。
投資目標
寶來印度指數基金以追蹤摩根士丹利印度指數(MSCI India Index)為目的。追蹤方法是完全複製。
貨幣避險策略
公開說明書有提到基金可藉由各種外匯工具從事避險。但未提到避險策略是永遠避險、永遠不避險還是有時避險有時不避險。
指數組成
摩根士丹利印度指數(MSCI India Index)由在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ational Stock Exchange of Inida)掛牌交易的60檔股票組成。該指數為一市值加權指數,涵括85%的總市值。指數組成的三大產業類別分別是金融業(Financials,24.5%)、資訊產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16.3%)與能源(Energy,15.9%)。
與現有投資工具比較
目前台灣投資人可以買到的印度基金共有19支(KBC印度基金已撤銷核備)。這19支基金全部都是主動型基金。其中以美金計價,且成立五年以上的印度基金共有五支,整理如下表:
(圖片皆可點擊放大觀看。綠色數字表基金表現遜於指數。資料來源: 台灣晨星網頁與FundDJ)
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只有首域印度基金帶來超越指數的績效,其它四支基金表現都遜於指數。細看一下首域印度基金的歷年表現,我們會發現,即便是長期報酬勝過指數的主動型基金,也會有短期輸給指數的狀況。首域基金分別在06與07年落後指數15%與12%,最後在08年藉著比指數還小的跌幅扳回一城。主動型基金連續幾年落後指數的情形,將讓投資人對該基金的信心遭逢重大考驗。
接下來我們看這些主動型印度股票基金的投資成本:
(資料來源: 台灣晨星網頁與FundDJ)
我們可以看到有資料的18支基金,總開銷最低的是1.69%,最高是3.53%。假設在已知費用方面,寶來印度指數基金都收到最高,那就是1.25%的經理費,0.16%的保管費,與0.05%的指數授權費,這樣總計是1.46%的費用。與目前市面上的主動型基金比較起來,寶來印度指數基金至少有0.2%到2.07%的費用優勢,也將是台灣投資人透過國內管道所能買到的印度基金中,費用最低廉的選擇。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巴西指數基金概述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寶來印尼指數基金概述
寶來新興國家指數傘型基金的投資應用
被指數打敗的新興市場基金(Indexing Works in Emerging Markets)
Labels: 基金
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讀後感---理財通則指引
有錢21招是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 的中譯本。它是The Little Book系列叢書之一。之前我已經看過 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The Little Book of Value Investing 以及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看了好幾本The Little Book系列的書,不代表我認同其中每一本書的投資理念。像其中一本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我就看不下去(假如有一本The Little Book of Avoiding Being Beaten by the Market,我可能會比較有興趣)。我相信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也會有些投資人看不下去。重點是,The Little Book不是同一投資概念的各方論述,它是百家齊鳴的投資書籍。
有錢21招與我之前閱讀的理財書籍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廣而淺。之前看的書大多很集中的闡述某一投資理念。譬如講資產配置、講指數化投資、講價值投資等等。但有錢21招的內容包含了理財這個活動的大多面向。包括儲蓄、投資、資產配置、理債、房地產、退休提領、稅務、保險還有遺產規畫,這本書全都有提到。提到那麼多重點的結果就是,它無法針對單一面向進行很深入的解說。但這點只會讓讀者覺得在頗析方面不夠入味,書中談論的方針,全都是相當正確,中規中矩的理財指南。
假如一個投資人沒那麼多時間細想與研究導出這些結論的過程,那麼這樣一本直接跟你說答案的書籍可能就是他想要的。假如一個人才要開始計畫投資,這樣一本書也可以是他日後再深入研究的起點。
譬如書中第十招,建議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第十一招,建議使用資產配置。短短幾十頁內,講了分別可以寫成一本書的內容。當然,投資人可以被直接告知,這樣做就好了。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推導過程,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沒有理由支撐的投資想法,就像是水上流木、空中閣樓,只能順著身不由己的方向,或是根本沒有實際的基石。投資人唯有深切瞭解,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他才能堅定的完成自己的投資之路。
在講這兩個投資概念之時,作者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形容詞,謙遜。謙遜的投資人會想到交易對手可能知道的比自己多,比自己聰明,或是比自己用功,謙遜的投資人也會想到自己幾乎不可能一直猜對下一個即將起漲的資產類別。唯有當投資人謙遜之時,他才會想到用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來進行投資規畫。
相較之下,不謙遜的投資人會做什麼就很明顯了。會以為交易時自己總是站在勝利的一方,會以為市場的走勢是可以事先猜測的,會以為自己做的總是勝算居多。
有人可能會問,身為一個投資人,有必要對自己的能力那麼悲觀嗎?其實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不是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悲觀,而是對自身能力與金融市場狀況的務實。
不是這樣的方法悲觀,是大家習以為常,整天占據版面的選股致勝、抓漲避跌的故事,太過誇張與樂觀了。就像一個整天喝咖啡,把咖啡當開水在喝的人,開水已經不是沒有味道,而是變成難喝一樣。當投資人整天暴露在這些劑量過重、樂觀過頭的投資看法之中時,務實的投資方法,居然已經變成無聊悲觀了。整體投資人的度量衡,看來都需要送中央標準局重新校正了。
書中有些精采的論點。譬如在投資時,大家最想知道的問題,其實往往沒有答案。譬如大盤會漲到幾點,會跌到幾點,那支股票是下一支飆股等,這些”最關緊要”的問題,其實都沒有答案。但因為投資人太需要答案了,所以市場上就會有人出現,說他知道答案。這些”大師候選人”,為數眾多。總會在事後,發現有些候選人預測正確,順利當選。但投資人一定要弄清楚猜對與預測對的差別,前者很難再對,後者會持續的對。而金融市場裡每戰皆捷的預測大師,至今從未出現過。投資人不要被自己想要答案的心理所害。
本書中文新版是: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讀後感續---正確的保險與稅務概念
“當代財經大師的理財通識課”(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綠角推薦序—理財各面向的正確起點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讀後感1---迷思的由來
Funding Your Future讀後感---投資債券基金一定要留意的兩大風險
“與家人的財務界線”讀後感---恐懼與愛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omplete Personal Finance Guidebook讀後感1—Debit card與Credit card的分別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讀後感1---將風險當成必然的危害
How A Second Grader Beats Wall Street讀後感1-強大卻易懂的投資概念
聰明的可能(The Desire for Impossibility)
期待與現實---What Fund Investors Really Need to Know讀後感
投資人的遊戲
適時進出的行與不行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