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4—中產困境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第一階: 小於一萬
第二階: 一萬到十萬
第三階: 十萬到一百萬
第四階: 一百萬到一千萬
第五階: 一千萬到一億
第六階: 一億以上
(單位:美元)
這六階當中,第三與第四階是中產階級。第四階是比較有錢的中產階。假如想要的話,他有財力可以負擔比較好的車子,出國可以比較常購買商務艙。
達到第四階的人與家庭,通常有不錯的收入與良好儲蓄習慣。他們將部分工作所得持續投入金融市場,累積出有份量的財富。
作者引用美國當地統計資料,64%的第四階家庭,20年過後,仍會在第四階。比起第一到第三階,第四階是最難再往上爬的層級。因為要再往上,需要的策略與方法與之前完全不同。也就是說,帶你達到第四階的想法與做法,很難再帶你往上。
前面幾級的爬升方法相當明確,那就是增進個人能力、賺取較高工作所得,儲蓄然後進行良好投資。
不容易。但基本上,只要你能做到,就會在財富梯級往上攀升。
但要再往上呢?
投資是否可以有效達成呢?
譬如你剛到第四階,持有一百萬(美金)的金融資產。
假如你都不再投入新的資金,從100萬到更高一梯的1000萬美金資產,要多久呢?
假如你的投資部位在扣除通膨之後,有5%的年化報酬。需時47.2年。
請問你爬到第四階花了多少時間?
你在40歲時,爬到第四階嗎?
那47.2年是否是一個可以達成的時間呢?
作者也有計算。假如有再投入自己的錢,需要多久。結論是,即便對於高所得高儲蓄者,第四階要再往上,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第四階的資產,也開始會讓你的工作所得的影響縮小。
資產總價值500萬時,工作所得存下100萬,那就是提升1/5。
但當你有200萬美金,約當6000萬台幣的金融資產價值時,你存下100萬台幣的工作所得,對資產的影響只有1/60。
資產價值愈高,工作所得與儲蓄的影響力相對降低。
而且第四階,資產總值100萬到1000萬美金這個範圍內的進步,會讓人相對無感。
譬如你資產價值從400萬提升到500萬美金。你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品質明顯提升,人生體驗更加美好,消費習慣有所改變嘛?
通常不會。你很可能還是過著一樣的生活。
傳統的工作職涯在第四階之前仍是有效策略。但要再往上,需要完全不同的方法。那就是開創事業。
這個事業要運作順暢,有獲利,最後以高價賣給收購者或卦掛牌上市。讓你持有的所有權(也就是股權)變得非常有價值,這才是通往第五階以上的門票。
為何要開創事業?
因為之前財富階梯爬升方法,是單靠一己之力,用工作所得往上爬。創業則是利用他人的人力資本與金錢資本來賺錢,成功的話,會有明顯的乘數效果。
但創業成功的難度遠高於有個成功的職涯。不是走上這條路,就一定走得通。作者引用了特斯拉總裁Elon Musk與NVIDIA創辦者Jensen Haung的說法。前者說,假如你需要鼓勵,那恐怕你根本不適合創業。後者提到,假如當年事先知道會那麼苦的話,自己不會選擇創立一家公司。
作者也討論一些基本原則。創業之前,原本就有工作經驗比較好。有一點財務基礎也比較好。不僅可以提供事業的資金來源,也可以在失敗之後,作為緩衝網。
假如把這六個階層的財富比擬做爬山。第一到第四階,像普通山徑。你有腳力,有耐心,慢慢走,避免途中的陷阱,很有機會看到自己的位階逐漸升高。
但到第四階的高度,再往上看,你會發現再往上的山路完全不同。有厚雪、垂直冰坡、碎石壁面,你需要完全不同的技巧與裝備,才能再往上。
而且第四階之內的進步,較難帶來明顯生活品質的變化。位在這一階,工作所得帶來的進步不大。要靠投資帶來明顯的進步,為時甚久。
這就是第四階的困境。是一個讓人覺得似乎已經小有成就,但又很難進到下一階的處境。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1—多大的花費,你才應該在意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2—財富翻身的有效方法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3—有錢人持有什麼資產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