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of Jonathan Clements讀後感4---儲蓄與投資的真正目的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努力一段時間之後,不少人不禁會問:
“用心存錢,學習一堆投資理財知識,為的到底是什麼?”
假如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在理財的路上很可能會走的不踏實。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所為為何。
有人以為答案是,”有錢之後,就可以過有錢的生活”。住大房子,開好車、豪華的出國旅遊,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假如你認為”有錢的生活”會等於”幸福的生活”,這個期待很可能落空。
一開始能負擔這些過去無法擁有的東西時,的確會有快樂甚至幸福的感覺。但你會很快習慣,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然後呢?
你會再開始想,更有錢的生活該是怎樣?更有錢似乎不錯。
一路下去。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追逐。
假如你儲蓄與投資的目的是更好、更幸福的人生的話,目的應該是這三個:
首先,不再需要太擔心錢。
就是收入與資產夠高,已經不容易遇到為錢窘迫的狀況。
怎樣窘迫的場景呢?
譬如每月收入幾乎都必需全部用於生活所需。假如花了一千元吃大餐,就沒有錢繳手機費。
譬如家中沒什麼存款,假如汽車壞了要五萬整修,拿不出錢來。
你已經遠離這種緊迫的情境,有足夠的收入與資產,不僅可以輕鬆支應日常生活所需,假如有什麼突發狀況需要較大的開支,也可以應對。
有錢的好處之一就是不再需要太擔心錢。
但不是有錢就不會因為錢而困擾。有不少已經富有的人,整天仍為”需要更多錢”、”我還不夠有錢”困擾著。
第二個目標就是,有錢讓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謂想做的事,對於許多仍在工作的人,就是無盡的假期或是每天玩。但其實這些活動不會帶來長期的快樂與滿足。
真正快樂的退休生活,通常是帶有目標的。一個可以讓人專心去做,從中得到滿足的活動。
這個活動可能是自己過去的興趣,也可能是當志工貢獻心力。
而其實,目的帶來的人生有意義的感覺,是在退休之前,在所謂財務自由之前,就能達到的境地。
最後則是,錢讓你有時間與家人與朋友相處。
年輕的時候,我們常會很自然的為工作犧牲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我們常想,現在多拼一些,工作收入更多,或是職等更高。
但當你一個人,孤獨的有錢時,你會發現其實不太快樂。
快樂的很大一部分,往往是與最親近的家人或是最好的朋友共享的時光。當你有了足夠的錢,或許就比較不會再為了錢一直投入時間,你可以找時間與親人朋友共享快樂時光。
但就跟第二點一樣,這個目的其實也未必要有錢才能達成。在資產累積階段,你就可以辦到。作者的建議是,少逛街購物,多找朋友。透過一些時間管理上的調整,就能完成。
累積金錢,我們常以為目的是有錢才能做的事情。像是買過去自己買不起的房子、車子、東西。
但假如目的是幸福人生與快樂生活,你會發現很多人生目的,不需要有錢才能辦到。
有錢的程度,只要脫離因錢窘困的狀況,後面兩個,都不要求龐大的財富。
人最大的問題往往就出在,以為錢就是通往幸福的解答,然後在追逐更多金錢的過程中,過著不幸福的人生。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你很可能會這樣花錢1(The Way You Spend)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讀後感1--人生該擁有經驗還是金錢
有錢的缺點(Drawbacks of Being Rich)
The Best of Jonathan Clements讀後感1---一位財經專欄作家的責任與喜悅
The Best of Jonathan Clements讀後感2---孩子財務教育的重點
The Best of Jonathan Clements讀後感3---對財務有良好掌握的特徵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6---財富是看不見的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0 comments:
張貼留言